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川径流

河川径流

河川径流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0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129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地下水、水资源研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13年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辽宁省水利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等;河川径流的相关文献由51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国庆、刘翠善、张建云等。

河川径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6.70%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3129 占比:92.79%

总计:3372篇

河川径流—发文趋势图

河川径流

-研究学者

  • 王国庆
  • 刘翠善
  • 张建云
  • 黄强
  • 毛炜峄
  • 贺瑞敏
  • 金君良
  • 鲍振鑫
  • 刘俊萍
  • 王小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栗士棋; 杜付然; 程芳芳; 李柯星; 王国庆; 司舒阳
    • 摘要: 河南省地跨海河、黄河、长江、淮河四大流域,水资源问题突出,深入分析河川径流演变规律对河南省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河南省主要流域的6个代表水文站实测流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分析了各代表站年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60 a河南省实测流量呈下降趋势,2000年后流量略有回升。自西向东,流量下降速率越来越大。全省径流突变后年平均流量减小,各站减小幅度均大于15%,北部流域突变年份较早,南部流域变化幅度较大。月平均流量总体呈减小态势,海河流域河南段、黄河流域河南段下降显著,达到5%显著性水平。除长江流域河南段外,全省月平均流量年内分配变化不大,从全省范围来看,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比例呈枯增丰减态势。
    • 杨晓高; 郝虎; 赵传燕; 臧飞; 安金玲; 张茂军; 张恒平
    • 摘要: 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但黑河上游高寒山区河川径流相关的精确水文资料稀缺,开展观测和研究其变化规律尤为必要。选择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逐日观测2016年、2017年、2019年生长季河川径流量、降雨量和气温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降雨和气温要素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月均径流量明显滞后月均降雨量和月均温,三者均呈现出单峰变化趋势;河川径流对降雨的平均滞后时间约为7.5 d。生长季内月均降雨量、月均温与月均径流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87(p<0.01),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R^(2)为0.772。研究显示该流域内降雨和气温较好地解释河川径流量的变化,结果可为黑河上游山区的河川径流响应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 杜衡
    • 摘要: 防御洪涝灾害,除了监测预警响应、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也需要重视生态在防洪减灾方面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湖泊众多且与江河联系密切,对河川径流具有天然的调节能力;森林广布,暴雨时能把大量降水拦蓄起来,起到蓄水滞洪、水土保持作用;红树林能抵抗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是内陆的天然屏障,提供的天然沿海防御措施也在洪灾防护上体现出重要价值。
    • 郭路; 姚聪聪; 喻晓琳; 陈凯; 张洪波
    • 摘要: 河川径流数据非平稳性的日益凸显,使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设计与水资源评价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开展有效的水文分析,指导工程设计与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管理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应急灾害管理领域的迫切需求。本文以GAMLSS模型为基础,对马莲河流域不同站点的水文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了全情景下的水文频率计算结果,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指出了应对不同工程或规划需要的水文数据筛选方法和处理建议。
    • 刘昌明; 王恺文; 王冠; 田巍; 于静洁
    • 摘要: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给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基于黄河84个子流域1956—2016年的气象水文资料,回顾了黄河流域径流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径流变化的可能原因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除黄河上游部分流域外,中下游流域径流和降水普遍减小,气温普遍上升、潜在蒸散发普遍增大。(2)黄河流域径流突变主要集中在1980—2000年,突变后年径流的概率分布向低值方向集中,年均气温和潜在蒸散发向高值方向倾斜,年降水的概率分布无显著变化。(3)下垫面变化是黄河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降水变化次之,两者对上游流域的作用较为分散、不确定性大,对中游黄土高原流域的作用明显且突出;潜在蒸散发对下游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大于对上游的,但总体贡献较小。明确黄河流域径流及其影响因素的演变趋势,把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强度,对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水文水资源研究和流域管理实践应该长期关注和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 栗士棋; 刘颖; 杜付然; 李柯星; 程芳芳; 王国庆
    • 摘要: 本文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和线性回归法,对19732016年河南省主要流域实测径流量、气温、降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阶段实测径流量与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气温平均线性变化率为0.31°C/a,省内四大流域气温均呈升高态势,海河区升温幅度为0.2~0.7°C/a,黄河区上游升温幅度较大,长江区升温幅度为0.2~0.4°C/a,淮河区北部站点升温幅度较大;河南省降水呈非显著变化趋势,四大流域中,海河区、黄河区、长江区降水呈不显著减少,淮河区降水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受全球升温及人类活动影响,河南省主要流域6个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其中,海河区安阳站、长江区唐河站实测年径流量下降趋势显著.降水径流关系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黑石关站、安阳站、唐河站径流影响较大,随着降水量的增多,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可能更大.
    • 张舒羽; 赵广举; 穆兴民; 田鹏; 高鹏; 孙文义
    • 摘要: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河川径流水文情势变化及其原因,为该区域水土保持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渭河支流散渡河与无定河支流大理河为研究区,利用甘谷站和绥德站1965-2018年的气象水文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散渡河和大理河的径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采用改进的RVA法分析梯田和淤地坝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对不同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的影响。[结果]两条河流的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p<0.01),并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生突变。采用改进的变异性范围(RVA)法计算散渡河和大理河的径流综合改变度分别属高度改变(90.12%)和中度改变(60.66%),32个水文变化指标中,流量变化改变率指标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以梯田措施为主的散渡河月中值流量和年最小流量均大幅减小,年最小流量发生时间明显延迟且低流量脉冲历时增加。以坝库工程为主的大理河月中值流量受季节变化影响,年最小1 d和3 d流量增加且低流量脉冲次数减小。
    • 刘磊; 邹进; 陈欣; 李琳静; 王大双
    • 摘要: 人类对不同土地的利用方式导致下垫面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流域的水文循环.以云龙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ArcGIS构建了SWAT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并设置6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模式研究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响应.结果表明:率定期R2=0.80,Ens=0.75,验证期R2=0.82,Ens=0.88,模型适合研究区的径流模拟.2000—2020年,林地、耕地和草地的土地利用面积之和占总面积的97%以上,占比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情景模式下,2000—2020年,年平均径流量增加了0.03%;极端土地利用情景S 1、S2和S3的年平均径流量分别变化了-0.96%、-5.83%、5.98%,说明耕地有增加径流的作用,林地和草地有减少径流的作用.与2020年的水文要素相比,S1、S2和S3各水文要素都发生改变,其中蒸发变化不大,土壤水渗透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产水量变化显著.
    • 陈晨; 姚亚奇
    • 摘要: 缺水!缺水!在我国这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如果仔细翻看水资源版图,还会发现一个令人揪心的不等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河川径流80%以上;黄淮海流域总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2%,水资源量与人口、经济等布局极不匹配。伟大构想开始变为现实。
    • 克拉拉·莫斯科维茨; 红猪(翻译)
    • 摘要: 过去20多年,美国国家干旱减灾中心(National Drought Mitigation Center,NDMC)在全国范围监测了数十项干旱指标,包括植物颜色和蒸发量的卫星数据、土壤湿度传感数据、雨量估算、以及河川径流等级。虽然中心曾经记录过异常干旱的时期,但近年的旱情却有增无减。“气候变化无疑引发了更多自然灾害,旱灾就是其中之一。”在NDMC负责每周报告的气候学家布莱恩•富克斯(Brian Fuchs)表示,“我们正在见证气候变化更频繁也更剧烈的时期。今年在美国西部的某些地区,干旱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不干旱的时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