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音乐形态

音乐形态

音乐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720篇,主要集中在音乐、戏剧艺术、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4792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北方音乐、歌海、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宝卷生态化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等;音乐形态的相关文献由69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承华、唐欣、毛云岗等。

音乐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6 占比:2.8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4792 占比:97.18%

总计:25512篇

音乐形态—发文趋势图

音乐形态

-研究学者

  • 刘承华
  • 唐欣
  • 毛云岗
  • 万永仙
  • 刘红
  • 吐尔洪·司拉吉丁
  • 吕琳
  • 康平
  • 曾令士
  • 林春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继平
    • 摘要: 桐城歌流传于安徽省桐城市,是一种来源于民间的乐曲形式,体裁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等。最早见于班固所著的《汉书》,之后随着历代的发展与繁荣,于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大量文人志士投身于桐城歌的创作和收集。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分析桐城歌的整体以及内在音乐形态,能够丰富这类民歌的研究资料与理论基础,为民歌的传承奠定基础。
    • 高华
    • 摘要: “白沙细乐”是一部风俗性歌舞乐套曲,原用于丧葬仪式,流传至今仍是云南丽江纳西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关于白沙细乐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传统8首曲目。在此基础上,笔者又结合田野考察搜集传承人和茂根新创作的6首附加乐曲,进而分析60年代、90年代和现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版本特点,探寻其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旋律发展手法、新旧音乐材料运用方面的变化,挖掘白沙细乐民族文化中的即兴性与变异性。
    • 卢致达
    • 摘要: 音乐艺术涉及情感表达、思想传递及艺术创造等多方面内容。音乐形态学作为研究音乐作品发展的重要学科,应基于新时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发展,挖掘其艺术内涵,切实掌握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特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精神文明、艺术思想内容,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做好研究铺垫。
    • 吴璨
    • 摘要: 《孟姜女调》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一定曲牌意义,它的起源有“春调”说、“凤阳歌”说和“月子弯弯照几(九)州”说三种。经过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为主要曲谱来源进行统计,目前《孟姜女调》主要的流传有:作为《孟姜女调》“拟母曲”的江苏民歌《孟姜女》,主要流行于苏南地区;以唱词为“孟姜女故事”的同词同曲之《孟姜女调》,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秦陇晋地区以及关东与齐鲁燕赵地区;唱词内容为孟姜女故事,但曲调却与《孟姜女调》调系南辕北辙的一系列民间曲调的同词异曲之《孟姜女调》,主要流行于秦陇晋地区以及其他零散分布。从音乐形态角度上,秦陇晋地区的此类曲调变化最大,可能与当地的“长城文化”有关;而齐鲁燕赵地区、中州地区由于临近吴越,曲调旋律变化较小。
    • 曹乐
    • 摘要: 当代流行音乐从欧洲音乐文化中发源,并在广泛的传播发展中将美式的布鲁斯、摇滚等音乐形态进行融合,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当代流行音乐的形式表现为节奏鲜明、风格多变、内容丰富,这些优势促使其快速打开音乐市场,在当代乐坛中占领一席之地。流行音乐的演唱偏自然化,也就是没有固定的演唱模式,强调以演唱者最为真实的声音来表达情感。本文立足当代流行音乐演唱,分析了流行音乐的艺术特色、演唱技巧及演唱策略,希望可以为当代流行音乐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 魏萌
    • 摘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元素运用到创作中来,以创作出更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笔者以东北三省为例,对东北三省少数民族民歌的调式旋律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从民歌本体进行研究,包括调式音阶、旋律形态、节拍节奏、曲式结构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总结东北三省民歌音乐形态特点,为以后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借鉴与帮助。
    • 刘梦
    • 摘要: 中国传统音乐在长期的文化积累与审美追求中,形成了以线性形态为根本特征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种横向的线性形态基于深厚的文化基础与音律基础,显示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精神和审美习惯。线性形态的音乐语言具体表现在调式调性转换和旋律发展多个方面。把握传统音乐的线性特征,是深刻解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
    • 张涛
    • 摘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白族人民创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大本曲说唱艺术。大理一带的民间习俗认为大本曲有高台教化、劝化世人、禳灾祈福的作用,民谚有“三斋不抵一曲”。通过田野调查,对白族大本曲传统经典曲目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促进当前大本曲的创作和演唱,有利于大本曲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康平
    • 摘要: 郧西三弦是鄂西北代表性传统曲种,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立足于传统不断创新,见证了时代变迁下国家与地方的共同发展,新编郧西三弦创作题材弘扬时代精神,曲调融合南北方特点,在多次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然动听的行腔风格。期望该曲种在唱腔与伴奏上继续坚守艺术规律,紧跟时代脉搏,以更多的艺术精品推动这项非遗得以进一步传承发展。
    • 闫林青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扬州民歌的旋律特征、调式调性和音乐结构进行分析,揭示扬州民歌在音乐形态上所体现的艺术性、灵活性和趣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