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四川方言

四川方言

四川方言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462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中国文学、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1篇、专利文献124827篇;相关期刊251种,包括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四川方言的相关文献由424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兆祥、高凤成、向学春等。

四川方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1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124827 占比:99.63%

总计:125288篇

四川方言—发文趋势图

四川方言

-研究学者

  • 任兆祥
  • 高凤成
  • 向学春
  • 周及徐
  • 周及徐1
  • 彭学修
  • 林昭德
  • 唐彦冰
  • 崔荣昌
  • 林立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冰华; 倪梦雪
    • 摘要: 《音韵画一》是清代杨志体所著的一部等韵学著作,该韵书反映了一百多年前四川射洪地区的语音面貌。其中“入声再合”中的“合表”创制独具特色,体现了作者声介合母的理念。本文结合韵图中各韵部韵字声母的中古来源,对两两相合字母的互补与对立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发现唇音、舌音、齿音等几组声母在洪细方面有着整齐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审音功夫。
    • 王洋河
    • 摘要: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大量古语词。从明代至今,不断有学者考证四川方言中的疑难本字,成绩斐然。目前,还未有学者详细考证“[食芒][食芒]”一词,“[食芒][食芒]”乃临时所造的记音字,其本字为“妈”,变异原因是读音的鼻化。
    • 吴若瑜; 波比(图); 何俊辉(指导)
    • 摘要: 有许多东西都让我心动,但我最渴望的,是考上重庆渝北八中(注:即重庆八中渝北校区)。那年冬天,妈妈说要带我去看看重庆的几所名校,让我长长见识。我们去的第一所学校就是渝北八中。"幺儿(注:四川方言,对孩子的爱称),我们到了!""哇!"我一跳下车便尖叫起来,"好漂亮啊!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学校!"我好奇又兴奋地打量着渝北八中。第一眼见到渝北八中,我的视线便离不开它了:用红砖砌成的教学楼如城堡般华丽,还有着错落的美感;树木雕塑般站立在道路边。
    • 何智亚(文/图)
    • 摘要: 撑花街是江北城主要街道之一,街长200多米。清末民初,此街住户多以制伞业为生,四川方言将伞叫“撑花”,故此得名。撑花街西接武库巷,东连书院街,北临江北公园,南邻文庙街。撑花街临江北公园有一段高石墙和条石护栏,黄葛树从石墙缝穴里长出,树冠巨大、枝叶繁茂,形成独特景观。1913年至1939年,江北县政府设在撑花街。县政府出口为衙门口。衙门口是全城中心,道路四通八达。衙门口设有考棚,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
    • 王浙江
    • 摘要: 四川方言[1]中有“打腰站”一语,多用于乡村田间生产、生活之中,方志多载。如《大竹县志》载:“歇气时,吃泡粑、荷包蛋,称为‘打腰站’。”[2]又如《江安县志》载:“庄户人家车水,栽秧打谷,上下午各加一餐稀饭或米粑,俗称‘打腰站’。”[3]再如《武隆县志》载:“早晨要吃汤元类的甜食‘过早’,上午、下午歇气时要吃糍粑之类食物称‘打腰站’。”
    • 王家瑞
    • 摘要: “X都XP了”是四川方言中一种常见的结构。相较于普通话,该结构在方言中的使用频率更高,灵活性更强,充当“X”和“XP”的成分更为丰富;“都”是表示“已经”的时间副词;“了”是完成体标记兼句末语气词。该结构意在强调“(S)已经XP了”是既成事实,无法改变,无论是否在说者或听者的预期之中,都不得不接受。该结构对语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具体的语境里会带有说者的责备、妥协、劝说等主观意义。
    • 江山
    • 摘要: “巴适”和“安逸”是四川方言区里一对使用频率极高且通行范围非常广的词,二者内涵丰富,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作为川话的代表词汇,而且与方言区人民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饱含地域特色,凸显地域文化。“巴适”和“安逸”在意义上相近,但是二者也不能完全等同,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本文就二者在四川话中的表意和分布异同来讨论它们各自在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以此探究四川的地域特色和文化。
    • 徐梦桃
    • 摘要: 情态副词“尽到”在四川各地区的用法大同小异,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直”。“尽到”二字均表持续义,“尽”之持续义源于古代汉语,“到”之持续义或源于赣语,由此构成的“尽到”便有[+可持续]的语义特征,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不断,在句中作状语,与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状中结构的短语。“尽到”的语用功能体现为反预期和评价功能,用来表示说者抱怨、责备;提醒、劝诫的情感态度,蕴含说者对动作或状态的主观评价。
    • 赵师琦; 毕小红
    • 摘要: 在说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这一社会群体中,稍加留意就能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总有些语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选择、句子构造等方面,此外还有声调、语气、某些词语的使用频率方面。这些差异也可称为言语特征。而这些都主要是通过对话者的言语特征体现的。该文从四川方言的形成、特殊语法结构、其他特殊表达形式等方面来探究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词汇异同。
    • 林萍
    • 摘要: 在川渝地区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谐剧,是民国时期诞生的一种曲艺形式,由王永梭先生于1939年首创,1943年他将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正式定名为"谐剧",取其诙谐、合谐之意。传统四川谐剧在演出时只有一名演员出场,运用寓庄于谐的表现手法,配以幽默诙谐见长的四川方言,通过与假设在场的其他人物进行"对话"和"交流",使观众明确角色的规定情境,呈现一定的故事情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