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喷水推进

喷水推进

喷水推进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837篇,主要集中在水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5195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船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测试技术学组2016年学术会议、第十一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船艇展暨高性能船学术报告会等;喷水推进的相关文献由122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丽鹏、王永生、程哲等。

喷水推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 占比:0.7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5195 占比:99.18%

总计:35485篇

喷水推进—发文趋势图

喷水推进

-研究学者

  • 何丽鹏
  • 王永生
  • 程哲
  • 韩海辉
  • 陈栋
  • 程光明
  • 胡彬彬
  • 丁江明
  • 吴少龙
  • 程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永超; 傅何琪; 陶国君
    • 摘要: 高速艇船体刚度小、激振力大且激振频率高,靠近主要激振源的尾部结构振动需要重点关注。本文针对某喷水推进高速艇,对其尾部区域甲板、船底板、泵舱壁和尾封板等局部结构采用规范经验公式对局部结构的板、板格固有频率进行计算,采用计及附连水质量的有限元模型对各尾部局部结构的板架固有频率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轴频和叶频激励频率进行频率储备校核。对频率储备不满足要求的局部结构,建立包含喷水推进器流道结构的全船有限元模型,基于喷水推进器的激励力进行振动响应计算和校核评估,对采用喷水推进的高速艇的船体振动评估和船体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 汪泰霖; 王野; 张富毅; 陈慧岩; 王国玉
    • 摘要: 为提高水陆两栖车水上航行时的操纵性与稳定性,提出一种新型矢量喷口装置。喷口装置有俯仰与旋转两个运动自由度,可以控制喷水推进器喷射水流的方向,生成方向可控的三维矢量推力。根据水陆两栖车喷水推进理论,完成满足某型轮式两栖车航行动力需求与平台约束的喷水泵基本参数设计。依据计算的水泵出口直径完成与喷水泵一体化的矢量喷口结构与控制方案设计。对设计的矢量喷水推进器,利用Fluent软件计算其在不同航速、转速、俯仰角和旋转角下的推力矢量。对比分析了非矢量推进两栖车、单矢量推进两栖车和双矢量推进两栖车的操纵机理。分析矢量推进器对两栖车耐波性的影响,建立了两栖车耐波性动力学方程与矢量推进器横纵摇力矩方程,进而提出矢量推进两栖车横纵摇稳定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总推力随着俯仰角度变化较小,轴向推力随着俯仰角度增大而减小,俯仰推力(偏航推力)随着俯仰角度增大而增大。对比分析发现相比于非矢量推进两栖车,矢量推进两栖车在横向平移、斜向平移、原地转向以及推进器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设计的矢量喷水推进器产生的推力不仅可以为水陆两栖车提供纵向驱动力,还可以产生横向力、横摆以及纵倾力矩,为提高未来无人两栖平台航行的操纵性与稳定性提供新方案。
    • 李庆中; 李静; 李开金; 徐文龙; 陈原
    • 摘要: 针对水陆两栖机器人推力不稳和环境扰动造成的姿态不稳定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将轮驱动与喷水推进进行复合的可倾转复合推进装置。将该可倾转复合推进装置应用在H构型两栖机器人中,基于推力倾转角分离控制策略和自抗扰控制原理设计了姿态自稳定控制器,并在耦合自由度上采用异步调节机制。使用Simulink/ADAMS联合仿真平台进行姿态稳定仿真验证,并确定了具有较好效果的控制器参数;物理样机运行实验表明,H型两栖机器人可以完成预设运动,姿态自稳定控制器能够将该机器人水下运行时的姿态抖动抑制在5°以内。
    • 苏晓珍; 栗文静; 解文辰; 宋飞; 常海燕; 王璐
    • 摘要: 基于仿生学原理开展喷水推进泵内部空化流动特性研究。采用数值模拟与模型泵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将仿生翼型与两种经典的NACA4410翼型、791翼型进行比较,探寻不同翼型喷水推进泵叶轮的水力特性。结果表明:仿生翼型泵汽蚀余量最小,叶片上气泡量和气泡覆盖面积最少,抗空化性能最好。仿生翼型模型叶轮试验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对误差较小,满足数值模拟计算误差要求。说明仿生翼型在喷水推进泵模型优化上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对后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蔡佑林; 王立祥; 李宁; 王宗龙; 夏丁良; 董新国
    • 摘要: 针对船舶推进领域"喷水推进"与"泵喷推进"两概念混淆的现状,本文从两者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出发,在系统分析两者结构型式的基础上,根据流体力学控制体原理及喷水推进泵理论剖析了两者的水动力原理及核心部件的做功机理。针对控制体的外流场问题,运用翼型升力理论及叶片泵理论推导演绎了外置式喷水推进与泵喷推进外流场对推进系统总推力的作用,阐明了两者原理相同、核心功能转化部件均为喷水推进泵,论证了泵喷推进为喷水推进在水下航行体领域应用时的特定称谓,是喷水推进技术在水下航行体领域的发展。
    • 张恒; 王仁智; 蔡佑林; 于存银
    • 摘要: 应用STAR-CCM+软件,结合RANS方法并引入Lighthill声类比方程,针对某高速艇配备的混流式推进泵,调节船舶吃水深度,研究不同浸没深度的喷射流尾迹场及其噪声特性。文中建立了系泊状态下船泵一体化流场数值模拟方法及喷射流尾迹场噪声计算方法,通过流场模拟掌握了喷射流浸没深度对尾迹的影响规律,得到水下喷射比水面喷射能量耗散较少、尾迹流动特征较弱和完全浸没后水动力噪声随着浸没深度增加而变小等重要结论,对发展喷水推进乃至船舶综合隐身技术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 鲁航; 张富毅; 陈泰然; 黄彪; 王国玉
    • 摘要: 喷水推进舰艇因具备快速性和高机动性等特点而备受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以T-CRAFT登陆模型艇为研究对象,在RANS计算框架下采用VOF方法和SST k-ω湍流模型对喷水推进舰艇的自航运动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通过与静水阻力及单独喷泵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数值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同时,开展了设计航速下“艇泵一体”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喷水推进舰艇在设计航速下不同时刻波形云图及流场演化过程,对比分析了艇拖曳和自航下的阻力与姿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艇尾兴波左右两侧对称均匀,相比拖曳艇体自航阻力增加,纵倾角增加,吃水增加,艇体流线和喷口处流线整体均匀,在转子处存在微小漩涡;水流从转子入口流至喷口速度不均匀系数降低86%,在喷口处呈现较均匀状态,从叶片进口边到叶片出口边,叶片载荷先增大后减小。进一步分析表明,中间流线相对位置0.6~0.8处载荷较大,说明相比前半段叶片,后半段做功能力更强。
    • 柏君励; 李小荣; 汪剑; 谢锐; 熊志超
    • 摘要: 针对大型复杂流道结构的制造与安装难题,结合分析传统工艺方案,提出分段制造及分步安装新工艺,对分段制造及分步安装工艺,流道出口段以及嵌补段的内场制造及上船台安装,流道装焊精度及变形控制等提出具体的工艺要求,将该工艺在某艇的建造中进行应用,提高了流道制造和安装的精度和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 李刚强; 谌栋梁; 葛卓; 周冠泽; 熊文
    • 摘要: 面向一型喷水推进器为动力定位执行机构的单体喷水推进船舶,开展了船舶仿真模型建立、推力分配及进一步动力定位相关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模拟。针对传统的定步长Kalman滤波提出了改进方案,同时考虑到单体喷水推进船舶的特殊性,对推力分配算法进行了优化,并基于荷载前馈的PD控制算法开展了不同工况下的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喷水推进推力分配算法能够有效控制一型单体喷水推进船舶实现定点、定艏向、移位、转艏等动力定位典型功能,并具备一定抗外部干扰能力。
    • 封培元; 蔡佑林; 范佘明
    • 摘要: [目的]船舶骑浪/横甩是国际海事组织(IMO)新纳入船舶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中的5种稳性失效模式之一.针对当前规范仅适用于螺旋桨推进船的局限性,研究喷水推进船骑浪失稳的问题,为后续进一步完善规范奠定基础.[方法]基于喷水推进装置的力学模型和船舶在随浪中的一维纵荡运动方程,建立船舶骑浪运动的数学模型,利用四阶Runge-Kutta法求解模型,实现船舶时域运动仿真.以一艘高速穿浪内倾船型为例,系统性开展时域数值计算,以得出此类型船舶发生骑浪现象时的工况特点.[结果]通过数值仿真,得出了目标船舶在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要求的波浪工况范围内的预报结果:Fr=0.4时,有80.9%的工况发生骑浪;Fr=0.3时,骑浪发生比例降至59.4%.[结论]研究成果既可为喷水推进船的骑浪/横甩稳性评估提供理论模型和数值分析的手段,也可用于对此类型船舶进行稳性安全评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