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本字

本字

本字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560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5篇、专利文献135篇;相关期刊272种,包括徽州社会科学、文教资料、语文学刊等; 本字的相关文献由54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康洙、金柄辰、刘齐镛等。

本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5 占比:75.89%

专利文献>

论文:135 占比:24.11%

总计:560篇

本字—发文趋势图

本字

-研究学者

  • 徐康洙
  • 金柄辰
  • 刘齐镛
  • 刘忠华
  • 姜满锡
  • 朴成煜
  • 郑吉洙
  • 鲁时祯
  • 黄丽
  • 张素凤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袁善来; 方向旻
    • 摘要: 唐河县位于中原官话向西南官话的过渡地带。其方言在音、形、义三方面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保存有一些古语词。文章从语音、词义、用例等方面,对唐河方言中看似“有音无字”的疑难字词作一些探讨,以考证其本字
    • 李培健
    • 摘要: “德”字并非始于西周,其初义亦非道德。甲骨文中的“■”,乃德之本字,约在周成王时,增以“心”部,遂成后世流行之“德”字。德之初义为“目视典而行”,这是一意义性的表达,并无确切所指。欲察详细意涵,需在其所处的特定语境中进行。在具体使用时,以词性来分,德又包括两种情形:一为动词,表示依典开展的循行察视,至西周时,该意不再使用;二为名词,指依典而为,即某些具体的为政手段。后世之德,即承自此意并作了进一步的延展,以至演变为传统中国的核心政治观之一。概言之,德在商代虽字义多变,但多是对其初义的具体化,且均与政事相关,而与道德伦理无涉。此外,周人虽对德有创新之功,然无论是德之字形还是字义均继承于商,过分拔高周人对德的独创性,有违史实。
    • 郑晓芳; 周志锋
    • 摘要: 方言比较是考证本字的重要方法。以汉语方言喷射义"biāo"为例,这个词通行于吴语、闽语、粤语、赣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南宁平话等,至少有"滮""瀌""飙""彪""标""熛""嘌""镖""摽""?""猋"等十一种写法。用字分歧这么大,与有些学者囿于单个方言考求本字不无关系。通过方言比较可知,本字当为"猋"。"猋"由群犬奔貌,引申为人奔跑,再引申为液体急速射出,其核心意思都是"飞速移动"。成都、武汉等方言里"猋"兼具"飞速奔跑"和"液体急速射出"等意思,就是明证;"蹿"有疾行义,又有喷射义,为"猋"喷射义产生路径提供了相关平行证据。这一个案进一步印证了方言比较对于考证本字的重要性。
    • 王洋河
    • 摘要: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大量古语词。从明代至今,不断有学者考证四川方言中的疑难本字,成绩斐然。目前,还未有学者详细考证“[食芒][食芒]”一词,“[食芒][食芒]”乃临时所造的记音字,其本字为“妈”,变异原因是读音的鼻化。
    • 卞雯丽
    • 摘要: 冠县方言属于山东方言区的冀鲁官话,俗语词汇十分丰富,其中,很多词语仍然保留了古语词的用法。不过,由于有些词语的本字不明,只能用同音字代替,因此,在人们的日常书写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考察古今词语音义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与其他方言相关词语的比较,对冠县方言中的5个常用词语的本字进行考释。这既可以加深对方言词语义的理解,也可以阐明方言词与古语词之间的传承和发展。
    • 周志锋
    • 摘要: 《甬言稽诂》考证方言本字有得,有失,有遗漏。今以该书为考察中心,对宁波方言里的一些本字作进一步考释。该书已及者,证成其说,如义为陡音为[soη^(44)]的本字是“峻”,义为神情姿态的“意[tɕi^(44)]”当作“意姿”,义为门钌铞的“门[dʑiη^(24)]”当作“门扃”;该书不确者,订正疑误,如义为天转阴音为[a^(44)]的本字是“霭”,义为外号的“[tɕ‘iɪʔ^(55)]号”当作“绰号”;该书失考者,补苴疏漏,如义为粗麻绳的“麻[dε^(24)]”当作“麻繵”,义为盛音为[tɕi^(44)]的本字是“置”,义为瘾音为[ȵi^(213)]的本字是“念”。
    • 郑素青
    • 摘要: 腾冲方言属于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西南次方言的一个分支,腾冲方言中有很多常用但没有本字本字存疑的词汇,故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语音材料,集合文献音义材料对部分腾冲方言词进行考证。
    • 吴瑞文
    • 摘要: 闽南语中有三个常见的口语词,其本字尚未经过详细的论证。这三个口语词分别是:名词“圈养家禽牲畜的地方”tiau^(2)、功能词“用作介词与连词”kiau^(1)和动词“以粗言恶语詈骂”kiau^(6)。经由严格的音韵规则对应及合理的语义演变,这三个语词的本字分别是“巢”“交”和“詨”。这三个口语词都是效摄二等肴韵,性质上属于白话层。从时代来看,闽南语肴韵读-iau的音韵层次,源自六朝时期的江东方言。
    • 譚樊馬克
    • 摘要: “靚”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個多音字,有“jìng”和“liàng”兩讀,“jìng”是對中古音疾政切的繼承,“liàng”則是來自某種方言。粤語詞/lɛŋ33/常常寫作“靚”,其本字是“令”字,將“靚”讀作“令”開始於1838年至1856年之間。這一現象又見於客家話。廣西的平話、官話及壯語等同樣受到影響。反而粤語和互聯網用語中表示好義的“正”字的本字應是“靚(jìng)”字。“靚、令、正”三字複雜的音義關係反映了漢字記詞功能的交錯現象。而這一現象是由語言發展過程中的“語源模糊”和漢字使用過程中的“同義换讀”造成。
    • 王铭翌
    • 摘要: 开封方言或多或少保留了古音色彩,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笔者参考了古代字书,又以大量文献为例证,并且考虑到了古音,考证了十个开封方言本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