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5-11-05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2947条结果
  • 摘要:研究目的:rn 翻转课堂指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制作的网络材料自主学习,课中参与师生互动活动,教师通过网络进行监督与交流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过程中课上知识讲授与课后作业的顺序进行了颠倒.本研究把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针对课程教学中如何保持教学与实践同步这个问题,提出高校课程的"微课"模式教学研究主题,拟使学生被动学转为主动学.rn 研究方法:rn 以2013级运动康复专业的《病理学》作为试点,把“微课堂”植入日常教学工作,让学生独立准备PPT,把主要知识点以5分钟“微课”的形式在课前展现出来,让学生做“5分钟教授”。该模式由以下六部分组成,通过微信和QQ群这一平台,以网络、课本、U盘等为载体使各个组成部分串联起来,融为一体。rn 1、微课教与学情况分析rn 微课中的学习情况分析除了认知特点、学习动机、学习风格、起点水平分析外,还要分析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微课学习和学习过程中利用讨论区或者交谈软件进行交流与协作的有效性,以及“学生教授”顺利进行微课讲授的情况。rn 2、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rn 微课程的设计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目标明确,内容清晰,使学生拥有“更加聚焦的学习与教学体验”。微课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分小专题供学生教学,学生通过自行备课明确重难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rn 3、微信和QQ平台的互动rn 建立微信和QQ互动平台,通过“微信和QQ群”进行师生、生生交流。教授通过微信和QQ群发布小专题、作业、视频等资源在群共享里面,学生可以浏览、下载,并通过微信和QQ群交流学习。rn 4、小组学习与设计rn 学生通过微信平台获得专题内容,教授将班级学生分为5-6人一组,并建立小组群。基于“5分钟教授”这一模式组间成员轮流担任教授角色进行微课总体设计和讲授。小组成员根据专题内容学习课本知识,搜集、整理资料,通过讨论、总结,制作微课PPT。rn 5、微课教学活动的实施rn “学生教授”在日常教学课堂进行“5分钟教授”实践,教授和学生一起听课、答疑解惑。待“学生教授”讲完后,教授进行点评并评分作为平时成绩。“5分钟教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演讲能力,培养了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态。rn 6、教学评价与反馈rn 教授对学生的微课实践进行评价与总结,并在微信平台反馈信息。通过微信平台的反馈,体现了考评制度的公平、公开性。教学过程由个人—小组—个人、书本知识由薄—厚—薄的微课教学模式多渠道的转变了学习方式。rn 研究结果:rn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分析显示,实验班在微课教学问卷调查中综合评价满意度的百分比累计占了98.6%,对照班只占51.1%,说明学生对微课的教学模式适应力很强。教学方式、内容、课堂结构、师生互动以及考评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实验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评分制度分为五个等级,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60-69为及格,70-79为中等,80-89为良好,90及以上的为优秀,实验班86.00%的同学都在及格及以上等级,明显大于对照班的68.89%(P=0.041<0.05,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说明微课模式能实质性的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rn 研究结论:rn 微课教学模式翻转了师生角色,以教师为导演,学生为主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可实施性。微课教学不仅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而且向翻转课堂迈进了一步,为目前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 摘要:研究目的: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高,骨折或骨损伤风险增加的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不仅在于及时补充矿物质,适量的运动也是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外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运动处方研究尚未明确,运动产生的流体剪切力对骨细胞影响的机制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主要是由于流体剪切力作用模型不同所致。本研究通过建立有效的体外全骨髓细胞培养的流体剪切力作用模型,探讨流体剪切力作用下,全骨髓细胞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情况,揭示流体剪切力对全骨髓细胞的作用机制。rn 研究方法:断颈处死4周龄C57BL/6J小鼠,游离双侧股骨,收集全骨髓细胞,以4×106个/毫升接种于6孔板,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C组)和流体剪切力作用组(S组),于接种后第2天,运用BETS-M5摇床对S组进行30Hz,30min/q,2q/d,7d的干预后,矿化结节茜素红染色技术鉴定成骨细胞功能,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鉴定破骨细胞功能,实时定量PCR检测全骨髓细胞培养体系中,骨保护素(OPG)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的mRNA的表达情况。PCR结果采用2-ΔΔCT进行分析,实验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0.05为显著性差异。rn 研究结果:干预7d后,S组和C组均产生大量矿化结节,但S组矿化结节数(mean=130个/孔)显著大于C组(mean=50个/孔,P=0.001),并且矿化结节面积大于1000um2的矿化结节数比较发现,S组(mean=44个/孔)也是显著多于C组(mean=13个/孔,P=0.0002),说明30Hz的流体应力能够显著促进全骨髓细胞内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干预7d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发现,S组阳性细胞百分比为2%,显著低于C组阳性细胞5%(P=0.000),说明30Hz的流体应力能够显著抑制全骨髓细胞的破骨细胞分化或激活。干预7d后,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S组(mean=5.6)OPG的mRNA含量显著高于C组(mean=1,P=0.001);但两组间RANKL的mRNA含量(C组mean=1,S组mean=4.3,P=0.21)以及OPG/RANKL的mRNA含量比值(C组mean=1,S组mean=4.8,P=0.06)均没有显著性差异。rn 研究结论:成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表达RANKL,能够与OPG竞争性结合破骨前体细胞或破骨细胞表面的RANKL,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激活,并抑制破骨细胞的凋亡。而该研究结果提示,流体剪切力能够促进OPG的表达增加,而对RAKNL的含量影响不大,表明该流体剪切力能够通过促进OPG的表达,从而抑制破骨前体细胞或破骨细胞的分化或激活。因此,该流体剪切力能够促进全骨髓细胞中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并能够通过促进成骨细胞OPG的分泌,抑制破骨前体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或激活,但对RANKL的作用不明显。
  • 摘要:陈盆滨,中国耐力跑运动员,极限马拉松运动员.美国《户外》杂志封面的第一个中国人,并多次获得国内体育界大奖.史上首位赢得国际性极限马拉松比赛冠军的中国人,同时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完成"七大洲极限马拉松大满贯"的极限跑者.“挑战100”项目是在100天内跑完100个马拉松,每天不间断跑42.195公里,从2015年4月2日自广州起跑至7月10日跑到北京。极限马拉松作为极限耐力项目,目前属于非奥项目,由于比赛条件艰苦,参与群体较小众,国内的参与人数少于国外发达国家。但最近几年随着大众健身的兴起,体育运动尤其是越野跑和路跑运动成为时尚,参与超级马拉松的人群呈现出激增的趋势。此次极限马拉松运动员陈盆滨挑战100天100个马拉松的举动在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是史无前例的。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经历了非常大的跨度,挑战中有诸多不可控因素。整个过程中运动员身体的消耗是巨大的,因此运动员每日合理的膳食营养对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维持,身体机能的恢复和健康的保证都极为重要。本文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和分析法结合极限马拉松项目特点以及挑战100过程中的客观条件对陈盆滨的膳食营养进行分析,对于今后的挑战和其他类似的项目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陈盆滨的营养方案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其中运动后又分为两个环节,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至睡前。每日的营养补充和正餐根据每日的行程而定,通常为4:30起床,6:00起跑,早餐在起床后20分钟,为易消化吸收的高糖膳食、乳清蛋白粉和水果,避免摄入消化吸收慢的食物防止在运动中引起肠胃道的不适。跑步过程中因每天的路况差异会消耗大约2000~3000大卡的能量。为支持连续100天的消耗,每日运动中的能量补充也至关重要,实施方案是补充7%的低渗含糖饮料。补充方式为少量多次,依据天气、排汗量、路况以及商业活动安排等客观因素,补充量为2300~4500ml。运动过程中陈盆滨还会摄入2到3根香蕉。运动后即刻的补充根据陈盆滨个人习惯而稍作调整,跑后即刻摄入多种水果,以橙子为例,通常摄入量为3到4个,同时服用美瑞克斯浓缩液体蛋白质38g。午餐在运动后90至120分钟摄入。考虑陈盆滨个人口味,以海产品为主,主要摄入清蒸鱼、白灼蔬菜、菌类汤、少量牛肉、植物块根,米饭等。下午4:15加餐以水果、坚果和赞助商提供的大豆蛋白粉。晚餐时间6:30,通常为鸡肉、鱼肉、蔬菜米饭等。晚加餐8:45,为美瑞克斯增肌粉和水果,睡觉时间9:10。100天的马拉松过程中陈盆滨的体重从最初的72kg下降至66kg。导致体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途的病毒性感冒,陈盆滨的正餐食量较正常人无异,额外的能量通过两顿加餐摄入。活动临近结束时身体状态恢复,体重有回升趋势。活动期间的血液检测结果表明挑战后期陈盆滨血钠水平低于正餐参考值,尽管每日运动饮料中的钠含量已超过ACSM推荐量的2倍,但长时间大运动量导致的大量流汗排出过多的钠盐是血钠降低的根本原因,与检测结果一致的是陈盆滨的主观感受为肌肉无力。随着挑战后期加餐中额外摄入补液盐后其主观感受变好。挑战100马拉松的营养方案是建立在陈盆滨个人饮食习惯的基础上结合营养学和运动生理生化理论针对100天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相应调整,最终保障陈盆滨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成功的完成了连续100天每天跑1个全程马拉松的壮举,本文中的膳食营养方案将为今后超级耐力项目或类似的长时间挑战项目提供一个成功的参考模型。
  • 摘要:研究目的: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期、大赛前、减控重期等特殊阶段的睡眠状态好坏,可能会影响到训练后的恢复及训练状态,进而影响比赛状态.以往关于运动员睡眠状态的研究多以量表研究为主,多导睡眠仪监测结果被视为临床医学研究和诊断睡眠的金标准,但需在头部佩戴电极采集数据,很难将其运用于运动员睡眠状态的日常监测.而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可穿戴设备多宣称具备睡眠监测的功能,所采集的数据是否可靠,能否用于评估运动员的睡眠状态,鲜有文献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比较Senseware Armband和多导睡眠仪的相关睡眠监控数据,评估Senseware Armband用于睡眠评估的可能性。rn 研究方法:以女子拳击运动员10人为研究对象,同时使用多导睡眠仪和Senseware Armband对10名受试者共计71次睡眠过程进行监测,对睡眠总时间、醒觉时间、潜伏期、浅睡期、深睡期的总时长、睡眠效率等指标等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rn 研究结果:1)SenseWear Armband和多导睡眠监测仪的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均非常显著性相关(P<0.01),SenseWear Armband的浅睡眠期时长和多导睡眠监测仪的睡眠Ⅰ期和睡眠Ⅱ期的总时长非常显著性相关(P<0.01),SenseWear Armband的深睡眠期和极深睡眠期的总时长与多导睡眠监测仪的睡眠Ⅲ期和REM期的总时长非常显著性相关(P<0.01),SenseWear Armband的深睡眠期和极深睡眠期的总时长与多导睡眠监测仪的Ⅲ期和R期的总时长非常显著性相关(P<0.01),提示除醒觉时间以外,多导睡眠监测仪和能量消耗仪对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浅睡期、深睡期的总时长均非常显著性相关(P<0.01);2)SenseWear Armband和多导睡眠监测仪的睡眠效率(睡眠总时间/总记录时间)非常显著性相关(P<0.01),SenseWear Armband浅睡比(浅睡期/睡眠总时间)与多导睡眠监测仪的(睡眠Ⅰ期+睡眠Ⅱ期)/睡眠总时间、SenseWear Armband深睡比(深睡期+极深睡眠期/睡眠总时间)与多导睡眠监测仪(睡眠Ⅲ期和REM期)/睡眠总时间呈显著性相关(P<0.05),但醒觉比和醒觉时长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多导睡眠监测仪和能量消耗仪对睡眠效率的评估结果非常显著性相关(P<0.01),浅睡比和深睡比显著性相关(P<0.05),醒觉比无相关性。rn 研究结论:1)SenseWear Armband评估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浅睡期总时长、深睡期总时长、睡眠效率、浅睡比、深睡比这些睡眠时间结构的指标,与业内公认评估睡眠状态的“金标准”——多导睡眠监测仪的相关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SenseWear Armband所获得的睡眠效率指标可准确评估受试者睡眠效率,在评估睡眠结构方面具有较高可信度,可作为运动员日常睡眠质量监测的便携设备;2)本研究中受试者睡眠效率虽然低于正常年轻人,但深睡眠所占的比例较高,建议使用SenseWear Armband评估运动员睡眠质量时,不仅要看睡眠效率这一指标,还要观察深睡眠所占的比例。
  • 摘要:研究目的:当机体肌肉发生疲劳时,工作能力会显著下降,同时会增加机体受伤的机率,因此了解疲劳发生的机制尤为重要.目前,中枢机制是运动性肌肉疲劳研究的热点,但是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对运动疲劳时大脑中枢发生源的变化知之甚少.研究脑源定位的技术方法很多,例如,fMRI技术、PET技术、标准化低分辨率脑电磁断层扫描成像(sLORETA)技术等,但是这些技术各有利弊。其中sLORETA技术可以利用EEG数据通过逆运算求解大脑皮质内神经元电活动发生源,与fMRI和PET技术相比,它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以探究到人体在运动瞬间的脑源变化特点。因此,本研究将使用sLORETA技术探索人体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执行动作瞬间的脑源变化特点,为探索人类机体疲劳状态下大脑的工作特征提供依据。rn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10名健康成年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受试者身体健康,口头报告全部为右利手。受试者右手执行200次间断性的30%MVC等长握力收缩,每次收缩时间大约持续6s,间歇时间大约4s,受试者通过实时显示在电脑显示器上的目标力水平线来控制30%MVC力量水平。将200次收缩划分为4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50次收缩,在每个模块之间有不到1min的休息时间,在休息间歇内进行主观用力等级感觉(RPE)以及最大随意收缩力(MVC)测试。在受试者运动过程中连续记录受试者的EEG信号、指屈肌的sEMG信号、肌力以及RPE。以肌电触发点作为事件相关点,提取大脑的运动相关皮层电位(movement-relatedcortical potentials,MRCPs),为了观察运动瞬间脑源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MRCPs的0-150ms时间窗内的运动执行电位(motor potential,MP)进行sLORETA分析,同时选取肌电信号RMS、%MVC以及RPE作为判断疲劳的指标。在进行sLORETA分析时,选取标准化电流密度值以及激活的立体像素数目作为观察指标,同时使用统计学非参数图谱分析法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立体像素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研究结果:1.受试者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其输出力量水平都能维持在30%MVC的目标力水平,但是在运动后期受试者在力输出平台期肌力标准差显著变大;受试者最大肌力以及对应的肌电RMS值在运动结束时显著下降(P<0.001);受试者每个模块内的指屈肌肌电RMS平均值随着疲劳的发生显著增加;受试者在运动结束时RPE得分显著增加(P<0.001),说明运动方案诱发指屈肌疲劳成功。2.sLORETA脑源数据表明受试者手指屈肌执行次最大随意等长收缩动作时,激活的大脑区域主要涉及大脑额区的额上回、额内侧回、额中间回、额下回,大脑顶叶皮质以及扣带回皮质。3.随着肌肉疲劳程度加深加重,位于额上回、额内侧回、额中间回、额下回,大脑顶叶皮质以及扣带回皮质区域内的立体像素对应的标准化电流密度强度显著增加。同时,位于这些皮质区域内被激活的立体像素数目也显著增加。4.sLORETA数据表明随着肌肉疲劳程度加深,大脑皮质激活源有向运动同侧大脑半球(右侧)、大脑前部以及大脑深部移动的特征。rn 研究结论:sLORETA脑源数据分析表明人体随着肌肉疲劳发生发展,与运动相关的皮质区激活水平变高,激活范围变大,而且大脑皮质激活区域有向运动同侧大脑半球(右侧)、大脑前部以及大脑深部移动的特征,这可能是机体在肌肉疲劳过程中为了补偿肌肉力量下降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而启动的中枢策略。
  • 摘要:研究目的:细胞凋亡(Apoptosis)是在生命体生长、发育、衰老或疾病过程中,为了维持自身内环境稳态所做出的程序性应答反应.近年来,有大量研究报道,合理的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地抑制病理状态下凋亡的发生与发展,然而,大强度的力竭性运动会使细胞凋亡的发生程度增大,且这些研究大多数针对骨骼肌组织、心肌组织等,很少针对脑组织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观察经过6周的耐力性运动(跑台运动)以及抗阻性运动(爬梯运动)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对正常小鼠脑组织中细胞凋亡调控的影响,从而探讨不同的运动训练模式对于脑组织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rn 研究方法:本研究共选取30只7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跑台运动组(E)、爬梯运动组(R),爬梯运动组与跑台运动组连续六周,每周5次进行运动训练,其中爬梯训练采用经典抗阻训练模型,梯高1m,每级阶梯间隔为1cm,向后倾斜85°放置,每天进行4组,3次/组,组间休息2分钟,跑台组每天进行50分钟、强度为14米/分的跑台运动,对照组常规饲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各组小鼠脑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抑凋亡基因:BCL-2、BCL-XL;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3、caspase9、P53)进行定量检测;采用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对各组小鼠脑组织内凋亡细胞进行检测。rn 研究结果:1)与C组相比,E组的BCL-2、BCL-XL mRNA水平均呈显著性上调(P<0.05),BAX、P53mRNA水平呈显著性下调(P<0.05),caspase3、caspase9mRNA水平未呈现显著性变化(P>0.05);2)与C组相比,R组的BCL-2、BCL-XL mRNA水平均呈显著性上调(P<0.05),BAX、P53、caspase3、caspase9mRNA水平显著性下调(P<0.05);3)与E组相比,R组的BCL-2、BCL-XL mRNA水平均呈显著性上调(P<0.05),BAX、P53、caspase3、caspase9mRNA水平未呈现显著性变化(P>0.05);4)与C组相比,E组和R组的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凋亡细胞数目)呈显著性降低(P<0.05),R组较E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表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E组和R组之间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rn 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抗阻性训练和耐力性训练均可以抑制脑组织内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上调抑凋亡基因的表达,抑制脑组织细胞的凋亡,从而延缓脑组织的衰老以及由于凋亡过度诱发的病理现象的发生。同时,综合基因表达结果以及TUNEL结果还发现,与跑台运动(耐力性运动)相比,抗阻运动对脑组织的抑凋亡效果较好,但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抑凋亡效应未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这提示在基础水平时所有小鼠脑组织中存在一定的细胞凋亡,不同运动方式对基础水平时脑组织的凋亡调控基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综合国内外针对凋亡的研究可知,对于脑组织的细胞凋亡调控研究尚属于探索阶段,不同运动模式干预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状态或病理状态的实验对象都会对细胞凋亡的发生产生不尽相同的影响,因此,只有更全面的研究与探索才能为运动健康效应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支持。
  • 摘要:研究目的:rn 运动能够导致人体内温度变化,而温度改变可能会对体内的某些敏感蛋白的聚集产生影响.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模拟温度改变对运动神经元疾病中SOD1蛋白关键片段构象的影响,以期揭示这种改变的分子机制,探索体育运动是否能够缓解、改善由该蛋白聚集所导致的疾病特征,为运动促进其康复提供理论参考.rn 研究方法:rn 分子动力学是一种计算机模拟方法,该方法主要依靠牛顿力学来模拟分子体系的运动,在生物大分子体系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已可以模拟数十个蛋白组成的复合体的构象运动,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作用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必然会使体温上升,但由于各种运动条件的不同,体温升高的幅度不尽相同,依据之前的研究结果,将模拟的温度设置为37℃与41℃以对比温度变化对于该片段构象的影响。运用常规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在310K(37℃)与314K(41℃)对SOD1蛋白C末端中147GVIGIAQ153片段(实验表明,147GVIGIAQ153片段自身能够形成针尖状的聚集,而且可以触发全长SOD1蛋白的聚集,是SOD1蛋白的关键片段)的六聚体各进行了200ns的模拟,采用的蛋白质力场为GROMOS9653a6力场,水分子为显式的SPC水溶剂模型。轨迹分析所用的程序主要是GROMACS里面的软件包以及自己开发的一些程序。对不同温度下147GVIGIAQ153片段的六聚体分别进行了结构特征分析,参量分别有:二级结构含量、氨基酸链间侧链和侧链的相互接触几率、对应原子残基的均方根偏差、可溶剂表面积。利用DSSP程序分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成份含量;分析氨基酸链间侧链和侧链的相互接触几率即蛋白质侧链相互作用的范得瓦尔斯作用力,主要考虑两类原子对:Cα原子对之间要小于0.54nm,其它原子对要小于0.46nm;计算构型的均方根偏差值主要以最初构型作为参考结构计算其他构型相对这个构型的偏差为依据;溶剂可及表面积是指溶剂即水分子所接触到的蛋白质表面,是用来描述蛋白质疏水性的重要手段。rn 研究结果:rn 从二级结构来看,310K温度下,六聚体的Coil含量为41.9%,b-sheet含量为55.8%,而在314K,Coil含量升至48.3%,b-sheet则降至51.1%;对于侧链与侧链相互接触几率而言,310K下六聚体总体氨基酸接触几率比314K低,在314K中A152-A152氨基酸对有着最高的侧链接触几率,而在310K下的I149-I149的接触几率最高;两个温度下六聚体的均方根偏差差别较大,两者(314K与310K)分别为3.45nm与1.05nm;310K下六聚体的疏水可溶剂表面积为16.9nm2,314K为17.0nm2。rn 研究结论:rn 对于147GVIGIAQ153片段而言,314K六聚体的二级结构比310K更紊乱,无序结构增多;侧链间相互作用在310K主要是由I149-I149氨基酸对所稳定,在314K则由A152-A152对稳定,温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于初始结构来说,314K下的六聚体在模拟过程中结构变化比310K更多;两个温度的六聚体疏水可溶剂表面积相差很小,表明温度的变化对于六聚体的疏水性没有影响。因此,总的来说,温度升高使SOD1(147-153)六聚体更加无序,结构变化更明显,氨基酸侧链之间的作用更强,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该片段六聚体的聚集,从而对于SOD1聚集引起的致病机制有一定的干预作用。所以适当的体育运动可能会延缓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进展,而对于训练强度的制定以及体内温度的把握则是下一步将要探讨的问题。
  • 摘要:动作技能研究领域中"一般动作程序理论"提出了"如果动作参量的变化越多,就越有利于这项技能的成功掌握"的假说.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的角度来验证这一假说.以此来探讨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实践中,在总的练习量或练习次数一定的情况下,如何科学、有效、合理的组织练习过程,从而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更快、更好、更高效的掌握所要学习的动作技能.通过实验验证了动作技能研究领域的“一般动作程序理论”提出的“如果动作参量的变化越多,就越有利于这项技能的成功掌握”的假说合理性。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对于青年男性初学者来说,在总的练习次数都相同的前提下,动作技能无论是习得、保持还是迁移阶段,变化练习的效果都要好于固定练习。建议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实践中,尽可能多的变化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幅度等动作参量,以取得最大的练习效果。
  • 摘要:对高原地区青少年运动员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训练进行系统研究,观察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和运动能力的变化情况,探讨高原地区青少年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特点和下到平原后运动能力的变化规律,为高原训练实践和运动员参赛准备提供参考.经过高原平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和最大摄氧量相对值都有增加的趋势,其中1200m组最大摄氧量值增加幅度最大,2700m组最大摄氧量相对值增加幅度最大。从长距离项目(4km)运动能力的变化情况来看,2700m组运动员的提高幅度最大;从中距离项目(800m)运动能力的变化情况来看,2200m组运动员的提高幅度最大。因此针对高原地区青少年运动员,从提高运动能力的目标出发,建议在居住地或选择更高海拔地区与平原之间进行交替训练。从到平原参赛角度来看,在高原(居住地或更高海拔地区)训练后直接到平原,应提前2~3周到比赛地进行训练,在第2周或第3周末参加比赛能获得较好成绩;通过先到亚高原训练后,可以直接到平原,在第一周进行比赛,或者提前两周到平原,第三周再参加比赛。
  •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2014年第17届仁川亚运会上中国女篮与对手哈萨克斯坦女篮、中华台北女篮、韩国女篮的攻击性防守技术进行对比,筛选建立了代表攻击性防守技术的指标体系(造对手失误、造对手为例、造对手犯规、抢断等),意在找出当前中国女篮队伍在面对亚洲高水平篮球队伍比赛中攻击性防守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努力把握世界先进篮球防守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国女篮参加其他大型赛事和训练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指出中国女篮选手具有身高优势,年轻主力队员在大赛经验和防守意识上不如韩国选手,要注重个人防守意识的培养,带动集体防守意识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防守能力。立足训练中打基础,年轻队员应该多参加观看大型赛事,积累经验,学习世界强队的打法特别是美国队。抢防守篮板球档位是攻击性防守的关键,中国女篮在比赛中抢防守篮板球档位的次数较少,要注重对运动员篮板球挡位意识的培养。加强脚步移动速度和身体对抗素质的训练,学习先进的防守方法和技巧,树立重攻轻守的理念。中国女篮有球队员攻击性防守技术在比赛中造违例和造失误次数较多,但比对手投篮的干扰、对对手传球的干扰等场均次数都小于对手。无球队员攻击性防守中抢断、抢打球的次数较多,包夹运用次数少,获球权不如对手。要正确理解并有效运用犯规,不要只把犯规作为一种规章制度约束自己,而要眼、手、脑结合,选择最佳出手时机,造对手犯规,多为自己创造罚球机会。培养队员的团队精神,多让队员体会集体配合带来的益处,训练防守时多人包夹配合。
  • 摘要:近年来随着跆拳道比赛规则修订中提高击头和旋转踢击技术的得分,使跆拳道运动员在比分落后情况下最终反超比分完成"反败为胜"的现象大量出现,该现象对现代跆拳道比赛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任何赛事的组织结构主体中都以参与者为基本核心,其特点和价值观均以参与者的主动参与和体验满足为重点,对与项目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反败为胜"现象的出现也直接影响着跆拳道比赛中的参与者,对影响该群体也直接关系到跆拳道的发展方向与动力,形成了一定的导向性.“反败为胜”现象对于现代跆拳道比赛的参与者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参与者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关系。运动员在比赛中过程中应更加专注,需要能够合理有效调节和掌控体能;技能运用合理且目的明确;充分发挥、灵活运用自己的智能;心能方面要表现出饱满的自信且拥有坚韧的抗压能力。教练员在的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对运动员抗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加强调整与发展比分领先时的保分战术和比分落后时代追分策略,并在比赛时中能够灵活指挥。裁判员压力增大,应注意增进执裁中判断力和专注度,尽可能的做到零失误,以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
  • 摘要:游泳技术好坏直接影响着游泳水感的好坏,与游泳运动员最终是否能达到更高级竞技水平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水感是衡量运动员游泳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科学选材、训练的重要依据.本文以蛙泳水感训练方法为研究途径进行水感练习实验.通过实验试图找出适合游泳运动员蛙泳水感练习的最佳训练方法.实验中游效指数和运动成绩两个测试指标数值都显示,实验组的测试成绩提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的成绩。实验中选取的测试方法对蛙泳技术提高确实有效。蛙泳技术训练中采取新颖的技术训练方法比传统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更为有效,尤其女子蛙泳项目的测试成绩最为显著。虽然实验得到初步成功,但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对更高水平运动员的成绩提升有所帮助还需后续续进一步研究。今后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技术训练方法,合理安排练习时间、训练内容、运动负荷等,使运动员更为积极的参与训练。根据不同年龄段游泳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需要选取适用于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有针对性的提高蛙泳技术能力。教练员在制定大小训练周期时,安排不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来刺激运动员机能适应能力,挖掘运动员身体潜能,激发训练兴趣,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蛙泳技术训练方法应长期系统的使用,为游泳运动员精细技术动作的形成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 摘要:现代竞技运动员的成才过程,都有着特有的发展规律和鲜明的时间特征,它的时间特征表现为成才的整个训练活动进行的步骤和程序,包含着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各个段落的年龄特征和时限特征,即根据田麦久(1983)将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纵观国内有关研究运动员多年训练的时间特征后发现,夏季项目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冬季项目的研究尚不多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女运动员开始基础训练的年龄为5.25±1.16岁,初次参加比赛的年龄为8.12±1.05岁,参加青少年比赛获得最好名次的年龄为9.66±1.52岁,初次参加成年比赛并获得最好名次的年龄为15.8±0.83岁,一般在20岁左右退役。女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到最佳竞技阶段需要8~11年的时间。由此可知我国优秀花样滑冰女运动员基础训练年龄为5~7岁、专项提高阶段为7~14岁、最佳竞技阶段为15~18岁、竞技保持阶段为18~20岁。我国优秀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男运动员开始基础训练的年龄为6.09±1.64岁,初次参加比赛的年龄为8.44±1.01岁,参加青少年比赛获得最好名次的年龄为11.85±1.67岁,初次参加成年比赛并获得最好名次的年龄为16.44±2.06岁,一般在25岁左右退役。男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到最佳竞技阶段需要7~12年的时间。由此可知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运动员基础训练年龄为5~9岁、专项提高阶段为10~14岁、最佳竞技阶段为15~20岁、竞技保持阶段为20岁以后。通过对优秀花样滑冰单人滑项目运动员成才年龄过程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会出现训练的拐点期,即在青春期(11~15岁)女运动员出现训练积极性不高、运动成绩下降的现象,严重的会在此阶段终止其运动生涯。此阶段由于女运动员生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身高快速增长、体重变化明显、新陈代谢旺盛、内分泌系统明显加强,人体各种器官和系统重新调整,出现身体恢复速度减慢、身体灵敏性降低、动作开始出现不协调、肌肉控制力降低;加之此时运动员心理处于一个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因此在此阶段的训练时教练员必须十分注意个别对待、降低负荷量、注意运动员的充分休息和恢复,经常进行医务监督;同时教练员要多关心和理解运动员,使运动员尽快顺利地度过此阶段。
  • 摘要:静水皮划艇是一项体能类运动,是在最大强度下高乳酸无氧糖酵解系统与有氧供能系统同时供能的运动项目,因此分析和探讨优秀女子皮划艇运动员(静水)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的水平和特征,国外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的能力进行对比,了解我国该项目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可为该项目运动员体能的发展,及其有氧和无氧能力评定、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的数据,也为教练员在今后制定训练计划、控制训练强度和发展专项能力等提供参考依据.我国优秀女子静水皮划艇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力竭运动后7min,血乳酸仍处在一个较高水平,其乳酸清除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女皮运动员无氧阈时摄氧量水平较高,在训练中可以参考无氧阈心率控制训练强度,并进一步发展专项能力;我国优秀女子静水皮划艇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较好,无氧能力较强,这也为今后随队科研及其教练员制定个体化耐酸训练提供一个科学的参考数据。
  • 摘要: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在经过一个领先世界的高水平阶段之后,进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低沉期,其中有着复杂的社会学,训练学等方面的因素,通过对近2年参加全国性青少年比赛相关人员调研,其中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20人,教练员10人,相关专家5人,了解女子铅球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13~15岁)力量训练的现状,并对调研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为改进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提供参考意见.目前从事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训练工作的教练员对项目特征的认知上存在偏差,特别是对专项技术训练和力量训练之间互相影响的认识不足,是造成目前我国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力量训练欠科学现状的主要原因。采用成人化的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造成我国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大力量指标过高,快速力量发展过缓,严重违反青少年运动员生理变化规律。缺乏结合铅球项目结构和节奏特征的快速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是目前我国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认真研究并严格遵守青少年训练大纲规定,树立以快速力量发展为核心的训练指导思想,避免过早进行大力量训练。要深刻了解铅球项目的特征,在快速力量的发展上下功夫,并能根据不同的运动员的个人特点以及运动员的不同训练时期精细地设计训练手段。要调整好不同力量素质之间的练习顺序和比重。要高度重视力量训练和技术训练的有机结合,做到在技术训练中应达到一定的力量训练强度,在力量训练中应符合技术训练的原理。要深刻了解最新的训练学方面的科研成果,了解世界上最新的体能训练新成果,并经过小心求证,谨慎运用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与世界同步,与国内外先进训练理念尤其是同行的先进理念同步。为此,个人和单位应加大培训力度,多参与目前最先进的相关知识如体能训练等方面的学习和研讨会,并建立相关的群体的交流、通信、研讨等方式。
  • 摘要:在现代奥运会的比赛中,竞技游泳共设有32个小项,是仅次于田径的第二大项目,游泳类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群中的项目之一,体能作为游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游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包括水上训练和陆上训练.陆上训练得到的效果可为水中专项训练打好基础,陆上训练还可以保证整个训练计划的平衡,通过丰富多样的陆上练习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发展运动员协调性和肌肉力量,发展有氧能力,有利于避免受伤和积极的康复,对于提高游泳运动成绩所起的积极作用已经不容怀疑.国家游泳队陆上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相对单一;发展核心力量常与瑞士球和实心球结合进行,来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和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练习方法单一且缺少专业的训练指导;陆上力量训练主要集中在大肌肉群和上肢力量,多采用循环训练发展运动员的力量耐力;运动员通常在力量练习中和每次训练课前后进行牵拉练习,课后缺乏深度拉伸练习;国家游泳队教练员对陆水力量的转换训练,一般会根据水上训练的练习特点有目的地选择陆上力量练习,陆水训练仍需完善,并建议加强对教练员陆上体能培训,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使训练工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加强对训练中的监控,强调运动员完成练习动作的准确性,提高训练质量;建立游泳运动员专项力量评价指标,阶段性地对运动员体能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客观和可衡量的诊断,使训练更加有针对性;将核心力量练习与相对独立的肌肉力量进行整合,为各个独立的环节建立联系,达到提高运动员协调用力的目的;建立复合型的教练员团队,将训练工作的各个环节精细化。
  • 摘要:竞走是我国田径项目的优势项目,也是田径项目中唯一一项通过裁判员根据竞走的定义进行主观判罚的径赛项目,本文对参加2014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5km、10km共45名竞走运动员技术犯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对大学生女子竞走5km,女子竞走10km运动员技术犯规出示黄牌、红卡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对比赛中出现的普遍技术问题进行总结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女子5km竞走比赛中,裁判员对腾空判罚次数明显高于屈腿判罚次数;女子10km竞走比赛裁判员对腾空判罚次数远高于屈腿判罚次数,且女子5km竞走比赛腾空警告次数所占比例高于女子10km竞走比赛。5名国家级裁判员平均每人出示黄牌警告7.4次,平均每人出示红卡2.6次。女子5km竞走运动员技术犯规总体判罚次数在比赛后1~12min之间达到高峰期,腾空犯规总次数高峰期在比赛后1~10min之间,屈腿犯规总次数高峰期在比赛后10~18min之间,20~24min技术犯规判罚出现平台期。女子10km竞走运动员技术犯规总体判罚次数高峰期出现在比赛后2~22min之间,腾空犯规总次数高峰期出现在比赛后2~22min之间,屈腿技术犯规总次数出现在14~16min之间,比赛后28~36min之间出现技术犯规判罚的平台期。女子5km竞走运动员总体红卡技术犯规判罚高峰期出现在10~16min,红卡腾空技术犯规判罚高峰期出现在8~10min,红卡屈腿技术犯规判罚出现在14~16min。竞走运动员技术训练应由“高步频,小步幅”的技术模式向“保持一定步频基础上提高步幅”的技术模式转变。加强小腿胫骨前肌力量练习,采用支撑腿脚尖最后蹬离地面的离地技术,同时髋、踝蹬伸充分,提高运动成绩。
  • 摘要:髋关节转动是竞走技术的最主要特征,髋关节转动对减小每一步的重心波动和有效增加步长及身体向前的直线运动至关重要.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少年竞走男子运动员腹内压力变化与髋关节外旋肌力变化的关系,设计出以髋关节外旋动作模式为基础的练习方法,用以促进运动员对腹内压力的调控能力.本实验研究表明,人体在适当的自主增加腹部内压力的情况下,髋关节外旋肌肉力量得到提高,也一定程度说明了人体躯干部位的腰骶骨盆带的动态稳定对提高肢体运动效率的作用。竞走运动员的专项动作周期中,腰骶骨盆带是人体重力的核心,通过骶骨的旋转扭动来完成上下肢体的协调运动。腹部内压力控制对加强骨盆带稳定,激活髋部旋转肌肉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腹内压力的增加,受试者的核心区域得到了有效激活,优化了人体动力链接过程,提高了运动动作效率。本实验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实验设备的原因,受试者只能采取仰卧的姿势,而且只能测量角度静力量。如果能进一步广泛测量,将更有助于实验研究的应用性。
  • 摘要:2013年,国际摔联对摔跤规则进行了大幅修改,新规则中除了对比赛级别,动作分值,获胜方式和比赛时间、局数、积分方式等内容的修改之外,在规则中新增加了取消搂抱,增加强制30秒进攻的判罚,这一新内容的出现,也使得整个摔跤比赛的进程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和观赏性,新规则实施后,各国都非常重视并积极开展学习研究,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领会新规则指导思想,掌握新规则在比赛中的判罚标准与尺度.“强制30秒”判罚使用情况在小级别中使用较少,在大级别中较多,并且判罚使用次数与对方得分成正比,表明了新规则新增加这一内容后,在训练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在判罚时的针对性技战术训练。新规则在增加30秒强制判罚以后,在30秒判罚过程中运动员的技战术选择主要以转移、抱腿技术、打边线的战术为主,被判罚消极后不积极使用动作,从而导致自己失分,对方得分,且对方得分率还比较高。影响运动员在消极判罚中得分因素心理、技战术、体能、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裁判执裁,其中运动员自身心理因素与技战术选择以及裁判执裁为最主要因素。并建议今后加强运动员心理因素,在训练中鼓励运动员在30秒判罚时放下包袱,大胆去做动作,防止自己失分。加强针对性的30秒判罚时的训练,如加强边线战术的训练、连续技术动作训练、尤其是重点加强绝招技术动作的训练,从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有的放矢的去得分。进一步研究规则、利用规则从而适应新规则的变化,找出一条适合新规则下技战术训练的独特道路。
  • 摘要:近年来,中国泳坛屡现浙江选手强势夺取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全运会冠军的"浙江现象",杭州的陈经伦体校被誉为游泳界的"黄埔军校",为浙江的游泳项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2015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喀山世锦赛选拔赛中,浙江泳军共获17金9银4铜.除孙杨、叶诗文、傅园慧、汪顺、徐嘉余等已经被大家所熟知的选手外,浙江游泳队一些新人也逐渐崭露头角.本文以文献资料法和资料搜集法:在信息公开栏中查找“迎春杯”游泳比赛,找到从2004-2015年的成绩,其中包括全能,单项,教练分等,以浙江省业余训练比赛的人员分布,成绩走向为主要研究内容。教练员和家长访谈法对浙江省游泳训练队在国内的影响力,学习与游泳训练是否存在矛盾关系、高水平政策的分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访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Excel统计。结果显示浙江省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游泳场馆的增多,省市领导的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游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是游泳成绩提升的基础。浙江省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部分弱势地区游泳项目的开展,以使全省的游泳水平得到更均衡的发展。
  • 摘要:目前研究鲜有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水陆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模式进行过报道.通过实验对照分析水陆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和常规训练前后受试者效果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印证水陆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对青少年男性蝶泳运动员核心稳定力量训练的促进作用.该研究验证了青少年男性蝶泳运动员采用“2-4-2”水陆核心稳定力量的周期训练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核心稳定力量,提高技术效率,促进专项成绩提高。采用“2-4-2”水陆核心稳定力量的周期训练模式,要强调水陆结合,以水上训练为主,陆上训练为辅,陆上训练手段设计要充分考虑无固定支撑的动作结构。“2-4-2”水陆核心稳定量的训练负荷手段遵循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水陆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遵循交替变化,螺旋上升、逐步提高。核心稳定力量训练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影响呼吸肌群水陆训练内容的安排。
  • 摘要:本研究对男子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跆拳道男子跆拳道运动员选材、训练和监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我国优秀男子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结构由基础力量因子、灵敏协调因子、下肢反应力量因子和基础耐力因子4个方面构成。男子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评价指标包括卧推、俯卧推拉球、高翻、半蹲、绳梯侧上步、Illinois灵敏跑、坐位体前屈、原地单腿二级跳、800m跑和4000m跑。跆拳道项目的专项素质特点主要体现为:具备良好的基础力量,突出的下肢专项力量,灵敏协调快速的步伐移动能力,同时兼顾较好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
  • 摘要:目前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改善老年人下肢功能,预防跌倒的发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引导下,探讨规律太极拳习练对老年人群下肢机能的影响,可为预防或延缓老年人下肢功能衰退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证明16周规律太极拳习练能明显改善膝关节肌力和本体感觉机能,显著改善下肢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但对平衡机能的影响不显著;规律太极拳习练可以很好地运用大众健身运动中。
  • 摘要:跑步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最普遍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跑步运动最简单,最方便,也最经济,因此,在过去几十年间,为了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跑步的人数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跑步运动来锻炼身体以及控制体重.虽然跑步运动具有重要的健身价值,例如通过跑步可以降低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等,但是,跑步运动带来的损伤也不能忽视.研究选择了8名健康的受试者在相同的速度下参与正向和背向跑步测试。采集跑步过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采用逆向动力学和PFJCF相关计算方法。研究发现,正向跑步比背向跑步相对体重PFJCF值差异不显著,但正向跑步比背向跑步相对体重PFJCF值略大(3.57±0.43;3.14±0.92;p>0.01)。该研究结论认为,在相同的跑步速度下,背向跑步可以用来作为减缓PFJCF的运动手段,可能归因于背向跑步可以适当减轻PFJCF值,由于PFJCF主要取决于膝关节肌力矩的大小,以及地面反作用力的大小,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观察不同速度下正向和背向跑步支撑阶段PFJCF大小。
  • 摘要:随着体力活动水平的下降、高脂食物摄入的增加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已经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都出现有超重或肥胖现象,这些因素使他们体质呈现下降趋势,有研究表明腹部脂肪指数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心外膜脂肪的增加可促进冠心病的发生.而针对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处方多选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该强度范围并不明确,而且对于超重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易发生危险,加重冠心病的程度.研究证明采用FATmax运动处方进行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康复,能减少老年人的腹部及全身脂肪,降低了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输出量、射血分数等重要指标,增强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了体质状况。
  • 摘要:体育运动中高能量创伤常造成开放性骨折并软组织损伤,另一方面运动员的应力性骨折,因训练及赛事的紧密,均可导致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发生.基因治疗的提出和发展为运动员骨折的临床修复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前期已证实LIM矿化蛋白-1(LMP-1)可调控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第3代ADSCs表面标志物CD29和CD49d呈强阳性表达,而CD45及CD31呈阴性表达,表明ADSCs获取成功。而构建的慢病毒载体pLVX-EF1α-DsRed-Hyg-rLMP-1、pLVX-EF1α-AcGFP-rHIF-1α经菌落PCR鉴定及载体测序证实表达序列和表达框均正确。MTT结果显示转染后各组细胞生长未受影响,且HIF-1a组及双基因组细胞生长最快(P<0.01)。RT-PCR结果显示,目的基因转染ADSCs后双基因组细胞中LMP-1和HIF-1α的mRNA高效共表达,至21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其表达水平与单转组无明显差异,提示rLMP-1和rHIF-1α可有效地转染入大鼠ADSCs。而RT-PCR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成骨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LMP-1组及双基因组各成骨因子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而双基因组ADSCs中各成骨因子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LMP-1组(P<0.05)。但HIF-1α组与空载体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仅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载体组(P<0.01)。然而,双基因组除成骨因子明显高于其他组别之外,VEGF的表达水平在转染后也明显高于空载体组(P<0.01),但与HIF-1α基因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转染14天后,双基因组无论是ALP酶活性,还是钙结节数量均明显高于单独的LMP-1基因组或HIF-1α基因组。慢病毒载体介导的LMP-1及HIF-1α双基因转染ADSCs较各单基因组可明显地提高ADSCs成骨分化能力,此结果为今后应用于运动骨折修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摘要:根据西方社会学经典理论——冲突理论,从社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视角,分析当前体育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探寻体育治理的合理路径,建议加强党的领导,注重顶层设计;注重体育治理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发挥体育行政部门的行业引导和社会服务职能,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责任;培育体育市场,推动社会体育组织建设,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
  • 摘要:本研究以社会性别为独特视角对河南省广场休闲体育活动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河南广场休闲体育活动中,女性群体的主体性表现较为突出,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偏低,年龄结构偏高,动机较为单纯,兴趣程度高于男性,组织形式较为低级等特征。建议进一步提升广场休闲体育活动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改善女性群体广场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提高女性广场休闲体育活动的质量。
  • 摘要:休闲体育不同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其结构评价体系必然是一个内容与形式多元化的构成。根据因素分解法,依据构建对象"休闲体育"本身进行逻辑逐级架构并进行分析,将分析得到的主要指标作为评价的基础.本着全面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经历了指标初选、专家评定、优化统计三个步骤,构建出"休闲体育"结构体系,休闲体育结构体系包括2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分为行为层面和意识层面;三级指标分为时间特征、空间特征、项目特征、消费特征、信息获取、组织方式、态度、限制性因素、目的、需求和动机。
  •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社会效益进行审视,建议其应处理好“公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公益”和“效益”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从而使全民健身路径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处理好供给主体与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全民健身路径的责任主体可以采取授权社区自治的方法,对于社区内的健身路径,政府可以授权该社区以自治的方式进行管理。处理好健身路径配置的科学化与人性化的关系,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应该与景观相协调,同时重视它的娱乐性,让人们轻松愉快的健身。简单易操作,还要注意安全性。周边应设置相关的配套设施,注意周围绿化环境。解决全民健身路径合理科学配置的同时,关注配套设施的人性化。
  •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学生对武术学习存在的问题,建议小学武术教学目的应以培养并激发小学生习武兴趣为主,达到强身健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加强肢体协调的作用,培养集体意识和不怕困难的品质。在教学内容上以套路为主,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对抗项目,适当增加武德教育,根据小学生特征制定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摘要: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从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再指导实践,采用归纳的研究思路,对创意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案例进行搜集与研究,包括背景、目的、创新点、活动主体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创意可以促进市民体育参与,提高参与度;能够提高市民体育参与度的体育创意主要有整合资源,综合利用房顶、马路、绿地、河流等,开创更多运动空间;依靠技术创新,开发更多类似笼式足球、屋顶网球、游泳池等硬件设施;利用时间、时差,创造更多体育参与机会,如将冬季的游泳馆改造成羽毛球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及市民多元创意,开发更多新颖体育项目和活动;将体育与城市景观、商业结合,方便市民参与,将活动送到市民身边;引入时尚、娱乐元素,提高体育节目吸引力等。建议政府进一步营造自由、宽松环境,建立利于体育创意的激励机制和法治保障制度;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市民“四位一体”的体育创意模式,政府帮扶、市场为主、社会组织中介、市民共同参与的多元体育发展模式;加强部门协作和协同创新,建立国家、地方、社区三级体育促进机制,成立体育促进会或审议会。
  • 摘要:本研究试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初步探讨运动休闲的文化价值.运动休闲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广泛利用自然与人工环境,使参与者在放松身体的运动中寻求身与心的双重愉快体验。与竞技运动、学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活动等运动形式相比,运动休闲在目的上更强调放松身体与愉悦精神,在内容上多选择舒适的身体运动手段,在形式上吸纳了体育运动的诸多元素,在评价上更突出其松弛性程度与愉快性体验,其使体育运动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突出主体的自在和自为,摒弃片面的功利,表达审美的追求,重塑文化价值理想。
  • 摘要:我国游泳运动员异地训练现象较为普遍,主要集中在出国训练,高原训练,全国性集训、赛前适应性训练几个方面.本研究通过对游泳异地训练实施现状调查,归纳和分析异地训练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异地训练的训练特征,认为教练员在进行异地训练的过程中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训练过程的实施和安排都与其异地训练的目的性紧密相联系,教练员围绕其异地训练的根本宗旨对其训练的负荷量和训练手段进行合理安排,积极提倡我国各省游泳运动员组织进行异地训练。根据训练的目的和比赛的需要,组织进行不同形式的异地训练,调节运动员长时间呆在一个地方训练的心理疲劳。通过进行异地训练,还可以提高运动员对不同比赛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训练和比赛状态中去,并能发挥出优异的水平。
  • 摘要:本研究拟通过对运动员膝关节伸肌肌群进行不同负荷离心-向心综合训练,观察研究训练前后伸膝肌群快速力量的变化,探索离心力量训练对向心力量的影响,分析向心结合不同负荷离心力量训练对快速力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较小负荷的离心力量训练强度更有利于最大力量素质的发展。离心力量训练并未影响快速力量的发展,但大负荷的离心力量训练提高快速力量的效果低于小负荷的离心力量训练的效果。
  • 摘要:通过对中长跑运动员四周大负荷训练前后尿液的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中长跑训练的代谢特征,并探讨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4周大负荷训练前、中、后不同训练阶段尿液中各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涉及糖、氨基酸、糖异生、尿素循环、柠檬酸循环等相关的物质代谢,训练后期表现尤为突出。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对运动员尿液进行分析,从新的视角揭示中长跑训练的代谢特征,有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创伤指标,为中长跑训练的监控提供帮助。
  • 摘要:竞赛规则是一个运动项目发展的导向,2013年6月起执行的新规则是历次变化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改变.规则改变的核心是将拳击评分方式由原来的定量计数改为定性评价.本研究通过对新规则执行前后的两次世界高水平拳击大赛2012年奥运会和2013年男子世锦赛中,小级别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特征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规则的改变对拳击运动员技战术的应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业余拳击逐渐回归对抗的本质。新规则变化的核心是鼓励运动员提高出拳的力度和密度,增加交手回合,以综合表现判定胜负,进而提高比赛的观赏性。新规则加强了拳击运动员比赛中的对抗,使得运动员出拳总次数、交手单元、组合拳的应用均出现了明显增加,单拳的应用、防守技术的应用、只防守未反击的应用都出现了明显的减少。新规则下我国拳击小级别运动员要想取得比赛的优势,就必须要加强进攻,提高出拳的频率,增强进攻的节奏和对抗能力,最大程度地去控制对手、控制场面,全面提高体能水平,以适应大强度对抗的需要。
  • 摘要:运用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相关理论对世界花样游泳集体自由自选项目的编排进行深入地研究,在揭示世界花样游泳集体自由自选项目编排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花样游泳集体自由自选项目编排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建议把握“快”的主流,在推进的速度、衔接的时间以及队形的变化方面提速进步;创造“新”的趋势,在亮点动作及造型动作方面,创造独特新意或令人意想不到的动作;顺应“难”的发展,加大上肢动作的难度,填补旋转动作的空缺;构造“巧”的思想,充分利用时空要素,巧妙创编多样动作和多元配合;挑战“险”的高度,在具有冒险因素动作的设计上,大胆突破自我,增添闪亮光彩。
  • 摘要:单侧训练在提高身体素质方面是否比双侧训练有更好的效果尚存在争议.保加利亚蹲是一种常用的单侧下肢锻炼方式,而深蹲是常用的的双侧下肢锻炼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8周相似负荷的保加利亚蹲和深蹲训练对男子大学生运动能力影响的差异,为今后力量训练的动作选择提供参考.本研究训练负荷下8周深蹲与保加利亚蹲训练均能提高1RM深蹲重量和单双腿伸膝力量,同时保加利亚蹲训练能在相对更短的训练时间内提高单腿伸膝力量。8周保加利亚蹲训练能有效提高30米跑速度,而深蹲训练能有效提高T形跑能力。8周深蹲训练与保加利亚蹲训练在提高单双腿立定跳和单双腿三次连续跳及10米跑速上没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建议两种方法在提高运动能力上各有优势,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时间较短,建议以后进行更长时间的训练。
  •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体育强国之间的运动水平日益接近,训练训练理念、方法、手段等的差异逐渐缩小,个人先天条件的优势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越来越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篮球运动提高与世界篮球运动发展水平比较相对缓慢.其中早期选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篮球运动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力求建构出科学合理的选材指标体系,全面提高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材成功率.研究结果证明本研究中建构的选材体系适合广大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身体运动能力与运动技能评价,它对保证运动员的选材质量,提高成才率和降低淘汰率都起着重要作用。选材体系的建构打破评价指标“一刀切”的局面,建立了分类分群的等级评价模式。同时秉承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选拔理念,并遵守历史性、可选择性和层次性原则。选材体系评价标准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包含定量指标,也包含定性指标。同时对于参与测评的青少年,无论定量指标评价成绩如何,教练员必须对参评人员进行定性评价,指出其在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智能力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其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建议。选材体系的后续研究中,应增加样本含量提升适用性,同时,要根据新时期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现实情况和我国篮球运动发展态势不断的调整和更新。
  • 摘要:自2012年9月起,我研究团队已对同一实验对象(甘孜藏族自治州体校中长跑队)进行了高住高训实验、高住高练低训实验和平原训练实验,通过运用不同高原训练方法,制定有效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参赛成绩.为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避免平原参赛出现醉氧嗜睡现象,本实验在常用高原(康定县,约2600米)加入了亚高原训练地点(泸定县,约1600米)作为平原参赛前的过渡高原,使教练员在赛前可安排高强度训练课,并让运动员逐步适应富氧环境.结果显示藏族青少年长跑运动员运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承受较高强度的专项训练,且完成质量较好,专项成绩有所提高;运动员能够快速适应训练环境的变化,无一人产生醉氧嗜睡现象;世居高原青少年长跑运动员进行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前应具备高住高练和平原训练基础,参训时间较长且对于训练环境(主要是海拔高度)的变化能够快速适应,建议教练员在运用该交替训练时监控运动员的晨脉指标;在实施高原训练的过程中,应更将重点放在训练计划的制定上,尤其是使用亚高原进行强度训练的安排,使高原训练方法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更好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参赛成绩。
  • 摘要:采用Y-Balance Test对我国国家艺术体操队的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和国际健将级运动员进行动态平衡能力测试,对测试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动态平衡能力存在的差异,并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对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风险进行预测,将测试结果数据进行整理以作为训练监控和运动员伤后恢复情况评估的参考因素,从而为制定和调整体能训练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希望为国家艺术体操队竞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一点贡献.根据对测试结果的研究分析,国家艺术体操队国际健将身体上四分之一的动态平衡能力比国家健将平均较好。但国际健将在medial和inferior lateral方向的平均自身双侧差异相对较大,在superior lateral方向的平均自身双侧差异相对较小。根据平均测试得分来看,两个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身体下四分之一的平均动态平衡能力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posteromedial方向,国际健将的平均双侧差异相对国家健将较大。而在posterolateral方向,国家健将平均双侧差异相对国际健将较大。建议在技术和体能训练中关注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动态平衡能力差异,训练中注意增加以弥补较低运动等级运动员与较高运动等级运动员之间的动态平衡能力差距的训练内容,尤其是在体能训练中,要有区别地对待损伤风险相对较高的运动员,制定相应的以提高动态平衡能力和降低运动员双侧不平衡的运动损伤预防性体能训练计划。建议建立长期的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监控体系,在各个训练周期进行Y-Balance test测试来定期更新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数据库,以便于提供训练状态监控和体能训练计划调整的参考依据,以及运动员伤后恢复情况评估的参考因素。
  • 摘要:步法训练多用于提高网球、篮球等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而在青少年训练及体育教学中较少使用.本研究意为分析步法训练对青少年协调素质的干预效果,从而为青少年协调素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期望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教学提供实践指导意义.经过12周步法等协调性练习,步法训练组和步法+负重训练组的协调能力有明显提升,可以通过步法练习来提高青少年协调性素质。经过12周步法等协调性练习,在进行步法练习中加入负重抗阻练习对协调性素质的影响有限,在运用步法练习提高协调性素质中,可以尝试或不使用负重因素。建议在体育活动或体育课中,在课堂前半部分或准备活动中加入相应的步法练习,用以提升学生的一般性协调能力。
  • 摘要: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是一套简便易行的身体功能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检测运动员整体的动作控制稳定性、身体平衡能力、柔软度、以及本体感觉等能力来发现受测者身体灵活性与稳定性方面的不足,进而分析受测者在运动过程中潜在的动作补偿问题,从而保证人体动力链系统功能完善,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我省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风险不容忽视,尤其要针对核心稳定性和肩部灵活性设计纠正性动作训练,一部分队员已出现伤病,尤其是腰部和肩部,需积极康复治疗,FMS可以作为一个长期的身体基本功能评估工具与功能训练相结合,及早发现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功能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为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提升打好基础;各运动项目的FMS筛查呈现不同特点,可以依据项目特点对FMS筛查标准进行优化;伤病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如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时精力不集中、过度训练等,FMS不能筛查所有运动损伤风险,需要多方因素有机结合,将运动损伤风险降到最低。
  • 摘要:规则是男子体操各项目不断发展的指挥棒.规则的变化对单杠项目的动作编排的导向和发展有何意义?都值得思考和分析.通过比较、归纳和总结2013年版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关于单杠项目的变化内容,并浅析其变化意图所在,旨在为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广大体操从事者更好的了解相关规则提供参考;对参加第41~45届世锦赛、伦敦奥运会以及第十一、十二届全运会男子单杠单项决赛所有运动员的成套动作进行了观察和统计,重点研究2013版规则的变化对中外单杠优秀运动员动作编排的影响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单杠优秀运动员动作编排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提出了相关策略与建议,2013版规则的变化意图鼓励运动员在成套动作难度的编排上挑战和完成高难的单个和连接动作,进一步激发单杠动作编排的创新性以及观赏价值。2013版规则的变化使得中外单杠优秀单杠运动员的成套动作的难度不断提高、杠上动作的编排方面变得更富有变化,当前国内单杠优秀运动员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仍需在G组、F组的高难单个动作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同时还需要在高难杠上与飞行动作之间、高难飞行与飞行动作之间的连接上有所创新。建议国内优秀单杠运动员继续提高成套动作中单个动作的编排个数与难度,以提升起评分;教练员指导后备人才储备较多并且较为扎实的D组、E组甚至F组的单个难度动作;上级主管部门适当制定一些刚性与柔性措施,鼓励和刺激运动员争取更高更强的成套动作编排起评分。
  • 摘要:通过对有氧踏板操成套动作中审美特征及艺术性的研究,分析我国有氧踏板操项目在音乐、运动员表现力、成套动作编排、成套动作完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巩固我国有氧踏板操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对三届世界大赛前三名队形的变化信息量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成套平均总信息量平均为20次,对称队形与不对称队形的比例近似2:1,固定队形与流动队形的比例接近为1:1;对三届大赛前三名队形时空关系的统计分析可知成套队形变化平均为13.56次,标准差分别为4.16、0.58和0呈现趋于一致的水平,时空类型分布呈现不均衡态势,同时同空(46.7%)和同时异空(47.5%)为主要变化形式,异时同空(5.8%)在成套中平均次数仅为1~2次,异时异空的变化形式尚未出现。艺术性是有氧踏板操运动员运用自身的表现力将成套动作转换成具有表演效果的重要专项能力,包括选择和完成不同的动作、成套结构、成套音乐、与音乐有关系的同伴配合,表现出运动员整体上以致力于艺术表演为目标的动作质量。针对能够提升成套动作表现力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统计表明,最主要的是动作与音乐相吻合(权重比例28.12%)、成套完成中展示充沛的体能(权重比例24.93%)和整体表现干净一致的成套完成(权重比例20.29%)这三项内容。
  • 摘要:对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身高、体重、体脂率等35项身体形态指标进行测试,分析健将与一级运动员11项原始指标和24项派生指标差异,并对运动员形态指标与总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建立抓、挺举总成绩与形态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在理论上为举重运动合理选材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对二线运动员科学训练起到促进作用.结果显示健将组原始身体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体脂率、手长、足长和足宽上;由身高派生出指标无明显差异,而由体重派生出指标差异较多。建立的总成绩与形态参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作为预测优秀运动员成绩依据。而一级组需加强心肺功能锻炼,对上肢和下肢肌群力量的训练从而增加肌肉维度,并增强有氧锻炼,降低体脂率;在进行举重运动项目选材时,需将足长、足宽、肩髋比等身体形态指标作为重要的筛选指标。
  • 摘要: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是项目的指导性文件.本文以2013-2016周期艺术体操难度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对新规则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归纳总结近两版规则变革对艺术体操个人项目难度发展趋势进行探究,并以新规则为契机,为使我国艺术体操进一步提高成套动作难度技术水平并力求走在世界前沿提供理论支持.2013版评分规则个人项目细化评价体系,提升难度价值比重;身体难度数、组别减少,精简基础价值,丰富难度结构,取消柔韧类别,增加舞步组合,降低结合旋转和抛的动力性动作基础价值与附加标准,明确界定运用数量。新周期个人项目体现了竞技性与艺术性并重的发展趋势,鼓励连接形式丰富的高分值身体难度动作、创新身体难度动作以及以人为本的身体难度动作的运用;强调器械基本技术组的运用,体现器械技术与身体动作紧密结合的趋势。
  • 摘要:观察举重运动员进行挺举的上挺阶段,采用不同的上挺姿势对其身体左右侧肌肉平衡的影响.2研究方法选取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男子举重队运动员为被试(运动健将级3人,国家一级7人;年龄:19.60±2.90岁:身高1.65±0.04m;体重68.30±10.58kg;训练年限8.00±2.27年),根据运动员在挺举上挺阶段所采用的动作将其分为“箭步挺组”和“下蹲挺组”,每组各5名.结果显示北体大竞体校男子举重运动员的FMS测试得分均超过14分,关节灵活性和稳定较好;运动员各关节慢性损伤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专项训练对关节组织的磨损;队员的核心力量较好,主要筋膜线的功能状态良好,但股后肌群离心能力较差;箭步挺组运动员左右侧大腿围度差异显著高于下蹲挺组,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箭步挺前后分腿,长期用力不均造成。运动员训练后需要加强肌肉疲劳的恢复,可采用静力性牵拉及泡沫轴或其他多种有利于身体恢复的手段;已有慢性损伤的队员应在准备活动时充分热身并佩戴好必要的护具;采用箭步挺的运动员应加强弱势侧下肢肌肉力量及稳定性的训练。
  • 摘要:研究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选择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的原则和契机,以及治疗后选择怎样的康复方案,包括激进型或者保守型康复方案,及针对不同手术方式、性别、合并不同其他损伤的个性化康复方案等.从手术方式来看,对于髌韧带和腘绳肌腱移植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康复方案;从患者所属人群来看,又可以对年轻人和运动员采取快速的康复方案,而其他人群采取常规方案,快速和常规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进阶的速度以及重返赛场的时间快慢。女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几率远大于男性,这是由于女性下肢特殊的生物力学因素造成,如Q角增大,膝关节外翻,膝关节屈伸肌比的异常,运动中异常姿势,髋关节肌力和核心肌力差等。因此在进行康复时要针对引起其损伤的发病因素进行专门训练。对于ACL损伤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采取激进型还是保守型方案,其长久疗效,如患者进入老年时期膝关节稳定性以及骨关节疾病的患病率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髌骨髌腱结合部(PPTJ)过度使用性损伤与反复过度的爆发性跳跃运动有关,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表明篮球运动员平均每场比赛有70次的跳跃,而跳跃时地面反作用可以达到身体的6~8倍体重,有研究测定跳跃过程中髌腱受力可以达到体重的7~10倍以上.本试验证明4周跳跃运动导致兔髌骨髌腱结合部纤维软骨带区域出现明显过度使用性损伤性改变,纤维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均显著增加是髌骨骨腱结合部过度使用性损伤病理变化的重要特征。
  • 摘要:髌腱末端病是常见的职业、业余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但是该病的早期发病机制不清.骨形态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骨的形态发生、分化及骨折修复是一系列的细胞内级联放大的过程,都有BMPs启动.近年的研究发现BMPs在髌腱末端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本次研究发现BMP-3和BMP-7在递增循环载荷所致的髌腱末端病发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在末端病发病的中后期的表达增高,可能与后期的异位骨化及钙化性的肌腱病的发病有关。
  • 摘要:通过实验研究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和LC3的表达变化,探讨长期耐力训练对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发生程度的影响,为长期耐力训练诱导自噬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发现长期耐力训练可引起心肌组织细胞良好的适应性重塑,但大强度长时间耐力训练会导致心肌纤维形态异常,线粒体损伤聚变,自噬体增多等病理现象,构成心肌损伤的结构基础。长期耐力训练还可有效上调Beclin1和LC3的表达、提高LC3-II/LC3-I比值,从而促进心肌细胞自噬水平及活性,而过度自噬可能是大强度长时间耐力训练导致心肌损伤的原因。
  • 摘要:剧烈运动的大鼠和能量摄入受到限制女性,血液中瘦素的浓度较低并伴有内分泌异常.瘦素介导了葡萄糖进入下丘脑,控制GnRH脉冲释放所需要的能量.当瘦素水平较低时,下丘脑将因无足够的葡糖糖供能而引起GnRH释放的紊乱或停止,导致月经功能的紊乱.本研究在不改变大鼠运动负荷、不使用药物干预的情况下,仅以补糖方式提供外源性可利用能量干预动情周期抑制大鼠,观察动情周期抑制大鼠的动情周期恢复和瘦素水平的改变情况,探讨能否通过补充外源性能量引起瘦素水平的改变,进而促进动情周期抑制的缓解。通过补充葡萄糖或低聚糖,增加了内脏脂肪含量,促进了瘦素的分泌和雌孕激素的合成,有效缓解大鼠的动情周期抑制。而两种糖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 摘要:拳击、摔跤、足球及排球等体育运动所致神经损伤的治疗,因不尽如人意,已是当今研究的热门课题,组织工程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沿治疗手段.脂肪干细胞(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对神经损伤的修复已有了初步成效.本研究提示34a-ADSCs能够极大地促进大鼠损伤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及功能恢复,34a-ADSCs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促进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组织工程学治疗手段。
  • 摘要:肥胖在我国儿童中的高发病率及伴随的心血管病变日趋低龄化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和不良后果,使得儿童肥胖防治刻不容缓.有研究指出低氧和运动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减体重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4周间歇性低氧运动处方对单纯性肥胖儿童体成分和糖脂代谢的影响,为肥胖儿童的减重及健康促进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常氧、低氧运动处方均可显著改善肥胖儿童的身体形态和糖脂代谢紊乱。低氧运动处方对肥胖儿童的减脂效果优于常氧运动处方。低氧运动处方在抑制肌肉含量流失、改善体成分方面较优于常氧运动处方。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肥胖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肥胖因危害健康已被列入世界范围的流行病,一些研究表明脂肪的分布比脂肪的总量对健康的威胁更大.中年女性在绝经期前后,受体内激素代谢的剧烈变化,发生肥胖的比率上升且以腹部脂肪的堆积为主.。本研究旨在了解FATmax运动下肥胖相关血生化指标的变化解释其减肥的相关机制,为制定和实施运动减肥处方提供理论依据,FATmax运动是减肥的有效途径,能明显改善中年女性中心性肥胖。FATmax运动可以提高中年女性肥胖人群空腹血清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促进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甘油三酯的水解,提高机体利用脂肪供能的比例,改善体内脂类代谢,瘦素水平降低。FATmax运动对中年肥胖女性心肺功能的改善非常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年肥胖女性控制体重、提高心肺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运动处方的制定和指标的监测对西安市20~59岁63名男性进行16周的动感单车运动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不同年龄阶段男性人群全身骨密度和身体成分各指标变化,探讨该运动方式对不同年龄阶段男性人群全身骨质状况和身体成分影响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其进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指导依据.16周动感单车运动对于处于骨峰值关键作用时期的男性青年来说,可以有效增加全身骨矿含量,提高全身骨密度,促使峰值骨量最大化;增加青年男性全身肌肉含量,提高去脂体重,降低体脂百分比,对于改善身体成分有积极的影响;16周动感单车运动对于40岁以上中年男性人群来说,可以延缓骨量流失,有效改善该人群骨质健康状况;降低该人群的全身脂肪含量和体脂百分比,提高肌肉含量和去脂体重,显著改善该人群的身体成分,长期坚持锻炼更能有效降低该人群骨质疏松的发生和骨折的危险性,预防三高病症和肥胖等疾病。
  • 摘要:探讨不同强度耐力运动对大鼠心肌不同部位胶原蛋白的影响,并研究MMP-1/TIMP-1的表达变化,为运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2方法7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对照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大强度运动组,每组24只.长期期大强度耐力运动导致大鼠右心房和右心室胶原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胶原分数显著增高。其中,Ⅰ型胶原蛋白的增加更加明显。12周大强度耐力运动后大鼠右心房发生纤维化,且心房纤维化程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大,而右心室的纤维化出现在第16周。过度增加的胶原纤维势必影响心肌收缩性和心电传导,构成运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16周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可使大鼠右心室TIMP-1的表达显著增加,进而引起MMP-1/TIMP-1的比值降低,使胶原蛋白的降解减少,其可能是造成心肌纤维化发生的重要机制。
  • 摘要:探究观察三七总皂苷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后骨骼肌组织形态的影响.2研究方法实验用SD大鼠78只,体重250克左右.分别标记1到78号,使用随机数表法方法选取6只不做任何处理,定为C组,直接取材.实验结果证明三七总皂苷可以促进肌纤维细胞核的增生,促进骨骼肌急性钝挫伤的修复;三七总皂苷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三七总皂苷减少了骨骼肌修复过程中的瘢痕面积,提高了骨骼肌损伤后修复的质量。
  • 摘要:本实验通过观察跆拳道运动员竖脊肌、股直肌、胫骨前肌、股二头肌与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在训练前、后的表面肌电图变化及血清中肌酸激酶含量,探讨与跆拳道运动关系密切的肌肉群,同时也尝试探讨骨骼肌损伤与运动疲劳之间的关系,为运动员损伤的预防,提高运动成绩建立基础数据.采用表面肌电图可以对跆拳道运动员关键肌群的肌肉状态进行有效的监测,亦可作为一项生理指标对肌肉动态负荷水平及肌肉疲劳程度进行评价的有效手段;训练日进行大强度训练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肌肉发生损伤引起肌纤维分解而使体内CK含量也随之增多,故在大强度训练后CK含量会显著增高,能够间接反映运动员的疲劳状态;表面肌电图与CK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反映肌肉的收缩状态,又能反映肌肉损伤的基本情况,从而有效反映了运动员机体的疲劳情况,可作为疲劳监控的指标系统。目前使用表面肌电图来研究跆拳道运动相关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本研究尚处于完善阶段,仍存在需要商榷之处,实验中所存在的不足会在以后的研究加以完善,如选择女运动员以及非专业性跆拳道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扩充表面肌电图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并对肌肉的活动顺序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出跆拳道运动疲劳的关键因素—骨骼肌损伤,有针对性加强肌力训练,或采用有效措施对损伤易发部位进行预防性处理,使训练手段得以优化。
  • 摘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运动防护的相关研究已有具体的模式,但是我国在有关运动防护师职业特点的研究方面和西方国家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主要因素之一是我国对于运动损伤的预防、康复和管理等的科研和教育研究重视得还不够.体育发展必须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和分析运动防护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探讨体育高职院校运动防护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中得出培养运动防护职业能力的相应课程体系,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服务.北京市专业运动队目前配有的队医分为具有医师资格者和不具医师资格者。具有医师资格者又分为受西方医学教育者与受中医骨伤科教育者;不具医师资格者分为运动员与科研人员、按摩师转任或兼任。队医的工作主要是运动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真正懂得运动损伤防护和康复技术的专业人员。北京市全民健身领域缺乏懂运动防护的健身指导人才。体育职业院校可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整,可将运动防护专业方向作为体育保健专业方向之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蓝本进行构建和改进。运动防护方向专业核心课程应体现损伤急救、预防、评估、诊断、处理、牵拉、贴扎、关节松动术、肌筋膜手法调整、中医传统治疗技术等中西结合的防护技术。校企结合共同培养,职业学院应聘请行业专家作为专业指导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培养懂运动防护知识,会运动防护技能的专业人才。
  • 摘要:郑氏一号熏洗药是本院经验药方,许多医疗单位和专业运动队使用该方药治疗运动损伤,本研究主要探讨郑氏一号熏洗药对骨骼肌损伤后康复效果及过氧化物酶歧化物、丙二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影响.结果证实郑氏一号熏洗药可明显降低骨骼肌挫伤后血清及组织MDA的含量,显著提高血清及损伤局部骨骼肌SOD和GSH-px的活性,有效改善受损骨骼肌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 摘要: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的根茎姜黄中分离得到的黄色色素,有着众多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活性.有文献报道,姜黄素除了可以直接清除体内外自由基(ROS和RNS),其抗氧化活性还能够抑制脂过氧化反应,维持各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如SOD、CAT、GTP有关.一次性大强度的运动会使机体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对机体和组织产生毒害作用,进而影响机体的功能.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剂量的姜黄素对一次性力竭大鼠骨骼肌的保护作用及有关氧化应激相关影响,寻找适合的姜黄素结合运动的补充用量.为今后探索姜黄素结合有氧运动抗氧化延缓衰老打下基础.补充姜黄素可以延长大鼠力竭运动的时间,说明姜黄素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氧化性及强化自身的调节体系。补充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大鼠血清中SOD活性及MDA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血清中SOD活性也会升高,MDA含量则随之降低,SOD/MDA的比值也呈现规律变化。而且中等浓度的姜黄素还能有效的促进大鼠腓肠肌中SOD及CaMKⅡ的表达。不同剂量姜黄素的对一次性力竭大鼠骨骼肌中CaMKⅡ及SOD的表达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浓度间的差异性不大,这可能与姜黄素灌注的总量有关。
  • 摘要:膝关节是人体所有关节中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关节,膝关节在机体进行运动的过程当中承受了很大的负重,所以极其容易出现运动性损伤,而髌骨劳损就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占据了膝关节损伤中较大的比例.在进行屈膝靠墙静蹲75°练习和屈膝静蹲45°练习时,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的iEMG、MPF、MF变化明显,三项指标体现在三块肌肉上变化的明显程度依次是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45°普通静蹲的iEMG均大于75°靠墙静蹲,且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在45°普通静蹲练习时股四头肌受到了更强烈的刺激,发生了更强烈的收缩,有更加显著的锻炼效果。而MF和MPF两项指标的比较上,两组练习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效果相差无几,即进行45°普通静蹲和75°靠墙静蹲时股四头肌的疲劳程度和功能活动情况基本一致。进行45°屈膝静蹲练习时髌股关节应压力相比较进行75°屈膝靠墙静蹲练习时髌股关节较小,即对髌股关节面的损伤影响较小,同时45°屈膝静蹲练习又能较好地提高股四头肌肌力,达到锻炼效果,所以,在利用静蹲疗法对髌骨劳损进行康复时选择45°屈膝静蹲练习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 摘要:运动医疗保障服务是指为参与运动的人员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是复合型训练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动医疗保障服务不仅包括运动损伤预防、治疗、康复在内的一整套专业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还包括运动营养支持,运动训练生化指标监测,运动训练计划医疗安全评估等.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能够为运动员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专业有效的医疗保障服务能够为训练提供科学依据,解决损伤的后顾之忧.这些具有医学背景的保障服务共同发挥着不可缺少的功能.首先医疗保障服务一体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构成元素,即运动营养支持,训练监测及训练方案制定干预和运动损伤医疗干预三方面。一体化整合包括可行性调查研究、医疗保障小组的建立、小组内服务内容的交叉干预和调整的科学性研究,以及信息反馈和调试。目前以天津某个专业运动队为例,他们已和天津某高校运动生理实验室达成合作关系,建立了营养支持,运动监测和运动损伤管理的综合医疗保障服务体系。现阶段三种保障服务已经形成基本的数据共享,初步达到对运动训练方案干预以达到增强训练效果和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的成效。通过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反馈得知一体化服务能够使得他们的一些诉求和训练感受能够更好地得到对应处理,针对运动员自身状况设计营养饮食安排、完成对训练计划设置的干预、损伤的康复治疗,这种一体化服务的成效已初步得到验证。建议建立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小组,实现数据共享,从运动营养到训练计划再到损伤干预做到全程一体化的后勤保障服务,配合教练组根据运动员自身状况设计定制式训练大纲并为其提供专业的后续医疗保障服务。一个高效务实的医疗保障团队将在运动员的运动生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样一个小组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比如运动营养和训练强度之间的匹配度问题、生化监测指标的设定和标准问题、运动损伤预防和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三个医疗服务项目配合时科学指标的制定问题。一个一体化的团队建立是在不断地摸索和调试中完善的,这样一个团队建立的对于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效果将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也需要教练员运动员和一些专家学者共同协作才能解决完善。在此也建议专业运动队和国内外具有专业资质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达成合作意向以提供专业的完善的一体化医疗保障服务,这将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好处。
  • 摘要:探讨不同强度不同时间耐力训练对于大鼠心肌细胞自噬程度的影响,以期为运动强度和时间对心肌细胞自噬发生机制的探讨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证明耐力训练可引起心肌组织细胞良好的适应性重塑,但大强度长时间耐力训练会导致心肌纤维形态异常,线粒体损伤聚变,自噬体增多等病理现象,构成心肌损伤的结构基础。
  • 摘要: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关节失调症状.人体身体成分(脂肪质量和肌肉质量)对分布在关节表面的力学机制非常重要.但是总结以往研究发现两种身体成分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肌力的影响存在矛盾观点.所以本研究目的旨在调查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屈伸肌力以及身体成分中脂肪质量、肌肉质量的特点,并探究哪种身体成分(脂肪质量、肌肉质量)对其膝屈伸肌力影响更明显.膝骨关节炎可降低老年女性膝关节屈伸肌力,而且对肌力质量亦有损伤。肥胖并非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独有的特点。肌肉相对质量,尤其下肢肌肉质量是反应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肌力下降更重要的指标。
  • 摘要: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骨代谢疾病,其特征是骨量丢失和骨组织微结构劣化,影响骨质量和骨强度,结果增加了患者骨折的风险.社会老龄化是骨质疏松发病率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对比观察了跑台运动和全身垂直振动两种不同类型运动方式以及雌激素、金雀异黄酮和氯化锂三种药物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腰椎骨生物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旨在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氯化锂、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和全身垂直振动能改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腰椎的部分骨生物力学性能指标,而金雀异黄酮无任何改善效应。可见,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全身垂直振动和氯化锂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腰椎骨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善效应要大于金雀异黄酮。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可采用跑台运动和全身垂直振动等非药物疗法来改善其骨生物力学性能。
  • 摘要:动态姿势稳定性是指人体从动态的运动状态向静止状态转换时在支撑面上保持平衡的能力.当前采用的向前方向的起跳落地动作的测试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达到稳定状态时间和动态稳定性指数等评价指标的计算原理只是单纯的数学计算,没有考虑到地面反作用力变化所具有的物理意义,而动态姿势稳定性量化方法的不一致也会造成研究结果出现矛盾.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一种新的达到稳定状态时间的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准确性.这一方法基于无垂直初速度的单腿落地动作测试任务,并且根据阻尼振动衰减原理提出的,因为人体落地后维持静态稳定时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的变化是符合阻尼振动衰减原理的.结论说明向前方向和向侧方向的落地动作测试均可作为评价人体动态姿势稳定性的测试方法。根据阻尼振动衰减原理提出的新算法计算得到的达到稳定状态时间具有较好的重复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能够更好地在临床和实验室中用于监测和识别人体动态姿势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并且可以用于评价相关神经肌肉康复训练的效果。
  • 摘要:众所周知,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必然诱发神经肌肉疲劳.由于该运动性疲劳而导致的下肢肌-骨系统控制能力的下降则是引发运动损伤的重要诱因.虽有前人做过比较分析认为运动疲劳结合未预知的落地动作通常会导致下肢生物力学特性发生明显的改变,但就哪种疲劳方案的诱导效果更有效,同时其下肢的运动控制(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等)如何,均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研究结果证实功能型疲劳方案会导致疲劳后髋关节、膝关节屈曲角度增加;但传统型疲劳方案则无明显效果。两种疲劳方案前后的冲击力时域幅值(包括峰值和负载率)并无显著差异,但在GRF的高频部分,采用功能型疲劳方案诱导疲劳后的幅值更大。上述结果提示,通过运动学及地面反作用力频域特征能够反映出疲劳前后的差异,且不同的疲劳方案在效果上存在区别,为疲劳研究中的方案选择提供进一步参考。
  •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出台背景、实施基础及实施意义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足球的国际影响日益突显,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足球体制、机制出现严重的异化现象,中国政府重视、国内俱乐部和高校五人制足球良性发展、女足进世界杯八强、足球特色学校增多、中超上座率飙升为中国足球的改革提供良好基础.《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对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升体育大国形象,开启体育强国梦;增强国民体质,健全国民人格;培育足球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凸显全球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本研究主要从上海经营较好的三家岩馆着手,对室内攀岩参与者的个人基本情况、攀岩参与情况和参与者对室内攀岩运动的整体评价三个方面对上海市室内攀岩参与者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室内攀岩参与者参与年限相对较为集中,整体参与年限较长;参与者购买装备时较为理性,一般是在六个月至一年左右的时间购买;随着参与年限的增长,受伤的几率越来越大,除了髋关节等有所损伤之外,指、趾等小关节和小肌肉群也会有所损伤。有一定室内攀岩年限的参与者对攀岩具有较高的参与乐趣持否定态度,认为还是需要因人而异,但对室内攀岩运动具有较高推广价值持肯定态度。通过本文研究发现,虽然上海地区室内参与者相对较多,但是如何将“散客”变为长年累月参与室内攀岩的“老岩友”,这是目前各个岩馆和研究人员需要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增加放松体验课程,或是增加体验课程的课时数,能够给新接触室内攀岩的参与者多一些适应的机会和时间,以提高其参与兴趣。
  • 摘要:针对贵州省少数民族集中的农村地区,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走访法,对"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和开展情况,进行研究,探索和概括所实施体育健身工程在调查地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阻碍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建议体育主管部门应该依法进行农村体育的开展,从国家和官方层面推动农村人口参与体育锻炼;增加农村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增加农村体育设施在农村的覆盖率,为农村体育的开展提供硬件保证;加大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转变农村人口不良的生活思想,为农村体育的开展提供思想保证;切实减轻农村人口的负担,从经济和时间条件上,为农村人口体育锻炼,提供保障。
  • 摘要:本文在分析体育公共服务主要供给模式及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当前多元供给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协同治理理论,对科学治理当前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政策建议:建立协同治理供给原则,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重视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协同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市场供给的个性化、多样化,逐步培养市场在协同治理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科学定位非营利组织,突出其协同治理中的桥梁与互补作用。
  • 摘要:通过对大妈广场舞现象的思考,探析我国民生体育存在的问题,认为民生体育是一个关注民众生存、生活,关注民众权利、需求、责任的复杂工程,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政府对民生体育的宏观调控,市场对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及个人消费观和价值观的改变都影响着民生体育的发展。而提高中小学体育场地利用率、落实体育健身产业扶持行为、建立区域性体育公共服务网络、加强便携式大众健身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将极大推进我国民生体育的改善。
  • 摘要:社会责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竞技体育社会责任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倡导.要想全面了解和剖析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责任,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脉络.基于此,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责任的内涵及维度划分;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责任的历史变迁;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责任的当代审视及发展趋势.根据社会责任的标准划分并结合竞技体育自身属性,把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责任划分为:国际责任、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文化责任、道德责任。在当代化语境下,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责任的践行意识与协调能力应做到:立足国家、服务社会、尊重个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我国竞技体育社会责任发展趋势将会呈现:国际责任的担当;政治责任的优化;经济责任的凸显;文化责任的回归;道德责任的坚守。
  • 摘要:本文的文献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通过对2000年来我国体育领域反腐工作的制度、法规进行研究,探讨制度发挥的效能。考察2013年以后国家出台的若干反腐倡廉工作的指示、方针、政策和条例,以及政策和制度在体育领域的对接和落实情况。认为以往体育领域的反腐工作存在若干误区,出现运动式反腐、权力式反腐、灭火式反腐、技术式反腐、修补式反腐、形式化反腐等片面或错误的反腐模式,导致反腐工作易陷入“反腐怪圈”。为了根本扭转以往反腐工作的不利局面,必须重建新的反腐思路和模式,即在体育治理的视野下研究体育领域反腐问题,即体育腐败问题的解决必须嵌入到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嵌入到体育行业生态环境的净化中,嵌入到体育领域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建设中。体育领域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归根结底取决于治理腐败体系的现代化,以制度建构惩治和预防腐败,着眼于系统反腐、这是体育领域破除腐败魔咒、走出反腐怪圈的基本行动路线。
  • 摘要:以生态学为理论支撑,运用田野调查法从民俗活动参与主体的角度考察村落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结构、变迁、传承方式、发展困境及生态修复机制等问题,清晰的了解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建议收集、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防止文化的断层和缺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应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的生态修复机制,打造以民族传统体育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村。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建立健全旅游的宣传力度和推广效果,注重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同时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元素加入到体育旅游产业中。
  •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教结合”的历史沿革及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以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学校体育纳入教育与体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不再简单将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进行“1+1”整合,打破行业壁垒,引入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实现培养主体多元化发展。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完善体育人才选拔、培养、参赛体系,组织竞赛体系,高水平教练员培养体系等,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和促进。将“体教结合”全面推入市场体系,在市场的指挥棒下让各种体育资源实现更灵活合理的配置。
  • 摘要:本文以体育彩票公益金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公共体育服务的特征和体育彩票公益金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必要性,根据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目标,从公共体育服务的特殊性、传统体育彩票对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影响、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复杂性以及体育彩票公益金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合理性4个方面,分析了体育强国建设中,体育彩票公益金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必要性.旨在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为同行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整理何振梁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的贡献,主要从何振梁在体育外交、任职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北京申奥和发表学术刊物四个方面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影响,以促进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进程,推广奥林匹克教育,传递奥林匹克精神.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肇庆市建成环境对城市居民身体锻炼活动的影响,总结现有体育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认为合理的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参与健身锻炼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最终影响居民参与健身锻炼活动的不是整个城市的建成环境,而是距离家庭住址1-2km范围内的空间环境;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融合的,政府在搞好城市规划和绿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健身人文环境的建设,完善健身指导体系,使城市绿道网、社区体育公园及小区的建成环境相结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公众健身活动休闲网络。以便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建成环境资源,构建主题健身活动区,给城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提供一个更方便、科学、合理的方式和途径,以提高城市居民健身开展的系统性、科学性、低碳性及参与的广泛性。
  •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展现国内、外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的现状,建议康复应走上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发展之路,以残联为核心的政府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在制定残疾儿童早期抢救性康复法律的基础上,为学龄前残疾儿童建立运动康复专项保障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以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走向常态化的发展道理。理论研究应逐渐加强,首先,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拔高实践研究的起点;其次,融入适应体育、体适能等体育学科理论,避免体育教育与特殊教育“两张皮”现象;最后,加强运动康复的本土化理论研究,立足中国实际,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体系。应在医教结合背景下进行康复课程的开发,在国家大力提倡“医教结合”的背景下,运动康复课程将根据残疾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设计,该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与同伴的交往与协作,并在达成每一个运动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压力、努力、喜悦、自信以及自我实现。建立“机构-社区-家庭”一体化康复平台,运动康复想要普惠全体学龄前残疾儿童,就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机构-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康复管理智能平台,让机构、社区和家庭的康复到有效的统筹管理。
  •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综合概括和功能分析、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在收集、整理和系统研究有关理论、实践、实证等三方面的文献后,对多中心治理理论认真研读和解析、工会几十年的历史演进和功能发挥进行系统梳理,运用功能分析和逻辑分析法,论证了工会成为体育治理主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认为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国家治理结构的多中心安排,体育治理现代化要求建立多中心的体育组织体系,但是现有体育治理组织体系、治理能力与体育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去甚远。结果表明,工会成为体育治理的主体和中心之一是非常必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 摘要:本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体育旅游活动项目设置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的关于浙西南体育旅游相关研究中,主要侧重于浙西南发展体育旅游的相关资源进行分析,主要从人文资源、民族体育资源、自然资源等资源优势进行相关研究,并没有涉及到体育旅游活动的体育项目的研究,对项目设置的现状及发展的趋势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及分析。结果表明,丽水地区有发展体育旅游的山地资源、江河资源、体育场地资源、节庆资源、民族传统资源等多个优势资源。市民更热衷于具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体育旅游项目,其次热衷于经济实惠的体育旅游项目,市民更向往参与到具有刺激性、娱乐性、趣味性的项目中。目前丽水市体育旅游市场亟待解决的是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专门人才培养。建议丽水市有关部门在未来项目开发过程中侧重发展受市民欢迎程度比较高的项目,对于危险性较大但市民又特别喜好的项目应增加保护设备,并注重项目产品的设计开发及专门人才的培养。
  •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理清目前我国户外运动的组织形式,分析与研究户外运动事故中的责任性质、责任承担以及风险防范问题,认为近年来,我国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数迅速增加,但是,意外事故的频发使户外运动的安全性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从组织形式上进行分类,可以把户外运动分为民间自发组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营利性企业组织三类。营利性企业在组织户外活动时,会与参加活动者签订合同并为其购买保险,此类户外运动事故的责任可以适用违约责任,也可以适用侵权责任解决。民间自发组织和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的户外活动中安全事故只能适用侵权责任解决,另外要考虑责任承担者是否有抗辩事由。应当从政府和三种户外运动组织两个层面构建我国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降低户外运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日本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日本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中政府委托管理的运营模式,以及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运营机制为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在俱乐部运营过程中,日本主要采用政府扶持和自主经营相结合,能够独立运作和自主经营的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不足50%这一现状,也启示我国政府应加强公共服务,树立长期目标,加强社会共建,为社区体育俱乐部自主运营提供条件。
  •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从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三个方面阐述了目前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现状;通过对现状进行剖析发现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变革路径:由传统的政府管理型模式向政府与社会综合管理模式转变,遵循着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日常管理与鉴定管理两条主线,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网络;界定边界清晰的机构管理职能与权限,遵循上述两条主线,分别界定日常管理型政府组织、鉴定管理型政府组织以及社会类组织各自的职能与权限,实现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职能划分;制定科学严禁的管理制度框架。专门制定针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制度,如建立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鉴定工作实施办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师与考评员申报办法、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与培训基地管理办法等;建立奖励与惩处制度,对于表现良好的个体实施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甚至报酬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个体同时也制定处罚措施;建立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数据平台,设置管理部门登录端口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登录端口,以便于政府纪录相关数据,实施动态跟踪。
  • 摘要:以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供给、契约理论为基础,分析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价值意义等问题,丰富和发展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描述与分析国内外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经验与问题,建议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与范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服务承接主体多元化,扩充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监督机制。
  • 摘要: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针对网络赌球的运行机制及长期泛滥原因等进行研究,认为为了有效打击网络赌球,应该相应加大对网络赌球的处罚力度。另外,针对电子取证的特殊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反赌球法》。为严厉打击网络赌球犯罪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快取证的速度和准度。另外有效地治理网络赌球,除了依靠公安部门的严厉打击,还应该结合疏导的办法进行治理。因此,应增加我国体育彩票对彩民的吸引力,积极研究各类体育赛事的特点,丰富玩法。此外,适当提高返奖率,调动网民的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治理网络赌球,还需在监管和防范两方面搭建体系。加强对相关赌球信息的监控,建立健全举报机制,及时剔除、屏蔽相关赌球信息。另外,金融管理部门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定期排查及检测异常交易信息,形成有效的监管,切断网络赌球的资金结算和转移渠道。
  • 摘要:运动性休闲活动近年来在我国城市中普及程度逐步上升,市民对运动休闲空间要求也随之提高,本研究从城市空间分析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不同形态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在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建议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的规划应加强街区层级公园中的运动休闲空间建设,丰富内设运动休闲设施种类及微观景观小品、信息查询系统等配套设施。摒弃形式主义政绩观,重点围绕居民生活区规划建设离居民区较近、尺度适中,空间感强、空气流通性强、契合该区域居民运动休闲需求特点的小型化、特色化运动休闲广场,并进行相应运动休闲功能分区及环境设计。根据城市水系地理特点选择适宜的滨水运动休闲空间类型,并结合运动休闲活动开展的空间设计理念,将运动休闲元素嵌入滨水区规划设计中,通过布局相关要素为运动休闲项目开展塑造空间条件,实现人、运动、环境三者有机融合。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活动实施情况、主体参与情况以及价值需求与满意度等的调查实证,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进一步完善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点构建学校、社区、家庭青少年体育网络的机制,建议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培育,逐步构建以“中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为龙头,省、地市俱乐部行业协会为主体的三级俱乐部培育孵化体系,充分发挥其行业指导和服务作用,促进青少年体育组织可持续发展。优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规范化管理,制定实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服务标准》等。进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市场开发及品牌构建,逐步实现向学校和社区倾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市场开发,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扩大俱乐部的社会影响力,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市场产业化进程。
  •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实地考察法对当前社区草根体育组织自治模式进行分析,提出社区草根体育组织自治的权变性与前瞻性发展模式选择。建议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理顺与政府合作治理的逻辑关系,构建政府、草根体育组织、出资人、社区公民等多元化主体,通过自治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及公信力,进一步弥补政府管理体育或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不足。
  • 摘要: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以"十三五"时期的我国体育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改革目标及相关发展对策,在改革环境上,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发展环境;在改革目标上,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要在逐步扩大自身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实现,“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组织管理体制;在改革策略上,我国体育社会组织首先要强力推进与政府部门的脱钩,其次要围绕审批权,不断丰富自身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 摘要:采用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社会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太湖沿岸的苏州、无锡、常州以及湖州、嘉兴等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开展的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分析构建“环太湖假日体育圈”可行性、必要性、活动内容、影响因素、基本特征,探索构建环太湖假日体育圈的发展路径,建议建立环太湖区域管理体系,强化环太湖“两省五市”各政府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努力打造“环太湖假日体育圈”体育品牌。充分利用“环太湖体育圈”的优势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不断推动和完善“环太湖体育圈”的建设和科学发展。
  • 摘要:本文主要从体育艺术概念的界定与分类、体育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体育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在梳理与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体育艺术学学科的构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术界对体育艺术概念的界定和分类有很大争议,笔者比较认同的是北京体育大学的马鸿稻教授及其学生的观点;目前国内体育院校体育艺术系(院)艺术类专业的办学现状是混乱的,学科定位不清。建议学术界应当召开专门的学术会议,共同商讨体育艺术学学科构建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改变目前体育艺术系(院)艺术类专业的办学现状,根据自身的优势,完善专业方向,争取把体育艺术学定位在艺术学的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门类下;借鉴艺术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尤其是文化研究法,为体育艺术学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 摘要:本文讲述了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阶段划分,分析了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主要成果及共性特征,总结了西方训练理论主要研究视角及启示,关键是我们能否紧扣训练实践需要及主要训练难题,转变研究思维,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充分借助生命科学的方法,系统进行脚踏实地的实证研究,探索不同项目的内在训练规律及解决关键训练疑难问题的内在生物学机制,逐步构建基于生物科学基础的训练学创新理论与方法体系,掀开训练学理论发展新的一页。
  •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三种赛前训练强度动物模型,研究不同赛前训练强度模式对运动能力及机体的影响,本实验强度动物模型是有效的;双峰强度模式对运动能力提高最明显,递增强度模式次之,超量恢复模式对运动能力提高效果最低;超量恢复模式对骨骼肌损伤程度最低,双峰强度次之,递增强度对骨骼肌损伤最严重;递增强度模式对增强骨骼肌蛋白合成效果最明显,双峰强度次之,超量恢复模式对增强骨骼肌蛋白合成效果最低。建议超量恢复模型能有效提高运动成绩且对骨骼肌损伤较低,可作为一般训练手段。双峰强度模型对运动成绩提高最明显,可作为赛前训练的主要训练手段。
  • 摘要:本文作者对我国近5年运动训练学热点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以期为训练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作用,体能训练中的每一项练习都应该有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不应只局限于对几个动作的研究,应通过对运动专项的分析,结合运动员的个性化特点设置最合理有效的体能训练的过程,把体能训练看成是完整的、系统的体系,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是对运动训练的整体性规律和长期训练过程组织的研究,而板块周期是训练分期理论中的一种最优化的短中周期模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