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第二届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
第二届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

第二届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10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心理学为研究对象,对参与第30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中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进行了综述,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心理学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如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Linda Steg等作了《享乐主义价值观在缓解气候变化的可持续性行为中的重要意义》的报告。研究表明,价值观在环境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环境态度、偏好、行为,相对于自我超越价值观(利他和生物圈),与自我提升尤其相关,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的Diana Woelki等报告了“提升环境态度的社会规范干预措施”。报告指出除了保护此时此处的环境,近期制定的政策涉及说服人们适应预期的气候变化,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Wokje Abrahamse等报告了“鼓励节约资源的社会影响方法:一项元分析”。研究者提出了更好地理解潜在过程的研究议程,通过这个过程社会影响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改变等.
  • 摘要:本文对生态意识中的二元对立与消费观的对立进行了研究,指出消费时代的出现,消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固然有其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影响因素。然而,从根本上说,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及其相互作用也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生态消费是比绿色消费更高层次的可持续消费,它不仅考虑到了生态产品,而且更深层次考虑人与环境的生态关系。要培养广大公民的生态消费行为,就要强化消费者的生态消费意识。消费创新的核心是消费主体(消费者)的创新,因此,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生态消费意识的消费者。可以传授生态消费知识,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来激发消费者的生态消费意识,使绿色产品逐渐在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以此引导生产者和创新者走生态化之路。让这支高素质的消费者队伍作为消费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强有力地影响其他用户,使其大规模扩散,这样才能使生态消费得到真正的实现。
  • 摘要:本文以生态化学习观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生态化学习观的历程:活动论到建构主义再到情境学习,生态化学习观的完善,是与生态化认知理论的发展必不可分的。诚然,生态化的学习观是更为包容性的学习与认知理论。就研究方法而言,它经常使用质性研究但同时也不排斥量化研究。生态化学习研究更侧重的是研究的生态效度,它将推动更多心理学家把研究重点从实验室转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去。生态化学习观的宗旨集中地体现在将人类从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提升为“一种生活品质”。生态化学习观将帮助从学习现状中走出来,走向更为生态、高效的学习品质的养成。
  • 摘要:本研究将选择对某自然环境依恋程度不同的个体为被试,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这个环境的情绪启动和注意恢复功能,得到了以下结论:(1)青少年地方依恋水平与图片类型在影响其对厌恶情绪的反应时上存在交互作用,低依恋实验组对厌恶的反应时短于高依恋实验组和两个控制组,后三组间的反应时无差异。(2)青少年地方依恋水平影响自然环境注意恢复作用的发挥,高依恋实验组被试在观看自然环境图片后在注意后测任务上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依恋实验组和两个观看几何图形图片的控制组。
  • 摘要:为了解周末教室自习时的座位偏好,本文选择了通过观察教室内垃圾的分布及数量来推测大学生周末教室自习状况的座位偏好及楼层偏好,并通过访谈法来验证,结果表明,个体对教室潜在环境的认知起着作用,在个人空间需求的私密性方面,更多体现在大学生去自习时,有同学谈到,喜欢去人少的教室自习,选择前后左右三排内都没人的座位坐下,这样才会觉得具有安全感,可以随便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而不被干扰当一个人觉察到在给定的空间中有过多人时,拥挤感就出现了,研究发现影响拥挤的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所涉及的人际关系,以及诸如温度、噪声、气味等因素,还有执行任务的环境,许多学者认为密度可能是决定人们是否感到拥挤最具有影响的因素.
  • 摘要:本文以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的城市认同和社会适应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得到了以下结论:(1)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五个维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得分降低,也就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好,并且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维度上差异显著。(2)少数民族大学生城市认同的五个维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得分降低,也就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城市认同感越来越好,并且在连续性、熟悉性维度上差异显著。(3)少数民族大学生城市认同感同社会适应显著正相关,外部评价同生活、学习、人际、心理适应显著相关。连续性同文化、心理适应显著相关。熟悉性同文化、心理适应显著相关。承诺同生活、学习、人际、心理适应显著相关。一般依恋同心理适应显著相关。(4)少数民族大学生城市认同高分组的社会适应显著高于低分组的适应,高分组的社会适应程度好于低分组。(5)少数民族大学生城市认同与社会适应显著相关,但是回归系数不显著,城市认同无法对社会适应作出预测。
  • 摘要: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究了压力与社会网络构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论:(1)良好的社会网络构建利于缓解压力。(2)压力水平相近者更容易建立强关系。(3)强关系的建立会使双方压力水平以及生活节律等方面趋同。
  • 摘要:本文就生态心理学理念对心理咨询的启示进行了研究,指出当把心理咨询的对象从心理问题看成整个心理系统,情况好像就变得复杂许多,但是,以系统性的观点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是很有好处的,因为这样更全面,不仅能看到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也能看到解决的要点在哪里。有些问题很简单,可能只需直接针对解决问题;而有些问题只是表象,需要解决的其实是隐藏在深处还未暴露出的问题。评估是咨询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之后的咨询过程进行的难易程度,甚至是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所以评估至关重要,尽管评估心理系统比评估单纯的心理问题复杂许多。此外,因为心理系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咨询的整个过程都需要随时评估。当咨询师与来访者相遇时,便是两个复杂的心灵系统的相遇。但是当咨询师开始对来访者进行干预时,这两个心理系统就开始有了能量流动,重新构建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根据心理系统不同的破坏情况,咨询师所提供的帮助也有所不同。当来访者遇到心理系统纵向发展停滞不前的问题时,咨询师需要先帮助打破旧的能量流动,然后促使其建立新的、更有效率的动力模式;当来访者的心理系统被轻微破坏时,咨询师应该较少介入,而是帮助唤起来访者自身的修复潜能,自己解决问题,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就是自运转且具有一定的恢复功能的,这样即使他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也能自己解决;而当来访者心理系统的阈限值被打破,遭受到较大的破坏时,不管是修复还是重建,咨询师都需要做很多工作。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辅导对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效果,研究表明,从团体辅导作用效果的有效期限来看,有效期不是即时的,而且是长期的。一个月后,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再次问卷调查后发现,心理压力没有大幅度的回升,而且在适应压力、恋爱压力、挫折压力、情绪压力和学业压力几个维度上长效后测得分均稍低于辅导后测得分。说明经过团体辅导后,实验组被试已学会了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也学会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扰,并没有把它作为压力来对待.
  • 摘要:房树人绘画测试技术的应用主要分为评估和干预两大类,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其评估和辅助诊断的功能,研究表明,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房树人的相关研究,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且研究的范围不全面,研究数量偏少,作为心理特质和精神状况的评估和辅助诊断工具,房树人绘画测试技术具有信度高且稳定、能有效评估精神状况尤其是诊断精神异常、可测试内容广泛等优势,房树人技术的评估和辅助诊断功能在未来可以在评估和辅助诊断的效果,以及评估、诊断体系的完善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大量样本的积累,不断完善常模资料,为诊断提供方法及标准。而在研究方法方面也可以把检验假设和总结绘画特征的方法相结合进行。
  • 摘要: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干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给部分被试讲授环境知识来进行干预,通过被试自评亲环境行为和实际行为记录的方式来评定被试亲环境行为的得分,然后对比实验组被试与控制组被试的得分,以及前测与后测的得分来探讨是否内控型个体更容易受到环境知识的影响,进而表现出更多的亲环境行为,以及环境行为控制感、环境知识和环境关心三者之间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如何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只有亲环境行为得分在男、女生之间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的亲环境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其他变量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在实际行动中,女生的行动力会更高一点,而男生虽然也关心环境,具备同等的环境知识,但却较少表现出行动上的环保.
  • 摘要:本文以心理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采用“生态主义的心理学”(ecologisticpsychology)这个词来概括心理学正经历的这场变化,使它能够涵盖诸如自体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等具有生态主义思想的心理学新领域以及传统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生态主义的心理学,是在对人的心灵世界的理解、对心灵世界所从存在的环境的理解,以及探索心灵世界的方法这三个方面都体现出生态视角的心理学。生态学研究生命体与其周围的物质和生命环境的相互关系,心理学则研究心理现象以及心理现象与心理环境的关系。于心理学而言,生态学是比物理学、生理学等任何其他自然科学更为合适的借鉴。但是,借鉴其他学科的范式来建立一门学科,毕竟是这个学科尚未真正确立起来的一种标志。将来随着心理学学科主体知识的建立,当对心灵世界的规律有了足够的认识,心理学就不会以其他学科作为隐喻和范式的来源,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仅作为心理学科的基础和工具而存在,心理学会拥有自己的“心理学范式”,并成为更为后起的新兴学科的借鉴。只有到那时,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根基才算最终确立起来。
  • 摘要:本研究拟对国内2000-2012年发表的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通过对发表文献的梳理,探讨10多年来国内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概况以及趋势,得到了以下结论:(1)中国十年来对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论文逐年增加,尤其是2005年后增加更是迅速,研究的文献量往往反映着一个领域受重视的程度,这说明中国已经重视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2)环境心理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而高校中建筑规划、艺术设计类院校(或系所)是中国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力军,其他社会机构研究相对薄弱。这与高校有庞大的专业研究队伍有关。(3)论文发表期刊也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规划类期刊,其次是环境类期刊和社科综合类期刊;而在心理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较少,这可能与环境心理学在中国产生时就和建筑学紧密相关有关系。②今后的研究中,应当形成以高校为主体、其他社会机构为支持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力量,尤其要加强专门研究机构对该领域的研究,这样才能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化。(4)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心理学在设计规划中的应用,这与环境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以及中国环境心理学处于引入阶段是分不开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乎人类幸福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是如此,今后心理学研究者要更多地关注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环境心理的研究。(5)从研究地域分布来看,10年来的研究成果广泛分布于中国29个省市,但分布不均衡。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北京、湖南、辽宁、山东等地区,这些地区高校云集,再者有林业和建筑类等专业院校;而西部地区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靠后有关系。在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社会的号召下,针对研究力量不均衡,研究者之间应该加强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6)环境心理学研究合作较少,以独撰为主。没有团队难有科研,缺少合作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的质量。在未来的研究中,不仅要单位内合作,更要实现多层次、多领域、大范围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不同地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进,提高研究的整体突破。
  • 摘要:本文就生理温暖与人际温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生理温暖影响人际温暖,相比于被所属群体成员所接纳,当个体感觉孤独或者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排斥时往往会报告更低的室温估计,二者之间相互补充,当个体被所属群体成员所排斥后,他不仅仅倾向于更低的室温估计,同时还会增强获取热的食物和饮品的愿望,针对这种现象有研究者指出,“体验某个物体的温暖可以缓解社会拒斥带来的负性体验”;而Bargh和Shalev的研究则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补充,他们发现那些孤独程度比较高的个体往往有更强的洗热水澡的倾向,而通过接触温暖物体则可以降低个体由社会拒斥带来的人际归属和情绪调节需要的强度.
  • 摘要:本文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论述动物和人类中的乱伦回避现象,讨论人类乱伦回避的心理机制,结果表明,无论是共处时间还是母亲围产期联系,都是亲缘识别重要的情境线索。此外,人们也会利用亲缘识别的个体线索,比如面孔相似性和MHC相关特征,调校他们的行为;他们通常会避免选择可能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为配偶,但是会对这些人表现出更多的信任感和合作性。
  • 摘要:本文在界定环境群体性事件定义、分类、特征的基础上,以心理需求的角度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切入点,探讨了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心理形成机理,文章指出,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公众的心理需求是复杂的,针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公众的不同心理需求,政府必须调试自身的认识,建立新型的环境安全观,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利益共享的补偿机制,推进信息公开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最终构建新型环境治理模式。
  • 摘要:本文选取北京一所高校中的7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评价对象是四张不同的教室环境图片,图片均以PowerPoint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均清晰、分辨力良好,探究什么样的教室环境有良好的复愈性,得到了以下结论:(1)中文环境复愈性量表信效度良好,可分为与ART四个维度对应的四个维度。(2)自然元素能提高教室环境的复愈性,其中复愈性最高的是有森林图片的环境,其次是水景、室内植物环境,最差的是普通教室。(3)环境复愈性和环境偏好有强相关。
  • 摘要:本文就大学课堂环境创设策略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大学教学特点,指出物理环境创设策略包括:教室环境设计,教学器材配备,适当的座位编排,教学氛围营造等,信息环境创设策略包括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情境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自主学习的情境等,心理环境的创设包括塑造教师形象,树立教师威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等。
  • 摘要:本文对复愈性环境的理论与实证性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关于复愈性环境的理论有很多,文化取向的观点、唤醒理论(arousal theory)、超载观点(o,erload perspective)及进化观点等。其中主要的是注意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ve theory,ART)和心理进化理论(psycho-evolutionary theory)或称压力减少理论(stress reduction theory),在复愈性环境的研究中所使用的生理指标主要有α(Alpha)波振幅、血压、皮肤电反应、唾液皮质醇等。对情绪情感有着显著性影响的复愈性环境不仅仅指真实的自然环境,由多媒体或是图片形式展示出来的具有复愈性的环境同样具有这样的效果,有研究显示沉浸在媒体环境中对恢复也有重要影响,沉浸在用多媒体呈现出来的自然环境中也有很明显的恢复作用。
  • 摘要:本文以医易心理治疗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医易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指出医易心理治疗的产生,取法于张介宾“医易同源”的观点,以易为体,采纳周易善于变化的思维方式,以阴阳的互动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把握动态的变易规律,提取研究现场中变与不变的要素,归纳医易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模型;同时又以医为用,借鉴中医的情志理论研究和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的治疗。在总体上突破了西方传统心理治疗以“意识”或者“身体”为中心的对立,打破了心理疾病源于内在的意识“矛盾”的观念。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尝试建构医易心理治疗的方法论和方法模型,使实践上的医易心理治疗不但能够涵盖西方生态学与心理学的基本思想,而且能够应用到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医易心理治疗的方法论与方法模型的建立,对于推动以周易为哲学基础的其他学科的规范研究,也将能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弥补《周易》和中医相关研究领域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模型的弊端。
  • 摘要:本文就老子"无为"思想对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领域的贡献进行了研究,道家认知疗法的基本思想由杨德森及其科研团队于1995年提出,他们总结出道家处世养生原则8项32个字,即:“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耻;知和处下,以柔胜刚;返璞归真,顺其自然”,在“自然无为”等道家思想的指导下,道家认知疗法发展出一套操作程序,比如松静术:每日要求求治者,放松全身肌肉和少思入静默坐15分钟的技术;柔动术:要求受试者每日配合32字处世养生口诀,作4套(每套4拍)柔动体操,配合调整呼吸,运动全身的各肢体与躯干关节,耗时15分钟;还有保健心得志:要求受试者每日自习道家处世养生原则,调整心态,应付日常生活事件,改变价值观和心理应付方法,改变生活方式,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 摘要:本文选取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劳动职业保障学院以及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三所大学中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环境关心与亲环境行为进行了探究,得到了如下结论:(1)女性大学生被试环境关心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被试;蒙古族大学生被试在环境关心、环境心理控制源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汉族和其他民族大学生被试。(2)环境心理控制源、新生态范式和亲环境行为的关系当中,环境心理控制源和新生态范式的交互效应显著,环境心理控制源起到了调节变量的作用。
  • 摘要:为了调查当前小学生的环境态度情况,本研究通过修订国外的环境态度量表,对小学儿童的环境态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见学校是否开设环境课程对小学生的环境态度有影响,有环境课程的小学,其小学生在生态危机意识上要高于没有环境课程的小学。同时有环境课程的小学的小学生会更多地从环境出发,较少有人类中心的看法和态度。因此,环境课程通过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参与环境改造活动,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改变不良的环境行为,提高环境意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