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陆河流域

内陆河流域

内陆河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4998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干旱气象、水文、林业实用技术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论坛、2012全国高效节水灌溉先进技术与设备应用交流会、第二届绿洲论坛等;内陆河流域的相关文献由412位作者贡献,包括康尔泗、王让会、陈亚宁等。

内陆河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1.13%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4998 占比:98.72%

总计:15193篇

内陆河流域—发文趋势图

内陆河流域

-研究学者

  • 康尔泗
  • 王让会
  • 陈亚宁
  • 于金凤
  • 邓铭江
  • 曲玮
  • 李卫红
  • 程国栋
  • 高前兆
  • 王根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正; 黄粤; 刘铁; 钟瑞森; 昝婵娟; 王晓飞
    • 摘要: 本文基于水文观测和遥感监测数据,获取近60 a巴尔喀什湖面积、水位变化信息,重建湖泊水量变化时间序列,探明巴尔喀什湖水量变化特征;依据湖泊水量收入(入湖径流、降水)支出(湖面蒸发)建立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模型,分析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要素变化特征,定量解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巴湖水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1—202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以1987年为拐点先急剧减少后波动增加;入湖径流变化与湖泊水量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年均入湖径流量约为14.04 km^(3)·a^(-1);湖区降水以0.28 mm·a~(-1)的速率波动增加;水体年均蒸发量约17.95km^(3)·a^(-1),其中,1987年最小为16.10 km^(3),2008年最高达20.30 km^(3)。(2)过去60 a年,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充,其中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较多,补给量约为1.91 km^(3)。(3)在湖区尺度上,入湖流量与巴尔喀什湖水量显著相关,是影响湖泊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在流域尺度上,气候波动对入湖流量长期变化的贡献率为71.67%,人类活动耗水的贡献率为28.33%;1970—1985年卡普恰盖水库蓄水及周边耕地扩张对入湖水量锐减的贡献率达47.47%,人类活动明显加剧了这一时期湖泊水位下降的进程。
    • 张凌格; 胡宁科
    • 摘要: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对于区域、国家以及全球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具有深远影响,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可为人与流域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为此,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基于内陆河流域的特征明确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内涵,从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评估方法、影响机制和管理应用三个方面对当前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剖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加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科学全面且适用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框架,为今后内陆河流域的优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 陈喜; 黄日超; 黄峰; 刘秀强; 张阳阳; 张润润
    • 摘要: 在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以及水资源调控影响下,西北内陆河流域水循环和生态环境状态发生了显著改变,迫切需要解答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和产水量的影响,调水和压采等措施下地下水水位动态、管控指标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维持机制。为此,文章阐述了内陆河流域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相互作用机理以及上中下游演变状况。针对上游产水区,提出了山区气候变化下植被和水文动态演变模拟和预测方法,得出石羊河上游山区气候暖湿趋势和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可降低植被恢复对增加蒸腾量、减少产水量的影响程度;但如未来继续升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正效应将被植被恢复增加的水分消耗抵消,从而减小径流量。针对中下游绿洲-荒漠过渡区,通过分析荒漠植被-土壤(水盐)-地下水作用机理,提出了西北干旱区生态地下水水位埋深和生态需水量确定方法及阈值,得出荒漠植被适宜和极限生态地下水水位埋深的平均值分别为2.9 m和5.5 m,对应埋深下的单位面积荒漠植被生长季平均蒸腾耗水量为0.08~0.10 m^(3)/m2。针对尾闾湖区,建立生态输水量与尾闾湖地下水水位、生态指标之间关系,提出了石羊河流域尾闾湖生态输水优化方案,得出青土湖生态输水量应提高至0.45×10^(8) m^(3)/a。在流域层面,采用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的系统分析手段,提出了石羊河流域满足地下水均衡、供需平衡和生态功能的多水源调控方案,即“保田增林”或“以田换林”方案。
    • 昝婵娟; 黄粤; 李均力; 刘铁; 包安明; 邢伟; 刘志斌
    • 摘要: 咸海地处中亚,气候和人类的双重影响下湖面急剧萎缩引发区域生态危机,定量解析其水量平衡互动关系及影响因素对咸海地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19年密集时序Landsat影像、T/P卫星、Jason1/2测高卫星及咸海数字测深模型(DBM),提取近30年咸海面积、水位变化信息,重建咸海水位-面积-库容曲线,探明咸海水量变化特征;建立水量平衡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水量平衡要素变化及时空差异,探讨其互动关系与影响机制.结果 表明:(1) 1990-2019年间,咸海水量减少了2271.6× 108 m3(约75.15%),年平均变化率达-78.3× 10s m3/a;南咸海水量变化趋势与咸海整体基本一致,北咸海除1999年出现了极小值外,其余年份水量变化趋势均呈波动上升状态,至2019年水位已恢复至1984年水平.(2) 1990s以来,南、北咸海水量平衡结构变化时空差异显著,阿姆河入湖径流量呈波动减少趋势,随着咸海持续退缩水体蒸发不断减小,区域水量支出收入比由1990年的2.46降低到2015年的0.87;近年来丰水年份南咸海地下水可由亏损转化为盈余状态,水域变化进入相对平缓的状态,北咸海入湖径流量波动增加,蒸散发随水域面积增加而增加,1990s初以来水量收入超过水量支出,区域地下水盈余,湖泊水位不断抬升.(3)湖区尺度上,入湖径流量和水域蒸发量是咸海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流域尺度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咸海入湖水量,南咸海入湖水量与阿姆河上游来水、流域耕地面积显著相关,而北咸海入湖水量主要与锡尔河上游来水相关.
    • 陈继龙
    • 摘要: 石羊河流域和艾丁湖流域因地下水资源超采利用引起尾闾湖水域大面积缩小、湖周边自然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生态恶化.通过对气候、水资源和水环境、地下水开发及生态保护的需求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在西部缺水的自然条件下,在外流域调水短期不能实现、流域内有限水资源承载力约束下,维护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稳定,必须科学利用开发水资源.
    • 张静静; 郝海超; 郝兴明; 范雪; 李远航
    • 摘要: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能量流动的关键参数,表征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基于2001—2019年MOD13A1、MCD12Q1、TERRACLIMATE等数据,利用CASA模型,估算了近20 a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条件下天然植被NPP的时空变化趋势;通过Slope趋势分析和Person相关分析法,从时空分布、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累积输水量方面分析了生态输水工程对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近20 a间,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NPP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极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1.93%(P中段(18.70 g C·m^(2))>下段(13.55 g C·m^(2))。(3)对不同植被类型NPP而言,柽柳群落(57.37 g C·m^(2))>胡杨群落(29.29 g C·m^(2))>草本群落(23.23 g C·m^(2)),且柽柳群落在生态输水过程中NPP增幅也最大,增幅达350.20%。(4)地下水埋深和天然植被NPP均与累积3 a的生态输水量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70(P<0.01)、0.62(P<0.01),年内总输水量与下一年地下水埋深相关性明显高于与当年地下水埋深的相关性;此外,随地下水埋深持续稳定回升,2010—2019年天然植被NPP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性也明显增强(R^(2)=0.62)。
    • 孟阳阳; 何志斌; 刘冰; 陈龙飞; 刘蓓
    • 摘要: 湿地在维系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水文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绿洲湿地的综合监测与评估,是准确认识湿地保护政策成效、加强湿地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的基础.本文利用1975-2015年多时段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效益转移法,定量分析了2000年湿地保护政策实施前后近40年塔里木河干流上游、黑河中游和石羊河中下游等典型绿洲湿地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①2000年之前,由于绿洲湿地被肆意开垦,导致绿洲湿地面积均大幅减少且湿地景观逐渐破碎化,损失了较多湿地生态效益.2000年之后,在湿地保护政策实施下,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和黑河中游绿洲湿地面积及其生态效益均取得较好的恢复成效,湿地破坏较为严重的石羊河中下游绿洲,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②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主要来源于调节服务功能(占比74%~81%).③湿地所占绿洲面积非常小,但对绿洲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贡献率较大.因此,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对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至关重要.
    • 夏沛; 宋世雄; 刘志锋; 何春阳; 王一航
    • 摘要: 掌握我国内陆河流域城市景观过程对涉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对于提高内陆河流域人类福祉和促进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综述了我国内陆河流域城市景观过程对涉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评价.结果 表明:相关中英文论文数量与被引频次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对象侧重于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和淡水供给服务,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价值量评价法和物质量评价法,研究结果则表明城市景观过程已造成涉水生态系统服务总量下降和空间异质性增加,同时还加剧了服务间的权衡关系.相关研究为深入理解内陆河城市景观过程对涉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揭示影响机理、模拟未来影响、分析服务权衡、协同与供需流关系以及探索可持续的内陆河流域综合优化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未来应基于“机理-过程-可持续性”的思路建立内陆河流域城市景观过程对涉水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评价框架,开展综合评价研究,为我国内陆河流域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优化管理提供帮助.
    • 袁瑞丰; 贾文雄l; 李宗省; 徐秀婷; 张志远; 石阳; 杨乐; 熊辉
    • 摘要: 为了了解干旱内陆河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石羊河流域荒漠区、绿洲区和山区8个站点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497个降水样品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及相应气象数据,研究了石羊河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环境效应以及降水水汽来源.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局地大气水线斜率和截距表现出夏低冬高的变化趋势;降水稳定同位素表现出夏高冬低的变化趋势,从荒漠区、绿洲区到山区,稳定同位素值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效应为-0.22‰/100m,这是温度效应的另一种体现;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表现出显著的温度效应,温度效应为0.43‰/°C,在天气尺度下受季风水汽和降水淋洗过程的影响表现出降水量效应;流域降水来源主要受西风水汽控制,夏季也会会受到季风水汽影响,冬季也受到极地气团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