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吴语

吴语

吴语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36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中国文学、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3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南文化、辞书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三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第五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吴语的相关文献由34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胜、盛益民、陈源源等。

吴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3 占比:87.84%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11.93%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23%

总计:436篇

吴语—发文趋势图

吴语

-研究学者

  • 王文胜
  • 盛益民
  • 陈源源
  • 郑伟
  • 游汝杰
  • 石汝杰
  • 钱乃荣
  • 刘丹青
  • 徐越
  • 盛益民1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山佳
    • 摘要: 朱德熙根据组合形式的差异,把汉语的述补结构分为组合式和粘合式两种,组合式述补结构中有结构助词“得”。组合式述补结构明清白话文献最常用的是“A得很”,此外,还有“A得紧”与“A得极”,明代白话文献开始运用,分布范围较广;还有“A得凶”“A得野”“A得势”“A得猛”等,分布范围狭窄。到了现代,“A得很”仍最常用,“A得紧”“A得极”“A得凶”“A得野”“A得猛”等在普通话中已消亡,但在使用吴语的一些地方还存在,如浙江浦江、衢州等仍有“A得紧”,江苏苏州老年人仍有“A得极”“A得野”“A得势”,浙江诸暨、宁海、天台、临海、温岭等仍有“A得猛”,安徽德兴仍有“A得凶”。现代方言又产生了一些新的“A得+程度副词”,如“A得险”“A得魂”“A得类”“A得恶”等。近代汉语有“A得慌”,北方方言中分布范围较广,普通话也有,而且性质已发生转化,有人认为当代汉语“得慌”有附缀化特征,“X得慌”有构式化趋势,语法化程度高。有学者认为“副词+A”不如“A得+副词”所表达的程度深。明清白话文献还有“副词+A得+程度副词”用法,所表达的程度比“A得+副词”还要深。“A得+程度副词”与“副词+A得+程度副词”很有类型学价值。
    • 崔山佳
    • 摘要: 朱德熙根据组合形式的差异,把汉语的述补结构分为组合式和粘合式两种,组合式述补结构中有结构助词“得”。组合式述补结构明清白话文献最常用的是“A得很”,此外,还有“A得紧”与“A得极”,明代白话文献开始运用,分布范围较广;还有“A得凶”“A得野”“A得势”“A得猛”等,分布范围狭窄。到了现代,“A得很”仍最常用,“A得紧”“A得极”“A得凶”“A得野”“A得猛”等在普通话中已消亡,但在使用吴语的一些地方还存在,如浙江浦江、衢州等仍有“A得紧”,江苏苏州老年人仍有“A得极”“A得野”“A得势”,浙江诸暨、宁海、天台、临海、温岭等仍有“A得猛”,安徽德兴仍有“A得凶”。现代方言又产生了一些新的“A得+程度副词”,如“A得险”“A得魂”“A得类”“A得恶”等。近代汉语有“A得慌”,北方方言中分布范围较广,普通话也有,而且性质已发生转化,有人认为当代汉语“得慌”有附缀化特征,“X得慌”有构式化趋势,语法化程度高。有学者认为“副词+A”不如“A得+副词”所表达的程度深。明清白话文献还有“副词+A得+程度副词”用法,所表达的程度比“A得+副词”还要深。“A得+程度副词”与“副词+A得+程度副词”很有类型学价值。
    • 李桠
    • 摘要: 言语韵律与节奏是语流在最高层面上的体现,但由于其牵涉的韵律层级多而容易受到各种语言或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因而一直难以对其进行归类。对于具有复杂声调系统的汉语方言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回顾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韵律与节奏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认为汉语不同方言之间以及同一方言的不同子方言之间因声调各异的缘故在韵律与节奏模式上也大相径庭,于是以普通话和三种吴方言为例提出以声调为支点的两级核心韵律结构,试图为不同汉语方言的韵律与节奏模式适当地归类。
    • 袁碧霞; 马楚莺
    • 摘要: 吴闽语关系问题是汉语方言史、语言史的重要一环。自吴闽语关系问题提出以来,研究视角经历了三次转向:从特征相似到共同创新,从语言特征到层次分析,从层次对应到方音史。目前该问题研究取得了一些共识,但也存在重要分歧:六朝吴地语言状况及闽语形成过程的认识。吴闽语关系亟待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吴闽语接触与演变关系的鉴别,吴闽语与汉语方言史关系的厘清。
    • 袁丹
    • 摘要: 本文描写了宣州片吴语安徽泾县茂林镇方言的音系,包括其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并整理了该方言的同音字汇。
    • 盛益民; 徐恺远
    • 摘要: 本文主要描写了吴语富阳场口东梓关方言的音系。文章首先对富阳和东梓关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之后列出了东梓关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音韵特点,最后是该方言的同音字汇。
    • 袁咏
    • 摘要: 吴语俗称“江南话”,与北方官话划江而守。然而有一支俗称“沙地话”的吴语越过长江,在长江口北岸的启海平原与广袤的北方官话陆地相接,几百年来其日常用语、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仍与江南祖籍吴语高度一致。沙地方言区是吴语最北端,本文对这支越江而去的吴语人口及其所操方言音系进行了研究。
    • 赵庸
    • 摘要: 杭州话存在古开口三等今读合口的音变现象,声母条件是中古知、庄、章组和日母,韵类来源于中古麻、盐、侵、仙、真、阳韵系。这类现象形成于杭州话音系内部的自发音变。十七世纪七十年代杭州话知、庄、章组和日母的读音为■、■、■、■、■和■。声母圆唇特征的顺同化作用使不同韵根据不同声类条件陆续发生介音的圆唇化、舌尖化音变:i>u>Ч、i>y>Ч、i>Ч。今杭州话的?介音不只一个音变来源。古开口三等今读合口的现象杭州话不是孤例,吴语其他方言也有同类型的音变发生,诱发音变的声母或者为卷舌音,或者为舌叶音。卷舌音大类可以统一解决这类音变现象的历时解释。
    • 摘要: 近年来,在上海市文化旅游局的指导下,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及全市各非遗保护分中心,都把沪语的传承保护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各社会主体、非遗传承人、沪语专家学者联合社区、学校等合作开展普及保护传承沪语的宣传交流活动。褚半农,就是一位长期致力于整理研究并保护传承沪语的专家学者。上海话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话,又称上海闲话、吴语上海话、沪语,是一种吴语方言。褚半农出生并长期生活在沪方言源头地区的上海西南乡下头,他对沪语情有独钟。
    • 邢佳妮; 孙加其; 顾平
    • 摘要: 方言是非物质文化之一,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吴语为切入点,以吴方言区译者的翻译作品为例,探索吴方言的翻译,并分析其方法、特点,进一步探索吴语翻译背后的文化交流。期望以吴语为例,呼吁人们关注方言背后的文化魅力以及保护、传播方言的必要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