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
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

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2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374条结果
  • 摘要:生物体内存在的"酶屏障"是功能性多肽成药的重要瓶颈.镜像噬菌体展示技术(mirror-image phage display)能有效地克服这一屏障,获得对靶蛋白具有特异识别能力且在生理条件下高度稳定的D型多肽配体。但该技术在开展过程中,需首先对靶蛋白进行化学全合成,当面对一些复杂的、难于制备的蛋白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迄今几无报道利用该技术进行膜表面受体(膜蛋白)的D型多肽配体筛选。提出,针对胞外区结构相对独立、易于制备的CRD开展镜像噬菌体展示,有望降低该技术的应用“门槛”并发挥其可用于靶向递药系统导向分子筛选的重要潜力。
  • 摘要:根据疾病组织内部微环境的特征或通过外源性刺激,可以对纳米粒子表面配体结构进行适当调节,以期获得对内源微环境敏感型或外源刺激响应型纳米组装体.近年来,在对纳米粒子表面配体结构理解的基础上,成功设计合成了功能性不同的纳米粒子表面配体,可控合成了不同尺寸、形貌的纳米粒子及其组装体,并且依据表面配体的微环境刺激响应性,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智能响应型"纳米药物。比如:制备了针对肿瘤pH响应的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组装体及其在核磁(MR)成像以及光动力学治疗方面的应用。并且,证明了相较于临床广泛使用的Gd造影剂,氧化铁纳米造影剂具有更好的生物安全性。近期使用肿瘤微环境pH响应型配体聚合物诱导铂团簇进行组装,并且表面偶联肝癌主动靶向肽SP94,制备出肝癌细胞靶向、并且对肿瘤微环境高度响应的铂团簇纳米组装体(Pt-NA)。在血液中“隐身”的Pt-NA通过纳米尺寸效应以及SP94肽被识别,特异性地富集于肝癌组织,经肝癌细胞受体介导入胞后,内涵体中偏酸环境触发组装体解体为单分散的极小尺寸铂团簇,内涵体微环境的酸度进一步促使铂团簇溶解腐蚀释放出大量铂离子,并扩散至细胞核内破坏DNA,进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因此,利用主动靶向传递和微环境响应性解体伴随pH调控铂离子释放,两种策略双管齐下,不仅增强对肿瘤的杀伤,同时也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 摘要:溶致液晶是由两亲性分子和溶剂自组装形成的长程有序的分子结构.溶致液晶结构独特,可同时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稳定地包封于液晶通道或脂质双分子层中,是一种适用多种药物的载体.溶致液晶主要有三种药物载体形式:凝胶、纳米粒和前体溶液。其中前体溶液在室温下是流动性好粘度低的液体状,遇水即可以形成高粘度的、具有缓释药物作用的溶致液晶凝胶。本研究将该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牙髓炎、根尖周炎和慢性伤口的治疗,即通过推注或喷雾的方式将含药的溶致液晶前体溶液递送至病患处,前体溶液吸水后形成具有缓释作用的液晶凝胶,从而达到长时间缓慢释放药物,克服了现有制剂的缺点,符合临床用药需求。
  • 摘要:多西他赛(docetaxel,DTX)是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其上市品种为注射剂,通过静脉滴注给药.由于注射剂中加入了吐温80及乙醇增溶,给药后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研制多西他赛的口服给药制剂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多西他赛属于BCS Ⅳ类药物,不仅水溶性差,渗透性也差,因此直接口服不易吸收。文献报道,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分布P糖蛋白(P-gp),而DTX是P-gp的底物,P-gp对DTX的外排转运作用是导致DTX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为此,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亲水性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疏水性聚乳酸(PLA)和倍他环糊精(β-CD)顺序连接的两亲性聚合物(PELC)。该两亲性聚合物能在水中自组装形成胶束,可有效装载DTX,提高DTX的水中溶解性。特别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机制研究,发现PELC中mPEG、PLA和β-CD能协同作用,有效耗竭细胞内ATP、减少细胞P-gp的表达,并可作为底物竞争性结合P-gp,从而减少药物的外排,增加药物的胞内浓度。MDCK-MDR1细胞的摄取和转运实验都显示PELC能明显促进DTX的吸收。动物体内药动学结果表明,PELC/DTX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游离药物。相应地,其小鼠体内S180抑瘤效果也较游离药物显著提高。
  • 摘要:目的:建立苯磺贝他斯汀片剂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菲罗门Luna C8(250×4.65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6.8g,加水1000ml使溶解,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乙腈(70:30),每1000ml流动相中含戊烷磺酸钠1.0g.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60nm.结果:苯磺贝他斯汀在48.1056~64.1408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67%,RSD为0.17%.结论:本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苯磺贝他斯汀片剂的质量控制.
  • 摘要:血脑屏障是制约脑内药物高效递送的关键屏障,安全有效地跨越血脑屏障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大难题.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和仿生学手段,以三手指型神经毒素为模板,成功设计了乙酰胆碱受体多肽类配体LCDX。该多肽修饰在胶束给药系统表面后,成功地将包载的荧光探针或化疗药物递送至脑内。因LCDX具有酶不稳定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跨越血脑屏障过程中,血脑屏障组成细胞内(脑毛细内皮细胞)溶酶体是LCDX跨膜转运的一个限速因素。利用retro-inverso异构化方法,成功设计乙酰胆碱受体稳定型多肽(D-肽)配体DCDX,该配体较LCDX具有更高的脑靶向效率。
  • 摘要: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靶向抗肿瘤纳米颗粒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所谓的纳米颗粒,就是尺寸在1~1000nm的颗粒,纳米颗粒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之中或吸附在其表面,而靶向纳米颗粒则可以通过连接在其表面的靶向性分子(如抗体)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在细胞摄取作用下进入细胞内,实现安全有效的靶向药物输送.本文的目的是构建CD20单克隆抗体靶向的化疗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并对其进行表征.选择具有被动淋巴靶向作用的纳米活性碳(ACNP)作为恶性B细胞淋巴瘤临床一线化疗药物阿霉素(DOX)的载体,利用功能化的磷脂对纳米活性碳进行修饰,同时利用磷脂的功能化氨基与人源化的anti-CD20上的羧基进行共价结合,制备了CD20单克隆抗体靶向的纳米活性碳化疗药物递送系统,ACNP-DOX-DSPE-PEG2000-antiCD20,激光粒度仪测试粒径为290.2±21.5nm.电镜下观察这种抗体偶联主动靶向的纳米活性碳载药制剂呈球形,在培养基中有良好的分散性.未偶联抗体的纳米粒子ACNP-DOX-DSPE-PEG2000(粒径为202.9±17.3nm)在电镜下呈规则的立方体结构.未经修饰的ACNP(粒径为138.6±28.6nm)及吸附了化疗药物的ACNP-DOX(粒径为140.2±19.1nm)在电镜下均呈无规则的无定型态.紫外和荧光光谱已显示DOX已成功加载于纳米粒上.紫外光谱和SDS-PAGE均显示anti-CD20已成功偶联到碳纳米粒上.该课题属于抗体偶联药物范畴,将纳米粒子被动靶向与免疫治疗的主动靶向相结合,为抗体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摘要:富勒醇特别是内包金属钆富勒醇被发现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与传统的抗肿瘤化疗药物相比,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在这项工作中,发现富勒醇特别是内包金属钆富勒醇能够激活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使巨噬细胞的吞噬和分泌功能加强.通过体外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我们发现活化的巨噬细胞具有广谱的抑瘤效果,体内肺转移模型的过继性疗法也验证了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肺转移。这些结果证实了富勒醇对于免疫系统的调节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对抗感染药物清除的影响因素和常用抗感染药物在血浆置换过程中的清除程度,为临床血浆置换治疗期间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以血浆置换、药代动力学、抗感染药物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及CNKI数据库,对检索的相关临床试验、病例报道及综述进行整理. 结果:经检索发现已有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妥布霉素、万古霉素、伏立康唑、米卡芬净、阿昔洛韦、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等药物受血浆置换清除影响的相关研究,其中头孢曲松和米卡芬净受血浆置换清除的影响可能较大. 结论:血浆置换对药物清除的影响与血浆置换的模式、给药时间和血浆置换起始时间以及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和蛋白结合率等因素相关.目前血浆置换对抗感染药物清除影响的相关临床资料有限,多为个案报道,对此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对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的治疗疗程和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以便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阿司匹林和结直肠癌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以及Pubmed等数据库中搜索,得到多篇相关的参考文献,最终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及结论: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可以用于任何人群,其服用剂量一般为75mg/d,预防使用时间越长越好,但应时刻监测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的发生;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Cox途径和非Cox途径.
  • 摘要:目的:对国内医院药学人员发表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及质量评价,了解循证药物评价的现状,并促进其发展. 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CMCI、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时限为建库到2016年3月17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采用PRISMA和AMSTAR分别进行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Excel2013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结果:共纳入1018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中文871篇、英文147篇).文献发表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质量逐年提高.纳入文献发表于《中国药房》、《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等146种中文期刊和《PLoS One》等97种英文期刊,来源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剂科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等308家单位,以及北京、四川等27个省市自治区.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是药物评价的核心,西药是主要的评价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是临床药物评价的重点. 结论:国内医院药学领域的循证药物评价发展迅速,研究质量逐年提升,应进一步分析具体的文献质量问题,提高证据质量.
  • 摘要:目的:人血白蛋白在新生儿科主要用于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等.本研究是为了对新生儿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新生儿普通病房及监护室(NICU)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的132例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治疗的新生儿患者,从患儿的基本信息、用药信息、心电监护指标、肾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等方面,对其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结果:132例新生儿患者平均出生孕周32.4±4.4周,平均出生体重1935.2±944.6g.132例中有32例为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使用前平均总胆红素水平为381.2±49.4umol/L,使用人血白蛋白平均日剂量3.8±1.5g,平均疗程1.0±0.0d后,平均总胆红素水平为146.9±26.1umol/L,且心电监护、肾功能、肝功能等无明显变化;132例中有100例为补充白蛋白的患者,使用前平均白蛋白水平为23.3g±4.9g/L,使用人血白蛋白平均日剂量2.6±1.1g,平均疗程1.3±0.7d后,平均白蛋白水平为43.3±4.0g/L,且心电监护、肾功能、肝功能等无明显变化. 结论:人血白蛋白注射液在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及补充白蛋白方面有着明显疗效,安全性较好.
  • 摘要:Hsp90是一种分子伴侣蛋白,在恶性肿瘤处于高表达高活性状态,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靶标之一.目前的Hsp90抑制剂仍然存在毒副作用较大、来源有限、稳定性差等缺陷.因此,开发新一代Hsp90抑制剂,提高它们的成药性仍然十分必要.HDN-636是一种海洋真菌来源的结构简化的新型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顾谦群课题组提供),研究发现HDN-636不能与GA-FITC竞争性结合Hsp90,表明HDN-636不能与Hsp90 N-端结合。胰蛋白酶水解Hsp90蛋白指纹图谱研究发现HDN-636可能与Hsp90分子的C-端结合,并可能与以前发现的HDN-1作用位点不同。SPR生物芯片技术进一步确定HDN-636与Hsp90 C-端相互结合。Western Blot方法研究发现HDN-636引起HCT116细胞中Hsp90多种客户蛋白EGFR、p-EGFR、c-Abl、Stat3、p-Stat3、Raf、Akt、p-Akt、Erk的降解和活性抑制,进而导致HCT116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 parp、Cleaved Caspase 9、Cleaved Caspase 3表达增多,引起HCT116细胞发生凋亡。Hsp90在细胞中主要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并在辅分子伴侣协助下,通过自身构象改变,而发挥分子伴侣功能。深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HDN-636可以抑制Hsp90 C-端蛋白的二聚化。免疫IP实验证明HDN-636能抑制辅分子伴侣CDC37与Hsp90的结合,与已有的c-端抑制剂新生霉素作用不同,并且表现出抑制Hsp90与客户蛋白如Akt、Erk结合的作用。本研究阐明了HDN-636靶向抑制Hsp90的作用位点与作用特点,明确HDN-636是一种结构更为优化的新的Hsp90抑制剂。进一步将评价HDN-636体内抗肿瘤作用,为今后HDN-636开发为靶向Hsp90的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
  • 摘要:整合素作为细胞表面受体,是包含α和β亚单位的异质二聚体,它介导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整合素通过与生长因子受体和其他酶受体合作,调停细胞外信号对细胞外刺激的应答,而细胞通过固定在细胞外基质上才能实现它们的不同功能.整合素α11β1,作为胶原蛋白受体,已发现与IGF-1和TGF-β具有相关性,在调节炎症中血管性水肿生成,小鼠门牙长出,调节间质干细胞生存,癌症的发生与转移等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科学家正在对α11β1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更深的研究.
  • 摘要:海洋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的研究一直引起广泛的关注,而深海环境由于低温、低光照、高压力等特点,造就了深海微生物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从而为发现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天然产物创造可能[1].随着采样技术和微生物培养技术的进步,深海来源真菌的研究成为药物发现和发展的前言领域[2-3],目前已分离到约180个活性天然产物[4],然而相比于现有的约24000个海洋天然产物来讲[5],深海真菌还具有巨大的挖掘潜能.本课题组近年来致力于深海来源真菌的研究,寻找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6-7]。在对一株分离自印度洋5725m深处海泥的真菌Penicillium fellutanum HDN14-323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时发现其粗浸膏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且HPLC-UV显示该菌株次级代谢产物丰富且呈现系列吸收。从目标菌株HDN14-323发酵粗提物中发现了7个结构新颖的二聚和三聚的6-甲基水杨醇类化合物1-7以及4个已知的生合成相关的化合物8-11,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微生物分离得到的具有C-7/C-4'和 C-7'/O/C-7''连接方式的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对HeLa、HL-60、HCT-116等细胞表现出了一定的细胞毒活性且化合物4对HeLa细胞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IC50 = 9.3 μM)。上述研究工作表明,深海真菌物种丰富、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活性显著,是药物及其先导结构研究的重要资源,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摘要:为进一步拓展海洋来源药用真菌资源,课题组前期采用DMSO介导硫酸二乙酯诱变方法,以海洋来源无活性真菌产紫青霉G59为研究对象,结合抗肿瘤活性筛选模型,开展了改造次级代谢功能的实验方法研究,成功建立了操作简便的相关实验技术新方法,获得了一系列突变株,并从部分突变株发酵物中发现了其新产的活性新化合物[1-5].本文采用化学结合活性追踪分离的手段,从另外一株突变株AD-2-1 中分离得到了3 个新产新结构化合物,penicimutamides A–C(1.3),根据其NMR、ECD、计算ECD 以及X-ray 等数据鉴定为如图1所示的结构。并根据1.3上述数据的解析结果对文献报道的具有相同骨架结构的化合物aspeverin(4)[6]的绝对结构进行了校正(绝对结构由4a 校正为4)。采用MTT法测试了各化合物对人癌K562、HL-60、HeLa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活性测试结果显示,1和3对受试四种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100 μg/mL作用浓度下,其抑制率在6%~29%之间;而化合物2对四种受试细胞呈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26、20、48和52 μM。将化合物1~3、G59及AD-2-1发酵物乙酸乙酯萃取样品配置成10 mg/ml甲醇溶液,以化合物1~3作为对照,对相同条件下同时发酵的G59和BD-3n-1发酵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在相同HPLC条件下进行指纹图谱检测。HPLC分析结果显示化合物1~3在AD-2-1的相应保留时间或附近检测到与各化合物相同紫外吸收的色谱峰,而在G59中则没有发现保留时间和紫外吸收均相一致的吸收峰,从而证明化合物1~3为突变株BD-3n-1新产、原始菌G59没有生产的次级代谢产物。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通过DES诱变可成功激活真菌沉默的次级代谢基因,并可从其突变株中获得相应的新产次级代谢产物。
  • 摘要:目的:建立妇科止带片中阿胶的检测方法.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QQQ/MS)对妇科止带片中阿胶的特征分子离子峰进行检测,选择阿胶特征分子离子峰m/z 539.8(双电荷)→612.4和m/z 539.8(双电荷)→923.8作为检测离子对,离子化模式为ESI+,进行多反应监测.结果:16批市售样品中均可检出阿胶的特征分子离子峰,即同时检出 m/z 539.8(双电荷)→612.4 和 m/z 539.8(双电荷)→923.8 离子对。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专属性强,可用于妇科止带片中阿胶的检测,为妇科止带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建立黄芪保心合剂的质量标准,完善其质量控制体系.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黄芪保心合剂中黄芪、丹参、连翘、当归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其有效成分黄芪甲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TLC法可以准确地对制剂中黄芪、丹参、连翘、当归进行定性鉴别;黄芪甲苷在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结论:建立的定性方法专属性较高,定量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黄芪保心合剂的质量控制.
  • 摘要:建立药用油脂辅料中反式脂肪酸的检测方法,以提高药用油脂辅料的质量标准.对药用辅料大豆油(供注射用)、大豆油(药用辅料)、玉米油、花生油、橄榄油等7种油样,选用三氟化硼法进行甲酯化,后用GC-MS检测分析,并用十一烷酸甘三酯作为内标测得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共52组分的脂肪酸甲酯能够很好的分离,并用该方法对FAPAS(Food Analysi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cheme)质控样品进行检测,结果|z|<2,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检测结果显示:药用辅料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的总含量较高,均大于2%;其次是精制玉米油,总含量为1.414%;橄榄油和花生油中总含量较少,均少于1%.结果提示,有必要对药用油脂辅料特别是大豆油中的反式脂肪酸进行控制.
  • 摘要: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水杨酸搽剂和水杨酸软膏中水杨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柱:AgilentEclipse XDB-C18(1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2%冰醋酸(5050);检测波长:304nm;流速:1.0ml·min-1;进样量为10μl.结果:水杨酸在10.10~202.0μg·m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5.50X+11.36(r=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4%、98.03%,RSD值分别为0.46%、0.37%.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能良好的控制水杨酸、、搽剂和水杨酸软膏的质量.
  • 摘要:目的:龙胆科花锚为藏药,常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其主要成分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TXS1016)具有较好的舒张大鼠冠状动脉血管的作用.为了研究TXS1016潜在的药物间相互作用,本文对对其进行了基于肝药酶CYP450调控的代谢特征评价研究. 方法:采用体外大鼠肝脏微粒体,人肝脏微粒体及cDNA表达的单一CYP450酶,大鼠肝原代细胞模型研究模型对上述TXS1016进行代谢途径的推测参与代谢的、CYP450酶的类型的确定以及酶抑制和诱、导作用的研究;并探索计算机辅助分子对接(Docking)研究抑制作用及抑制类型. 结果:TXS1016的I相代谢主要发生的是去甲基化和羟化反应;CYP1A,2C和3A参与其代谢;在大鼠肝原代细胞中主要以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形式存在;对CYP1A2(IC50=1.06μM)和CYP2C9(IC50=3.89μM)具有中等程度的抑制作用,对CYP3A4(IC20=11.94μM)的抑制作用较弱,而对CYP2D6介导的右美沙芬去甲基化和CYP2E1介导的氯唑沙宗去羟基化没有抑制作用;酶促动力学结果显示TXS1016对CYP1A2,CYP2C9和CYP3A4的抑制常数Ki分别为5.12μM,2.00μM和95.03μM,且TXS1016竞争性抑制CYP3A4介导的睾酮羟基化,而对CYP1A2介导的非那西丁去乙酰基化和CYP2C9介导的甲苯磺丁脲羟基化的抑制为混合型;分子对接研究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结论:含有TXS1016的花锚提取物与CYP1A2和CYP2C9代谢的药物合用时可能存在药物间相互作用,临床上应给予关注.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实用的临床监测万古霉素血浆中药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探讨高效液相法(HPLC)与酶放大免疫测定法(EMIT)监测人血浆中万古霉素浓度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通过对色谱柱、流动相系统及比例、流速、波长等条件进行摸索实验以及方法学验证,确立最佳的HPLC法;分别采用HPLC法和EMIT法测定30例万古霉素患者的血药浓度,通过Passing-Bablok回归法进行相关性评价、配对t检验和Bland-Altman法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两种监测方法的线性回归方程y=0.9556x+0.5400(n=30),相关系数r=0.9925;t-test显示P>0.05;Bland-Altman偏差图表明两种方法一致性良好. 结论:HPLC法与EMIT法监测血浆中万古霉素浓度,两种监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均可以应用于临床检测.
  • 摘要:目的:对注射用阿洛西林钠中的聚合物杂质进行分离定位及结构鉴定,并对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定其聚合物杂质的有效性进行考察. 方法:利用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注射用阿洛西林钠中的聚合物杂质进行分离定位及结构鉴定.一维高效凝胶色谱以Ultimate SEC-120为色谱柱,以H7.0的5mmol·L-1磷酸盐缓冲液等度洗脱;二维以Xbridge C18为色谱柱,以10mmol·L-1甲酸铵溶液(pH6.5)和8mmol·L-1甲酸铵的乙腈-水(200:50)溶液梯度洗脱.采用质谱仪及进行结构鉴定,离子源为ESI. 结果: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定注射用阿洛西林钠的聚合物杂质色谱峰除聚合物杂质外,还包括阿洛西林青霉烯酸及阿洛西林青霉烯酸脱羧产物.反相液相色谱系统中定位出4种聚合物杂质,并推断出其可能的化学结构. 结论:二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有效分离、定位并鉴定注射用阿洛西林钠中的聚合物杂质,为有效控制β-内酰胺抗生素中的聚合物杂质提供了新思路.
  • 摘要: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氟胞嘧啶中痕量基因毒性杂质N,N-二甲基苯胺的含量. 方法:采用色谱柱C18(2.1mm×100mm,1.8μm),以水(含0.1%甲酸)-甲醇(含0.1%甲酸)(95:5)为流动相,流速0.2mL·min-1,电喷雾离子化(ESI),正离子模式下MRM采集. 结果:基因毒性杂质N,N-二甲基苯胺浓度在0.4~10n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5);检测限为0.1ng·mL-1,定量限为0.4ng·mL-1;N,N-二甲基苯胺平均回收率(n=9)为101.3%.3批样品中N,N-二甲基苯胺的含量为0~0.02ppm. 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可行,可用于氟胞嘧啶中痕量基因毒性杂质N,N-二甲基苯胺含量的检测.
  • 摘要: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氟[18F]脱氧葡糖注射液中3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以Thermo TG-WAXMS毛细管柱(30.0m*0.25mm,0.5μm),以氮气为载气,采用氢火焰检测器(FID)为检测器,程序升温:初始50°C,维持8min,以30°C·min-1升温至130°C,保持2min.结果:乙醇、丙酮和乙腈3种有机溶剂均达到了完全分离,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高、中、低3种浓度的回收率为97.6%~99.0%.结论:该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均达到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要求,可用于氟[18F]脱氧葡糖注射液中3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和分析.
  • 摘要:目的:研究酒石酸托特罗定原料药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非水滴定法:以冰醋酸为溶剂,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以电位法来判定滴定终点,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Inertsil ODS-3(250mm×4.6mm,5μm)色谱柱,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20nm.结果:非水滴定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相一致.结论:非水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均能有效地控制本品的含量,为酒石酸托特罗定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建立HPLC-DAD法同时测定茵陈蒿汤中滨蒿内酯、儿茶素、绿原酸、东莨菪内酯、金丝桃苷、秦皮乙素、京尼平苷、槲皮素、京尼平、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 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1;柱温30°C;进样量25μL;检测波长210nm(儿茶素、绿原酸、秦皮乙素、京尼平、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槲皮素),238nm(京尼平苷、金丝桃苷),254nm(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结果:14个成分可实现完全分离,在一定的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精密度(RSD≤1.95%)、稳定性(RSD≤1.91%)和重复性(RSD≤1.82%)良好,平均回收率(n=6)在94.40%~98.01%之间,RSD值在0.86%~2.76%之间. 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茵陈蒿汤中这1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可以筛选抗肿瘤药物的色谱方法.方法:查阅文献得白花蛇舌草在临床上可治疗各类癌症,且主要有效部位包括黄酮类、蒽醌类、甾醇类、萜类、挥发油类等.本文建立一种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高表达细胞膜色谱方法,并对白花蛇舌草进行提取分离,用建立的方法对白花蛇舌草各提取部位筛选,考察其在色谱柱上的保留行为.结果:以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作为阳性药物,考察建立的细胞膜色谱方法选择性高,稳定性好,柱子的使用寿命达48h;白花蛇舌草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在本文建立的色谱方法上有较强的保留行为.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可以用于筛选抗肿瘤药物的细胞膜色谱方法,该方法具有高选择性和稳定性.
  • 摘要:目的:评价国内市场上不同来源的克拉霉素缓释片的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初步分析影响其质量的原因. 方法:按照法定质量标准对4个企业54批次样品进行检验分析,同时应用质量标准之外的其他分析手段,包括X-射线粉末衍射法、HPLC-RID法等,进一步对质量进行剖析. 结果:按法定标准进行检验,合格率为100%;按探索性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部分样品在制剂工艺过程中存在粘合剂乙醇比例不当引起的晶型变化,关键辅料羟丙甲纤维素物料不混匀引起部分片剂释放度异常,酸性辅料引起的降解杂质增加、可能引起的体外释放过快等现象. 结论:目前该药品的产品质量能符合现行质量标准的要求,但仍存在不同批次间释放量差异较大的问题;而探索性研究提示部分企业生产的药品存在处方工艺不合理等情况.
  • 摘要:目的:利用1H-NMR为基础的代谢组学研究牛黄解毒片中人工牛黄、石膏、冰片三味中药对雄黄的配伍减毒作用.方法:42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A组(空白组)、B组(雄黄组)、C组(牛黄解毒片组)、D组(牛黄解毒片去人工牛黄组)、E组(牛黄解毒片去石膏组)、F组(牛黄解毒片去冰片组).对各组大鼠尿液及血清样品1H-NMR谱图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结果:雄黄组大鼠样品代谢轮廓和空白组差异明显,其他各组大鼠代谢轮廓同空白组相似,向空白组回归.结论:牛黄解毒片中人工牛黄、石膏、冰片三味中药对雄黄配伍减毒作用不明显.
  • 摘要:目的:建立五味子酊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酊剂中的五味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五味子酊中五味子醇甲的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5:35),检测波长为250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C.结果:TLC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且阴性样品无干扰.五味子醇甲在51.0~816.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7%,RSD为0.3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五味子酊的质量控制.
  • 摘要:目的:建立肾康颗粒HPLC-DAD-ELSD联用的分析方法,科学评价其质量. 方法:采用Diamonsil(R)C18色谱柱,以0.1%甲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大黄素和大黄酚254nm,丹酚酸B288nm,羟基红花黄色素A403nm;黄芪甲苷采用ELSD检测,参数为漂移管温度90°C,气压1.5Bar. 结果:所建立的肾康颗粒的HPLC-DAD-ELSD指纹图谱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均良好;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对10批肾康颗粒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表明肾康颗粒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值在0.855~0.996之间,批间差异较小;颗粒样品的定量分析表明5种指标成分在10批肾康颗粒中的含量基本一致. 结论:所建立的HPLC-DAD-ELSD方法可用于肾康颗粒的质量控制,其提供了一种既能整体定性,又可指标成分定量的简便易行的质量评价模式.
  • 摘要:目的:建立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的含量和有关物质. 方法:采用扩展光程(鼓泡检测池)未涂渍熔融石英毛细管(有效长度:56cm;内径:75μm;鼓泡因子:2.7);以柠檬酸三钠-柠檬酸缓冲液(30mmol·L-1,pH5.5)为运行缓冲液;压力进样:3.0kPa(10s);操作电压:30KV;检测波长:230nm;毛细管柱温:25°C. 结果:雷尼替丁在1.015μg·ml-1~203.1μg·ml-1(r=0.9999,n=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度为99.3%,检出限为0.338μg·ml-1,重复性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58%和1.46%.雷尼替丁与主要的杂质均能有效分离.主要杂质雷尼替丁有关物质A、B、C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219、1.179、1.278,检出限分别为0.395μg·ml-1、0.502μg·ml-1、0.502μg·ml-1. 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准确、经济的特点,可用于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的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
  • 摘要:目的:对2013-2015年我院麻醉性镇痛药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进行分析,为麻醉性镇痛药的规范化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我院2013-2015年麻醉性镇痛药的处方信息,对用药总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药品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我院麻醉性镇痛药用量及DDDs逐年增加.在过去的3年中,芬太尼注射液及透皮贴剂DDDs均排在首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量逐年增长,吗啡口服剂型用量缓中有升,哌替啶用量呈下降趋势. 结论:我院麻醉性镇痛药应用基本合理,癌痛患者治疗以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剂为主,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基本符合《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
  • 摘要:目的:概述基因检测对于个体化治疗的影响,通过国内外基因检测现状、基因检测主要方法及推荐进行检测的药物等方面阐述基因导向的个体化治疗的前景. 方法:回顾1990年至2016年11月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SCI、FDA官网等数据库中有关基因检测方法、个体化治疗的文献,总结了基因检测对于个体化治疗的影响、国内外目前进展情况、基因检测方法及推荐进行检测的药物、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结果:自精准医疗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的基因检测都有了一定的进展;基因检测方法由最初的链终止法到现在的纳米孔单分子技术不仅了增加荧光的信号强度及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更实现了高通量测序. 结论:基因检测技术不仅增强了医疗工作者在基因组层面对疾病的认识,也使临床药学在传统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分析遗传因素对药效的影响,使临床药学工作更加完整和可靠,实现针对性的选择用药和个体化治疗.
  • 摘要:背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由丹参乙酸镁等七种有效成分明确的分子单体组成.但其安全性数据,尤其在真实世界中,报道较少.目的:研究在真实世界中,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安全性问题,包括不良事件、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识别出影响该药品安全使用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上市后再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是药师主导的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全国36家研究分中心.本研究采用集中监测的形式,入组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连续患者,由研究分中心的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安全性观察、采集相应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病史、处方情况、合并用药、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出院时结局以及药师干预相关内容.明确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主要临床表现、处理和转归,采用多重泊松回归分析模型识别与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该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注册号:NCT01872520. 结果:本研究入组了全国9省14市36家医院的30180例患者.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良事件发生率6.40%,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9%,共发现了9种新的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多重泊松回归分析模型表明:男性(RR=1.381,P=0.009,95%CI[1.085~1.759])、合并用药种类数多(RR=1.049,P=0.000,95%CI[1.041~1.057])、总疗程长(RR=1.027,P<0.001,95%CI[1.013~1.041])、给药浓度高(RR=1.003,P=0.014,95%CI[1.001~1.006])、使用非说明书溶媒(RR=1.900,P=0.002,95%CI[1.260~2.866])是与药品相关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药品说明书适应证内用药则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具有显著相关性(RR=0.655,P=0.000,95%CI[0.532~0.807]). 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广泛人群中的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6.40%,为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9%.本研究识别出了ADE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实践中应在说明书指导下处方和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 摘要:目的:研究重楼皂苷Ⅶ(PSⅦ)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PSⅦ对肿瘤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明胶酶谱法观察PS Ⅶ对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测定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复制结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模型,利用活体成像系统检测PS Ⅶ对MC38细胞肝转移情况的影响. 结果:PS Ⅶ可抑制SW620和LoVo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高浓度组细胞划痕的愈合率不足20%,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PS Ⅶ可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的活性和其蛋白的表达,同时发现钙粘蛋白N-cadherin表达量明显下降,E-cadherin的表达量升高,提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发生了逆转.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发现,模型组和阳性药物5-FU治疗组均出现了结肠癌细胞肝转移,而PSⅦ高剂量组发生癌细胞肝转移的仅有一例. 结论:PS Ⅶ可通过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转移.
  • 摘要:艾滋病(AIDS)是一类由传染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并特异性的攻击人体T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进而引发恶性肿瘤等一系列综合症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常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来治疗AIDS患者。但长期使用该疗法会加快HIV-1耐药株的出现并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开发高效低毒、抗耐药以及具有良好药代动力学性质的NNRTIs已成为当下抗艾滋病药物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本课题组前期工作中(J Med Chem. 2016, 59, 7991.),以依曲韦林为先导化合物,利用分子杂合和生物电子等排体等经典的药物设计策略,合成了一系列噻吩并嘧啶类HIV NNRTIs。其中化合物27对野生株和多种临床常见突变株均表现出了优于依曲韦林的活性,但对于临床最常见的双突变株RES056,化合物27的活性没有得到改善(EC50=30.6 nM)。为进一步提高化合物的耐药性,本课题组以化合物27为先导化合物,根据DAPY类化合物经典的“三点药效团”模型,依次对其右翼、中心母环和左翼进行了系统的结构修饰和构效关系完善,设计合成得到了多系列噻吩并嘧啶类HIV NNRTIs,以期新合成的化合物的右翼可以与K103的主链形成直接的氢键作用力,中心母环在保持与K101双重氢键作用力的同时增强与V179的静电作用力,左翼增强与高度保守的氨基酸W229的作用力。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A-1对HIV-1野生株和临床常见的突变株L100I、K103N、Y181C、Y188L、E138K、F227L+V106A和RES056的EC50值均在10 nM以下,尤其是对双突变株RES056,化合物A-1表现出了远远优于27的活性。目前该化合物正作为新的药物先导物进行深入的成药性评价。
  • 摘要:Bcl-2蛋白家族在细胞周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抗凋亡蛋白家族成员Mcl-1是近年来抗肿瘤热门靶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先导化合物1进行系列结构优化以提高其与Mcl-1的结合能力.通过对靶点活性口袋热点区域的分析,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对化合物中三个不同的位点进行修饰,设计并合成了12个含N-取代吲哚片段的化合物.利用体外荧光偏振分析实验验证其干扰Mcl-1蛋白及Bcl-2蛋白与BH3-only蛋白成员(Bid)的相互作用的能力,其中活性最高的化合物7l对Mcl-1、Bcl-2蛋白的Ki值分别为0.2μM、0.27μM.相比先导化合物1活性提高了39倍,且与阳性对照棉酚(Ki=0.2μM,Mcl-1)相当.
  • 摘要:本研究所建立了新的BMP-2高通量筛选模型并筛选超过10,000个样品,发现了1-(苯并[b]噻吩-2-基)酮可以上调BMP-2的表达.为了研究其衍生物是否可以通过增加BMP-2表达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本课题组合成200余个新的苯并[b]噻吩和苯并[b]呋喃衍生物,并在体外评价其对BMP-2表达的影响,系统总结构效关系,并通过SAMP6小鼠模型,OVX大鼠模型和糖皮质激素大鼠模型系统评价衍生物抗骨质疏松活性及毒性,发现38等活性优异的抗骨质疏松先导化合物.
  • 摘要:目的:肿瘤恶病质是一种以泛素化蛋白酶体介导骨骼肌萎缩为主要特征的多因素系统综合症,既往研究表明食欲刺激和营养支持并不能有效逆转恶病质,而逆转蛋白降解不仅能改善恶病质蛋白降解和体重下降,更能延迟恶病质模型动物生存期,但迄今尚无有效改善恶病质骨骼肌萎缩的药物.一项针对晚期胆管癌的临床研究显示MEK抑制剂司美替尼的特异性不良反应是骨骼肌质量增加(Skeletal muscle anabolism is a side effect of therapy with the MEK inhibitor:selumetinib in patients with cholangiocarcinoma.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12;106:1583-6).基础研究关于MEK/ERK信号通路在骨骼肌蛋白合成和肌细胞再生调控方面作用尚有争议,为此本课题拟研究司美替尼对肿瘤恶病质萎缩骨骼肌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皮下接种CT26结肠腺癌细胞到BALB/c小鼠构建经典肿瘤恶病质模型,2次独立实验研究司美替尼对恶病质模型动物体重减轻和骨骼肌萎缩的预防和治疗作用.48只动物分成恶病质组,司美替尼处理恶病质组,正常对照组,司美替尼处理对照组,比较动物净体重、瘤重、骨骼肌质量(腓肠肌)、食物摄入量,ELISA法测定血清前炎性细胞因子IL-1Beta,IL-6和TNF-alpha,Western Blot实验研究肌球蛋白重量MyHC、E3泛素化连接酶MuRF1和MAFbx,以及MEK/ERK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变. 结果:两次独立实验表明30mg/KG的司美替尼能有效预防和干预恶病质模型动物的体重下降和骨骼肌萎缩,司美替尼对动物的摄食量和血清细胞因子无显著影响,但能减轻E3泛素化连接酶MuRF1和MAFbx的表达,这表明司美替尼改善肿瘤恶病质骨骼肌萎缩不依赖于抑制细胞因子和增加食欲.进一步实验研究腓肠肌的MyHC和MEK/ERK相关信号通路分析表明,司美替尼能抑制ERK的激活,并且增加AKT的磷酸化,导致其下游FoXO3alpha和GSK3beta磷酸化程度减轻,增加mTOR的磷酸化激活. 结论:司美替尼能改善肿瘤恶病质模型动物体重减轻和骨骼肌萎缩,并且这种作用不依赖于细胞因子和食欲刺激,而是通过抑制骨骼肌MEK/ERK信号通路和激活AKT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促进蛋白合成,改善骨骼肌能量代谢,促进细胞增生实现.
  • 摘要:活性导向的蛋白谱技术(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ABPP)是近些年发展起来寻找天然产物的作用靶标的新方法.它运用活性导向的探针分子(Activity-based probes,ABPs)在复杂的生物样品中特异性地标记处于功能状态下的靶标蛋白,使得对这些活性蛋白的分离、鉴定、分布、功能等研究成为可能.运用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 CC)和光亲和标记技术(Photolabeling, PAL)与活性导向的蛋白谱技术(ABPP)联用常用来设计成双官能团的探针小分子。探针分子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活性基团、连接子以及报告基团(标签)组成。查尔酮是一类非常常见的天然产物,结构简单、生物活性广泛,是药物化学中一类非常重要的先导化合物。其中,作为抗肿瘤化合物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作用靶标方面的研究有很多推断,但一直没有确证。本研究通过查尔酮类化合物系统构效关系的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类光亲和探针,通过光亲和标记及质谱的方法确证了其抗肿瘤作用靶标为β-微管蛋白。
  • 摘要:目的:HBSC11(Methyl pyrazolo[1,5-a]pyridine-2-carboxylate)是吡唑[1,5-a]并吡啶-2-甲酸甲酯,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乙肝病毒的活性,本实验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深入验证HBSC11的体内外抗病毒活性及细胞毒性,发现由于其结构中含有酯键,体内代谢不稳定易水解,故后续设计合成一系列吡唑[1,5-a]并吡啶-2-甲酰胺类化合物以提高其稳定性并评价其抗乙肝病毒活性,为后续进行成药性研究打下基础,为我国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新药研制提供新思路. 方法:通过Schrodinger公司的GLIDE组件预测了HBSC11与La蛋白结合模式后确定HBSC11中吡唑环上的氮原子以及酯键中的羰基氧原子分别与Ile140以及Asn139主链上的N原子形成氢键发挥作用.我们从市售的HBSC11出发,保留其具有活性的骨架结构,先在碱性条件下将其酯键水解转化为羧酸,然后在多肽缩合剂HATU(2-(7-氧化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作用下与相应的胺类化合物进行偶联形成酰胺键.我们通过酰胺键的形成分别引入了疏水、亲水及含有芳香环的基团,经多步反应合成10个衍生化合物NHBSC1-10.获得化合物后,以拉米夫定和HBSC11作为阳性对照药,在HepG2.2.15细胞株中分别于24h、48h、72h对11种化合物进行DNA水平初筛候选化合物. 结果:通过化学合成并纯化得到10个吡唑[1,5-a]并吡啶-2-甲酰胺类化合物,产物结构经核磁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鉴定,HPLC纯度均大于98.5%.HBSC11在体外的抗病毒活性与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HBSC11在500nmol·L-1时抗病毒活性好且细胞毒性小.初步构效关系表明,先导化合物HBSC11、衍生物NHBSC7、NHBSC4、NHBSC9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在24h,48h的HBV DNA表达水平上有比较明显的抑制效果,但在72h抑制效果不再明显. 结论:在24h和48h内,先导化合物HBSC11最优,衍生物NHBSC7、NHBSC4、NHBSC9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在24h,48h也有比较明显的抑制效果,它们的R基团均为亲脂性,且取代基较小,课题组研究推测小分子亲脂性的R基团起效快.同时对比R基团小但亲水的NHBSC2,在48h后出现明显抑制效果,将NHBSC9中的苯环用吡啶环替代后获得的NHBSC10也在48h后出现明显抑制效果,或许在取代基结构上再进行优化,调整亲水亲油平衡值,将能得到一个具有开发前景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新药.
  • 摘要:国际形势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叠加,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始终增强忧患意识。在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在发展和改革开放中促安全,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13年出版了美国地缘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的《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一书从八大战争(军事、经济、货币、石油、粮食、健康、环境、媒体)论述超级大国的步步为营的屠龙谋略。威廉恩道尔在该书前言中的话值得国人深思:“现在绝对不能对对手的残酷和愿望抱些许幻思”。在概述的第四章:健康战争(药品与疫苗战争),作者认为对此高度战略性的战争形势,决不可不察,决不可掉以轻心。从世界创新药-仿制药-非处方药-特殊药结构格局来看,仿制药是世界需求的主体,创新药是企业发展的主题,也是中国药品需求和发展的主题。国家药品安全是体现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战略问题, 也是保障社会稳定、防病治病、疫情需求、战备需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民生问题和关系国家、政府和企业安全的政治问题。为此从以下方面关注国家药品安全十分必要建立符合国情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药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安全应急体系、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进口壁垒、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建立健全战备-疫情-特殊群体供给体系、建立药品、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和建立药品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 摘要:目的:优选复方首乌藤合剂的提取工艺.方法:以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金丝桃苷的提取率以及浸膏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选择浸泡时间、溶剂用量和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提取次数考察.结果:复方首乌藤合剂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4h,提取2次,每次3h,溶剂用量为10倍量.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实际值与预测值吻合度高,预测性良好,优选的工艺各成分提取率高,为复方首乌藤合剂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 摘要:本文分为以下两个部分进行探讨: 1)纳米载体的分子设计与靶向治疗。 采用功能性纳米载体,将药物靶向输送到分子作用位点,实现药物的高效、安全治疗,是近10年来分子药剂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报告人首次报道了水性溶剂扩散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其能快速摄取进入细胞浆,合成并发现了一类具有细胞浆及细胞核定位靶向功能的糖脂纳米载体材料.选择这二类纳米载体,近5年来成功应用于基因治疗、抗病毒治疗、脑靶向及克服耐药的肿瘤治疗.新生血管增多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肿瘤相同的发病机理,发现糖脂纳米载体包封PEDF治疗基因,可实现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治疗,发现叶酸受体介导及鱼精蛋白的促进转染,转染效率与阳离子脂质体相当。 2)响应病灶内环境的药物控制释放。 在纳米载体的药物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过程中,报告人发现通过肿瘤血管的EPR效应,部分给药系统已经实现了药物分子在病灶组织和器官的高度聚集,但并没有出现药物分子的预期疗效,这很可能与纳米给药系统在病灶组织或靶器官内药物释放缓慢及不可调控有关相关。为此,报告人专注于响应病灶内环境的纳米载体分子功能化设计,研究响应肿瘤细胞内细胞浆的酸性及高氧化还原电位内环境快速释放药物,聚阴离子质子库促pDNA从溶酶体中的逃逸,应用于肿瘤化疗、肿瘤基因治疗。报告人首次设计了二硫键作为糖脂纳米载体的中间键链接,发现这类全新结构的糖脂纳米载体,可包封较大分子量的紫杉醇,能响应肿瘤细胞的高氧化还原电位内环境快速释放药物,对正常组织不敏感,实现了肿瘤化疗药物的高效、安全治疗。
  • 摘要:目的:制定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内科使用的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应用与解救规范.方法:临床药师结合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医师经验,通过与临床医师数次讨论确定终版规范并应用.结果:该规范共包括化疗前评估、辅助用药、常规给药方法与解救、治疗药物监测及亚叶酸钙解救剂量调整和毒性判定等5个方面.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制订科室用药规范的形式,融入一线临床诊疗团队中,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同时,也探索出了一种临床药师的临床工作模式.
  • 摘要:目的:背景中国伏立康唑个体用药化指南是基于GRADE系统制定的个体用药化指南.指南共识专家组和指导委员会分别于2016年7月1日和5日正式举行了推荐意见共识会议和审定会议,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并批准了27条推荐意见.目的了解中国伏立康唑个体用药化指南推荐意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进一步修订推荐意见. 方法:为进一步征求一线医务工作者(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和患者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指南制定工作组针对27条推荐意见的赞成程度、表述清楚程度、可行程度以纸质问卷的形式开展了外审工作,并根据外审结果,由指南指导委员会对推荐意见进行修订和完善. 结果:来自4家医院、7个科室的12名临床医师、8名临床药师、1名患者代表参与了外审工作.对推荐意见的总体赞成程度为80%,总体表述清楚程度为91%,总体可行程度为80%.所有推荐意见赞成程度、表述清楚程度和可行程度均超过30%.此外,共收到86条主观建议.根据外审结果,指南指导委员会重新修订了13条(48%)推荐意见:修改了4条推荐意见的主体内容;修改了9条推荐意见的表述,并将其中2条推荐意见合并为1条.最终指南包含了26条推荐意见. 结论:本次外审工作对《中国伏立康唑个体用药化指南》推荐意见的最终形成提供了依据,进一步完善了所有推荐意见的科学性、明晰性和可行性.
  • 摘要:目的:调查临床药师参与管理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实践效果,探索临床药师在抗菌药应用管理中的作用及可行的措施. 方法:分别收集2014年6-12月(介入前对照组)与2015年12月-2016年5月(介入后管理组)于我院(南部)消化科病房治疗肠镜下息肉摘除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比研究临床药师管理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673例患者,其中2014年6月-12月的对照组为301(44.73%)例,2015年12月-2016年5月管理组为372例.管理组中用药组为185例,非用药组187例.临床药师管理前抗菌药物使用率达99.67%,联合用药率91.67%,平均用药(2.72±1.34)天,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05.07百人/天.管理后抗菌药物使用率降至50.81%,联合用药率14.81%,平均用药(1.35±0.10)天,使用强度为32.95百人/天.介入后的抗菌药物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出血、发热、穿孔)的发生率与未用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3.78%vs3.21%,P=0.6026). 结论:内镜下肠息肉摘除围术期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可提高用药合理性.为无特定危险因素的患者行肠息肉摘除时无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达标率的效果. 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达标率”为主题,确定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达标率低的主要原因并制定对策,设定预期目标值,按品管圈程序开展实施.选取2016年4月5日至15日我院就诊的80例非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比较QCC前后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达标率和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 结果:QCC活动实施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达标率为47.92%,实施后达标率可提高至77.71%(p<0.01);QCC活动实施前糖化血红蛋白值(%)为8.42±1.66,实施后糖化血红蛋白值(%)为7.98±1.34(p<0.05). 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品管圈管理工具,精准化服务于2型糖尿病患者,有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的鉴别与分析,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方法: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伏立康唑致患者精神异常分析,介绍临床药师参与医疗团队,及时鉴别药品不良反应,有效控制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治疗药物选择.结果:患者及时停用伏立康唑,调整治疗方案.结论:临床药师发挥专业特长,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患者个体化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针对一例术后混合感染患者,临床药师给予抗感染治疗方案建议,并根据血药浓度调整万古霉素剂量,根据患者营养状态调整营养支持治疗方案,获得了较好的结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工作,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和治疗方案调整,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中药配伍探讨DMY对TP所致ICR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减毒作用及相关保护机制. 方法:雷公藤甲素模型组腹腔注射1.0mg/kg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建立LC-MS/MS法测定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16种胆汁酸含量,通过检测血清指标ALT、AST和ALP的活性,肝生化指标GSH、GSH-PX、SOD、CAT和MDA的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Nrf2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的MRP2、GCLC、HO-1、NQO1mRNA表达水平. 结果:采用SIMCA-P12.0软件的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胆汁酸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结合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TLCA、HDCA、GCA和GLCA四种胆汁酸为DMY干预TP后下调这四种胆汁酸含量起到保护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同时与TP中毒模型组比较,低剂量、高剂量的DMY保护组(144.4mg/kg和722.2mg/kg)血清ALT、AST和ALP活性明显降低,肝组织中的GSH、GSH-PX、SOD和CAT明显升高,而MDA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肝组织病理改变也明显减轻.此外DMY保护组能显著诱导肝组织中的Nrf2转位入核,其下游靶基因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 结论:DMY对TP所致的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激活Nrf2通路减轻TP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氯胺酮和芬太尼在临床小儿麻醉中相较于单独使用氯胺酮麻醉所体现出的优势. 方法:以氯胺酮、芬太尼、小儿、麻醉为检索词,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6年6月.纳入所有采用检索出的研究文献阅读并筛选,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示①平均动脉压:实验组(氯胺酮-芬太尼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氯胺酮组)[WMD=-8.21,95%CI(-9.07,-7.36)];②心率:实验组(氯胺酮-芬太尼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氯胺酮组)[WMD=-24.41,95%CI(-26.22,-22.60)];③脉搏血氧饱和度:实验组(氯胺酮-芬太尼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氯胺酮组)[WMD=-6.01,95%CI(-6.26,-5.76)];④呼吸频率:实验组(氯胺酮-芬太尼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氯胺酮组)[WMD=-10.33,95%CI(-10.90,-9.76)];⑤实验组苏醒时间(氯胺酮-芬太尼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氯胺酮组)[WMD=-22.71,95%CI(-23.61,-21.82)]. 结论:通过对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多项指标和术后苏醒时间的分析表明临床上合用氯胺酮-芬太尼相较于单一使用氯胺酮麻醉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意义与优势.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培美曲塞二钠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检索统计,抽取2015年5月使用过培美曲塞二钠的所有住院病历38份,分别从用药适应症、用法用量、给药间隔、溶媒选择、给药预处理等方面进行逐一审核,分析、评价使用情况.结果:38例使用培美曲塞二钠病历中,用药指征,用法用量、给药间隔、溶媒选择均合理,有37例未规范预处理用药,占97.37%,不良反应的发生率73.68%.结论:我院培美曲塞二钠使用基本合理,但在预处理用药方面仍需要加强.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参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实践,保障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与医师、护士协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从移植前预处理方案的选择、药物浓度的控制、不良反应的预防、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等方面协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并跟踪实施的情况.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参与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药物治疗实践,提高了患者用药的疗效,避免了潜在的治疗风险.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实践,有利于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 摘要:目前市场上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品种多且杂,医疗人员对其了解不够,容易造成该类注射液使用的不合理.本文通过介绍现市面上主要使用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品种及其区别,从氨基酸含量、氨基酸品种、EAA/NEAA比例、支链氨基酸含量等多个方面区分各个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不同,为临床使用提供合理依据.
  • 摘要:通过对外科临床药学查房审核信息化探索,设计外科查房审核模块,在医嘱建议和用药审核方面上能更好地服务临床药师,使药师更深入临床开展工作.方法:设计临床药学工作站外科查房审核信息化的全部内容,包括审核程序和查房界面.通过Excel软件平台进行实践,根据实践的成果反思信息化的可行性,总结出查房审核信息化的作用.结果:Excel工作簿在临床得以应用,初步的信息化可行.如果所有的信息化付诸现实,查房审核信息化强大的作用将有效地助于外科药师的临床工作.结论:药师在查房和审核的工作时借助信息化的辅助可使药师更好地服务临床、深入临床.
  • 摘要:目的:通过快速卫生技术评估,评价艾塞那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帮助临床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SinoMed和HTA相关的网站及数据库.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地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章,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并分析. 结果:共纳入1篇HTA报告,6篇系统评价和7篇经济学评价.艾塞那肽与安慰剂相比能够显著降低HbA1c水平,FPG水平和体重,但是低血糖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与胰岛素相比时,HbA1c和FPG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艾塞那肽能够大大减轻体重,低血糖风险显著低于胰岛素,头痛的发生率与胰岛素没有显著差异,而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高于胰岛素. 结论:艾塞那肽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较好但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我国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 摘要:目的:建立适用于检测重症患者美罗培南血药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 方法:以法罗培南为内标,用蛋白沉淀前处理方法.色谱柱为AQ C18(100mm×2.1mm3μm),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4mL·min-1,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扫描分析,并考察专属性、标准曲线与定量下限、精密度与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 结果:血浆中美罗培南线性范围为0.1~40ug·mL-1(r=0.999),定量下限为0.1ug·mL-1,高、中、低、LLOQ浓度点的美罗培南提取回收率相一致,日内、日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 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临床美罗培南血药浓度的测定,及重症患者美罗培南药代动力学研究.
  • 摘要:上海郊区新建三级医院,开院之初就承担了“药品零加成”环境下探索构建创新药学服务体系的任务.本文从人员配置、信息化的供应链和药学服务体系,临床药学建设和下沉社区等几方面对本院药学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 摘要:基于最大后验贝叶斯估算法(Maximum A Posteriori Bayesian,MAPB)估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是一种精确且灵活的方法,可通过先验信息和少量采血点完成估算.在过去的十年中,许多研究都通过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或MAPB方法尽可能精确地估算药动参数.MAPB方法已应用于许多药物,尤其是在免疫抑制剂和儿科药物中.优化采样策略的研究方法差异较大,但均包含以下四个部分:1、先验分布;2、确定参考值;3、确定优化采样点;4、确认优化采样策略(Optimal Sampling Strategy,OSS)准确性.本文综述了MAPB优化采样法的原理、步骤、优缺点,并总结对比了其与MLR方法的异同.
  • 摘要:本文总结了青年临床药师参与心内科药物治疗的体会心得,从青年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前的准备工作和开展临床药学相关工作两方面进行阐述.结合实际工作经历,介绍了临床查房、药学监护、医护人员沟通和患者用药教育等情况.青年临床药师应该不断积累临床实践中的用药经验,找到融入临床工作的切入点,为今后开展独立的药学查房和直接面向患者的用药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 摘要:目的:分析和确定我院制剂RYJH软膏粒度检验不合格的根本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促进医院制剂质量的持续改进. 方法:利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对事故进行回顾性追踪与分析;通过组建事件RCA工作小组,进行主、客观的资料收集;运用鱼骨图辨识事件发生的近端原因和根本原因.基于根本原因,工作小组从人员、设备、物料、方法4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并在相应环节实施.同时排查了体系中的同类和类似的疏漏与风险. 结果:通过RCA发现,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不强,缺乏对制剂检验指标适用性核查的意识,制剂原料和制剂成品粒度项检验标准前后不衔接,是本批次制剂粒度项不合格的根本原因. 结论:通过对制剂检验不合格的典型案例进行RCA分析,实现了医院制剂质量持续改进.
  •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美罗培南个体化给药方案是否有助于提高PK/PD达标率及抗感染疗效.方法:收集南京鼓楼医院2015年1月至12月ICU使用美罗培南的患者共36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给药第4天干预组美罗培南血药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在PK/PD达标率上,针对不同的MIC值干预组的达标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疗效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细菌学疗效干预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ICU患者基于TDM的美罗培南个体化给药有助于提高PK/PD达标率和抗感染疗效.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抗PD-L1抗体治疗在临床中治疗进展期难治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ISIWeb of Knowledge、Clinical Trial、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纳入的实验均选用一种抗PD-L1抗体(nivolumab、atezolizumab及pembrolizumab)与多西他赛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10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4项RCT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抗PD-L1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OS(HR=0.61,95%CI:0.61-0.75,P<0.00001,[Ph]=0.62)和其缓解率RR(HR=0.56,95%CI:0.43-0.73,P<0.0001,[Ph]=0.3),均优于传统治疗,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未见显著性差异(HR=0.88,95%CI:0.73-1.05,P=0.16,[Ph]=0.003).与此同时,尽管其存在两种特有的不良反应,如间质性肺炎和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但在不良反应发生总数、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数和其他大部分不良反应上,抗PD-L1治疗的发生率可能更小. 结论:抗PD-1抗体治疗对于进展期难治型非小细胞肺癌有改善预后的作用,与传统化学治疗相比安全性更好.
  • 摘要:目的:研究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在万古霉素个体化用药干预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将2016年4至5月间在我院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成医生干预组和药师干预组.通过本院前期建立的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为药师干预组患者计算不同给药方案下万古霉素的稳态血药谷浓度预测值,给出模型干预下的用药建议.同时对模型干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医生干预组中,18人(30.5%)未得到医生及时的用药调整.其余41位(69.5%)得到医生调整剂量的患者中,仅13人(31.7%)第二次万古霉素谷浓度达到推荐范围,仍有28人(68.3%)仍不达标.药师干预组中,34位(47.9%)患者的主治医生接受了药师的方案,其中25位(73.5%)患者第二次万古霉素谷浓度达标.另外37位(52.1%)患者的主治医生仍自行调整用药,但仅9位(24.3%)患者第二次万古霉素谷浓度达到推荐范围. 结论:群体药动学模型在万古霉素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上具有显著优势,但目前临床采纳度不高.临床药师应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与交流,以期更好地提高万古霉素在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
  • 摘要:目的:介绍美国血液专科药师的工作模式,为我国开展血液肿瘤专科药师临床药学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和CBM数据库及美国药师协会相关网站.总结美国肿瘤药师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回顾性分析近五年美国血液/肿瘤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文献.结果:美国血液内科临床药师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参与患者口服化疗方案管理、治疗药物监测、医嘱审核、患者咨询等.结论:可以借鉴美国药师的工作模式与方法,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探索开展血液肿瘤的临床药学实践工作.
  • 摘要:目的:了解门诊军人药房组处方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 方法:以收集2016年1-6月份的处方审核及点评结果联络信为主,按照存在问题分类,形成数据,分析用药问题趋势;以收集2016年1-6月份上报的不合理处方为辅,按照存在问题分类,形成数据,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果:以问题比例占前两名的累计次数来表示,联络信得出,诊断不全或与处方用药不符8次、用法用量不正确3次、处方类别不规范2次、处方超量2次、给药途径不合理1次.存在问题趋势曲线表明,诊断不全或与处方用药不符和用法用量不正确一直较高;处方类别和未注明过敏试验结果下降明显;处方超量呈抛物线型;重复给药走势上升.上报的不合理处方中,诊断不全或与处方用药不符12张37.50%,用法用量不正确9张28.12%.联络信与上报的不合理处方反映的问题基本一致. 结论:坚持长期书写联络信与处方点评,能有效监督临床用药,减少问题出现,降低处方不合理率.但是一些问题长期存在,应透彻地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大监控力度.
  • 摘要:目的:通过对1例脂肪乳引起喘息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并提高大家对脂肪乳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对本患者喘息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喘息原因,提出应用建议.结论:该患者应为脂肪乳引起的喘息.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以及临床专家应共同建立链脂肪乳注射液临床使用标准规范,加强用药干预,以改善临床不合理使用的现状,使脂肪乳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更加合理、规范.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门诊中成药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5年门诊处方用药情况进行汇总,对不合理用药处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占总处方的2.23%,其中不规范处方占9.3%,用药不适宜处方占88.5%,超常处方占2.2%.主要表现为用法用量、遴选药物不适宜及适应证不适宜等.结论:通过处方点评总结我院门诊中成药使用的不合理情况,医疗部对其不合理情况进行干预,使我院中成药临床使用日趋规范.
  • 摘要:目的:为伏立康唑临床超说明书应用提供证据支持.方法:检索建库至2016年1月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数据库.按照既定的排除标准纳入所有伏立康唑临床超说明书应用的研究.结果:纳入39篇研究,包括伏立康唑在眼部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腹部感染、心脏感染和组织胞浆病这六个方面超说明书应用和研究进展.结论:为治疗发病率低、没有明确抗真菌治疗方案的罕见部位的真菌感染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总结药物经济学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说明药物经济学的重要意义.方法:分析、归纳、总结国内外药物经济学在药品研发、医保目录的遴选与增删、药品定价及药品临床应用方面的应用并进行概述.结果:与结论药物经济学研究在医药卫生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应借鉴国外先进的药物经济学经验,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作用,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摘要:目的:引入“经济合理用药”概念,说明经济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倡导经济合理用药理念.方法:分别从经济合理用药的定义、常用分析方法、作用以及药师必备素质对经济合理用药进行概述.结果:及结论做好经济合理用药工作,有利于节约医药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重大意义,经济合理用药观念需要积极提倡.
  • 摘要:目的:黄酮类化合物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多酚化合物,是很多抗肿瘤中药的有效成分.经研究发现黄酮类能显著抑制细胞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周期、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环氧合酶2等多种机制.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结果:为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 摘要:目的:建立中国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替格瑞洛的群体药物动力学药效学模型,为临床使用替格瑞洛剂量调整、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1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次口服替格瑞洛180mg后,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分别用于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其中药动学采样时间点为给药前,给药后0.5,1,1.5,2,3,4,5,6,8,12,16,24,36和48h,药效学采样时间点为给药前,给药后1,2,4,12,24和48h,药动学血浆样品采用蛋白沉淀法处理,UPLC-MS/MS法测定原药、活性代谢产物(AR-C124910XX)浓度;药效学采用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的变化程度作为替格瑞洛的药效学指标.用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mixed effect,NLME)程序建立替格瑞洛及AR-C124910XX的群体药物动力学药效学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评价. 结果:带有滞后时间的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对替格瑞洛及AR-C124910XX数据拟合良好.替格瑞洛的药代力学参数表观清除率(CL/F)、表观分布容积(V/F)、吸收速率常数(Ka)和滞后时间(tlag)的群体典型值及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03L·h-1(10.91%)、0.07L(7.76%)、1.45h-1(8.89%)和0.59h(2.53%);AR-C124910XX的药代动力学参数CL/F、V/F、Ka和tlag的群体典型值及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05L·h-1(5.16%)、0.61L(4.16%)、3.21h-1(14.68%)和0.51h(2.6%);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药理效应和效应室质量浓度的关系符合Sigmoid-Emax模型,形状因子γ,达最大效应一半时药效学参数EC50和最大效应Emax的群体典型值及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80(17.67%)、45.15ng·mL-1(25.37%)和75.41%(5.95%);采用自举法(Bootstrap)对模型稳定性进行检验,1000次采样结果显示收敛成功率高于90%. 结论:用NLME建立的群体药物动力学药效学模型预测所得替格瑞洛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及药理效应准确可靠,参数合理.
  •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异绿原酸B的LC-MS/MS测定方法,研究大鼠口服异绿原酸B的血浆药代动力学特征. 方法:大鼠血浆样品中加入异绿原酸B和内标白藜芦醇后经含0.1%甲酸的甲醇沉淀蛋白.HPLC分离采用Zorbax SB-C18(3.5μm,2.1mm×100mm)柱,流动相为甲醇-水(含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2mL/min.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源,阴离子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检测m/z515.3→352.9(异绿原酸B)和m/z227.1→143.1(白藜芦醇,内标).应用上述LC-MS/MS方法测定大鼠口服不同剂量异绿原酸B(5、10和10mg·kg-1)后的血浆药物浓度,用WinNonlin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大鼠血浆中异绿原酸B在5~25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和日间精密度≤12.46%、准确度不超过±5.80%,回收率≥98.8%、无明显基质效应且血浆样品稳定性好.大鼠口服给予异绿原酸B2.5、5和10mg·kg-1后分别在(1.21±0.15)、(2.12±0.23)和(2.45±0.56)h达峰,血药峰浓度分别为(199.56±15.30)、(406.24±42.19)和(698.32±87.64)ng/mL,AUC0–t分别为(2318.53±153.16)、(4401.87±515.02)和(6568.41±1821.06)μg/L*h.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大鼠血浆中异绿原酸B的LC-MS/MS测定方法,该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大鼠口服不同剂量异绿原酸B(5、10和10mg/kg)后呈非线性血浆药代动力学.
  • 摘要:目的:对目前医院内肠内营养管理的国内外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目前使用EN支持具有较好疗效的典型疾病包括克罗恩病,急性胰腺炎等.糖尿病患者又需要EN支持,临床常常配合胰岛素使用.结论:医院内肠内营养管理的模式仍然缺乏具体方案及精准评价指标.
  • 摘要:舒肝解郁胶囊中的贯叶连翘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部分为严重相互作用.该文章就贯叶连翘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相互作用等做一系列阐述.贯叶连翘是P450和P-gp的强诱导剂,可引起多种药物体内代谢的改变。因此,必须重视与贯叶连翘可能发生HDI的合并用药,密切监测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指导其临床合理用药。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也存在少部分有益的HDI,如可降低伊立替康的毒性、增加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物等。另外要关注的是,上述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健康人中,而疾病状态下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可能会发生改变,进而对相互作用也可能产生影响,因而患者调整合并用药还需要依据更多的研究结论,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的研究成果。药师将探索并研究相应的措施,让医生及患者知晓其相互作用,并且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处理DDI尤其HDI时需合理、谨慎,做到规避风险,保证疗效。
  • 摘要:目的:分析消化科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找到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具体措施.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汇总消化科2015年4月份~2016年4月份抗菌药物使用及常见菌、药敏结果信息,利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分析,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措施.结果:经验用药宜选用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呼吸喹诺酮类.同时可以选用本科室PDD/DDD<1的抗菌药物来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结论:消化科抗菌药物选用基本合理,临床药师参与分析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的同时降低了AUD值.
  • 摘要:对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但是,抗血小板药物是一柄"双刃剑",抑制血栓的同时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尤其是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本文通过1例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提示临床双抗治疗的同时应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结合患者既往十二指肠溃疡病史,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起消化道出血诊断明确。该病例提示,对于冠脉支架置入(PCI)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应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对于该类患者,尤其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应同时给予抑酸药物,首选PPI;若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消化道出血,可能需要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直到出血情况稳定,但应评估支架内血栓风险,尤其是置入裸金属支架1个月内、药物涂层支架6个月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完全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并且待出血情况稳定后,尽早加回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 摘要:目的:研究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性. 方法:本研究基于医疗系统视角.临床效果数据来源于对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的结果,结局指标选分别用死亡率和NIHSS量表测得的治疗响应率;成本考虑直接医疗成本,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诊疗项目和北京市现行价格计算. 结果:纳入的3篇临床试验的给药时间均为10天,随访90天.在常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上,联用或不联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响应率分别为50.9%和47.6%,死亡率分别为5.4%和6.1%,成本分别为3351.5元和2091.5元,增量成本-效果比按两指标分别为406.4和1800.0;敏感性分析显示,当两个效果指标分别取上限或下限值时,结果不一致. 结论:基于目前可获得的研究证据,使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但需要更大样本、更长期治疗研究进一步验证.
  •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医师开具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的因素,提高处方合理率,降低患者用药风险,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2015年7月—11月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对医生相关因素、患者相关因素和药品相关因素对医师开具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各级医师开具各类不合理抗菌药物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医师门诊量与抗菌药物处方合理性之间正相关,单位时间内处方量和单位时间内合理处方量正相关.结论:加强对低年资医师的培训,规范高年资医师的用药习惯,强制增加医师休息时间,可以提高医师处方合理抗菌药物比例.
  • 摘要: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医院用药结构、特点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与监管部门制定药品管理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西安地区11家三级医院和39家二级医院2013至2015年销售金额排名前20位的药品,并采用金额分析法和用药频度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013年-2015年西安地区50家医院15类药品销售总金额呈增长趋势;抗感染药物均位于首位,增长率-3.11%;神经系统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均位于第二、三位,年均增长率为25.90%和25.91%.销售金额排名前10名的药品,共涉及12个品种,其中6个为辅助用药;头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呈负增长,头孢西丁DDC高达145.42元,性价比较差,而DDDs年均增长率为9.11%;前列地尔、丹红和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用量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4.73%、16.27%和12.58%,同时其DDC高达66.62、93.92和161.85元. 结论:西安地区医院药品呈增长趋势;抗感染药物呈负增长;神经系统用药和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和占比呈上涨趋势.,辅助用药为医院药品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丹红、小牛血清去蛋白和前列地尔等销售金额大、用量大、性价比差的品种应重点监控.
  • 摘要:结合患者既往病史,现病史,检查结果和治疗经过,对一例化脓性脑膜炎的患者进行治疗药物分析、疾病宣教和药学监护.患者经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体温逐渐稳定,临床药师通过翻阅指南及文献,为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专业意见,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通过对3年处方点评结果的分析,来考察我院处方点评模式的效果及药师在处方点评中的作用和价值. 方法:分别对2013年1月-2015年2月纸质处方及2015年3月-12月软件抽查处方的点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2013年-2015年处方点评合格率分别为91.6%、96.5%和99.1%,工作组和专家组处方点评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88.6%、89.3%和97.9%,不合理处方类型的种类减少,从2013年的6种减少到2015年的3种. 结论:我院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模式成功地完成了从抽查纸质处方到使用软件抽查处方的转型,实现了应用数字化信息系统进行点评的模式.由药师组成的工作组与专家组点评结果的一致性逐渐提高,处方合格率显著提高,充分体现了药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摘要:目的:将物联网领域中的新技术引入到病区药房中,结合病区药房实际情况进行二次改造,提高药房管理水平、药品调配效率和准确率,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将物联网领域的仓储管理系统(wms)、电子标签系统、物流跟踪系统、分拣复核系统、冷链管理系统和HIS系统、处方审核系统进行合理整合和二次改造,并使用PDCA循环进行流程优化.结果:药品调剂从人找药转变为药找人,病区和药房之间实现了信息互通,能够对药房的所有行为进行数字化记录,进行追根溯源和数据分析.药师调剂效率大幅提高,药房管理更加规范结论:只有结合药房实际情况对新技术进行合理的二次改造,才能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提高药房服务质量和效率.
  •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促进基本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2013-2015年国家基本药物的品种数、销售金额及构成比、用药频度、日均费用和科室用药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我院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的品种数相对稳定,但是销售金额及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3年中各类基本药物的用药金额和DDDs排序变化较小,销售金额大的品种相对固定,说明临床对常用基本药物的选择相对集中,基本药物的用药种类和用药频度连续性较好;中成药基本药物在临床各科室的用药集中度不高,且中医科中成药的用药金额比例较低. 结论: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强化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临床积极主动地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紫杉醇原研药与仿制品之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给临床治疗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妇产科60例妇科肿瘤患者,使用紫杉醇原研药与仿制品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各3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病情的跟踪、数据的搜集及整理,分析它们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紫杉醇原研组和仿制品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3.3%和5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2个周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差异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紫杉醇注射液原研药与某厂家仿制品在治疗妇科肿瘤的临床疗效相当,并且不良反应相似,这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指明了方向.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酒精性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参与患者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的制定与用药监护.结果:临床药师协助临床医师确定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的治疗方案,通过临床药师的用药教育与用药监护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结论:个体化用药方案的设计与分析及用药监护是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切入点,有助于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门诊抗肿瘤口服中成药使用情况,为提高用药合理性和药事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3~2015年我院门诊抗肿瘤口服中成药的品种、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5年我院门诊抗肿瘤口服中成药销售金额逐年增加,最低增幅达7.47%.3年中,单品种消耗金额排列前3位的分别鸦胆子油软胶囊、华蟾素片和复方皂矾丸;3年中,排列DDDs前3位的药品是十一味参芪片、鸦胆子油软胶囊和复方皂矾丸;DDC最高的均为华蟾素片.结论:我院门诊抗肿瘤口服中成药使用基本合理;但医院还应加强监督管理,规避用药风险.
  •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抗肿瘤中成药使用情况,为提高用药合理性和药事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3~2015年我院抗肿瘤中成药的品种、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5年我院抗肿瘤中成药销售金额逐年增加,最低增幅达7.48%.3年中,单品种消耗金额排列前3位的分别是康艾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和艾迪注射液;3年中,排列DDDs前2位的药品是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和十一味参芪片;DDC最高的均为康莱特注射液.结论:我院抗肿瘤中成药使用基本合理;但医院还应加强监督管理,规避用药风险.
  • 摘要:目的:介绍美国医院药学的教育和实践,为我国医院药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方法:结合查阅文献,阐述笔者实地考察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UIC)医院药学教学和服务实践. 结果:Pharm.D教育在美国日趋成熟并彰显作用;UIC药学部由住院中心药房、门诊药房、卫星药房、药品分装室、临床药学等部门组成,高度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很好保障了日常药品调剂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临床药学服务覆盖器官移植、肿瘤药学、儿科药学、抗凝门诊、戒烟门诊、抗菌药物管理、慢病管理及远程医疗等众多领域;绩效考核制度充分体现科学性和人性化. 结论:UIC医院药学管理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临床药学服务系统而精细,充分体现药师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值得国内借鉴和学习.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参与一例妊娠期术前预防应用阿奇霉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不良反应评价标准为患者提供相关治疗建议并进行用药监护,.结果:医生根据药师提供药学信息支持,对患者进行治疗和监护,患者病情好转,住院病程缩短.结论:临床药师提供药学信息支持,能够提升临床诊疗的质量和效率.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为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EAD)患者,在血糖控制、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LEAD治疗、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开展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从药品出发,以患者为中心,与医师协作,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结论:临床药师直接面对患者,了解患者病情与需求,参与药物治疗,能为患者提供直接、全面的药学服务.
  • 摘要:骨质疏松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不同,主要与年龄有关.同时与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体内激素水平、甲状旁腺激素的升高及维生素D的缺乏、维生素K2的减少等有关.当前的药物治疗对于抗骨质重吸收和促进合成代谢是有限的,大部分药物对于预防骨折方面达到治疗平台期.因此,需要继续研发一些不同种类的生物制剂,新的生物制剂联合目前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可能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骨质疏松治疗用药的主要靶标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成骨细胞(OB)和破骨细胞(OC)活性以及耦联机制的破坏与失衡。这两种细胞的分化异常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患者成骨细胞分化减少而破骨细胞分化增加,促进两群细胞平衡是研究药物的主要方法。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①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包括雌激素、降钙素、双膦酸盐等;②增加骨形成的药物,包括甲状旁腺激素、氟化物、硼剂。其他辅助药物包括钙剂、活性维生素D等。钙是骨组织矿化的主要元素,充足的钙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专业临床药师在癌症相关性疲乏治疗中可发挥的药学服务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1例晚期胃癌相关性疲乏患者的病例分析,结合药学理论知识及查阅相关文献提出癌症相关性疲乏的药物治疗策略,并和医生进行沟通、提出药物治疗意见.结论:临床药师通过进行全面的药学服务,对癌症相关性疲乏患者进行了积极的药物治疗,发挥了临床药师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逆萎康对亚硝胺类化合物MNNG诱导的人胃黏膜上皮永生细胞系(GES1)恶性转化的抑制作用. 方法:(1)SRB法检测逆萎康对GES-1细胞的细胞毒.(2)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逆萎康对MNNG诱导的GES-1细胞(MC)中癌变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P-STAT3的表达.(3)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MC细胞中Twist,Snail基因的表达. 结果:(1)高于12.5mg/ml浓度的逆萎康药物对GES-1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12.5mg/ml以下的药物剂量则没有细胞毒性.(2)不同浓度的逆萎康(0.2、0.4、0.8、1.6mg/ml)对MC细胞中癌变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显示,逆萎康增加了MC细胞中癌变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的;降低了癌变相关蛋白N-cadherin和P-STAT3的表达的,且具剂量依赖性;有效的抑制MC细胞中Twist的mRNA和Snail基因mRNA的表达(P<0.05). 结论:研究结果提示中药复方逆萎康可以有效抑制正常的GES-1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此作用可能与增加GES-1细胞中癌变相关蛋白E-cadherin、降低N-cadherin、P-STAT3的表达,有效降低Twist基因的mRNA和Snail基因的mRNA的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中枢靶控镇痛技术(吗啡泵)是近年来国际疼痛界治疗癌痛和慢性顽固性疼痛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不良反应与常规给药途径具有不同特点. 方法:跟踪观察1例有8年吗啡泵镇痛治疗史的男性患者调整吗啡泵入剂量后的身体反应,分析形成原因和临床药学监护方案. 结果:患者既往吗啡泵入剂量为0.52mg/天.本次因吗啡泵脱落移位入院,行“中枢靶控镇痛输注系统调整术”调整翻转的吗啡泵.手术前患者血压在130-150/75-85mmHg之间波动.术中患者血压略有增高,回病房后手术当天血压最高为150/80mmHg.术后为观察吗啡泵工作情况,将吗啡剂量降低至0.38mg/天.吗啡减量后第1天,患者血压升高至180/86mmHg,伴烦躁不安和双下肢偶发不自主抖动.经积极降压处理和调整吗啡剂量,患者血压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 结论:在重视吗啡泵给药引起低血压的同时,我们更应严密监测长期吗啡泵给药患者撤药或减低剂量后血压突然升高的风险,及时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避免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脑血管系统损伤.
  • 摘要:目的:通过对一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骨关节炎患者非甾体抗炎药选择的病例分析,提出对于该类患者的药物应如何选择,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指南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选择治疗药物.结果:医师结合临床药师建议选用非甾体抗炎药,患者症状缓解,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医师应关注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合理选择药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