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层次

历史层次

历史层次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747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语言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等;历史层次的相关文献由164位作者贡献,包括庄初升、李小凡、王文胜等。

历史层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1.6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0747 占比:98.29%

总计:10934篇

历史层次—发文趋势图

历史层次

-研究学者

  • 庄初升
  • 李小凡
  • 王文胜
  • 李如龙
  • 曾晓渝
  • 毕谦琦
  • 王艳红
  • 郭沈青
  • 陈忠敏
  • 万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朱生玉
    • 摘要: 出土文献字词关系错综复杂是字词关系处于调适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而汉字分化现象是字词关系调适的突出表现之一。构形和功能是判定汉字分化关系的最重要标准,然而仅依据静态的理论分析,是难以解释复杂的语言文字事实的,因此,结合动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地域分布对汉字予以全方位的考量,既有利于为汉字的分化关系提供确证,也有利于昭示汉字分化的历史层次。“朕”组字的字词关系较为典型,是彰显从静态分析与动态考察相结合的视角进行汉字分化研究的生动示例。
    • 陈红梅
    • 摘要: 汉语普通话中名词的重叠现象较少见,仅限于亲属类称谓和少数带有量词意义的名词可重叠,但在隶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中,名词重叠是普遍存在且突出的语言现象。本文以重叠式名词的结构类型为经,地域分布为纬,从类型学视角来描写了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的结构类型,分析重叠式名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比较了普通话与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的共性与差异,同时归纳了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内部的蕴含关系,并从名词重叠的历史层次、认知方式两方面解释了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较多的原因。
    • 摘要: 《闽语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由戴黎刚独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该书共25万字,分为十六章,其主体由三部分构成。首先,对历史层次分析法进行了述评。历史层次分析法既是一种新的语言史观,也是一种新的语言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新史观,它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不过,作为一种新方法,它仍有不够完善之处,甚至还没有系统全面的概括。该书对这种新理论、新方法进行了归纳,阐明了历史比较法产生的背景,对历史层次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总结了历史层次的具体分析方法。同时,该书还剖析了目前历史层次比较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努力补充、修正这种新方法。
    • 陈佳韵
    • 摘要: 止摄开口字在厦门方言中有八类音读,其中部分读法所反映的音类分合关系超出《切韵》体系之外,它们的来源分别是青徐方音(歌麻支同读、脂微相混)和古江东吴语(支脂有别),闽南语中也存在支脂有别的层次。此外,厦门话中“鼻”字是例外音读,存在元音鼻化现象,这属于自身演变。
    • 谷少华
    • 摘要: 以往学者多从自发性音变解释河南林州方言阳声韵读音。借助参照析层法,从接触语言学角度出发,参照移民史及源方言,离析河南林州方言阳声韵的读音与历史层次。林州历史移民包括河北邯郸移民(后成林州“土著”)、山西泽潞二州移民。咸山摄读[a ia ua ya]、宕江摄读[ɑŋiɑŋuɑŋ]属于邯郸移民层;深臻曾梗通摄合流读[əŋiəŋuŋyŋ]则属于泽潞移民层。林州方言阳声韵的读音并非语言自发性演变所致,而是由历史移民导致邯郸方言层同长治方言层接触层叠的结果。
    • 李康澄
    • 摘要: 湘语声调调类的主要类型是“三声五调”和“四声六调”。湘语声调分化的特点主要有清浊分调、阴阳调类不分、送气分调、全浊次浊分调和文白分调。湘语声调合并的特点主要有浊上归去、全浊上归阴平、浊去归阴平、清去归阳平。湘语部分方言有入声调,部分方言入声调消失,入声调归并的主要方向是去声。湘语入声调有两种历史层次:早期本地固有层次和晚期外来层次。
    • 董缘娟
    • 摘要: 柳林方言属于晋语吕梁片汾州小片,既表现出保守性,又体现出创新性。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左临黄河,境内多山,封闭保守;也与其独特的历史移民有关。通过对柳林方言中特殊音韵现象的描写,结合其历代移民史,对该方言的语音特征进行了初步离析。结果发现,柳林方言存在以下三个语音层次:一是与北狄西戎、突厥等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深度语言(底层),即宋西北方言层;二是比较晚近的浅度层次,分别是中原官话汾河片和晋语并州片层。
    • 王锡丽
    • 摘要: 零星型文白异读因为缺少"系统性"在以往的研究往往被轻视,本文对这一类型的文白异读特别是白读音的分析着力颇深:一是特别注意横向联系共时平面的其它方言,使得在某一方言看起来零星的语言现象由一个点连成一片,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系统",提升其研究价值;二是特别注意探究白读音的历史层次及其本字.本节还通过对"输~赢(书母)"和"瑞(禅母)"在邯郸方言声母都读同日母合口、但其来历和语音层析却并不相同的实例分析,得出在方言交界区"不同音类在某方言中读音相同也可能是不同层次的遗留"的结论,这对以往的研究结论做出了有益的补充;同时对个别通行面很广的白读音(如"深"声母读送气塞擦音)的产生时代进行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分析.本文还对以往关注不多的源自不同音切的文白异读予以了认真分析,指出其中的文读音并非都是承自古代,有的是晚近从普通话那里借来的;同时对这类文白异读的用字现象进行了深入讨论.
    • 翁培
    • 摘要: 土默特右旗方言中有不少合音,这成为该地区方言语音和词汇的一大特点.合音的成分构成类型有"实语素+实语素"的合音、"虚语素+虚语素"的合音,从共时层面考察合音音节与合音成分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直选类合音和选变类合音各5例,都占到了一半的比例.合音的形成过程和结果都与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用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合音在晋语入声舒化方面有重要影响,合音促使本地方言词汇产生单音化和双音化往复的现象.
    • 张洪健
    • 摘要: 结合汉语反复问句的发展历史,对日本明治时期北京话教材《四声联珠》中反复问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从中发现了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的语言特征.清末北京话已然体和未然体反复问句的主要形式分别是"VP没有"和"V-不-V",前者多带时体标记,后者则多为附加问形式.存现式反复问句多用"VO-没-V",而很少使用"V-没-V".在《四声联珠》中,"VP-Neg-VP"的使用次数要远远超过"VP-Neg";在"VP-Neg"中的否定词,"没有"的用例要多于"不"和"否".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的历史层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