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刺激
听觉刺激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571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知识窗、父母必读、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华东地区第十三届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学术会议、2016年安徽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学术年会、中国声学学会2017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等;听觉刺激的相关文献由274位作者贡献,包括凯尔·达蒙·斯莱特、卢克·约翰·坎贝尔、乌尔班·施内尔等。
听觉刺激—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571篇
占比:99.16%
总计:13686篇
听觉刺激
-研究学者
- 凯尔·达蒙·斯莱特
- 卢克·约翰·坎贝尔
- 乌尔班·施内尔
- 乔尔·尼德豪泽
- 彼得·塔斯
- 比吉特·乌塔克·巴尼克尔
- 汉斯-约阿希姆·弗罗因德
- 让-克里斯托夫·鲁来
- 阿列克桑德尔·波波维奇
- 林晶
- B·A·列德纳
- G·N·加西亚莫利纳
- G·托诺尼
- M·贝莱西
- 刘双月
- 刘永新
- 孔帅今
- 孙思
- 崔红岩
- 张琳
- 曹晓琳
- 李世俊
- 李凯旋
- 李力红
- 李胜利
- 欧文·S·霍克梅尔
- 潘中允
- 王家林
- 王小平
- 王懿
- 王登峰
- 秋扬
- 胡勇
- 英格堡·J·霍克梅尔
- 许涛
- 谢军
- 贾少微
- 赵忠新
- 邵长静
- 邹昕童
- 陈丽
- Albrecht Stroh
- Alexander Poellinger
- Annette Foerschler
- Bertram Wiedenmann
- Bolognini
- Bolognini N.
- Boutros N.N.
- Burghard F Klapp
- Chedwa Tsrouya
-
-
袁则明
-
-
摘要:
颜色是指人们通过眼、脑等对可见光产生的视觉感受。当波长在380纳米至780纳米之间的可见光刺激眼睛时,就会产生电信号,经过大脑“翻译”后,就成了各种颜色。噪音是来自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听觉刺激,普通人能听见的声音频率在20赫兹至20000赫兹之间。
-
-
陈泱儒;
费国强;
丁晶;
汪昕
-
-
摘要: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患病率约为千分之四到千分之十二之间[1],并影响着全球约6500万人,同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3]。虽然大多数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癫痫发作,然而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被诊断为药物难治性癫痫[4]。因此,寻找新的辅助治疗方法或避免疾病的诱发是临床工作的重点。有许多研究发现,在某些癫痫患者中聆听音乐可引起反射性癫痫发作[5]。反之,特定的听觉刺激(如莫扎特K448双钢琴D大调奏鸣曲)却可以有效地减少癫痫的临床发作[6]。本综述旨在总结音乐诱发癫痫的相关机制,同时讨论音乐作为癫痫非药物治疗手段的可能机理和潜力。
-
-
丹尼尔·列维廷
-
-
摘要:
从古至今,无论来自何种文化背景,母亲都会唱歌给自己的孩子听。音乐能安抚婴儿,是因为听觉刺激与其他感官刺激不一样——声音能在黑暗中传递,因此即使婴儿闭着眼睛也没关系。声音仿佛是在我们的脑中产生的,不像图像是从外界获得。在婴儿的视觉感受器完全成熟(即能分辨母亲与其他人的模样)之前,他的听觉感受器已经能分辨出母亲的声音。
-
-
-
-
摘要:
休谟曾说过:“品味的般原则在人性中是统一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在世界上每 处都能看到,而且基本形式差异,不大。在所有的人类社会中,人们都会画画、跳舞、歌唱,儿童在1岁前就会开始对舞蹈和音乐产生兴趣。研究发现,美好的视觉与听觉刺激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使我们产生愉悦感。
-
-
-
-
黎伟
-
-
摘要:
目的:分析和研究保温护理联合听觉刺激干预对全身麻醉患者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19年10月期间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患者.实验组患者采取保温护理联合听觉刺激干预,对照组全身麻醉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全身麻醉患者的复苏质量.结果:实验组全身麻醉患者在清醒时间和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复苏后的不良反应和应激反应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温护理联合听觉刺激干预在全身麻醉患者的复苏质量上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
包新露
-
-
摘要:
目的 探讨行为感知联合系统听觉刺激对促醒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2例重症颅脑损伤伴昏迷的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分别给予行为感知联合系统听觉刺激和单一行为感知干预,疗程均为4周.使用哥拉斯评分(GC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昏迷程度进行评价,并在所有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神志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GCS评分为(8.77±4.25)分,对照组为(7.04±2.92)分,两组患者的GC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长,且观察组治疗后的GCS评分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患者的清醒时间为(24.60±2.10)天,对照组为(21.80±1.50)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清醒率为63.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行为感知联合系统听觉刺激干预,有助于患者的脑功能恢复,促醒效果显著.
-
-
-
赵峥
-
-
摘要:
噪音又称噪声,一般是指不恰当或者不舒服的听觉刺激。它是一种由为数众多的频率组成的并具有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声音。简言之,噪音是非周期性的声音振动。它的音波波形不规则,听起来感到刺耳。从社会和心理意义来说,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并使人产生不舒适感觉的声音,都叫噪音。随着社会的发展,噪音也越来越多。
-
-
周昱辰;
王小姗
- 《华东地区第十三届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学术会议、2016年安徽省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常表现为对视觉、听觉和/或嗅觉刺激的高度敏感,甚至在发作间期普通的环境刺激下也会出现非疼痛感的不适,但造成偏头痛患者如此高度敏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仍难以阐明.本研究以偏头痛特有畏声症状为导向,探索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在听觉刺激下大脑有效连接的改变. 方法:采集有畏声症状的22 名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在发作间期执行听觉-叩指任务时的脑电图信号,并对22 名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相同采集流程。利用小波连续转换以及格兰杰因果(granger causality)分析方法从源(source)水平构建大脑有效连接,分析N100(80-120ms)在1-4Hz、4-8Hz、8-12Hz 以及12-30 Hz各频段的连接模式,并利用图形理论量化分析各频段连接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别。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偏头痛患者组的N100 潜伏期并无差别(p>0.05)。大脑有效连接模式图对比示偏头痛患者组在4-8Hz 频段前额叶连接增加,在8-12Hz初级听觉皮质、初级视觉皮质与前脑岛之间的连接增加,12-30Hz 示枕叶连接增加。图形理论参数分析发现相比健康对照组偏头痛患者在4-8Hz 及8-12Hz 聚类系数增加,4-8Hz 连接路径长度增加,12-30Hz 连接强度增加,且患者的发作频率及病程与连接参数无显著相关。 结论:研究结果发现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在听觉信息处理过程中大脑功能网络连接受损,这种大脑功能连接重组可能为偏头痛患者畏声症状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一些新的解释。
-
-
YU Sheng-feng;
俞胜锋;
ZHONG Xiao-li;
钟小丽;
GU Zheng-hui;
顾正晖
- 《中国声学学会2017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
-
摘要:
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是一种皮层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成分.它主要反映大脑对变异刺激信号的自动处理功能,其诱发方式与P300相同,为在连续的标准刺激后加入一个偏差刺激.现有研究认为,标准听觉刺激的多次重复在大脑内留下了感知记忆痕迹,偶然出现的偏差刺激就与之失匹配,从而诱发出MMN.本实验主要研究声源水平角度的变化所诱发的MMN。虽然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但都是基于扬声器的真实声源,安装和调试比较复杂且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不利于推广。本实验初步探究在使用虚拟声源作为刺激的情况下,诱发的MMN波与水平偏差角度之间的关系。这里采用基于头相关传递函数(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HRTF)的虚拟声技术合成虚拟声源。
-
-
肖泽萍;
陈兴时;
唐云翔;
张天宏;
张明岛;
范青;
楼翡璎;
陈冲
- 《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本文目的是了解广泛性焦虑(GAD)和强迫症(OCD)患者的听觉P50特点,为感觉门理论提供证据。本文采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对41例GAD和69例OCD及58名健康成人作了听觉P50检测。P50采用听觉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试验在屏蔽的隔音室中进行,受试者取卧位,放松,眼看前方,保持清醒与集中。室内以2勒克斯的微弱光线作为背景。记录电极按照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置,参考电极双耳垂,前额(FPz)接地。所有电阻<5KQ。由外置信号发生器触发产生85dB的成对短声(S1和S2),波形呈矩形波,持续时间为0.10ms,通过耳机给予受试者刺激。成对刺激中S1与S2的配对时间间隔为500ms。每组成对刺激的间隔为10s,共给予32组成对刺激。对S1和S2刺激分别同步采样叠加。输入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分析窗口200ms。由S1刺激诱出的P50称为条件刺激波(S1-P50);S2刺激诱出的P50称为测试刺激波(S2-P50)。
-
-
肖泽萍;
陈兴时;
唐云翔;
张天宏;
张明岛;
范青;
楼翡璎;
陈冲
- 《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本文目的是了解广泛性焦虑(GAD)和强迫症(OCD)患者的听觉P50特点,为感觉门理论提供证据。本文采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对41例GAD和69例OCD及58名健康成人作了听觉P50检测。P50采用听觉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试验在屏蔽的隔音室中进行,受试者取卧位,放松,眼看前方,保持清醒与集中。室内以2勒克斯的微弱光线作为背景。记录电极按照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置,参考电极双耳垂,前额(FPz)接地。所有电阻<5KQ。由外置信号发生器触发产生85dB的成对短声(S1和S2),波形呈矩形波,持续时间为0.10ms,通过耳机给予受试者刺激。成对刺激中S1与S2的配对时间间隔为500ms。每组成对刺激的间隔为10s,共给予32组成对刺激。对S1和S2刺激分别同步采样叠加。输入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分析窗口200ms。由S1刺激诱出的P50称为条件刺激波(S1-P50);S2刺激诱出的P50称为测试刺激波(S2-P50)。
-
-
肖泽萍;
陈兴时;
唐云翔;
张天宏;
张明岛;
范青;
楼翡璎;
陈冲
- 《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本文目的是了解广泛性焦虑(GAD)和强迫症(OCD)患者的听觉P50特点,为感觉门理论提供证据。本文采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对41例GAD和69例OCD及58名健康成人作了听觉P50检测。P50采用听觉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试验在屏蔽的隔音室中进行,受试者取卧位,放松,眼看前方,保持清醒与集中。室内以2勒克斯的微弱光线作为背景。记录电极按照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置,参考电极双耳垂,前额(FPz)接地。所有电阻<5KQ。由外置信号发生器触发产生85dB的成对短声(S1和S2),波形呈矩形波,持续时间为0.10ms,通过耳机给予受试者刺激。成对刺激中S1与S2的配对时间间隔为500ms。每组成对刺激的间隔为10s,共给予32组成对刺激。对S1和S2刺激分别同步采样叠加。输入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分析窗口200ms。由S1刺激诱出的P50称为条件刺激波(S1-P50);S2刺激诱出的P50称为测试刺激波(S2-P50)。
-
-
肖泽萍;
陈兴时;
唐云翔;
张天宏;
张明岛;
范青;
楼翡璎;
陈冲
- 《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本文目的是了解广泛性焦虑(GAD)和强迫症(OCD)患者的听觉P50特点,为感觉门理论提供证据。本文采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对41例GAD和69例OCD及58名健康成人作了听觉P50检测。P50采用听觉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试验在屏蔽的隔音室中进行,受试者取卧位,放松,眼看前方,保持清醒与集中。室内以2勒克斯的微弱光线作为背景。记录电极按照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置,参考电极双耳垂,前额(FPz)接地。所有电阻<5KQ。由外置信号发生器触发产生85dB的成对短声(S1和S2),波形呈矩形波,持续时间为0.10ms,通过耳机给予受试者刺激。成对刺激中S1与S2的配对时间间隔为500ms。每组成对刺激的间隔为10s,共给予32组成对刺激。对S1和S2刺激分别同步采样叠加。输入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分析窗口200ms。由S1刺激诱出的P50称为条件刺激波(S1-P50);S2刺激诱出的P50称为测试刺激波(S2-P50)。
-
-
肖泽萍;
陈兴时;
唐云翔;
张天宏;
张明岛;
范青;
楼翡璎;
陈冲
- 《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本文目的是了解广泛性焦虑(GAD)和强迫症(OCD)患者的听觉P50特点,为感觉门理论提供证据。本文采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对41例GAD和69例OCD及58名健康成人作了听觉P50检测。P50采用听觉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试验在屏蔽的隔音室中进行,受试者取卧位,放松,眼看前方,保持清醒与集中。室内以2勒克斯的微弱光线作为背景。记录电极按照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置,参考电极双耳垂,前额(FPz)接地。所有电阻<5KQ。由外置信号发生器触发产生85dB的成对短声(S1和S2),波形呈矩形波,持续时间为0.10ms,通过耳机给予受试者刺激。成对刺激中S1与S2的配对时间间隔为500ms。每组成对刺激的间隔为10s,共给予32组成对刺激。对S1和S2刺激分别同步采样叠加。输入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分析窗口200ms。由S1刺激诱出的P50称为条件刺激波(S1-P50);S2刺激诱出的P50称为测试刺激波(S2-P50)。
-
-
肖泽萍;
陈兴时;
唐云翔;
张天宏;
张明岛;
范青;
楼翡璎;
陈冲
- 《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本文目的是了解广泛性焦虑(GAD)和强迫症(OCD)患者的听觉P50特点,为感觉门理论提供证据。本文采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对41例GAD和69例OCD及58名健康成人作了听觉P50检测。P50采用听觉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试验在屏蔽的隔音室中进行,受试者取卧位,放松,眼看前方,保持清醒与集中。室内以2勒克斯的微弱光线作为背景。记录电极按照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置,参考电极双耳垂,前额(FPz)接地。所有电阻<5KQ。由外置信号发生器触发产生85dB的成对短声(S1和S2),波形呈矩形波,持续时间为0.10ms,通过耳机给予受试者刺激。成对刺激中S1与S2的配对时间间隔为500ms。每组成对刺激的间隔为10s,共给予32组成对刺激。对S1和S2刺激分别同步采样叠加。输入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分析窗口200ms。由S1刺激诱出的P50称为条件刺激波(S1-P50);S2刺激诱出的P50称为测试刺激波(S2-P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