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共时

共时

共时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6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7篇、专利文献39篇;相关期刊317种,包括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教资料等; 共时的相关文献由52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永乐、王卫民、于翠屏等。

共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7 占比:91.81%

专利文献>

论文:39 占比:8.19%

总计:476篇

共时—发文趋势图

共时

-研究学者

  • 吴永乐
  • 王卫民
  • 于翠屏
  • 刘元安
  • 周一农
  • 李仕春
  • 苏明
  • 黎淑兰
  • 刁晏斌
  • 王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山佳
    • 摘要: 朱德熙根据组合形式的差异,把汉语的述补结构分为组合式和粘合式两种,组合式述补结构中有结构助词“得”。组合式述补结构明清白话文献最常用的是“A得很”,此外,还有“A得紧”与“A得极”,明代白话文献开始运用,分布范围较广;还有“A得凶”“A得野”“A得势”“A得猛”等,分布范围狭窄。到了现代,“A得很”仍最常用,“A得紧”“A得极”“A得凶”“A得野”“A得猛”等在普通话中已消亡,但在使用吴语的一些地方还存在,如浙江浦江、衢州等仍有“A得紧”,江苏苏州老年人仍有“A得极”“A得野”“A得势”,浙江诸暨、宁海、天台、临海、温岭等仍有“A得猛”,安徽德兴仍有“A得凶”。现代方言又产生了一些新的“A得+程度副词”,如“A得险”“A得魂”“A得类”“A得恶”等。近代汉语有“A得慌”,北方方言中分布范围较广,普通话也有,而且性质已发生转化,有人认为当代汉语“得慌”有附缀化特征,“X得慌”有构式化趋势,语法化程度高。有学者认为“副词+A”不如“A得+副词”所表达的程度深。明清白话文献还有“副词+A得+程度副词”用法,所表达的程度比“A得+副词”还要深。“A得+程度副词”与“副词+A得+程度副词”很有类型学价值。
    • 崔山佳
    • 摘要: 朱德熙根据组合形式的差异,把汉语的述补结构分为组合式和粘合式两种,组合式述补结构中有结构助词“得”。组合式述补结构明清白话文献最常用的是“A得很”,此外,还有“A得紧”与“A得极”,明代白话文献开始运用,分布范围较广;还有“A得凶”“A得野”“A得势”“A得猛”等,分布范围狭窄。到了现代,“A得很”仍最常用,“A得紧”“A得极”“A得凶”“A得野”“A得猛”等在普通话中已消亡,但在使用吴语的一些地方还存在,如浙江浦江、衢州等仍有“A得紧”,江苏苏州老年人仍有“A得极”“A得野”“A得势”,浙江诸暨、宁海、天台、临海、温岭等仍有“A得猛”,安徽德兴仍有“A得凶”。现代方言又产生了一些新的“A得+程度副词”,如“A得险”“A得魂”“A得类”“A得恶”等。近代汉语有“A得慌”,北方方言中分布范围较广,普通话也有,而且性质已发生转化,有人认为当代汉语“得慌”有附缀化特征,“X得慌”有构式化趋势,语法化程度高。有学者认为“副词+A”不如“A得+副词”所表达的程度深。明清白话文献还有“副词+A得+程度副词”用法,所表达的程度比“A得+副词”还要深。“A得+程度副词”与“副词+A得+程度副词”很有类型学价值。
    • 刁晏斌
    • 摘要: 华语有其产生及发展的完整过程,所以建立华语研究的历时观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华语研究中历时观的缺失现象比较严重,而很多人对华语“变异”的认识也不无偏颇,这些都影响到产出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基于以上事实,华语研究历时观的提出正当其时。历时观在华语研究中的实现,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建立共时研究的历时视角;二是立足于华语的历时发展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三是放眼并立足于世界华语圏,进行全球华语史的研究。
    • 朱艳华; 刘敏
    • 摘要: 近40年来汉藏语合音研究呈现合音研究文献成果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合音现象在汉藏语系中具有普遍性,但合音研究呈现出汉语和民族语严重失衡的局面,汉藏语合音研究涉及语音、词汇、句法等多个层面,说明合音并不只具有语音属性,它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语言现象。
    • 褚艳
    • 摘要: “纵然”是现代汉语中的让步连词,通常和“也”“又”“还”等词语搭配使用,既可表假设,又带有转折的意味。本文结合语料,首先从共时的角度对“纵然”的句法语义进行分析描述,其次从历时角度对“纵然”的词汇化过程进行考察,并分析了“纵然”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
    • 杨怀文
    • 摘要: 通过对共时平面上几种同形异构的“但凡是”“大凡是”间的差异进行梳理、辨析,认为:在作范围副词时,“但凡是”的“只要(就)”义多,表一种条件限定;“大凡是”的“所有(都)”义多,表一种类聚统括。“但凡是”还有连词用法,表“如果”。“大凡是”还有语气副词用法,表言者预测。二者语法化动因和路径不同。作为参构语素的“但凡”“大凡”,诱发前者语法化的机制是跨层重组、语义沾染;诱发后者语法化的机制是状语的句法位置、语义泛化。二者语法化过程中都伴随着意义的主观化。“但凡是”与“大凡是”的历时演化轨迹也各不相同。
    • 田小琳; 赵志峰; 钟昕恩
    • 摘要: 对比汉字字形,是汉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现代汉字在中国大陆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使用时,有近半数的汉字存在字形差异。文章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思考,从七个方面探讨汉字字形对比的要义,并整体归纳出以上地区的字形同异面貌,析述三者在共时层面上的字形差异,以期为汉字未来的趋同发展奠定基础。
    • 张宇
    • 摘要: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协同互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资源。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需要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进行拆解,将课程思政元素的不同方面与不同课程相融合,通过多个课堂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完成最终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发生在共时层面上,也可以通过历时的方式完成。
    • 古丽
    • 摘要: 汉语史上表“思念”这一概念的词主要有“思”“念”“怀”“想”。通过对语料的历时调查发现,先秦至西汉时期表“思念”义以“思”为主,“想”于西汉时期出现;直到唐宋时期,“思”仍占“思念”义主导地位;元明清时期“想”与“思”竞争,“想”成为表“思念”义的通语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想”在南北方均有使用,且分布较广,“思”“念”“忆”仅在南方地区使用。
    • 陈晓强
    • 摘要: 著名语言学家雅柯布森指出:考察过去一百年语言学的发展,可以发现,语言学的基本问题曾经是而且现在仍然是找出某一语言的系统.语言三要素中,语音、语法的系统易于发现,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但词汇系统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词汇系统中包含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词,要对如此巨量的词所形成的系统进行考察,其难度可想而知.词汇系统中旧词不断积淀、新词不断产生,词和词之间既有共时的分布关系,又有历时的演变关系.这种复杂关系是否形成系统,本身就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