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车道
变速车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0085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城市建设、城市道桥与防洪、福建交通科技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华东公路科技情报网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2003年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学术研讨会等;变速车道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恩亚、华宏亮、吴华勋等。
变速车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0085篇
占比:99.87%
总计:80187篇
变速车道
-研究学者
- 于恩亚
- 华宏亮
- 吴华勋
- 喻兵
- 孟巧娟
- 宣道光
- 张海忠
- 张胜平
- 徐进
- 徐邦凯
- 李亚军
- 李明
- 海宇谷
- 王依华
- 秦鹏飞
- 胡澄宇
- 解来江
- 詹启亮
- 邢恩辉
- 邱荔娟
- 马炅
- 高宏
- 万维
- 付慧宇
- 付晓敦
- 何园园
- 余晓东
- 党枭飞
- 全学军
- 兰旭
- 冯忠祥
- 刘丽芬
- 刘孜
- 刘开祥
- 刘强
- 刘柏秀
- 刘洪波
- 刘润有
- 刘翔
- 刘超
- 刘运化
- 吕娜娜
- 吕能超
- 吴国雄
- 吴坚彬
- 周彤及
- 周彬
- 周玉梅
- 周道
- 周铁华
-
-
杨迪;
徐进;
吕能超;
冯忠祥
-
-
摘要:
为了研究山地城市立交出入口前后驾驶员心理负荷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选取重庆市3座立交开展实车试验,用车载仪器记录连续自然驾驶状态下的车速、道路环境及驾驶员心率(heart rate,HR)等数据,分析驾驶员性别、驾驶风格、立交出入口类型、交通量等因素对驾驶员心理负荷的影响。研究发现:1)入口前后,女性驾驶员HR更稳定;出口前后,男性驾驶员HR更稳定。2)冒险型驾驶员的心理负荷远高于愤怒型与焦虑型驾驶员,愤怒型与焦虑型驾驶员心理负荷相近。3)入口处采用平行式变速车道时的驾驶员心理负荷更低;出口处采用直接式变速车道时的驾驶员心理负荷更低。4)驾驶员心理负荷随交通量的增大而增大,大流量状态下,驾驶员在出口处的心理负荷略大于入口处的心理负荷。
-
-
王维
-
-
摘要:
分别对由加减速车道长度、过渡段长度、交织长度和安全距离组成的“入口-出口”间距进行分析计算,得出了“入口-出口”的最小间距,并给出了最小间距的建议值;同时,对于不同的“入口-出口”间距,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
-
徐后昌(文/图)
-
-
摘要:
高速公路服务区、互通枢纽的变速车道路段一直是交通事故多发地带,也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事故预防工作防范的重点路段。一方面,主要是由于交通流在变速车道附近进行交汇交集,驾驶人不按规定变更车道、违法停车、倒车、掉头等交通违法行为较为集中,极易引发车辆追尾或刮擦事故。另一方面,部分变速车道因道路设计线形参数不足、距离过短,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缺陷,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和安全隐患风险。本文以江西省鹰潭市某高速公路变速车道为例,对该路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测量及综合探析,结合高速公路变速车道的交通设计规范,分析因变速车道设计缺陷等存在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关隐患改善的治理建议。
-
-
徐后昌
-
-
摘要:
高速公路互通枢纽匝道的变速车道(加减速车道)路段是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多发的点段,特别是交通流量密集路段,交通事故风险更为明显。本文结合高速公路变速车道的交通设计规范,就车道的设计长度进行实际测量探析,通过介绍相关国标规范设计要求,举例对照变速车道设计存在缺陷的道路安全隐患,分析提出隐患改善的相关治理建议。
-
-
-
-
-
李峰;
陈敏
-
-
摘要:
互通式立交作为高等级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线形的优劣对立交交通功能的发挥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从运行分析的角度对加减速车道的行车状态和设计理论进行探讨,建立了车辆行驶的速度模型,提出了用匝道平均速度、线形协调系数、耗油量作为指标评价互通式立交线形质量的方法。它的运用对互通式立交方案设计、评选及已建成立交的评价、改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杨伟
-
-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进步,国内机动车的存量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新建成的道路的竣工速度显著滞后于车辆的增长.由于国内城镇化程度的持续提升,可以用于开发的土地愈加稀少,对现有道路实施升级改扩建是目前的主流模式.文章讲述了变速车道模式的选取,并对比了国内外相关标准中变速车道尺寸的规定,设定算例计算变速车道的长度尺寸,得到的结果与国内标准中变速车道长度进行比对,对变速车道长度给出整改参照.
-
-
王文娟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网不断加密,新建高速公路与既有的高速公路相交,所形成的互通立交因受到节点规划、既有高速平纵指标、构筑物、运营安全等因素的制约,对其选址、选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姚山枢纽互通立交为例,探讨此类枢纽立交的方案设计,分析表明:(1)互通选型应结合项目位置、功能定位、路网结构、交通量等多种因素确定;(2)根据项目特性及需求,灵活选择变速车道形式;(3)方案设计时应尽量减小立交施工期间对既有高速公路运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