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吴方言

吴方言

吴方言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中国文学、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91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徽州社会科学、环球人文地理、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等;吴方言的相关文献由26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志锋、吴连生、唐七元等。

吴方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4 占比:55.7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2.41%

专利文献>

论文:191 占比:41.89%

总计:456篇

吴方言—发文趋势图

吴方言

-研究学者

  • 周志锋
  • 吴连生
  • 唐七元
  • 郭晔旻
  • 江声皖
  • 陈宁
  • 张惠英
  • 顾亮
  • 何大明
  • 凌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晔旻; Sakura(图)
    • 摘要: 众所周知,所有语言里都有“詈词” (骂人的词语),分布在苏南、浙江与上海 一带的吴方言,自然也不例外。比如上海 话里的“赤佬”“瘪三”,就是流传比较广 的两个詈词,连许多北方人都知道。这里 要说的“众生”也是其中之一。
    • 刘剑邦
    • 摘要: 吴历系明末清初时期的常熟诗人,今传诗歌约426首。经过系统、全面的考辨,可以发现,吴历诗歌的用韵中存在着不少依从平水韵的情况,同时,部分诗韵也反映出当时的实际语音,这些语音材料能够与宋代以来江浙一带的诗词用韵及现代吴方言相衔接。可见,吴历诗韵是值得吴方言研究者所关注的。
    • 陈妮
    • 摘要: 常熟宝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在吴方言宝卷中自成体系。纵观常熟宝卷近百年的发展脉络,常熟宝卷一直在根据现实社会的需求新编宝卷文本。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新编宝卷再次掀起了创编高峰,许多在常熟地区广为传唱的宝卷皆是近百年以内常熟宣卷先生的新创。事实上,常熟宝卷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内部激发宝卷传承发展的活力和生命力,这在吴方言宝卷体系中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色。
    • 贾安; 郁嘉玮; 王诺铖; 周明煜; 王鹏; 李香
    • 摘要: 近年来关于学习者母语方言对外语语音学习造成正负迁移影响的研究颇受瞩目,该文以吴方言母语者的日语语音习得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录音分析发现其方言语音中存在着以下现象可能会对日语语音习得带来正迁移:古日母字保留鼻音的读法、古见系二等字保留舌根音的读法、入声韵尾读为喉塞音等。而n-、l-区分困难,普通话中读为-ian的字在吴方言中多脱落鼻音韵尾等现象则容易导致一定的负迁移。对于以上现象,该文还设置了相关语音文本,邀请调查对象进行朗读,在教学反馈中验证迁移现象。
    • 殷骁
    • 摘要: 外语学习者很难正确掌握母语中不存在的外语语音(音位),受“语音扭曲”影响,往往连意识到自己存在发音错误都很困难。汉语和英语音系差异较大,语音失准是中国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一大共性问题。除普通话以外,中国大多数人掌握一种或者多种汉语方言,充分利用汉语方言中和英语相同或者相似的语音(音位)辅助英语语音学习,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教学方法。该文以吴方言区中的昆山方言(1)使用者(2)为例,提供外语语音学习的新思路。
    • 谢铭洁
    • 摘要: 吴方言(无锡话)中有一个疑问代词“倷亨[na᷈13ha᷈21]”,可以表示情状、方式和原因。在这三种不同的用法中,作为疑问代词的“倷亨”和焦点的关系也不尽相同,这说明疑问代词对吴方言特指问句的疑问焦点产生影响。此外,吴方言(无锡话)中还有一个类似的疑问代词“倷为[na᷈13ɦuᴇ21]”,但在用法、位置、和焦点的关系上都略有差异。
    • 邓春琴; 李宇琪
    • 摘要: 文章对《明清戏曲小说疑难字考释三则》一文中第一个字训释提出异议.通过文本的分析和明清时期吴方言的考察,可知"(揮)"注音为"班",是用吴方言注音,该字对应现代吴方言中的"扳".
    • 郭晔旻; 跳跃的灵魂(图)
    • 摘要: 在全国许多地方的方言里,带有“三”字的词似乎都不怎么好,比如指扒手的“三只手”,指做事技艺不精的“三脚猫”。在上海话里,这个现象似乎更加明显,比如“瘪三”“勿来三”“弹老三”以及这里要说的“猪头三”,都不是好词,特别是“猪头三”,更是一句脏话。临近的苏州、无锡一带的吴方言里也有“猪头三”这个词,且意思和上海话里的一样。
    • 孙宜春; 邵宜
    • 摘要: "时"在汉语史上曾出现过语助词的用法,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复存在,但仍保留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部分方言中.在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吴方言中就保留了"时(是)"的不同程度的虚化用法,对比湘、赣、客(连城)方言中的表现,结合汉语史的语料,可以大致勾勒出语助词"时"的语法化过程,从而解释其方言分布的成因.这也为江南一带方言存在共性特征的论断提供了语法上的佐证.
    • 郭晔旻; 小A(图)
    • 摘要: 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相距不远的苏州与杭州往往并称。不过,与苏州方言纯粹的“吴侬软语”大不一样,杭州由于历史上做了一个半世纪的南宋首都,大量的北方移民南迁,带来了以汴梁(河南开封)为主的北方话,与杭州原来的吴方言杂糅在一起,形成了杭州话“半南半北”的独特面貌。因此,语言大师赵元任(常州人)就曾说过,杭州话听上去“颇有点像常州人在念国语白话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