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漓江流域

漓江流域

漓江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912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岩溶、南方国土资源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首届广西水利青年科技论坛、第四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等;漓江流域的相关文献由41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先琨、代俊峰、向悟生等。

漓江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8.88%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76%

专利文献>

论文:1912 占比:90.36%

总计:2116篇

漓江流域—发文趋势图

漓江流域

-研究学者

  • 李先琨
  • 代俊峰
  • 向悟生
  • 郭纯青
  • 陆树华
  • 黄玉清
  • 吕仕洪
  • 王金叶
  • 陈余道
  • 吴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军民; 李昱桥; 荣城
    • 摘要: [目的]分析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时空分异规律,为协同人类活动及生态安全提供空间治理依据。[方法]基于遥感信息识别和GIS空间分析平台,应用扩张强度、转移矩阵及时空统计、空间自组织分析等方法,从多维时空尺度研究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结构变化规律。[结果]①漓江流域以林地、耕地为主体景观,合占景观面积的比例超过90%,2000—2020年其面积变率小于0.37%,扩张强度小于年均3.59%,表明流域具有高质量的景观生态资源和建成国际旅游中心的生态资本,景观结构稳定,水生态良好;②建设用地增长最快,扩张显著,2000—2020年其面积增长了163.41%,其中临桂新区年均扩张37.79%,城镇化是流域景观类型及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③流域景观类型多样性丰富、分布均衡,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城镇及旅游中心形成高值中心,山地区则为低值连片;连通性或延展性较好,山区为高值中心,城镇为低值中心,人类活动对草地形态及城镇周边(中值区)的扰动较显著。[结论]流域景观指数结构受相似的发生环境和分异因素影响而具有空间集聚性分布特征,城镇扩张及旅游活动是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分异的主要驱动,区域发展较适合集中城镇化与分散旅游业模式。
    • 梁佩宁; 粟忠; 方荣杰; 许景璇; 莫建英; 赵童; 覃新行
    • 摘要: 分析漓江流域上游水库群(青狮潭水库、川江水库、小溶江水库和斧子口水库)建成以来对桂林市城区段洪水的影响,对桂林水文站2007年—2020年水文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青狮潭水库、川江水库、小溶江水库和斧子口水库联合调度以来,影响了桂林市城区段的径流与洪峰流量,增大非汛期的径流,拦蓄汛期洪水,削减洪峰流量,降低了洪水造成的损失。
    • 刘洁雪; 梁萧; 覃礼堂; 莫凌云; 梁延鹏; 曾鸿鹄; 袁星义
    • 摘要: 为研究漓江流域桂林市区段的有机磷农药(OPs)和磺胺类抗生素(SAs)残留量和生态风险,在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采集流域水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对水样中目标污染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漓江流域桂林市区段水体检出敌百虫(TRC)、毒死蜱(CHP)、磺胺甲基嘧啶(SMR)、磺胺二甲嘧啶(SM2)和磺胺甲恶唑(SMZ),浓度分别为nd~17.2、nd~2.32、0.05~20.6、0.07~15.37和0.87~17.48 ng/L(nd为未检出).②SAs和OPs残留量随时间呈规律性变化,SAs浓度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OPs浓度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③使用蛋白核小球藻对单一及其混合物进行毒性试验,得出OPs和SAs五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在低于5%和19%~21%效应范围内呈现加和作用,5%~19%效应范围呈现协同作用,21%~26%效应范围内呈现拮抗作用,混合物在环境中检出最高浓度时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产生加和作用.④基于整体混合物风险熵的风险评估结果,漓江流域桂林市区段OPs和SAs混合污染对蛋白核小球藻产生中等生态风险;而基于单一污染物风险熵计算的混合物风险熵结果,OPs和SAs混合污染对蛋白核小球藻无生态风险,低估了混合污染物实际风险.研究显示,不同方式获得的污染物预测无效应浓度对风险评估结果产生明显差异.
    • 阳扬; 翟禄新; 贾艳红; 薛开元
    • 摘要: 为揭示变化环境下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降水-径流特征的影响,选用集总式水文模型MODHYDROLOG模拟漓江流域2008-2016年的日径流量,在不同时段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情景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模型时变参数的相关性,揭示流域降水-径流特征的变化情况,探索流域特征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动态定量感知。结果表明,MODHYDROLOG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漓江流域的日径流过程,NSE和R2均超过0.7,Dv在0.2%以内。大部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地下水相关参数dlev、k1、k3等密切相关,个别与植被相关参数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渗透和洼地相关参数并未体现出显著性。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产汇流的影响,表现为耕地和林地会抑制地下水基准面抬升,增加地下水深层渗漏量,同时促进基流交换作用从而有利于含水层对河道的补给,水域和城乡的作用机制则相反。草地减小了壤中流的比例,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本研究结果可为变化环境下流域的水文模拟及预报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 莫丽婷; 张艳; 龚美林; 刘斯艳; 莫燕; 蔡永丰
    • 摘要: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桂林漓江流域存在了水体污染、水质下降、枯水期延长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化学组分发生变化等环境问题,威胁着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文章对漓江流域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漓江流域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 梁荣军; 王越隆; 陈胜团; 陈俊鸿; 张帅普
    • 摘要: 以漓江桂林、阳朔水文站为研究对象,根据年径流资料,将一年分为丰、平、枯3个时期,采用改进的年内展布法,分别计算各个时期90%保证率下的多年各月均值流量与该时段下的多年各月均值流量的同期均值比,结合多年各月平均流量计算出生态流量,最后采用Tennant法对改进前后的年内展布法计算的生态流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改进的年内展布法计算得到的生态流量过程更符合雨源型河流特征,且在一般用水期更适合河流用水需求。
    • 欧晓华; 梁保平
    • 摘要: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扩展情况是研究城市发展的重点,利用夜光数据可以有效地提取出城镇信息,珞珈一号夜光数据的分辨率较高,但目前对珞珈一号夜光影像的研究不多。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漓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简单阈值法和城市夜间灯光指数法分别从NPP-VIIRS夜光数据和珞珈一号夜光数据中提取漓江流域的城镇信息,比较了两种提取城镇信息方法的优劣以及NPP-VIIRS夜光数据和珞珈一号夜光数据在提取小区域城镇信息的精度,并分析珞珈一号夜光数据在实际提取小区域城镇信息的可行性。结果得出:利用城市指数法从珞珈一号夜光数据提取城镇信息较为清晰,提取结果的Kappa系数为0.7293,高于NPP-VIIRS夜光数据的提取结果。
    • 李子威; 唐湘玲; 黎力菊
    • 摘要: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径流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上游河段大溶江为例,根据该流域1980—2019年各气象站和水文站的长期监测数据,采用趋势检验法、突变检验法、周期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径流及气温、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及周期规律。在确定气温、降水量与径流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气温、降水量与径流的多元线性方程。【结果】漓江流域径流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突变年份是2018年,在40 a的尺度下漓江流域经历了4个丰-枯变换周期。漓江流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突变年份为2015年,降水展现出4次偏多-偏少交替。年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其倾向率为0.38°C/10 a,突变年份为2016年;整体上发生了2个冷-暖周期变换,1984、2011年为偏冷期中心年份,1981、2019年为偏暖期中心年份。在气温突变中存在1个震荡周期,其周期为6a。【结论】预测未来漓江流域在40 a尺度下由丰水期转为枯水期;漓江流域降水未来为少水期;漓江流域气温在40 a尺度下处于偏暖阶段。该流域径流突变点由土地利用的变化、防洪补水工程的修建、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所致,降水与气温发生突变时间与华南地区气候转变相一致。
    • 卢春辰
    • 摘要: 在我国广西省的漓江流域存在着一些传统的民居,这些民居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价值.文章针对漓江流域的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衍生发展进行了讨论,并对传统民居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表达阐述,分析和研究了传统民居文化资源的艺术表现价值.
    • 魏雨涵; 钱建平; 范伟伟; 李彭
    • 摘要: 漓江流域是桂林市旅游核心区域,地形地貌复杂,了解其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情况对桂林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快速准确获取漓江流域的历史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选取1991、2001、2009和2019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遥感生态指数(RSEI),与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指标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将RSEI指数变化与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实现了漓江流域近30年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漓江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RSEI值从1991年的0.534增加至2019年的0.625,变化最为明显的时间段是2001-2009年,生态环境等级由"中"变为"良";单一指标因子中绿度对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最大,湿度影响最小;漓江流域近30年的RSEI指数变化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一元回归模型相关系数R2为0.890以上,呈现明显的正向线性相关趋势.植被对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应重视对植被的保护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