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吴茱萸次碱

吴茱萸次碱

吴茱萸次碱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68756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中成药、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房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等;吴茱萸次碱的相关文献由99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元建、欧水平、王森等。

吴茱萸次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2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8756 占比:99.83%

总计:169047篇

吴茱萸次碱—发文趋势图

吴茱萸次碱

-研究学者

  • 李元建
  • 欧水平
  • 王森
  • 甄攀
  • 白雪梅
  • 吴芹
  • 王治宝
  • 罗丹
  • 何嘉仑
  • 刘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艳荣; 汪小英; 祝思路; 王寒霞; 彭维杰; 罗丹
    • 摘要: 目的探讨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Rut)对长寿蛋白SIRT1表达及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衰老的影响。方法采用AngⅡ(1μmol·L^(-1))孵育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72 h,预先加入不同浓度的Rut(0.3、1、3μmol·L^(-1)),采用TRPV1拮抗剂CAPZ(10μmol·L^(-1))和AMPK抑制剂Compound C(1μmol·L^(-1))探讨TRPV1/AMPK是否介导Rut的保护效应。SA-β-Gal测定衰老细胞数目,DCFH-DA法测定细胞ROS水平。划痕愈合结合Transwell检测VSMCs迁移。Western blot检测VSMCs中长寿蛋白SIRT1和衰老相关蛋白p53、p21的表达以及p-AMPK水平。结果Rut明显地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衰老和ROS生成,并抑制VSMCs迁移。预先给予TRPV1拮抗剂可取消Rut这一保护作用。AngⅡ可降低SIRT1的表达,给予Rut可剂量依赖性地恢复SIRT1的表达,且下调其下游衰老相关蛋白p53和p21的表达。AngⅡ可抑制p-AMPK,加入Rut能恢复p-AMPK水平。CAPZ和Compound C可消除Rut升高SIRT1表达的效应。结论Rut可上调SIRT1表达,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衰老和迁移,其机制可能激活TRPV1/AMPK信号途径。
    • 周开花; 欧水平; 丁刚红; 龚余惠; 王森
    • 摘要: 目的研究吴茱萸次碱纳米混悬凝胶贴膏(RUT-NGP)经大鼠神阙穴给药后,吴茱萸次碱(RUT)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RUT-NGP贴敷于大鼠神阙穴,于给药后0.25、0.5、1、2、4、6、12、24、36、48、60、72 h眼眶取血,采用HPLC检测血浆中RUT的血药浓度,采用Ultimate■LP-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纯水-乙腈(30∶70),流速1 mL/min,柱温30°C,以色胺酮(TRY)为内标,采用PKSolver 2.0软件的非房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RUT的半衰期(t_(1/2))为(24.67±7.53)h;达峰时间(T_(max))为(38.40±5.37)h;药峰浓度(C_(max))为(0.0339±0.0053)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AUC_(0-∞))分别为(1.48±0.19,1.95±0.36)μg·h/mL,平均驻留时间(MRT_(0-∞))为(53.64±8.62)h。结论RUT-NGP经大鼠神阙穴给药后,RUT可透皮吸收,血药浓度较平稳,具有缓释长效的效果,为RUT穴位贴敷给药及新制剂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 董文燊; 周秋娟; 林芝; 陈颖; 蒋燕; 李逸; 瞿发林
    • 摘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口疮穴位贴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小檗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Lichrosphe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015 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20∶35∶45,V/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5 nm,柱温为30°C,进样量为20μL。结果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小檗碱的进样量分别在172.10~2151.25μg、93.16~1164.50μg、73.38~917.25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n=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48%,99.91%,100.02%,RSD分别为1.44%,1.56%,1.64%(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同时测定口疮穴位贴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小檗碱的含量。
    • 陈仕云; 高永好; 吴宗好; 桂双英; 何勇
    • 摘要: 以靛红、色胺为起始原料,缩合得到N-(2-氨基苯甲酰基)色胺,在硫酸氢钠存在下与原甲酸三乙酯经Pictet-Spengler反应合成了7,8,13 b,14-四氢吲哚并[2′,3′∶3,4]吡啶并[2,1-b]喹唑啉-5(7 H)-酮,最后芳构化制备吴茱萸次碱,总产率55.8%。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NMR、^(13)CNMR和ESI-MS确证。该工艺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原料易得、成本低廉、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 白国玉; 戴莹萍; 祝赵静韬; 李开伦; 姜文佳; 徐冬月; 傅青; 金郁
    • 摘要: 采用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对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进行快速定量分析。通过优化后的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条件得到目标生物碱,利用优化后的SFC方法在6 min内完成目标生物碱的分析,并实现了吴茱萸碱与吴茱萸次碱的基线分离。验证结果表明,SFC方法的线性较好,相关系数(r^(2))均为0.9998,精密度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0.50%,回收率为102%~109%。吴茱萸碱的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1.00、3.33μg/mL,吴茱萸次碱的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95、3.17μg/mL。应用该方法检测4个产地的10个吴茱萸样品,目标生物碱的总含量依次为2.95%(广东,1)、0.51%(广东,2)、1.27%(贵州,3)、1.00%(湖南,4)、0.93%(湖南,5)、1.81%(江西,6)、0.73%(江西,7)、0.58%(江西,8)、0.41%(江西,9)和0.36%(江西,10)。尽管含量均符合药典要求,但产地差异显著,且同一产地的药材质量也明显不同。此外,将该方法与2020版中国药典方法进行了比较。两种方法的定量结果相似,但SFC的分析时间明显少于药典方法。研究结果表明SFC在中药活性成分定量方面具有潜力。
    • 郭丽; 路青瑜; 李娇; 杨付梅; 孙黔云
    • 摘要: 目的利用高内涵筛选技术研究吴茱萸次碱(ruteacarpine,RUT)的肝毒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HepG2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RUT后作用不同时间,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高内涵检测RUT对细胞存活、细胞核面积、线粒体膜电位(MMP)、ROS、钙离子内流、细胞膜完整性(DIR)和MAPK、NF-κB、JAKs-STATs信号通路活化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00μmol·L^(-1)RUT明显抑制了HepG2细胞的活力(P<0.01),表现为RUT作用24 h后,细胞核面积减少,核形态不均一,作用48 h后存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并伴随着细胞的早期凋亡(P<0.01);从6 h开始,100μmol·L^(-1)RUT组细胞内活性氧和钙离子水平明显升高(P<0.01),细胞膜完整性明显降低(P<0.01);100μmol·L^(-1)RUT作用24 h后,ERK1/2、JNK、STAT3和p38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总蛋白未见明显变化;在3 h可检测到c-Jun、c-Fos的表达上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在3 h时间点,可明显检测到p-NF-κB p65的表达上调(P<0.01),但NF-κB p65入核不明显。结论吴茱萸次碱在100μmol·L^(-1)的条件下对HepG2细胞表现出细胞毒性,其毒性机制主要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的细胞损伤有关。
    • 顿耿; 祁相焕; 吴德福; 臧馥兰; 王哲新
    • 摘要: 目的:研究吴茱萸次碱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0只4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吴茱萸次碱低剂量组和吴茱萸次碱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建立特应性皮炎模型。造模成功4 h后,阳性对照组小鼠灌胃给予10 mg·kg^(-1)泼尼松龙溶液,吴茱萸次碱低、高剂量组小鼠灌胃给予10 mg·kg^(-1)、20 mg·kg^(-1)吴茱萸次碱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4 d。末次给药结束后,测定小鼠右耳炎症评分,并测量耳部厚度;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5和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的水平;HE染色检测小鼠耳部组织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耳组织中IL-4/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6(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6,STAT6)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耳部出现充血水肿、糜烂、干燥脱屑、结痂等炎性症状,皮炎评分、右耳厚度及血清中IL-4、IL-5、IgE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耳组织IL-4、STAT6和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IFN-γ的水平及耳组织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吴茱萸次碱低、高剂量组小鼠耳部炎性症状减轻,皮炎评分、右耳厚度及血清中IL-4、IL-5、IgE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耳组织IL-4、STAT6和eotax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IFN-γ的水平及耳组织SOCS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HE染色显示:正常组小鼠耳部组织皮肤结构正常完整,无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皮肤结构缺失,明显水肿,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小鼠耳部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显著改善,其中吴茱萸次碱高剂量组小鼠皮肤结构较完整,细胞轻度水肿,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吴茱萸次碱可明显改善特应性皮炎小鼠的炎症反应,其作用可能与调节IL-4/STAT6信号通路有关。
    • 张伟娜; 李雪; 刘书霞; 周永康; 杜守颖
    • 摘要: 目的:建立吴茱萸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方法:按照传统煎煮方法制备15批吴茱萸标准汤剂,测定其出膏率。采用薄层色谱法以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为对照品进行定性鉴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计算其转移率。结果:15批吴茱萸标准汤剂出膏率均值为27.75%,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分离度好,比移值适当,可同时鉴别小极性和大极性成分。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平均转移率分别为26.10%、2.82%、3.76%。结论:建立了吴茱萸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测定方法全面、准确,可为吴茱萸配方颗粒和含吴茱萸的中药经典名方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 沈萍; 李雯; 赵燕
    • 摘要: 目的:研究吴茱萸次碱(Rut)对棕榈酸(PA)诱导的脂质损伤肝细胞(LO2)的细胞活力、活性氧(ROS)以及缝隙连接蛋白32(Cx32)和缝隙连接蛋白26(Cx2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加入不同浓度的Rut溶液预处理LO2细胞20 min后,每个孔加入PA(0.2 mmol/L)溶液,共同孵育24 h,分别应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力,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表达、划痕负载实验检测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的功能变化及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x32和Cx26的表达水平.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Rut(0.1 μmol/L,0.5 μmol/L,1μmol/L)能抑制PA诱导的LO2细胞活力的下降;DCFH-DA荧光探针实验显示PA诱导细胞后ROS的表达增强,Rut预处理细胞后能够减少ROS的表达;划痕负载实验结果显示,PA诱导细胞后能够抑制细胞的GJIC功能,预先给予Rut处理能够改善GJIC的功能障碍;Western blotting显示PA诱导细胞后缝隙连接蛋白Cx32和Cx26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给予Rut预处理后能够恢复Cx32和Cx26的表达.结论:PA能够诱导LO2细胞的脂质损伤,导致细胞活性降低、细胞内活性氧增加以及GJIC的功能障碍;Rut预处理LO2细胞后可减轻PA诱导的细胞损伤,并且恢复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Cx32和Cx26的表达和GJIC的功能.
    • 耿冶飞; 陈秀杰; 龚亚飞; 冯俊旗
    • 摘要: 目的:建立戊己丸中芍药苷、盐酸小檗碱、吴茱萸碱与吴茱萸次碱4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XSelect CSH-C18(4.6 mm×1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含0.05 mol·L-1磷酸二氢钾)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0°C,检测波长:芍药苷232 nm,盐酸小檗碱230 nm,吴茱萸碱226 nm,吴茱萸次碱342 nm.结果:芍药苷、盐酸小檗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分别在3.856×102~3.856×103 ng、4.239×102~4.239×103 ng、16.46~1.646×102 ng、8.340~83.40 n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7%、103%、95.3%、94.3%.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前处理操作简单,检测结果准确,可为戊己丸全面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