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
吴歌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音乐、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35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文史知识、艺术百家、民间文化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吴歌的相关文献由25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俊光、沈建东、王丽萍等。
吴歌
-研究学者
- 杨俊光
- 沈建东
- 王丽萍
- 乔磊
- 卢禹舜
- 王俊清
- 刘大巍
- 吕琳
- 吴歌
- 夏美君
- 金煦
- 吴冰
- 吴颖
- 孙中伟
- 尹楚兵
- 常贺敏
- 张彩秋
- 时圆
- 易人
- 曹仪敏
- 曾智安
- 朱义华
- 李白
- 杨久俊
- 杨巍
- 杨笑
- 王小龙
- 王扬扬
- 王本道
- 管恒川
- 苏青
- 裘兆远
- 赵亚楠
- 车科
- 过伟
- 陆衡
- 丁艳1
- 乐音
- 乔羽
- 于明
- 任卫新
- 何梦竹
- 侯楷炜
- 俞前
- 倪淑萍
- 克奇(词)
- 冯智全
- 凌耀忠
- 凌非
- 刘子衿
-
-
赵梦
-
-
摘要:
河阳山歌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地方文化概念,作为特定历史背景下生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生成过程也是被发明、被展示的过程。河阳山歌被纳入吴歌的范畴,在地方政府、地方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遗产化、资源化转变,并整合到地方文化传统中。河阳山歌在传统化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文化的互动从未停止,知识话语建构河阳山歌,民间文化在被书写的过程中得到时代化重构,也得到编创和展示。
-
-
李敏
-
-
摘要:
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的河阳民歌《斫竹歌》,似乎与数千年之前的古代歌谣《弹歌》有着某种联系。本文通过分析材料的方法,对作品以及演唱方式等方面分析得出二者确实是有关联的,并且由《斫竹歌》也可证实《弹歌》极大可能是一首描述原始人民打猎场面的歌曲,让我们对我国数千年前的音乐有了新的了解。
-
-
俞前
-
-
摘要:
顾颉刚在《吴歌小史》中说:“所谓吴歌,便是流传于这一带(指吴语方言地区)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流行于江浙沪地区,苏州的吴江、常熟、张家港等地都称“山歌”,如芦墟山歌、白茆山歌、河阳山歌、双凤山歌、胜浦山歌等。浙江嘉善地区称为“田歌”,上海青浦地区称之为“田山歌”。苏州地区的山歌分支,芦墟山歌传唱于苏州东南端汾湖流域,白茆山歌孕育于苏州常熟的东南部,河阳山歌以张家港的凤凰镇为传唱中心。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吕琳
-
-
摘要:
苏南属于“吴地”,大致是如今江苏的苏州、常州、无锡等地区,浙江的湖州和嘉兴等地区的部分和上海地区(即原江苏的松江地区)也属于“吴地”。古代的苏南地域音乐属于“吴歌”,吴方言对“吴歌”有直接影响。“吴歌”即现在的苏南音乐,其旋律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音域不宽,旋律起伏不大,具有“软”“糯”“甜”“媚”的地域特色,其来源于苏南“吴歌”的特色与方言特征。我们要把握具有苏南特色的演唱风格,就必须正确理解与掌握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
-
沈建东
-
-
摘要:
吴歌2006年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吴歌建立主题博物馆成为必然,以收藏吴歌声音为主,巧妙设计,营造“人”“景”“境”“情”四位体,运用VR虚拟、旋转舞台、人机对话等科技手段,沉浸式体验传统吴歌带给观者的“惊艳”。
-
-
沈建东
-
-
摘要:
吴歌2006年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吴歌建立主题博物馆成为必然,以收藏吴歌声音为主,巧妙设计,营造"人""景""境""情"四位体,运用VR虚拟、旋转舞台、人机对话等科技手段,沉浸式体验传统吴歌带给观者的"惊艳".
-
-
吕淼
-
-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吴歌是吴地经过历史发展而来的民歌民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硕果,对当代文化有重大影响,其涵盖历史、地方文化、艺术创作等内容,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吴歌始于南朝乐府的吴声歌曲,展示着吴文化的魅力.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给后世留下了极具文学审美价值的名作,如《越人歌》《小青青》《华抱山》等.因此,文化传承者需要明确吴歌当代文化价值,发挥吴歌的教育、文化、历史、经历、文学艺术价值,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吴地的社会发展.
-
-
倪淑萍
-
-
摘要:
吴歌是江南吴语方言区民歌民谣的总称,它史蕴深厚、内涵丰赡、价值多元,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吴歌始终反映着江南人民真实的情感世界、体现着江南人民多彩的民俗风情、渗透着江南人民独特的精神情怀,成为江南历史文化的记忆浓缩和江南人民生命的艺术表达.本文从情感表达、民俗记忆和思想追求三个维度析理吴歌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蕴,以期能为新时代弘扬与传承吴歌、深化吴歌研究提供学理参照.
-
-
张扬
-
-
摘要:
生来不著尘泥涴,天下何妨名字多。一世炎凉独风月,四时荣落付烟波。自知根节全冰玉,人道丰姿照绮罗。濯濯晨光香十里,为君敲桨叫吴歌。此器型和白瓷是最好的融合,瓷胎细柔坚致,胎釉洁净匀厚细腻与胎体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滑腻如脂如玉,晶莹剔透。
-
-
詹林平
-
-
摘要:
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蒲亨强教授著的《江苏地域音乐文化评述》一书,系西南大学音乐学新视野丛书之一。用克里桑德(F.Chrysander)在《音乐年鉴》中说过的:“音乐的研究,应该提高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长期采用的那种严肃而精确的标准上来”。
-
-
朱翊叶
- 《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吴歌在吴地民间又被称作"山歌",指的是用吴语演唱的、流传于吴语地区的民间民谣.本文集中对吴歌中涉及"爱"和"性"的行为类的"象征"进行研究,试图通过象征这一视角对吴歌歌词中的象征和象征物进行梳理和分析,试着解释其和吴地人民的爱情观、男女社交以及生活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