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
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

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09-10-27

主办单位:长安佛教学术研究会

会议文集: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52条结果
  • 摘要:@@太阳崇拜具有普遍意义,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过日神信仰的历史。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说过,凡是太阳照耀的地方,均有太阳崇拜的存在;宗教学研究权威麦克斯·缪勒认为:“一切神话均源于太阳”;“《旧约全书》中认为上帝耶和华于火中诞生,更多民族的原始信仰无不与太阳或者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创建自公元前600-前500的佛教呢?它是否也与太阳崇拜有关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佛光就是原始太阳崇拜在佛教艺术中的一种演化体。
  • 摘要:@@窥基(公元632 -682年)的《因明入正理论疏》被后世尊称为《因明大疏》、《大疏》。窥基《大疏》是集唐疏大成之作。它代表了唐代因明研究的最高成就,在慈恩宗内被奉为圭臬。随着法相宗的衰落,《大疏》也和其他因明古疏一样长期散佚。汉土失传,大约在元代兵燹之后。直到清末,《大疏》才从日本回归,由金陵刻经处出版流通。共有八卷两册。1935年影印的宋藏遗珍中收有《大疏》残存中下二卷两册,是范成和尚于1933年从山西赵城广胜寺发现的。广胜寺本的疏解从字数和内容均略胜于金陵刻经处本。
  • 摘要:@@佛教主张以“非断非常”的态度来审视缘起诸法。对于佛教本身的发展,尤其是她从印度到中国的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发展,我想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非断”,即不能割裂历史发展的延续性;“非常”,即重视研究后人为应对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题而对于前人的革新。佛教逻辑,亦复如是。
  • 摘要:@@圭峰宗密(780 - 841),被尊为华严宗第五祖,又为南禅菏泽宗神会一系传人,他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主要贡献,在融通宗与教,从理论上对禅宗做了总结工作,强调“传禅者必以经论为准”。宗密编集当时禅宗文献为《禅源诸诠集》,颇有集禅宗大成之意,惜早已遗失,仅存《都序》四卷,其中将禅宗法门分为息妄修心、泯绝无寄、直显心性三宗,与教下相、空、性三宗相配。又撰《中华传心地法门师资承袭图》,总摄南北诸宗心要,推崇菏泽宗为达摩禅正宗。宗密在禅宗史上的特别影响,是以揭露禅宗“以心传心”之秘密为“知”字诀而著称。
  • 摘要:@@探讨宇宙人生的本质与人生行为合法性的来源,是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不管是用天命、天道、自然还是天理,思维方式则具有相似的特征。从哲学的抽象性上来讲,程朱理学中的“理一”概念,无疑是儒家哲学中抽象程度最高的一个概念,并由此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本格局。从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理一”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明显受到了隋唐佛教中比较盛行的。实相”学说的影响。而中国佛教中“实相”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则与鸠摩罗什和僧肇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是从这个源头上作一点简单的探讨。
  • 摘要:@@印度佛性思想最先在大乘早期佛性如来藏思想中通过涅架、心性本净、一乘、佛性、如来藏说得到明确阐示,后又在瑜伽行派思想中通过三性说与唯识说得到深化。虽然其思想在特征与脉络上比较清晰,但具体的展开由于涉及的佛教思想类型以及经论的复杂而呈现出复杂性。rn 本文只就印度佛性思想的最基本特征予以论说,而不涉及其复杂的具体形态。
  • 摘要:@@无著菩萨所造《摄大乘论》,是对佛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的解说。其中对“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的问题给出了三项论据:“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两项论据容易理解,而第一项论据不易理解,因此尝试阐述一下第一项论据的论证过程。
  • 摘要:@@虽然我们先在的认知一切境相都是由心识所变现,而究其变现之方式则迥然不同。在《成论》中,区分了二种识变:“有漏识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故变;二随分别势力故变。初必有用,后但为境。”至于对此如何解释,在奘师门下的基、测二师则有不同。
  • 摘要:@@域外华严思想向中国的传播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作为一种外来的异质文明,华严思想在传人中国的过程中既受到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有意和无意的抵制,也受到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提供的丰厚土壤的默默滋润与培育,呈现出和平友好、宽容互补、磨合适应、共处同进的文明交往历程,在完成外来文化输入中国的同时,既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也成就了中印文明交往的特殊模式,为整个人类的文明交往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 摘要:@@ 僧叡(约354-约420).关中四杰之一,先师承道安,27岁便开始译经,后师罗什,寿六十七。他直接参与、帮助鸠摩罗什翻译经典,罗什重要经典之序言大多出自僧龊之手。长安罗什僧叡人才济济,其中能够直接与罗什对话并为其经典作序之人非同一般,由此足以见得僧叡于罗什僧叡地位之高。
  • 摘要:@@从神祗体系的变化角度来看,佛教曾经经历了小乘、大乘、密乘三个大的时期,在佛教塑造的众多神祗中,普贤的身份、地位发生的变化最大。
  • 摘要:@@在中国佛教史上,长安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仅就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言,前后秦及西魏北周统治者建都长安时都曾大力弘扬佛教,将长安建设成当时北方的佛教中心。至隋唐时代长安成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佛教中心,中国各宗派多兴起于长安,如华严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因此,研究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长安可以作为一个典型地区加以考察。自五世纪三十年代至六世纪中期的一百多年中,史传中对于长安佛教的记载较少,但其间长安佛教思想的创新和贡献不容忽视。
  • 摘要:@@洪州禅影响之下,佛教佛性思想的变得更加世俗化和平民化,又较复杂的禅宗戒律变为简单化,所以把达摩“凝住壁观”的禅法变成了个人的日常生活。这一系列的洪州禅特点,无疑最能迎合那些既有出世之想,又有人世之情的士大夫的精神需求。从此,禅宗不仅从山林大踏步进入市井,而且昂首进入市朝。我们从史书和禅宗灯录来看,随处可以看到当时鼎鼎大名的士大夫们与洪州禅的紧密关系。其代表性的人物有庞蕴、裴休、白居易等。
  • 摘要:@@长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位于陕西省黄河流域,即今之西安市。然就佛教的概念而言,有小长安、中长安、大长安之说。所谓大、中、小之分,小长安指长安县及终南山脉;中长安指过去之西安府,泛指今天西安市所辖区域;大长安,实际上即现在之陕西省之全部。自汉至唐一千年之间,长安为西汉、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之首都,在其他朝代,则为重要城市。在隋、唐朝代之佛教,系于国家强力庇护之下而兴盛,故长安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极重要之地位;且我国佛教多传自西域,长安乃我国与西域最为接近之区域,具有文化交流之功。
  • 摘要:@@觉囊教派的“他空见”哲学观点,源于释迦牟尼佛生前的第三次讲经说法,即所谓“三转法轮”。初转法轮为小乘经典,二转和三转法轮诸经典虽同为大乘经典,但二者亦有区别,前者主要开示作为世俗、胜义二谛的诸法为自性空;后者则阐述世俗谛虽自性空,而胜义谛总是他空,并且恒常不变的道理。这种他空的道理是佛陀针对殊胜对机所说的诸法法性远离生灭戏论的最深奥的空性,其超越一切思议言说境界的究竟义,为最上乘的了义说法。rn 这种教义据传是依据龙树所著《赞颂集》阐述的“他空见”思想所弘扬,继之由无著、世亲兄弟以“慈氏五论”为基础,亦示弘扬“他空见”。因此觉囊巴尊空(中观学派)、有(瑜伽行学派)之两宗开宗祖师为祖师,然后经刚噶麦智、噶瓦扎瓦和迦湿弥罗的迥尼希瓦等弘传,传人藏区的有噶贝多杰、智美喜饶、堆巴·达玛遵追、益西迥乃、加敦·绛央曲加、迅努降曲昆仲、觉敦巴·米朗楚称等,并由域摩·弥觉多吉,以建立觉囊教派,他空见遂为该派的核心教义。
  •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文献,经实地调查,证实了玄奘从于阗东归的路线。反过来说,如果玄奘法师不走此道,那末他何必深入沙漠如此之远,他的指向为什么会是纳缚波、楼兰等地。所以,通过这次大漠之行,终于确证了这一段长期未能确证的玄奘法师东归的最后路段。玄奘法师取经路线的探索,是有深厚的学术内涵的,光靠文献的记载而不作实地的调查考察,更不能弄清问题。我现在虽然是将文献的记载与实际的调查结合起来了,而且也得出了与文献记载相一致的考察结果。但需要考察调查的何止于此,所以我对明铁盖的调查和对尼壤、纳缚波、楼兰、营盘、龙城、白龙堆、三陇沙、玉门关的调查,也还只是这项调查的尝试。顺便还要说一点,玄奘出玉门关是唐玉门关,其地址是在今安西的双塔堡,现在已被埋入水库。但玄弉回归所进的玉门关,却是现今矗立在沙漠里的与汉长城连成一体的汉玉门关。因为这是张骞通西域的古道,也是从西域回归的必经之道。这一点,也可算作是这次调查的意外收获。
  • 摘要:@@此次佛教论坛以“净心慈恩,盛世长安”为主题,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口号,是对长安佛教历史地位和现世作用的精彩概括。关于长安佛教的历史,关于长安佛教的当代意义,关于长安佛教的学术研究,关于鸠摩罗什,关于玄奘……长安佛教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文化空间,留下了太多的研究课题!
  • 摘要:@@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铸造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构建民族的传统伦理,有过重大贡献。长安曾是西汉、前后秦、隋、唐等王朝的政治、经济和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佛教传入中国和发展的过程中,长安是重要中心之一,也是推动中印两国和亚洲各国佛教交流的中心。
  • 摘要:@@唯识学出自佛陀的根本圣典——方广诸经。但真正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成为佛教思想的主流,则是佛陀灭度后一千年左右,由慈氏、无著、世亲三位菩萨的大力弘扬有关。于此期间,经过了部派佛教时代,和中观学派时代。一般说来,唯识主要依据的经典有六经十一论。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唯识的根本论典,则是《瑜伽师地论》。但此论体系庞大,有一百卷之多,难以诵读。因此,世亲著《唯识三十论》。提纲挈领的讲述其唯识道理。
  • 摘要:@@印度佛教在向中国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文明交往的丰富样态,其中向民间的传播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在外来文化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其中所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略作思考。
  • 摘要:@@华严宗与净土宗都是在长安创立的,是长安佛教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代表,而多佛主义和净土之说是大乘思潮里最早出现的观念,它与小乘佛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除了承认三世佛之外,还认为在时间上,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诸佛都是无限的;在空间上,有四面八方上下所谓十方,佛的存在也都是无穷无尽的。最早反映这一思想的是东汉支谶翻译的《佛说兜沙经》。这部经书后来被编入《大方广佛华严经>(下称《华严经》),作为一品,叫《佛名品》。最早系统翻译的《华严经》始于东晋,共有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唐代又有两次翻译,分别为《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但是对中国佛学影响最大的版本就是《六十华严》,该部经书也成为华严宗的宗经。
  • 摘要:@@玄奘大师(600 - 664)在中外文化交流、佛经翻译等方面的成就为世人熟知,而在佛教艺术方面也做出过杰出贡献。大师佛教艺术思想博大精深,对佛教艺术始终非常关注,从印度取经回国后在长安主持繁重的译经活动同时,亲自参与多项佛教造像活动。
  • 摘要:@@隋唐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上形成了重要的八大宗派,其中,产生于长安文化重要区域内的道宣创立的律宗是唯一一个以律藏为主要经典而建立的佛教宗派,道宣本人亦因此通常被人称为道宣律师。rn 道宣律师在中国佛教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他开创了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更重要的是道宣律师本人还是一位博学多闻、著作颇丰的佛学家、佛教史家,他留给了世人大量的佛教著作。即使在当时,道宣律师就已经与从印度取经回国的玄奘大师齐名,受到了皇室和世人的尊敬和礼遇。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律宗已经日渐衰微。rn 到目前为止,不仅律宗的传承人数明显减少,而且,律宗创始人道宣律师的事迹及其著作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而他在中国佛学史上乃至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也很受到为数不多的人们的关注,研究道宣事迹、著作、及其历史地位和贡献的有关成果也少之又少。其实,道宣律师的许多著作是我们研究佛教史、思想史上经常使用的文献资料,例如讨论三教关系的《广弘明集》、记载佛教高僧事迹的《续高僧传》、记载佛教经典翻译及其发展的《大唐内典录》等等,无不是极具价值和为我们经常使用的文献典籍,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兹以《广弘明集》的文献资料为主,试图探讨道宣律师在编撰该书过程中反映出的劝信皈依、止恶修善、慈悲济度等重要的佛教观念。
  • 摘要:@@众所周知,世界逻辑之源有三:古希腊(西方逻辑)、先秦时的中国(名辩)、古印度(印度因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西方逻辑、印度因明和中国名辩相互激荡,在中国逻辑史上出现了空前的逻辑比较研究的局面。其中既有名辩与逻辑的比较研究,也有名辩与因明、逻辑与因明以及三种逻辑传统之间的比较研究。这三种不同的逻辑形态在中国的文化舞台上交汇,是世界逻辑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学术现象,也给中国学者提供一个比较逻辑研究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中国学者对世界逻辑史的—个贡献。
  • 摘要:@@今天我们有幸在这里召开长安佛教会议,是一种特别的机缘。西安是我国古代的首都,古称长安,是我国十三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三千年的历史。“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又在这里结束。长安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陆上商道必经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陕、甘、宁、新疆等地,跨越帕米尔高原,途经中亚各地到达地中海东岸,横跨占世界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西欧大陆。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中西关系史上的最光辉的一页,它促进了中西方在经济文化方面频繁交流和共同发展,把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连结起来,促进了古代中西文明的交流。
  • 摘要:@@自汉代传人佛教以来,长安佛教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日趋兴盛,迄至隋唐时代,更是臻于鼎盛,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演为世界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探讨汉唐长安佛教这一宏伟而又罕见的历史景象,是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的。汉唐长安佛教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是什么,汉唐长安佛教的基本内涵和特色为何,又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是本文要探求和论述的基本内容。
  • 摘要:@@在佛教从印度向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上,长安佛教当然是具有标志性的地位。佛教传人中国,而且逐渐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长安这个地区佛教的发展演变起着关键的作用。就佛经翻译的译场来讲,从鸠摩罗什到玄奘再到不空,三大译场都在长安,就宗派发展来讲,长安不仅有六宗祖庭,而且也是很多学派的发源地,它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可以说是处于核心的地位,而且又是使佛教中国化,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融为一体的场所。我认为,回顾一下长安佛教的历史,再展望一下长安佛教的未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借此更加突出整个佛教发展中的中国佛教的历史意义以及世界意义。
  • 摘要:@@净土思想源于印度。部派佛教后期,产生了以佛陀为主人公的众多的本生故事。大乘佛教兴起时,从本生故事中演化出“自利利他”的本愿思想,并由本愿思想在激荡中汇成了净土思潮。弥陀净土正是这股思潮中涌现出来,并逐渐跻达高峰。净土思潮虽源于印度,但弥陀净土信仰却是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到隋唐时期,及至发展便形成了净土宗。中华净土宗的先驱者与奠基者是慧远、昙鸾、道绰等,而建立起完备的净土理论及仪轨,并使之具有真正的宗教形态,则实始于善导。他不仅在净土宗的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 摘要:@@小乘,又称为声闻乘,原始佛教,根本佛教。主要依经是佛陀悟道成佛后十二年间说的四阿含等。学人主要是通过听闻佛陀的教授(声闻),修习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和戒定慧三学,而悟“我空”,依须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次第修行,出离三界,达到无余涅槊的境界。凡修至阿罗汉果,就已了脱生死,不再堕入轮回。
  • 摘要:@@在文献记载中,认为“当今弘道皇帝即佛”的思想,最早明确的提出者是北魏的法果。但是,在当时,这种思想并不只局限于在北魏地区流行,同时期的后秦,在长安佛教界也同样流行这种类型的思想。此前,新发现遗迹证据,证明麦积山90、165、74、78、51窟为后秦皇(王)家洞窟,此后,此5窟乃为后秦立国前后5个帝王统治者所造窟的命题也有所论证,并为此五窟命名为“姚秦五龛”。rn 此五龛乃为后秦5个帝王所造的结论,是本文论点所主要涉及的考古学实物论据,需要着重再重申其成立的主要理由:1.开龛时代在后秦。2.开龛时龛中的三世佛主题符合后秦主姚兴《通三世》论文的佛学主张。3.龛的排列顺序,能同后秦历代统治者特殊身份的排列顺序取得一致。
  • 摘要:@@佛教伦理的核心是要人追求成佛。它诉诸于个体,依靠的是个体的自觉自愿性。在现实人生中,个体成佛的努力在伦理上显现出独特的价值。这是佛教伦理同中华传统儒家、道家伦理共同构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基础的根本方面,也是佛教伦理能够同儒家、道家伦理相融的重要基点。
  • 摘要:@@佛教自创立以来,就规定了严格的戒律,所谓“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所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戒律对于佛教徒来说是“省欲去奢”的必由之路。据佛典记载,佛陀在逝世后,曾举行过三次佛经结集。rn 第一次结集是在佛陀逝世后不久,在王舍城举行的。这次结集是由迦叶主持,优婆离吟诵戒律,形成律藏;阿难吟诵佛法,形成经藏。rn 第二次结集是在佛陀逝世后一百年,在毗舍离城举行的。这次结集的起因是在戒律上出现分歧。最终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都,律部分为五部。rn 第三次结集是得到阿育王的支持,在华氏城举行的。由上座部比丘目犍连子帝沙主持,编订了律藏、经藏和论藏。至此佛教上座部的三藏才真正定型。由此可以看出戒律的制定是佛教之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依据,也是影响佛教历史发展的关键。男女地位以及行为的差异,一直就存在,男女在修行戒律上是否有不同呢?释迦牟尼因此制定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这是有极为深远的意趣,并不是随意制定的。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就成立了比丘尼僧团,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是他的姨母,所谓大爱道瞿昙弥比丘尼。同时跟随她出家的还有释迦族的五百妇女。但大爱道出家的路并不顺利,先是释迦反复拒绝,后经过阿难求惰,才得以允许。被拒绝的理由就是如果女人入我法律成为沙门“必危清高之士故。”所以佛制定了八敬法,只有同意并遵守这八敬法才允许成为比丘尼。大爱道在接受了这八敬法之后佛便为大爱道授十戒,使之成为沙弥尼;之后才是具足戒,“有大戒名具足。真谛行之疾得作佛。凡有五百要事。若且後行十事可得道埸。若不能行者不得至。终不能得是大具足戒也。”由此可见,具足戒共有五百条戒律需要遵守,不仅如此还要继续履行之前的十戒,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具足戒。rn 在中土所传的四部律的每部律中都有针对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因此了解中土四部戒律特别是比丘尼戒的传人对认识比丘尼戒律是非常重要的。
  • 摘要:@@僧肇佛学思想的最终归宿是涅槃之道。对涅槊境界的追求是人的解脱问题的探索,这与人对自由的追求是相通的。涅槃与自由作为两种终极追求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 摘要:@@《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碑,在今陕西扶风。“碑高七尺一寸八分,广三尺八寸。三十行,行五十二字至五十四字不等。正书。”它记载了李茂贞在唐末及所迠岐国,崇敬法门寺佛祖真身,多次重修法门寺塔庙的事迹。该碑使我们知道了法门寺在唐亡前后,特别是李茂贞统治凤翔(今属陕西)一带的历史,弥补了史笈、僧传等的失载。有些学者在论著中,虽对此碑有所论述,但均较简略,似乎学术界迄今尚无人全面论述。作者不揣浅陋,试考释如次。
  • 摘要:@@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分久而合,中华民族盛运再临。历史结束了四百余年的动乱、分裂局面,出现了统一稳定的太平盛世。在这“玉树声沉战舰收,万家冠盖人中州”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又发生了新的演变。这次演变,并不是简单地否定魏晋,回归秦汉,由崇道移向尊儒,由“尚自然”转向“明纲常”,而是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反映新的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要,对儒、道、释三家的价值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兼容并举,综合会通形成了以儒家价值观为正宗,“三教”鼎立的价值观念结构。实现南北方统一的隋文帝,登极之初就明确提出:“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历代三宝记》)卷十二)。唐高祖临朝不久,就下诏“三教虽并,善归一揆”(《册府元龟》)卷五十)。这就为隋唐时代的价值取向,设定了轨道。虽然,在三教鼎立的价值观念格局中,儒家的仁义道德价值观仍然是中心,但佛家、道家也处于重要地位。三教鼎立的价值观念综合,大大开阔了人们的价值视野,拓展了人们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的领域,从而使价值观念多元交织,价值活动缤纷多姿,价值成果丰富多彩。
  • 摘要:@@关于长安佛教,目前这一概念已经非常流行,但到底什么是长安佛教,大家还没有深究,虽然很多人谈及这个问题,但总体上看还是见仁见智,互有差别。我们认为,所谓长安佛教,就是产生、流传于长安地区的佛教。这个定义还是有些笼统,那我们将其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的长安佛教是指长安作为中国佛教中心或中心之一时期产生或存在于长安地区的佛教,也就是从秦代酝酿、西汉末年佛教最早正式进入长安开始,到唐朝灭亡、长安失去国都地位之间,产生或流传于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佛教;广义的长安佛教则是指从古到今存在于长安以及后来称之为西安的行政辖区内以及以关中为核心的周边地区的佛教。有学者认为,由长安所辐射的区域内的佛教也属于广义的长安佛教,按照这种看法,东至洛阳,西起敦煌,北至五台山,南达汉水的广大区域内的佛教都可算作长安佛教。这种看法也有其道理。rn 另外,在某个特定时空背景下,长安佛教也可能只是指今天西安市长安区的佛教。后两种长安佛教的概念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不属于本文所说的长安佛教。长安佛教源远流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她以其自身的跌宕起伏见证了中国佛教历史脉搏的跳动。可以这么说,长安佛教史就是大半部中国怫教史。理解长安佛教的历史是认识中国佛教发展史的基本前提。rn 我们认为,从纵向来看,长安佛教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初传、勃发、鼎盛、沉寂、恢复、复兴六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属于狭义长安佛教时期,而后三个阶段则为广义长安佛教所包纳。
  • 摘要:@@日益广泛而深重的全球性危难不断向人类发出警告。西方文明主导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并席卷世界各个角落,人类现有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已使世界人类危机四伏。整个人类世界,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危机日益深重,危险迫在眉睫。人类应深自警醒:这一系列已经出现、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天灾、瘟疫、战争以及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等诸多危机,归根究底是人类的精神危机和心灵危机,是种种心的病态的外在显现。心病的产生则是源于无明妄想而形成偏狭、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由此引发并强化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障蔽了人人本具的清净本性、妙明真心所致。
  • 摘要:@@《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其译出时间有异说,主要有:一为唐高宗永徽六年(665)由北印厨宾僧人佛陀多罗在白马寺译出(《佛祖统记》卷三十九);二是唐武则天长寿二年(693)佛陀多罗持梵本在白马寺译《圆觉经》二卷(《道论法师疏》)。关于译者,《高僧传》卷三虽有简要记载,但生平无考。因《圆觉经》为汉译孤本,后世有“作妄”之议。《圆觉经》译出后,因其结构严谨,义理圆融,文辞典雅流畅,十二菩萨所问,各得其玄,很快就得到当时僧学两界、政要文人的喜爱,注家蜂起,迅速流传。时报国寺惟悫撰《圆觉经疏》-卷,先天寺悟实撰《圆觉经》二卷,荐福寺坚志作《圆觉经疏》四卷。在众多的注疏者中对《圆觉经》的诠解、传播做出卓越贡献的,当首推唐长安佛教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宗密法师。
  • 摘要:@@唯识学在佛教中是有体系、有组织的学问,其“因缘生法”是佛法的根本理论,依据此理论,佛法如实地揭示出宇宙人生运动的自然规律—万有因果律和万有无我律。所谓因缘和合,若从“因”上讲,可以有“随说因”等十种,若从“缘”上讲,“缘”有四种,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和所缘缘。如果我们从这一庞大而严密的体系中,只拈出“所缘缘”义,亦可建构一套理论,这个理论就是唯识学的相分理论,即佛教认识的对象说。rn 下面就以“所缘缘”义为例,试作探讨唯识学的相分理论的内涵以及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三论宗兴起于长安。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被后秦国王姚兴迎请来到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此建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草堂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南朝梁代时僧朗由北方南下至摄山,四传至吉藏创立三论宗,即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所以罗什、僧肇为代表的“什肇山门”所传的关河之学成为三论宗的直接思想渊源。吉藏与长安亦有密切的关系,唐高祖李渊初到长安,召集当时全国的高僧在虔化门下接见,众人因吉藏“机悟有闻”,于是推举他与高祖叙谈,他对高祖说:“惟四民涂炭,乘时拯溺,道俗庆赖,仰泽穹曼。”高祖听后十分满意,对吉藏礼遇有加。武德初年(618),唐朝设置十大德管理佛教事务,吉藏作为十大德之一“纲维法务”。他在长安先住实际寺和定水寺,后来齐王李元吉请他住延兴寺,所以在临终前的五、六年时间里,吉藏都是在长安度过的。武德六年(623)六月逝世,葬于终南山至相寺的北岩。
  • 摘要:@@研究长安佛教,宗密(789-841)这个人物是不可忘记的。这是因为:第一,他曾亲赴长安拜谒华严四祖澄观,并侍奉左右数年之久,写下了许多重要著作,为他成为中晚唐时期长安地区著名的佛教宗师、华严宗的五祖和禅宗荷泽系的第五代传人,创造了根本性的条件。rn 第二,当时的长安地区,不但是传统佛教向禅宗佛教转换的中心,而且是儒释道三教日益走向融合的中心,在这个“转换”和“融合”中,宗密都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rn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宗密建构了自己的“心学”,对“心”作了多层次的而又极为深入的分析,为他的顿渐合一、禅教合一、儒释道合一的思想,奠立了本体论的基础,也为他在中国佛教史和哲学史上的中介地位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根据,因为他的“心学”的核心——“灵知”观,实是对儒释道的原创者孔子、释迦和老子的“知”字观的继承和发挥,是对唐以后的各家如王阳明、延寿等“知”字观的启迪和导引。
  • 摘要:@@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可谓是命运多舛。玄奘创宗后,法相唯识宗几乎是三传而绝,入宋以后,唯识学在中国就成了一门绝学。晚清杨仁山创金陵刻经处复兴佛教,重倡唯识学,欧阳竟无、吕激又复阐幽发微,发扬光大,遂使唯识学近代以来得以复兴重振。时至当代,唯识学研究呈现某种繁荣局面,特别是诸多学人重视梵文、藏文而以之为入门之途,本是十分可喜的,但是,这种由文献的翻译研究而发端至于怀疑和否定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就是从语言学研究的一般情况来讲,以玄奘的译传背景来比况现代学人,也自然让人怀疑这种。怀疑和否定”的轻率和不可靠。再用唯识学根本义理来观照,更可以明显见得这种“怀疑和否定”本身就是错误的。若任由这种颇显复杂、高深的语言分析式的“怀疑和否定”流行,那么,玄奘所译传的唯识学是否会再次成为绝学,十分令人担忧,不得不辨。
  • 摘要:@@佛家逻辑是古代印度关于推理、论证的学问。我国最早系统引进佛家逻辑的是玄奘,他把佛家逻辑译为“因明”。“因明”是梵文Hetuvidya的意译,音译为希都费陀。“因”指推理的根据,“明”指科学、学问。有人认为因明不应称为“印度逻辑”,而应称为“佛家逻辑”,理由是因明虽源于婆罗门教的正理论,但其自成体系,成为佛家思辨的重要工具;又因流传的因明著作中绝大多数是佛家学者所著,所以称因明为佛家逻辑也无可厚非。但是,不管把因明叫“印度逻辑”、“印度古典逻辑”,还是叫“佛家逻辑”,都说明人们认为因明与西方逻辑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佛家逻辑”名字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研究,他们用逻辑的尺度来衡量因明,觉得有些地方符合逻辑的标准,因此才称为某某逻辑。这适用于印度,也适用于中国。
  • 摘要:@@唐代的佛教信仰已经深入地影响到民众的生活与感情深层。佛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众的佛教信仰方式很多,烧香拜佛、斋僧供僧、造像写经、举行法会、建寺立塔、研读佛经……造像写经的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由于造像写经时留下的题记更使我们能够在千年之后了解、感受民众的信仰心态。特别是在北朝隋唐时期造像风气盛极一时,成为大众佛教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佛教徒将造佛像作为祈福消灾的最大功德,认为“灭罪除患,修福修慧,造像为先”,佛经中也广泛宣传造像的功德。开窟造像时,往往在像的旁边或像身镌刻铭文,将造像人的心愿附记于此,即造像记。造像记用来记载造像的时间、造像主的身份、造像题材、造像动机、造像物件、造像人的愿望等。rn 这些简单的造像记直观而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当事人的认识和主观心愿,可以让人们从一个侧面贴近那一时代民众的思想脉搏,感受他们的心灵世界。题记表达了民众追求平安生活的朴素愿望。各种不同的祈愿内容,就是信徒期望通过造像等佛事活动来达到的目的。rn 文字化的部分应是信徒当时最关心、最迫切希望实现的愿望。从信徒角度看,他们是希望通过造像、供养这样一种被他们视为是‘善因’、‘福因’、‘功德’的活动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 摘要:@@宗密作为隋唐时期融合华严宗与禅宗理论的佛学大师,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概括了其关于知的研究。纵观宗密建构的佛学理论体系,知无疑占有十分主要的位置,宗密的佛学理论以华严禅的特色著称于世,其关于知的理论则是华严禅的体现。因为在宗密关于知的理论体系中,既有华严宗理事圆融无碍思维的体现,即知即智、智即知的知与智的圆融模式;又有禅宗顿悟法门明心见性的特色,即宗密将心性之体、真如本性引入了关于知的讨论中。这种融华严宗与禅宗于一体的知的理论体系,必然会涉及由认知而通达般若之智的过程,于此就形成了宗密的量知观念。由此可以看出,宗密主张的“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理论,体现了融思辨与悟性于一体的特色,以知发智,以智证知,知智互为依托,知之极致处即是智,智之显现处即是知。正是这种知智合一的理论模式,既引起了佛门宗派的争论,也由此奠定了宗密的佛学理论的地位。
  • 摘要:@@宗密(780-841)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俗姓何,果州西充县(今属四川南充)人,出身富家,少习儒学,宪宗元和二年(807)二十七岁,将参加贡举考试,偶然造谒菏泽神会系下的遂州大云寺道圆,言下相契,便从他出家,当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有一天随众僧赴斋,受得《圆觉经》,读罢有悟,回去向道圆陈述。道圆即印可他当大弘圆顿之教,于是授与《华严法界观门》。
  • 摘要:@@僧肇(公元384-414年)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著名的高僧,他师从鸠摩罗什,接受并传播佛教大乘中观般若学,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等名篇流传至今。被鸠摩罗什誉为秦人“解空第一人”。其中《般若无知论》从认知论的角度论述了如何证得无上智慧并得到解脱的过程,提出了“般若无知”的说法。
  • 摘要:@@从古至今,对“烦恼即菩提”这个命题的误读甚多,乃至得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另类言行。尤以今天讨论佛教的现代性和世俗化,往往陷入东晋僧肇所言“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的吊诡困境。乃至产生慧远所言“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的结局。过于坚持佛教的原则性,很难为大众所接受;若过于随顺众生的根性,则导致了佛教的异化。在物质主义盛行、贪欲被极端放大、众生烦恼盛行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众生的“心行”?如何理解“烦恼即菩提”的命题及“相即不二”的方法论特征呢?
  • 摘要:@@佛教自从印度传人中土时,并于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便进行着不断的本土化的过程。这一本土化的过程即佛教的中国化的过程,就体现在翻译佛典、判教立宗及讲经习义等一系列的具体过程之中。因为,只有通过译经和讲习,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佛教之各种典籍及其思想内含,从而为更好地继承与发展进而并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之佛学思想学说与宗派创造前提条件。rn 在中国佛教诸宗中,这种现象所表现之尤为突出,特别是所谓之完全中国化佛教——禅宗,而唯有由著名之三藏法师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所创立之法相唯识宗,例外地体现出了其对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及大乘唯识论之思想的较为忠实的和全面的继承和发扬。然而由于其学说思想之“原创性”之缘故,加之其创始人又不断地使其官方化,由此而被“公认”为是该宗未得像其它宗派那样得以延续和发展之重要原因。因而其只在唐、五代时呈现短暂之繁盛,随后便逐渐归于衰落而从此就“一厥不振”。但是,从宗教发展学和文化发生学的视角细而察之,则可窥得其于宗教及文化之发展层面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使吾等能对中国佛教文化获得更深之了解和把握,并促使之得到更进一步的弘扬与发展。
  • 摘要:@@日本的“批判佛教”是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曹洞宗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是曹洞宗宗门大学驹泽大学教授祷谷宪昭、松本史朗和伊藤隆寿等。“批判佛教”的内容涵盖了宗学批判、佛教学批判、哲学批判和社会问题批判等诸多方面,而其核心仍然是佛教学批判。rn 正如松本史朗在其宣言式的论文“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他们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dhAtu-vAda)。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无我”或“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如来藏概念与佛性、本觉观念密切相联,“批判佛教”的倡导者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阿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批判佛教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学界、中国佛学界乃至欧美佛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rn 本文拟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祐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 摘要:@@缘生,佛教哲学的基点。它突出世间万物,包括宇宙的本身皆因缘和合而生,缘聚则起,缘散则灭,故无永恒不变的自性,而谓之空。经云: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其意即此。因缘生法而谓之空,空非不存,只是假名,也可以说是超越有无二元对立的中道。空则非空,即色即空,非有非空,非非有也非非空,佛家就是如此谈空的。佛法东渐,历经半个世纪的传承,适逢玄风飚起,名僧名士,谈无说有,同声相应。僧肇既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又为佛家弟子,以“不真”畅述空观,而得“解空第一”之誉。事实上,僧肇为佛教哲学的中国化奠定了纯思辨的基础,也为佛教的中国化开拓了的发展方向和前进的道路。应当说,日后兴起的天台、华严、三论,尤其是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无不同僧肇的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摘要:@@佛教是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的一种宗教,后来逐渐传到世界各地,并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佛教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其思想有很大的变化。但无论其如何变化,佛教作为宗教的特点始终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它与世界上其它宗教一样,否定现实世界,追求来世的理想世界。为达此目的,佛教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苦论”和“佛性论”最为突出。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