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82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59篇、会议论文203篇、专利文献8040篇;相关期刊932种,包括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医药前沿等;
相关会议14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换届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大会、2014年全国儿童营养与发育健康促进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佝偻病防治学术交流会等;早期干预的相关文献由754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振寰、李晓捷、丁建英等。
早期干预
-研究学者
- 刘振寰
- 李晓捷
- 丁建英
- 陈燕惠
- 鲍秀兰
- 赵萍
- 姜红
- 童梅玲
- 陈达光
- 张伟忠
- 严文康
- 张静
- 岑丽婷
- 李俊
- 李娟
- 李宏
- 赵聪敏
- 陈敏
- 陈敬国
- 周春梅
- 常燕群
- 张红
- 李佳
- 胡幼芳
- 许植之
- 邹小兵
- 静进
- 鲍雪梅
- 黄燕春
- 刘新学
- 刘玲
- 卢跃鹏
- 周晓玉
- 张俊珍
- 张士岭
- 张玲
- 李慧
- 李霞
- 邓静云
- 钱家萍
- 麦坚凝
- 倪钰飞
- 刘丽
- 刘霞
- 唐久来
- 封志纯
- 张婷
- 徐秀
- 戴莲桃
- 易爱文
-
-
刘娜;
马军霞
-
-
摘要: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与早期干预对降低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以60例骨折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循证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DVT、下肢肿胀、下肢疼痛发生率分别为3.33%、3.33%、10.00%,低于对照组20.00%、23.33%、33.33%(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80.00%(24/30)(P<0.05).结论 循证护理结合早期干预可降低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纠正机体凝血状态,提高满意度.
-
-
-
王庆芳
-
-
摘要:
为探索听力障碍儿童康复机构如何指导家长共同做好3周岁以下小龄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尽快融入主流,选取已植入人工耳蜗,开机一个月以上,在康复中心训练的6名3岁以下听障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安排早期干预课程,并对康复过程中的认知与学习能力、听觉能力、言语能力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和比对分析,探究了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和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
-
-
范正阳;
吴东
-
-
摘要: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一种胰腺炎症性疾病,表现为急性腹痛、血清胰酶升高。重症患者可出现胰腺坏死、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中起关键作用,炎症级联反应是驱动病情进展的主要因素。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提示早期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急性胰腺炎有效。本文对NSAIDs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行综述。
-
-
袁嘉嵘;
梁颖;
马健;
齐超;
李楠
-
-
摘要:
目的探讨给予早产儿父母运动指导后对婴儿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纳入153名研究对象,分为早产指导组(47例)、早产对照组(50例)和足月对照组(56例)。给予早产指导组婴儿父母3个月的婴儿运动方法的指导,并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对照组婴儿对父母进行常规养育指导。婴儿1岁时进行发育评估。结果1岁时发育评估比较,早产指导组婴儿的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育商均显著高于早产对照组婴儿[大运动,早产指导组(91.9±9.4),早产对照组(86.6±9.6);精细动作,早产指导组(87.9±9.3),早产对照组(83.9±10.0);P均0.05)。结论在早产儿出生后早期为家长提供婴儿运动相关知识及运动功能的指导培训,由家长在家庭中实施对婴儿的早期运动干预是可行的,对早产儿1岁时的运动发育是有效的。
-
-
李佳;
林荫;
吉训琦;
董洁;
王小薇
-
-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干预对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经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筛选的精神分裂症超高危患者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采用低频rTMS分别对研究组及对照组予以真、伪刺激5次/周,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计算减分率;治疗后采用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随访观察半年,统计两组精神分裂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的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及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PANSS减分率、治疗后PS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随访半年研究组精神分裂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低频rTMS干预可减轻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精神疾病症状严重程度,改善社会功能,并降低精神分裂症发生率。
-
-
-
沈蓉;
周华;
赵中
-
-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早期应用盐酸舍曲林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6年2月-2017年8月苏州市6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低剂量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舍曲林50 mg/d,高剂量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舍曲林100 mg/d,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于卒中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MMSE、mRS评定,比较3组上述随访时间点的PSD发生率、认知功能和预后情况,以及1年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结果最终完成随访的患者为404例,其中对照组136例,低剂量治疗组140例,高剂量治疗组128例。(1)3组间1年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随访时间mR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卒中后3个月时低剂量治疗组(22.9%vs.44.1%,P<0.001)和高剂量治疗组(18.8%vs.44.1%,P<0.001)的PS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卒中后6个月时低剂量治疗组(5.7%vs.44.1%,P<0.001)和高剂量治疗组(4.7%vs.44.1%,P<0.001)的PSD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卒中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时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卒中后3个月时高剂量治疗组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6个月与12个月时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舍曲林早期干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降低3个月和6个月时PSD的发生率,改善患者发病1年的认知功能,但对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和功能预后无影响。
-
-
张微;
徐天秋(摘译);
陈雪清(审校)
-
-
摘要:
1背景,随着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UNHS)在中国的广泛实施,经过筛查检出并接受系统医疗评估进而诊断为先天性永久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可以在2~3个月时得到早期干预,及时配戴助听器、接受早期言语康复服务,从而降低听力损失对口语及语言发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专业的助听器验配流程包括听功能评估(assessment)、选配(fitting)、校验(verification)以及效果评估(outcome measure)四大阶段,对配合度有限、尚未发展口语能力的婴儿,需要选择适用于该群体的助听器验配方案,以了解助听后的效果,并且系统地跟踪婴幼儿随年龄增长的听觉发育状况。
-
-
莫贤晓;
陈洁红;
陈世飞;
李朗莉;
黄景明
-
-
摘要:
目的研究雷火灸配合超激光早期干预在面神经炎治疗上的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共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月在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3例面神经炎患者作为主要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22例患者予以超激光治疗,观察组21例患者运用雷火灸联合超激光治疗,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面神经功能静态对称性评分较对照组低,随意运动对称性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均相对较高,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面神经炎的临床治疗上,运用雷火灸配合超激光的治疗方法可获得理想效果,不仅有利于患者面部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还有利于恢复受损面神经功能,总体优势显著,因此,此种治疗方法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
-
-
-
谢巧玲;
刘振寰
-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2017年全国学术交流大会》
| 2017年
-
摘要:
脑损伤综合征(Brain Damage Syndrome,BDS)是在高危儿脑损伤后在明确脑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行为异常等障碍前所引入的一个过渡性诊断,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已有临床异常,尚不能诊断为脑瘫或其他脑功能障碍者.常用于小于六个月的婴儿.国内外目前对脑损伤综合征高危因素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水平,由于对脑损伤综合征高危因素与脑瘫发病率关系的认识越来越引起了相关医疗工作者对脑损伤综合征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治疗及确诊脑瘫后及早治疗的重视.国内大量资料己经证实,对发生脑瘫机率大的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的发生率。因此,应加强对脑损伤儿的早诊早治,对减少脑瘫的发生,提高治愈率有利,为脑损伤患儿开辟了一条早期康复的途径。
-
-
谢巧玲;
刘振寰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四届全国学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脑损伤综合征(Brain Damage Syndrome,BDS)是在高危儿脑损伤后在明确脑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行为异常等障碍前所引入的一个过渡性诊断,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已有临床异常,尚不能诊断为脑瘫或其他脑功能障碍者.常用于小于六个月的婴儿.
-
-
李静;
屈素清;
王凤;
王莹
- 《2018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医师协会儿内科医师分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观察在NICU中对高危儿进行早期综合干预的疗效,探讨早期干预对高危儿预后的影响.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经医生采用NBNA(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量表)筛查出的105例NBNA评分均低于35分的高危儿为康复干预对象,全部高危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均进行相应的常规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时,即介入早期干预,包括新生儿体位性干预,早期感觉和运动干预,口面部运动干预.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对患儿作出首次评估,并在高危儿6个月和12个月时跟踪评测高危儿的发育情况.
-
-
刘文
-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暨医学伦理学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早产儿出生时发育未完全成熟,故又称未成熟儿,其出生后适应能力与各系统器官功能均较差.就神经系统发育而言,胎龄愈小,各种反射愈差;早产、低出生体重对儿童的智能发育有着非常明显的长期的消极作用,行为发育也明显落后于足月儿,易导致其神经系统后遗症和智力发育障碍.0~3岁是人脑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脑结构和功能对外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可塑性和重组和代偿功能,是进行早期干预的最佳关键期.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针对0~3岁的婴幼儿身心生长发育快速的特点,对0~3岁儿童持续地进行营养、体格发育、疾病预防、神经心理发育等全方位的指导,既要关注婴幼儿的体格生长,又要促进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而且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早期整体的生长发育促进作用.通过科学的早期干预可弥补损伤的神经功能,改善早产儿发育与减少伤残,且干预越早,效果越佳.本文结合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对0~3岁早产儿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新生儿神经行为检测检测新生儿脑损伤的敏感性高,对于早期发现视听障碍、轻微脑损伤等异常有重要的意义,但对于大多数医院由于人力及成本问题,该项检查并没有列为早产儿的常规检查;中国不同地区儿童保健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市和农村之间利用儿童保健服务的指标差别较大,不能及时发现早产儿早期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认识不足,保健意识欠缺;部分家长对早产儿异常行为干预的遵医行为欠佳;需要测评的庞大个体与专业人员之间的供求不平衡.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