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科尔沁沙地

科尔沁沙地

科尔沁沙地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6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4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909篇;相关期刊315种,包括生态学报、防护林科技、辽宁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四届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第三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等;科尔沁沙地的相关文献由164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哈林、张铜会、赵学勇等。

科尔沁沙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4 占比:50.48%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91%

专利文献>

论文:909 占比:48.61%

总计:1870篇

科尔沁沙地—发文趋势图

科尔沁沙地

-研究学者

  • 赵哈林
  • 张铜会
  • 赵学勇
  • 李玉霖
  • 蒋德明
  • 刘廷玺
  • 常学礼
  • 李玉强
  • 左小安
  • 曾德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竞; 赵玉海; 贾越真; 张默涵; 常帮助
    • 摘要: 研究总结了通辽地区科尔沁沙地乡土树种混交造林技术要点,提出了宜选择地势相对平缓的固定半固定沙地,土壤为壤土或沙壤土地块,采取机械开沟的方式带状整地;选用元宝枫、桃叶卫矛、蒙桑、白蜡、大果榆、刺榆等树种,选择2~3年生本地繁育的优质壮苗造林。建议采用行带式复合经营造林技术模式,进行农林复合经营,栽植密度33~74株/667 m^(2),做好中耕除草、灌溉浇水、树体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
    • 马金宝; 高凯; 孙忠林; 周立业
    • 摘要: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4种生境下的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方法]以科尔沁沙地4种不同演替阶段下的生境(农田地区、弃耕地区、自然草地区、林间草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及室内种子萌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生境下瞬时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空间分布以及与土壤化学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4种生境地土壤种子库共计出现11种植物,分为6科11属,种子库组成较为简单,多为一年生植物。不同生境地土壤种子库密度有显著差异(P林间草地区>农田地区>弃耕地区,且在相同生境垂直方向上密度均呈递减趋势。4种生境地土壤种子库中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自然草地区最高,农田地区最低;农田地区和林间草地区的种子库相似性最高,为0.88,自然草地区和弃耕地区相似性最低,为0.46。土壤种子库多样性指数与速效钾、有效磷呈正相关,与有机质、碱解氮呈负相关。[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科尔沁沙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 迟琳琳
    • 摘要: 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科尔沁沙地南缘5种阔叶树的叶片进行测定,结合降水量、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等因子,分析不同树种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及环境水分因子对树种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阔叶树主要利用100 cm以上的土壤水作为植物生存的水分来源,植被覆盖度增加不是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五角枫(Acer elegantulum)、糖槭(Acer negundo)和家榆(Ulmus pumila)在旱季的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75%以上,比较适合科尔沁沙地南缘半干旱的气候条件。
    • 王保林; 景文
    • 摘要: 以科尔沁沙地扎鲁特旗退化草甸为研究区,应用大数据平台对草甸退化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对区域内2005~2017年共13 a的气象资料、草地植被盖度、生物量以及2005、2008、2011、2014、2017年的草地退化、沙化面积进行統计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与各气象指标的相关性依次为三季度蒸散量>二季度蒸散量>三季度温度>三季度降雨量>-季度温度(P<0.05),且与四个季度的温度和一季度蒸散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其他气象因子呈正相关关系;植被盖度随三季度蒸散量和温度的协同变化而变化,也受二季度蒸散量和三季度降雨的共同影响。草地生物量与二季度降雨量、三季度温度以及二季度蒸散量均显著相关(P<0.05),与其他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低;草地生物量的积累受二季度降雨和三季度温度的共同影响。(2)研究区5~8月土壤温度最高,土壤水分主要集中在6~9月,与植被的生长季节相匹配;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含量在40~80 cm最高,30 cm土壤温度最高达20.41 °C,以30 cm处为峰值向两端递减。
    • 王亚娟; 张淑艳; 于静辉; 商博; 孙振权; 杨若琪; 周佳铭; 谭国娟; 张艺桐
    • 摘要: 以通辽市科尔沁榆树疏林草原为研究对象,以牧户牧场为单位,根据放牧情况划分轻(1.07羊单位·hm^(-2)·a^(-1))、中(2.25羊单位·hm^(-2)·a^(-1))、重(3.38羊单位·hm^(-2)·a^(-1))3个放牧强度,从6月11日—10月11日逐月测定草本层生物量,研究放牧对草本层生物量及季节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榆树疏林草原草本层生物量在7—9月是生长高峰期;重度放牧下草本层总生物量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放牧;而多年生禾草生物量显著低于轻度和中度放牧;优良牧草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猪毛蒿等一、二年生植物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 张丽; 张昱鑫
    • 摘要: 为揭示中国东北典型沙地植被时空动态特征和定量识别相关驱动因子及其影响力,基于1982—2020年AVHRR GIMMS NDVI和MODIS NDVI数据集,利用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近38年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38年科尔沁沙地NDVI呈增加趋势,增幅为32.78%;NDVI增加区域多位于农田分布区,其增幅较小,且具有空间差异性,沙地整体呈现由荒漠化向绿洲化方向发展.科尔沁沙地植被覆盖增加受控于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中年均降水量是主控因素.
    • 王大勇; 杨成江; 张宝权; 尹鹏飞; 张忠辉
    • 摘要: 在白城市科尔沁沙地采取林草湿一体化的生态治理模式,人工营造品种杨、沙棘、文冠果等乡土树种,草原恢复治理种植羊草和紫花苜蓿,湿地修复播种水稗和羊草。经林草湿一体化治理后能够使区域三大生态系统互联互通,形成林网成格、草地连片、湿地相嵌、交错互联的林草湿生态连通新格局,极大改善了土地沙化问题,效果显著。
    • 包泽辉; 李永桩; 史月云; 郑升; 张默涵; 赵玉海
    • 摘要: 白蜡是科尔沁沙地的优良乡土树种,具有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等特点,是科尔沁沙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及园林绿化的重要造林树种。文章论述了在科尔沁沙地区域培育白蜡播种实生苗木要掌握的种实采集、育苗地选择、整地作床、种子处理、播种及苗期管理等关键技术要点。
    • 孙琳; 欧阳; 于飞; 梁雷
    • 摘要: 探究科尔沁沙地连续种植衬膜水稻与种稻后休耕对土壤氮磷钾库的影响,为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研究区未修复沙地为对照,测定连续种稻和种稻后休耕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同时分析休耕土壤氮磷钾库容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种稻和休耕对土壤氮磷钾库组分含量影响显著,土壤全氮含量以及C/N总体呈先显著升高后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大小差异顺序均为:稻田 休耕地 沙地。种稻后土壤硝态氮和有效钾含量以及速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分配比例较种稻前显著下降,休耕前后无明显变化规律。不同处理间土壤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休耕后土壤氮磷钾库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休耕土壤氮磷钾库容与C/N和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C/N和含水量可作为表征休耕地土壤养分变化的敏感指标。
    • 高昊丹; 王雪美
    • 摘要: 科尔沁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区,沙地面积7760万亩,其中,在通辽市境内有4086万亩,占科尔沁沙地面积的52.7%。20世纪80年代,全市有90个苏木乡镇,近200万人生活在“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中。“1989年春天,我搭乘阿古拉镇来旗里采购后返回的汽车去考察。村民告诉我,由于四周环沙,交通不便,他们每隔半年左右才集体到科尔沁左翼后旗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镇购物。”黄沙遍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这是考古学家景爱对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镇的最初印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