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通假

通假

通假的相关文献在1944年到2022年内共计344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1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社会科学辑刊、文史哲、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通假的相关文献由32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颖新、王海根、刘忠华等。

通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1 占比:99.13%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87%

总计:344篇

通假—发文趋势图

通假

-研究学者

  • 孙颖新
  • 王海根
  • 刘忠华
  • 樊莹莹
  • 许征
  • 陈殿玺
  • 倪杨
  • 刘之民
  • 刘大钧
  • 刘晓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孙颖新
    • 摘要: 以唐玄宗注《孝经》的西夏文草书译本为研究对象,对现存十三章注文的全部内容进行楷书转写和考释,借助注文的解读纠正此前经文识读中的七处错误。此外,在西夏译本中有十余处通假字的使用,这或可提示我们,西夏文的通假现象并非佛教文献所独有,在世俗文献中也多见。
    • 李重丁
    • 摘要: 汉字通假现象在古代汉语文献中时常出现,而这种现象在被中国汉字深刻影响的日本也显然存在。日本在最初引入汉字的时候,不仅接受了字音、字形等容易吸收的要素,并且掌握了造字法的关键,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和制汉字。该文通过调查藤原定家《明月记》,抽选出异体字通用的实例,论述异体字使用的原因,以期对当下日本古代汉字研究工作有所助益。
    • 陈青
    • 摘要: 汉字从假借泛滥的阶段到确立形声系统,主要是通过“分化”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借义分化”往往淘汰原有的表意初文,其中包括单纯的表意初文,也包括“声化”了的表意初文。这种现象贯穿了汉字构造的表意、假借和形声“三书”,集中反映了三者的嬉递关系。它推动汉字的形声化向高级形式发展,保持并发展了汉字的表意性,增强了汉字的系统性,具有特殊的汉字史意义。
    • 孙颖新
    • 摘要: 西夏文《佛说甘露经》为存世孤本,在现存汉文藏经中不见对应的同名经典,通过全文对勘,可以确认经中的大部分内容改编自汉文本《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但两本行文迥异。从经中的词汇和经末结语来看,西夏本还受到了藏传密教的影响,由此可以推断其译出时间概为西夏中晚期。在黑水城出土的文献中存有该经的异译本——来自藏文底本的西夏文刻本《八明满》,两本可为对勘,得十余例西夏文通假字,可见异译本的对勘和字书的同音字条皆不失为判断西夏文通假字的可靠依据。对这一文本的考释既可为藏外佛教文献补充一份新的资料,也可为西夏语文学提供若干新的通假字用例。此外,经末所附陀罗尼咒或可为焰口施食法由西夏传入蒙山地区提供文献佐证。
    • 夏含夷
    • 摘要: 高亨先生1953年到山东大学工作后,很快便与《文史哲》建立起密切关系,在上面发表了一系列文史训诂考据之作.其中《给〈文史哲〉编委会的信》《谈〈诗经·月出〉篇答王季星先生》《谈〈周易〉"亢龙有悔"》三篇文字,较突出地反映了高亨的学术态度和训诂手法.高亨在前两文中所主张的具体观点在今天看来大概已经无法成立,但他在文中所表达的"传统说法,还不能看作唯一的正确解释;我的说法,当然也不能看作唯一的正确解释"的学术态度则具有很强的超前性,很像是1970年代巴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文学批评家的话.在学术手法上,高亨先生惯用训诂学的"通假"之道,提出全新的诠释.问题在于,"以古字通假的条贯"几乎可以将任何一个字读作任何另一个字,貌似严格的、缜密的学术方法滋生的却是层出不穷的误解.就此而言,能在读古书(特别是读出土文献)的时候提出最新、最多的"假借"设想,并非衡量优秀训诂学家的恰当标准,因为随之而来的"A利用古字通假条贯来把某一个字读作甲,B利用另一组通假条贯把它读作乙(甚至读做丙、丁、戊等等不同的假借字)"局面,甚至会使训诂学本身名誉扫地.放弃训诂学的"严格、缜密"假象,对每一番训诂操作自觉保持"局限性"意识,将高亨先生终身持守的上述学术态度纳入到训诂学的方法论构成中去,发展出一种开放度更大、批评讨论机制更突出的新训诂学生态,这应成为训诂学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
    • 孙颖新
    • 摘要: 西夏文献中广泛存在的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西夏语内部引发的通假、汉语内部引发的通假,以及与西夏语和汉语同时相关的通假.通假以语音形式的相同或相近为基础,其间表现出的现象超出了已知的语音转换规则范围.通假现象多见于佛教作品,是西夏时代承袭唐宋佛经译场组织形式的产物.
    • 周轩冰
    • 摘要: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热词不断涌现.这些网络热词有的是以通假字的形式呈现的,比较典型的如"悲催"的"催","怒怼"的"怼","怂包"的"怂","干嘛鸭"的"鸭",等等.它们是适应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其产生的最重要条件是"谐音",其次要易认、方便打字,能满足人们特别是青年网民求便捷、求新、求异的需要.
    • 赵晨霞
    • 摘要: 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等字分别为“■”“容”“態”“桑”。其中,“?”通作”騍”,“揌”通作“洒”,“洒”为“酒”之误,■”为“耒”之分化字,“黑”用为”纆”,又通作“糸”,“桑”用作“衫”(或“索”),“黑■”“黑理”即为“糸衫”(或“纆索”)“糸履”。
    • 田立宝
    • 摘要: 同形同音词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通过对同形同音词形、音、义三个层面的分析,对外汉语同形同音词教学中除了词义引申产生的同形同音现象之外,还应重视词语字形的繁简演变、异体关系,以及词语形音的通假关系、假借关系等现象.关于同形同音词的词义教学应重视对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分析,语素义的不同组合关系影响着词语的整体意义.
    • 华学诚
    • 摘要: 《关雎》毛诗第三章"左右芼之",安大简《诗》作"左右教之",整理者认为"教"通"芼".文章认为,故训资料、文献语言、语音关系均不能支持"教"与"芼"通假.安大简《诗》与毛诗之间的异文,情况非常复杂,其中有一些异文当是《诗》在经典化的不同时期留下的客观记录,不宜让安大简《诗》强就毛诗."教"可用"教化"本义解,与释为乐教的"乐"构成对应关系."教"作"教化"解可以贯通安大简《诗》意,也能得到《韩诗外传》和四家诗异文等旁证的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