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山歌

山歌

山歌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1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730种,包括北方音乐、儿童音乐、歌海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全国高等学校理论作曲课程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等;山歌的相关文献由1977位作者贡献,包括杜强、若舟、梁绍武等。

山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4 占比:99.6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10%

总计:1951篇

山歌—发文趋势图

山歌

-研究学者

  • 杜强
  • 若舟
  • 梁绍武
  • 张立国
  • 樊祖荫
  • 金鸿为
  • 李京利
  • 梁和平
  • 践耳
  • 陈孝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傅翔
    • 摘要: 在第二十八届福建省戏剧会演中,山歌戏《红嫲》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对于龙岩山歌戏传习中心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与收获。对于一个举步维艰的剧团来说,这绝对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奖励,是一件雪中送炭的好事。龙岩山歌剧团在上一届全省戏剧会演排演《羊角儿》之前,已经整整30多年没有正式上演过大戏了。
    • 王哲
    • 摘要: 中国香港(地区)商会的一贯宗旨是促进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和人才、文化交流,推动共荣发展,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搭建起香港与内地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及桥梁。一个阳光明媚的仲夏午后,坐在北京建国门长安街边的办公室里,萧惠君向记者谈起1978年她在香港影院观看内地首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的那段美好时光,回忆温馨,笑声爽朗。那是有着“誉满东南亚,风靡全港九,山歌片王之王”美名的《刘三姐》继1962年、1964年之后第三次在香港公映,再一次引发了港人观影高潮,和好莱坞电影“打擂台”创造了票房纪录。
    • 艾丽; 张淑萍
    • 摘要: 白马藏人山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曲调婉转优美,主题包括引歌、情歌、生活歌、童养媳歌、出门歌等类型,基本句式是兴词+应词+叙事词。兴词与应词之间的呼应有多种类型,包括语音呼应、语义呼应、情景呼应、比兴呼应、性别呼应等。白马藏人的山歌有较强的叙述性,少至两句的叙事词也能讲述完整的故事情节。
    • 施咏
    • 摘要: 中国传统民歌中的诸体裁在当代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间关联建立在表现题材、内容相契合的基础之上。号子运用于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在继承传统号子力量、动感等基本性格与“一领众和”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对其具体劳动工种下的实用性功能趋于减弱,更多地突出号子中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山歌体裁的创作运用中,对“信天游”、四川“晨歌”、“兴国山歌”等不同域性,藏族“哩鲁”、苗族“飞歌”、彝族“海菜腔”等不同族性的山歌体裁的借鉴则相应地产生了流行歌坛中的“西北风”“东南风”以及“藏风”“蒙风”等各种山歌风的流行歌曲。传统小调中的江南吴越时调开启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流行音乐时代曲创作的先声,而成为飘扬在现代都市上空的新“里巷歌谣”。将传统民歌诸体裁运用于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探索,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姜泽瑶
    • 摘要: 贵阳市花溪区的布依族山歌多采用“对歌”的演唱形式,其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歌词题材和不同的演唱环境可分为邀约歌、谦虚歌、苦情歌、情歌等。其创作手法也是多姿多彩,特别是“赋”“比”“兴”的手法运用十分广泛,使歌词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意义。本文是笔者前往贵阳市花溪区布依族村寨,对布依族山歌爱好者——陈汉贵老师进行访谈以及田野调查,得到的一手资料进行分析而写作的,从布依族山歌产生的社会条件、歌词内容、创作特点和创作手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其中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
    • 姚宁馨
    • 摘要: 贵州麻山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当地人几乎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居住的苗族同胞中除了会唱诵《亚鲁王》史诗的东郎外,还有另外一批会唱诵古老曲调山歌的歌师。由于青年一代迫于生计,大多外出务工,老一辈歌师又年事已高,这些曲调现在少有人演唱几乎失传。本文通过艺术田野调查的方式,以分析贵州麻山地区苗族山歌的文化生态为主,解析形成当地山歌音乐风格的成因,其中包含有麻山苗族的迁移历史、生存的地理环境、民族精神等因素。在调查过程中采用现代记谱手法记录下当地世代流传的山歌曲调,并以苦情歌为例,对其旋律、节奏、润腔进行梳理和分析,引申出其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
    • 王玥
    • 摘要: 文章通过对广东、江西、湖南三地客家山歌的分析,提出广东、江西地区的客家山歌在音乐上具有共性,而湖南客家山歌与两者相比受到楚文化影响较深,受到湖南山歌因素影响更多,有自身的独特性.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楚文化的影响、湘色彩区的影响以及客家人在湖南分布较少造成的.
    • 冯清如
    • 摘要: 一、从作品分析看《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音乐形象(一)单一部曲式:《山歌》单一部曲式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完整曲式单位,它仅陈述单一音乐主题。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有很多曲子都是由一个乐句通过不断的重复、变奏等手法来构成一个单一部曲式。
    • 李默涵
    • 摘要: 成语"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楚汉间的重要战役"垓下之围",由于史料的缺乏,后世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存有诸多疑问和分歧.在演义话本、戏曲等艺术作品中甚至出现了歪曲这段历史真相的情况."四面楚歌"的事件真实性、"楚歌"的具体内涵、历史上该计谋的真正提出者以及该故事在后世民间传说中的演变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究,需要结合文献与史料、历史背景等综合分析并考据之.
    • 王玥
    • 摘要: 文章通过对广东、江西、湖南三地客家山歌的分析,提出广东、江西地区的客家山歌在音乐上具有共性,而湖南客家山歌与两者相比受到楚文化影响较深,受到湖南山歌因素影响更多,有自身的独特性。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楚文化的影响、湘色彩区的影响以及客家人在湖南分布较少造成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