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海话

上海话

上海话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852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中国文学、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4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641篇;相关期刊426种,包括社会、中国新闻周刊、上海采风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卫星会议暨第六届“岐黄雏鹰”学术科技论坛、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等;上海话的相关文献由724位作者贡献,包括钱乃荣、程乃珊、闾丘露薇等。

上海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4 占比:33.51%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56%

专利文献>

论文:1641 占比:65.93%

总计:2489篇

上海话—发文趋势图

上海话

-研究学者

  • 钱乃荣
  • 程乃珊
  • 闾丘露薇
  • 王悦阳
  • 胡展奋
  • 原苏荣
  • 易中天
  • 浦园
  • 薛才德
  • 谁谁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徐舫
    • 摘要: 大规模的内部迁移带来了语言和身份的碰撞,并导致多方力量交汇在地方身份上的较量。文章以上海为例,记录了上海人身份定义的模糊性以及地方身份与方言熟练程度的关系。在过去20年里,上海的高学历和高技能外来人口中,出现了一种模棱两可的现象,从积极学习上海方言并在公共场合使用它来展示本地身份,到拒绝方言习得与本地身份,以及对自我认同或被本地人承认为上海人反感甚至漠视。这些差异化的态度和实践,本质上是国家和城市在人口、语言、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政策造成的。在社会阶层的重新调整、全球城市的归属感以及国界内外更广泛的地理区域流动性中,方言的熟练程度与地方身份之间的关联性下降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户口、工作、房屋产权等硬指标之外,城市如何吸引外来人口,如何营造欢迎和包容外来人口的文化、社会环境,同时不激起本地人群的负面情绪,是一个大课题。
    • 黄炜
    • 摘要: 该文通过对比新派、老派上海话,论述老派上海话的若干特色和优点。介绍了上海的特色曲艺。以若干老前辈们讲的上海话为例,论述老派上海话的魅力,及其给予当今学习、研究上海话者的滋养;也分析、比较了各位老前辈讲的老派上海话的异同(大同而小异),并指出了他们讲的老派上海话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及产生的原因。最后简述了不律吴语版拼音方案(上海)简洁、合理、易用的特点,掌握该拼音方案和关联的小狼毫输入法,对提高上海话水平大有裨益;分析了前辈们讲的老派上海话与该拼音方案的高度吻合性,以此证明该方案是可靠的。
    • 陈磊
    • 摘要: VVC结构是上海话中使用非常频繁而且独特的一种语法现象。本文分析了这种结构的语法、词 汇、句子和语用特征,并对比了普通话和上海话的VVC结构。
    • 徐悦
    • 摘要: 语言认同是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建立的。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深入,对于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的态度可以被改变或重塑,甚至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对自己的身份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上海本土大学生中的市区学生和郊区学生对自身语言认同和语言态度的状况,探究上海本土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与对本地区人文社会和方言的认识之间的联系。
    • 罗建平
    • 摘要: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也是人类存在的本体。上海话也具有“存在”意义。一方面上海话中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文化蕴意和哲学深度;另一方面开埠以来的上海话获得长足的发展,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独创性,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上海话作为中华文化的珍贵资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值得发扬光大。当下上海话面临发展瓶颈,需要公共政策的强力扶持。
    • 汤杰
    • 摘要: 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在双语及多语社会中非常常见,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语言现象.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有着丰富的语言使用.在上海,上海话、普通话、英语以及其他方言和语言都是这座城市中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掌握了运用上海话和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一部分曾在上海居住过的人仍然具有这种能力.该文选取上海的一档访谈类节目《可凡倾听》,以一期特别节目"阿拉欢喜讲上海闲话"为例.这期节目精选了嘉宾"讲上海闲话"的场景,而在这些场景中,嘉宾们都在交流中运用了普通话和上海话的转换,即语码转换.该文旨在剖析普通话和上海话间语码转换的动机和原因.
    • 宋宇欣1; 蒋立巍1
    • 摘要: 作为中国经济和金融中心,上海地区的社会文化长期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上海历史、文化相关研究的大量涌现便能够证明这一认知,基于此,本文简单介绍了海派文化,并围绕海派文化在上海话词汇中的体现,提出了基于上海话词语特色弘扬海派文化的路径,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研究者带来一定启发。
    • 马良
    • 摘要: 1我的同学青野是个梗头梗脑的孩子。“梗头梗脑”是上海话,意思是脑子不机灵。不光如此,他功课也很差,成绩永远垫底。他的脖子很长,冬天时,油腻腻的棉袄领口总是开着,他没有围脖,直挺挺的脖子从领口蹿出来,顶着个秃瓢脑袋。他走路时总是摇头晃脑,像只鸭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