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覆被

土地覆被

土地覆被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6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测绘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9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92818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2012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四川省力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土地覆被的相关文献由97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炳方、魏光辉、龚建周等。

土地覆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9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2818 占比:99.65%

总计:93145篇

土地覆被—发文趋势图

土地覆被

-研究学者

  • 吴炳方
  • 魏光辉
  • 龚建周
  • 张磊
  • 周万村
  • 夏北成
  • 宋宏利
  • 常庆瑞
  • 廖顺宝
  • 张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权泷; 牛博文; 朱德海; 陈泊安; 张超; 杨建宇
    • 摘要: 基于遥感分类实现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制图是研究热点问题。近年来,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被引入到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制图领域。相比于经典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优势表现为能够自适应提取与分类任务最相关的特征,其缺陷表现为分类精度的提高依赖于海量标签样本。基于深度学习在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中日益增多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样本、模型、算法3个角度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样本方面,归纳总结了常用的土地利用/覆被样本集,并分析了上述样本集的学术影响力;在模型方面,综述了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中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包括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全卷积神经网络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算法方面,综述了样本稀疏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算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具体包括主动学习、半监督学习、弱监督学习、自监督学习、迁移学习等。最后从样本、模型、算法3个角度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通过构建大规模遥感样本数据集、持续优化深度学习模型结构、提升样本稀疏条件下深度学习模型的时空泛化能力等研究,可以进一步改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效果和精度。
    • 高剑飞; 曹纪元; 董超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范围土地覆被信息获取的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遥感卫星数据可以快速、宏观、动态地对土地覆被信息进行监测提取,基于遥感产品构建的时间序列数据特征鲜明,对其进行分类可以简单高效地提取土地覆被信息。以山东省为研究区,采用MOD13A2卫星影像NDVI产品合成时间序列数据集,选用常见的分类算法如随机森林算法、K均值算法、最大似然估计算法、SVM算法对山东省2015—2016年每16天为一个周期进行土地覆被分类。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分类结果总体分类精度达到91.46%,相比其他算法,随机森林算法可以较好地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类,为大范围土地覆被监测和信息提取提供支持。
    • 陈逸聪; 邵华; 李杨; 戴玲
    • 摘要: 土地覆被数据是描述地球表面物质属性及其分布的数据集,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发展动向有着重要意义。本数据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基于模糊逻辑理论,将6套全球中等分辨率土地覆被数据产品(CCI_LC、GLC_FCS30、FROM_GLC、CGLS_LC、GLCNMO和GlobeLand30)进行融合,研制了2015年长三角地区30 m分辨率融合数据,最终结果以GeoTIFF格式保存。本数据集可为遥感用户和科研工作者提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土地覆被分类产品。
    • 陈银珠; 李睿; 汤赛; 吕靓; 朱照续
    • 摘要: 采用监督分类对浙皖交界清凉峰山区野生华南梅花鹿栖息地1984、2004、2017年3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覆被信息,分析过去35年的土地覆被变化情况,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2030年和2050年的土地覆被情景,分析未来30年土地覆被时空变化趋势。
    • 徐好峰; 白亮亮; 朱晓春
    • 摘要: 为探索海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归因,基于欧空局土地覆被时序图,分析了近30年不同土地覆被的空间特征与变化规律。1992—2020年土地覆被变化最为明显的为城镇和耕地,其中城镇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增加了6.0%,耕地面积占比减少了4.7%,林地、草地和水体面积占比均呈减小趋势。强人类活动是影响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减少、水体萎缩等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资源转换过程分析、管理及开发利用评价提供基础支撑。
    • 欧阳玲; 马会瑶; 王宗明; 路春燕; 王菜林; 张永生; 于显双
    • 摘要: 科尔沁沙地处于蒙古、华北与兴安植物区系交汇处,是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亦是东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建国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镇化扩张、草原开垦及过度放牧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该区生态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为此,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数据,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对近30年该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过程及修复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0、2010、2015、2020年该区生态环境指数分别为75.19、70.20、73.51、74.27和74.7,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退化期(1990—2000年)、恢复期(2000—2010年)和稳定期(2010—2020年)。2000年后,多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即科尔沁沙地生态环保工程的保护成效显著。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水资源短缺是该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生态保护和地下水资源利用工程的实施仍需加强。研究可为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 陈金月; 陈水森; 付娆; 尹小玲; 王重洋; 李丹; 彭咏石
    • 摘要: 水质现状评估及其驱动因素分析是实现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治理的关键,对于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省七大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19—2020年间的溶解氧(DO)、透明度(SDD)、悬浮物(SPM)、叶绿素a(Chla)、氨氮(NH_(3)N)、总氮(TN)、总磷(TP)7个指标的水质监测数据,综合运用单因子指数法(SI)和综合水质指数(WQI)评价方法,分丰水期(N=66)和枯水期(N=54)评估研究区的水质现状,并探讨水质参数与地形、气象、社会经济和土地覆被类型等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SI评估结果显示广东七大流域主要以工业污水、农业面源等造成的Chla和TN浓度超标、部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为主,同时伴有溶解氧浓度偏低的问题;WQI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有57%以上的采样点属于中等以下水质。Chla、SPM、NH_(3)N和TP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和驱动因素差异:丰水期的Chla和TP浓度低于枯水期,但SPM和NH_(3)N浓度高于枯水期。枯水期DO、TN和WQI的显著性影响因子为丰水期的1/3左右;这种季节差异可能是流域内降雨、营养盐负荷和土地覆被类型导致的复杂地表径流及面源污染所致。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粤西诸河、韩江下游以及粤东诸河练江流域的水质问题突出。未来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以借助长时间序列、多频次、高分辨率的遥感监测手段和多种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常规水质评估模型,探讨气候变化、河岸带产业结构和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面源污染的影响,以进一步厘清降雨强度、三产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区域水质变化的影响。
    • 郭杨; 傅若驰; 李念秋
    • 摘要: 由于在区域尺度内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和景观格局指数的演变能反映生态系统结构现状,以南昌市行政边界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Globe Land 30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土地覆被变化转移特征和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土地间的转移整体不太明显。2010~2020年,土地面积增幅最为明显的是人造地表,减幅面积最大的是耕地;②林地、耕地、草地面积在2010~2020年间有明显相互转移;③2000~2020年湿地和水体的面积是增加的,主要转移对象是耕地;④在景观水平,人造地表、湿地与斑块数量、最大斑块指数、边界密度和平均斑块周长面积比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他景观类型与之正相关;⑤在类型水平上,城市的边界密度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斑块的形状复杂性较高,但是在时间尺度上有减弱趋势。由此可见:南昌市在2010~2020年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土地流转较为频繁,耕地面积流出是其他用地增长的主要来源,城市用地是最主要的接受者;在2000~2020年间,景观水平斑块有从分散、合并再聚集成新的斑块的演变过程。
    • 张永勇; 谭香; 李发东; 阮宏威; 于静洁; 高扬; 翟晓燕
    • 摘要: 中亚咸海流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为揭示咸海流域水环境变化及其成因,本文利用2019年中下游流域21个采样点水质数据,通过主成分、聚类和秩次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了水体的基础理化属性、氮磷营养元素、其他元素和离子等20种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辨识了该流域主要水质类型、空间分布及成因,探索了不同空间尺度土地覆被类型对水质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导率、总溶解性固体物质和离子浓度越往河流下游数值越高,其中在咸海最大;不同形态磷元素浓度在阿姆河中游较高,硝态氮浓度在锡尔河较高;碳元素浓度也在阿姆河,特别是阿姆河下游三角洲地区较高。2)所有采样点水体根据水质指标相似性聚类可划分为3种综合性水质类型。第1类型为水质指标浓度均偏低的水体,分布在锡尔河中游和咸海;第2类型为氮磷营养元素浓度偏高的水体,分布在阿姆河中下游;第3类为碳元素和离子浓度均偏高的水体,分布在咸海。第1和2类型水体的元素浓度主要受荒漠地区岩石风化过程控制,阴阳离子来源于硅酸盐岩和蒸发岩的风化;第3类型水体主要受气候干燥导致的蒸发-结晶过程控制,阴阳离子除来源于硅酸盐岩和蒸发岩的风化外,还受碳酸盐岩风化影响。3)当各采样点缓冲区半径从0.5 km增加到10 km时,对第1类型水质浓度变化影响显著的土地覆被类型逐渐从荒地变为水域、灌木、草地和农田与植被混合,其中水域的影响最大;第2类型水质浓度变化与土地覆被类型无显著性关系;对第3类型水质浓度变化影响显著的土地覆被类型从水域变为水域、农田与植被混合等,其中水域的影响最大。因此,咸海流域水质浓度变化与当地干旱缺水和蒸发剧烈等气象条件以及土地覆被类型有密切关系。为改善咸海中下游流域水环境状况,在增加中下游河道流量和咸海的补给,减弱下游和咸海蒸发-结晶作用的同时,还需加大河岸带的植被修复和退耕还林还草,特别是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中下游农业区、咸海等地区。
    • 刘福红; 叶许春; 郭强; 李相虎; 刘佳
    • 摘要: 鄱阳湖流域作为较突出的碳汇功能区,深入掌握不同土地覆被碳素利用率(C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对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该流域生态功能和碳水循环有重要意义.利用MODIS数据产品,结合流域土地利用和气象监测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 2000-2014 年鄱阳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CUE 和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与降水、气温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CUE 和WUE 多年平均值分别为0.458和0.682 gC/kgH2O,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CUE大小依次为草地>水田>其他林地>旱地>疏林地>灌木林>有林地,WUE 大小依次为有林地>灌木林>旱地>疏林地>水田>其他林地>草地;2)鄱阳湖流域CUE、WUE在研究时段内均呈微弱下降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CUE 和WUE则表现出较大的年际波动,且年际变化趋势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中林地各类型下降趋势最大,其次是旱地和水田,草地最小;3)降水是影响鄱阳湖流域土地覆被碳水利用效率变化的关键因素,其他因子与CUE 和WUE 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不同覆被CUE 和WUE对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