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2011年(第十九届)新闻理论研讨会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2011年(第十九届)新闻理论研讨会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2011年(第十九届)新闻理论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珠海
  • 出版时间: 2011-11

主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2011年(第十九届)新闻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89条结果
  • 摘要:随着电视的迅速发展,电视频道正由稀缺变为过剩,特别是有线、无线合并后,每个城市都有了更多的频道,过去一个频道一个台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目前,合肥电视台就有新闻、生活、法制、财经等七个频道,定位明确,各具特色.说到电视内容,内容为王是传媒界最为熟知的从业理念之一,被许多大型传媒奉为经典。在新的传媒竞争时代,信息供应出现过剩,媒介内容似乎唾手可得,而受众注意力和品牌认可度成为真正稀缺物。可以说:品牌为王正在上升为今日传媒市场竞争的新法则。频道的品牌特色是由品牌节目支撑的,但是选择节目时一定要围绕着频道定位展开,不是所有的好节目都能往里装。必须区别于现有台内新闻、法制、生活、财经等频道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频道品牌。好的故事没有地域限制,大家都喜欢,于是故事休闲频道围绕新闻故事展开节目选择,从长沙台所有品牌节目中挑选: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情感故事、社会丑陋现象进行故事化演绎戏说抨击等栏目成为频道的主角,频道特色通过节目开始显现。电视频道的品牌特色必须在稳定中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以频道的差异性传播来创造市场。以内容为王为基础,充分引进或制作品牌栏目,在节目中注入本地元素,使节目具有载地性,优化频道经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需要电视同行们在今后的改革和实践中共同不断探索。
  • 摘要:本文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国际和国内的两个成功案例说明利用新媒体做强做大电视节目内容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即通过社交化媒体,手机等智能设备让节目互动更加灵活,节目内容生产更加实时贴近.通过社交手段,新媒体使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本文试图使用"案例研究"(casestudy)的研究方法探讨传统电视台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强做大自己的内容。使生产出来的节目内容更具创新性和观众易接受性。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选择当前节目播出占比最大的新闻和自制栏目两大块来切入,提供鲜活的实际案例,提供借鉴和讨论,比如电视新闻社交移动化和电视栏目APP双屏化就是两个新的尝试,在电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上,全世界的电视工作者都在努力地把新技术移植过来。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拍摄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直播连线的IT化,节目传送的3G化。这些技术让观众更加与新闻现场贴近,更加能获得各方的声音。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尽管日本官方已经提供了大量信息,但是媒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借助新技术,仍然让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非常尴尬。一位VJ通过自己的放射测试仪获得的视频内容广受传播,使得日本官方不敢在新闻披露方面做假。当然强调的新媒体,不仅仅是在技术上,还体验在理念上。社交媒体的迅速成长,提醒传统广播电视人员,真正的新媒体不是技术,而是传播理念。社交媒体的快速成长正说明当下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还包括传播观念、传播形式的革新。传统电视是一呼天下应的广播方式,而社交媒体则是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如何将这种HUB方式的传播形式做到金字塔式的电视当中,需要更多自身理念上的更新。只有更开放地拥抱新媒体,才能真正利用好新技术、新媒体,只有把自己的意识更新成新的传播意识,才能把新媒体,社交内容真正植入到传统电视节目的内容制作当中。在今天这个融合的时代里,如何制作内容满足受众需求是电视工作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观众的需求是超越原有的内容,原有的表现形式。他们需要得到在视觉上的更好满足,需要得到在内心的更好体验。这些都要求利用最新科技,最新传播理念来实现对用户,对受众需求和体验的满足。所以要更加注重对观众体验的观察和研究。作为"看"的艺术的制作人,把观众"看"的体验做到极致就能像苹果手机把用户对手机的使用体验那样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 摘要:媒介环境的变化正在影响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及忠实观众的稳定性,观众碎片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据一家权威媒介研究机构十年的跟踪显示,每天人均使用媒介的总时间呈增加态势,而城市观众日收看电视的时间却从1997年的185分钟下降至2008年的175分钟.因此,不论何种传播方式,都是以受众有效接受为目的,再重要的信息,再出色的节目,只有引起受众注意,被理解并接受,才具有真正意义,只有完成了从节目编码到观众有效解码的完整流程,传播才得以真正地实现。我国传媒研究学者张景云在《大众传播距离论》一书中指出,大众传播心理距离是指在大众传播者与受众在认知、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差异程度。直播-将"新近"发生的新闻变成正在"发生"的新闻,传播者与观众站在同一起点上,共同探知"未知",由此产生了认知距离的贴近;而对信息获知上平等的地位拉近了传受之间的情感距离;共同见证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淡化了传播者"筛选"和"把关"的痕迹,增强了信息的客观性,也易于拉近双方的态度距离。主动受众的一大特点在于,不仅仅满足于信息的被动接受,更重视自己的意见表达权。这就要求传播者培养受众的"对象感",这也是大众传播吸纳入际传播的策略,从而拉近传授双方的心理距离。只要找准了互动定位,采用了恰当的互动形态,放开参与平台,充分尊重观众的意见和话语权,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并赢得观众的参与积极性,营造传受间的双向互动的传播关系。以上四个方面,主要从如何拉近与观众间心理距离的角度,阐释怎样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然而,在贴近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一味拉近。研究表明,心理差距与态度改变之间呈倒U字形曲线关系,即当沟通的信息与观众之间的认知、情感差距太大或太小的时候,几乎都不会产生影响,甚至会起到逆反心理。高高在上的宣传,观众难以接受;但是连猫上树这样的新闻都会有几台摄像机同时对着它时,就弱化了媒体的权威性和舆论引导功能。2001年,正是《南京零距离》凭借着新闻视角下移、街头巷尾内容的加入、平民化的主持风格等一炮走红,进而引发了民生新闻浪潮,然而多年后,也是由于低俗化、琐碎化和负面化的审美疲劳,把它带入了瓶颈阶段。
  • 摘要:自己对历史的认知何其浅薄与片面.成长过程中不断铺陈叠加的各种文本,郁达夫散文、鲁迅小说和历史课本那些晦暗、艰涩、坚硬和沉重,一直编织着我对民国、晚清的种种认知,以至于不知不觉中,连当时的风物都沾染上了这种阴沉的颜色,包括天气.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正面目,但是这种偏差早已顽固地、不可救药地内化于心.政治用意识形态,文学用语言,而传媒则用"故事",建构着个体、群体乃至国家的认知。本文就媒体传播中对单一故事的背景抽离和逻辑的风险结合肖学亮事件及历史故事进行了分析解剖,并表达了对媒体应该超越单一的期待,最后认为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媒体所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同样是单一故事,由个体组成的传媒,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人性的弱点-文过饰非、阿Q精神,等等。记者期待发现真相,却往往身在蒙蔽中。如果要推论其原因,一句话,无论是社会还是人性,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就其本质而言,多重故事背后折射的是多重人性,这才是真相。
  •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要求高,难度大,时效强,任务重.目前在我国的市州级城市电视台坚持开办"电视评论"型栏目的是越来越少.然而,只要眼光盯住"上面"(主要指中央、省大政方针或决策);手中抓住"下面"(主要指地方台范围内的典型事例材料),创新思维,把握选题技巧,敢于碰重大题材,善于强攻"热门话题",巧于舆论正面引导,电视评论在地方台中会竖起一面旗帜,会很好扩大地方主流传媒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 摘要:伴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新闻的生产和运作方式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微博的出现,更是颠覆了以往的新闻制作和传播模式,公众借助网络和手机走上了新闻事件传播的前台,极大扩展了"记者"的内涵和外延,让公众成为"话语权"的一分子,对传统大众媒体造成了压力.作为传统媒体典型代表的城市电视台,在来势汹汹的新媒体面前,天然的"话语权"优势遭受冲击,其相较于省级以上电视台的"本土化、贴近性"特色也因此而暗淡.尤其在面对接踵而至的公共事件时,微博甚至开始呈现出时间上领先,舆论上主导之势.面对新的媒体环境,我国的城市电视台该如何捍卫自己的"话语权"和公信力,在三屏融合的大趋势下,二者如何互补共存、互惠发展。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媒体话语权是指媒介对受众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现实影响力。电视台的话语权,简单说来就是电视台控制舆论的权力和影响社会的能力。一般来说,在信息传播活动中,话语权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传播主体的话语权,另一种是媒介之间的话语权控制,在传统四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中,电视曾独占鳌头。城市电视台由于其特有的地域性、贴近性和本土服务优势也一度占据着话语权的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城市电视台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态势。尤其是作为省会城市电视台,除了面临着与省级电视台间的不对等竞争的劣势,更面临着来自网络的竞争压力。没有话语权,就无法在当地引领社会舆论,产生社会影响。而社会影响力的降低对城市台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必将导致媒介产业链的恶性循环。据了解,在我国,市一级的城市电视台达600多家。由于覆盖面有限、市场狭小等问题,面临诸多困难,处于低水平的竞争和重复面对激烈的市场搏弈,城市电视台收视份额波动起伏,每况愈下,难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把关人"是媒介传播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作为传统媒体,城市电视台在媒体把关这一块,一向十分重视,这有效杜绝了虚假新闻的产生,从而保证了传统意见领袖影响模式的有效性。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并不是十全十美。由于门槛较低,加上"把关人"的缺失,作为一种网络产品,其虚拟性与生俱来。因其不具有传统媒体专业化的、程序化的信息生成和过滤流程,微博信息的真假无从保证,面临着信息监管和信息过滤的问题,空洞、琐碎、闲杂的信息容易大量涌现,内容上毫无意义、缺乏新意,无病呻吟、过分碎片化的信息轻易被淹没在顷刻间的只言片语中,微博更是被冠以"垃圾箱""话唠地"之名。虽然微博推出了自身的认证体系,但其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信息。三屏融合,就是指电视、电脑、手机三块屏幕融合为一。由于"三屏"分别对应着有线电视网、宽带网和电信网,因此三网融合后,必然带来终端设备的三屏合一。用户在不远的将来,可以通过一个终端屏幕将电视、电脑和手机的功能融合为一,既可以观看电视节目,也可以登录互联网,还可以进行可视通话。由于微博借助于电脑和手机这两个载体存在,在"三屏融合"的趋势下,也窥见了城市电视台与微博在"话语权"之争中互惠互生的未来发展前景。对城市电视台而言,从三网融合到三屏融合的必然发展之路,更预示了其与微博在内的新媒体积极融合的必要和必然。虽然二者在信息处理和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信息的再现和传递,始终不变的是信息本身。因此,在融合的过程中,根据信息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的有效传播,既是对事实的尊重,也是对受众的尊重。"话语权"之争的实质,并不在于此消彼长的输赢,而在于"话语权"模式的重构,从而实现长远互利互惠的双赢。
  • 摘要:新闻节目作为电视媒体最重要的节目形态几十年来其内容、形式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与之相适应,电视新闻的传播模式、叙述方式和主持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0年来新闻节目大致可归纳为五种形态:联播体形态、深度报道形态、访谈新闻形态、娱乐化形态、民生新闻形态.总体来说,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的话语权不断扩大,在享受话语权扩大的喜悦的同时,主持人也因话语缺失、话语失当、话语霸权等问题面临着来自学界、业界和受众的广泛质疑.无论何种主持风格,主持人都应该明白,作为媒体和公众的代言人,受众永远是最重要的,要有责任担当,时时为受众着想。节目主持人经常说"受众朋友们听明白了吗"之类的语言就是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受众为中心,如果换成"受众朋友们我说清楚了吗",就会让受众充分感受到一种温暖。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一定要有对象感,因为你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摄像机镜头,而是千千万万个有情感、有思想的受众,你的每一句话都有人在认真倾听。电影《手机》里,主持人严守一走到哪里都会有受众夸赞他说得好,而他总是谦虚地说,"不是我说得好,是费老写得好。"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费老,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受众喜爱的主持人,主持人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文化修养。
  • 摘要:新闻的现场纪实性报道已经成为现代电视的主流,电视记者也不再局限于屏幕背后.在重大事件现场的直播连线,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深度评析,贯串新闻始终的体验式、全现场报道.电视媒体已经在有意识加大记者的现场报道分量,改变传统的演播室主持人加新闻画面配解说词的单一新闻传播方式,让新闻的贴近性、亲和力更强.文章介绍现场出镜"说对话"方能体现记者的职业素养,而且记者现场出镜"会穿衣"彰显记者的人文修养,而且选好现场出镜的切入点新闻的方式很关键,并介绍了导语式出镜、嵌入式出镜、结尾式出镜等三种模式。
  •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舆论监督环境的日益改善,电视媒体舆论监督的密度、力度、效度不断加大与提高,电视新闻隐性采访手段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借助隐性采访手段采访制作的舆论监督方面的成功报道不胜枚举,但由此产生的"新闻官司"也呈上升趋势.分析这些新闻纠纷与诉讼的原因,有记者采访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也有当事人和司法机关方面的问题,但归因到最终,还是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界限不清的问题.还有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工具问题,不能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和其他违法采访工具。
  • 摘要:现行的收视率调查方法有效的记录时间为31秒,这就意味着如果观众收看节目的时间低于31秒的话,那么就产生不了收视率.因此,要把观众从无意注意转到有意注意,努力设计节目的兴奋点,讲故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本文主要从故事反说、小人物大故事、不忘细节、先声夺人抛悬念、故事结尾要精彩,创造强烈的期待情绪等方法,介绍了如何利用故事化的新闻叙事抓住观众眼球,深入采访会获得大量新闻素材,这些素材中包括众多人物和事件。但在报道新闻时,并不能将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一股脑地挤入一篇文章。通过细小的、却又很典型的事实反映重大事件或问题,新闻报道就会变得生动、深刻,而且有说服力。讲故事,要从某个具体的事件或人物展开,由小见大,让观众在你的描述中去体会和感悟主题。人类社会中的角色是多元化的,但人性具有人类的共通性,通过个人的命运、体验、挫折、痛苦来呈现蛰居心灵深处的人性,是电视文化作品最震撼人心灵之处。电视新闻应依靠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令人震撼的事件现场、内涵丰富的细节、充满悬念的叙事结构,增强新闻的审美性,使信息的传播更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 摘要:为了满足现今广大电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传统电视节目一直在不断地提升节目质量,改善节目制作能力.而新媒体的技术创新和迅猛发展给传统电视节目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视频网站的蓬勃发展,IPTV电视、数字电视的市场规模逐步提升,手机电视的崭露头角已经影响到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发展.面对如此的市场环境,传统电视节目走向何方。传统电视节目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已经不再是仅仅通过电视收看到电视节目.传统电视节目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主动切入新媒体创新传统电视节目,提升传统电视节目的价值。首先,电视台作为传统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者应充分意识到内容的重要性。在新媒体的时代,传播能力的剧增、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让新媒体平台对内容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如果没有丰富的内容作为支撑,新媒体的平台无立足之地。电视台应制定新媒体时代的内容战略。在逐步改善传统电视节目内容的基础上,渠道的拓展将是传统电视节目进一步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公信力和用户覆盖的重要途径。通过新媒体的平台实现在线支付、生活信息服务、预订服务、购物服务、游戏服务等多样化的产品服务结构,为用户在收看节目之余可以真正达到"用"电视的目的,方便快捷地使用到自己生活相关的服务。新媒体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对于大多数传统电视节目制作单位来讲,新媒体的市场是需要培育的,大部分的应用还不具备成熟的商业模式。而新媒体发展的成本投入非常高,节目制作、内容存储、用户分发等成本庞大。所以对于大多数电视台采用寄生和合作的策略较为妥当。
  • 摘要:作为传统三大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正面临着来自"第四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的挑战.作为地方电视台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广阔平台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视频节目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视频网站,构建第三收视方式,在竞争中取得共赢.随着这次视频牌照的颁发,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除了电视台可以制作视频新闻及节目以外,更多的广播、报纸及杂志媒体也会有大量的视频新闻及视频节目出现。越来越多的广播、报纸、杂志媒体人涌入互联网,大家需要的只是拍摄技术及后期编辑制作技术的辅助及提升,就可以与以前的电视媒体人一样操作视频报道及视频节目了。不管怎样,传统媒体各霸一方的格局将被打破,所有的媒体最终都将成为跨媒体。如果现在不把新媒体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的话,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里,将会被传媒产业这列高速飞奔的列车甩下队来。所以一定要把握机遇,寻找与新兴媒体结合的道路,同时不惜血本地发展网络媒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夹缝中,寻出一条生路。拥抱新媒体,可能是传统媒体唯一的机会。拥抱新媒体,或许是传统媒体进一步提升价值的机会。
  • 摘要:央视组合、省级卫视组合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把城市台的命运推到了悬崖边上.民生新闻节目还有没有出路?出路又在哪里。此文探讨的正是民生新闻节目困境中一种可能的方。首先,跟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带来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在现有形势下,不能把新媒体当"敌人",而应该当成伙伴,因此开通了栏目官方微博,及时倾听网友的声音。同时,跟新浪、腾讯建立了线索分享制度,第一时间切入网络热点,调查网络真相。其次,跟成都先锋新媒体有限公司合作,搭建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始终认为,要想让观众持续关注一档60分钟的民生新闻节目,必须有伴随性的诱惑,就配合节目进行了短信互动,比如在进行"饮水机全城除垢"的行动时,只要发一个短信,清洗饮水机就能享受5折优惠,比如进行"上班族午餐工程"调查期间,只要发送一条短信,吃盒饭就能享受6折优惠,比如节假日期间,只要参与猜字谜互动,就能获得电热毯、电暖器或者是品牌手机……就是这样一些刺激,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高涨了,仅仅10月17日至10月23日一周,短信参与数量达8200多条,最高的一天达到2700多条,也就是每一分钟就有45个人在发短信,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在10月24日晚上一小时的节目直播中,短信数量更是历史性的突破6000余条,也就是每一分钟就有100条短信发进来,这是笼络观众的最好方式,而且参与的人数还在逐日递增。作为城市台来说,民生新闻节目不是走向了末路,而是民生新闻节目的表达方式需要改变。电视人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及时调整思路,做出真正符合观众口味的节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市场占有率中的胜利者。
  • 摘要:电视直播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中国进入三网融合时代,信息成为媒体重要的财富和有效的竞争手段,电视媒体必须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利用直播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占有,只有这样才能在媒体竞争中占据优势.电视现场直播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强化新闻敏感度,提高鉴别能力。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但并非所有新鲜事都能称之为新闻。面对众多线索,要能够迅速判断、鉴别出最具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为新闻现场直播提供丰富的素材。(2)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直播流程,使各类直播有操作规范可循,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工位能迅速进入直播状态,保证直播在第一时间启动。(3)提高记者的现场掌控能力。在现场直播中,出镜记者是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与新闻事件同为新闻的主体,起着与受众交流的纽带作用。一个好的出镜记者,应该具有敏锐的现场观察、判断、处理与描述能力,能够在新闻现场用眼睛搜集新闻素材,并迅速将之转化成新闻语言,将有效信息准确、迅速地报道出来。(4)提高主持人的沟通和提问能力。由于现场直播面对的是正在发展的事件,现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很可能提前设定的问题和现场情况有出入,这就需要演播室主持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尽量为观众再现丰富多彩的现场空间,创造全方位的信息场。(5)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现场直播由于场地、信号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可能出现视频和音频传输上的瑕疵。这就需要前期记者、后期编辑和技术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力争将现场直播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总之,电视事业的发展、传媒竞争的加剧给电视节目和电视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电视现场直播是电视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应对挑战的一个有效途径。办好电视现场直播,将新闻在第一时间报道出来,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吸引不同阶层受众的积极参与,拉动收视率,更可以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彰显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切实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 摘要:中国电视曾经历了完全受控于计划经济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由于电视媒体的完全国有化及其过于偏重意识形态宣传的要求,电视节目过于严肃呆板,宣教的成分远远多于娱乐.但随着国内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尽管国家的计划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主导地位在媒体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商业和市场因素的注入却已然影响渗透到各个方面.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们在认识活动过程中,能够较长期稳定地指向某种事物。兴趣是受众选择某个电视节目的理由,它表现为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这就是说,受众对传媒的兴趣也一定基于精神的某种需要,当受众对节目播出的内容感到需要,就会产生并保持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对节目的积极收看。比如: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深夜的守候,耐心地等待广告之后的电视连续剧,等等。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有这样的倾向,对他们所赞同的信息表现出偏爱,对认同的主持人、记者所讲的内容感兴趣,反之则表现冷淡甚至敬而远之。心理定势,是个体对某种行为做好的一种准备,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是一种完整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从自身过去的经验中不由自主地把那些同他的心理定势联系着的现象挑选出来,并摆到自己意识的中心地位。央视于2001年推出的电视栏目《百家讲坛》堪称文化教育栏目娱乐化的成功范例。《百家讲坛》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传播内容,将学者、教授的课堂搬到电视上,这个原本看似枯燥的教育节目却大获成功,受到观众的追捧,原因就是将娱乐化的元素合理、恰当地运用在节目中。《百家讲坛》的成功无疑是电视节目日益往通俗化方向靠拢的一个典型例子,其成功的诀窍即是用说故事的方式来普及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虽然有来自学界批评的声音认为,《百家讲坛》类似于说书的叙述方式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伤害,并存在很多硬伤,但这并不妨碍电视机前的观众在享受故事性的情节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知识。这也是当前电视栏目普遍采用的一个方式:故事化。
  • 摘要: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我国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写博客、发帖子、上网交流等主要网络活动已成为许多民众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现实问题、参与政治民主的重要方式.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媒介与网络媒体正在形成会合之势,改变着中国社会的舆论格局.电视媒体利用网络可以补充影视媒体,克服信息转瞬即逝的弱点。用来克服传统媒体互动手段差,交流能力弱的弊病。与电视台的主流媒体(也就是电视媒体)互相扶持,提高主流媒体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增加广告收入。必须要确立电视台网站的风格,我认为网络既是辅助电视媒体的工具,又是相对独立的信息传播媒体,在网页设计风格上,要有地标性设计,符合城市的区域地位,要突显和时代潮流相称的时尚元素,要体现城市的发展方向。确立电视台网站的功能,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网络要达到的目的。
  • 摘要:197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尼葛洛庞蒂用一个图例演示了三个相互交叉的圆环趋于重叠的融合过程,表达出他对于计算机产业、出版印刷产业和广播电影产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的预见和判断.1983年,同样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政治学教授普尔将"融合"视作媒体工业的变革力量,认为模式的融合模糊了点对点传播(如邮政、电话和电报)与大众传播(如印刷、广播和电视)的界限.今天,伴随着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间的融合已逐步实现.首先,夯实电视作为权威发布的专业平台。古登堡之后,特别是现代报纸滥筋的小报时代,快速将信息和观点进行广泛传播的基础-渠道问题似乎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廉价的物质载体使得信息的大批量复制成为可能,并且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成为历史的现实。但是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对信息渠道几何量级增加的恐惧与欢呼,带来的除了出于各种政治的、商业目的对媒体的利用之外,倒恰恰是日后严肃媒体地位的确立。媒介专业主义,也正是与当年西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小报市场相伴发展起来的,是对信息品质的一种回归。而电视相对于网络、移动手机等新媒介,天然地与权威信息的源头更亲近。在提供个性服务的层面,随着智能电视平台搭建的逐步完善,电视的智能服务功能将得到全面开发:电视体感游戏,让你直呼过瘾:高清电视点播让你免去传统电视广告和等待的烦恼;电视缴费订票方便生活;而电视视频聊天、电视名医会诊、电视远程教育阅读、电视电信业务、电视商场购物业务等则几乎满足了人们生活中大多数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很多中老年消费群体,电视的熟悉程度和信任度远远大于互联网,所以一旦未来智能电视平台搭建成功,将对互联网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但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激发用户的消费热情,从而迎来电视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 摘要:随着微杂志、微电台、微电视的应运而生,作为基于公民社交网络的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建构,甚至社会动员上的作用已不能等闲视之.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的影响正在式微.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的一项分析表明,与2010年同期相比,公众媒体在舆情源头方面的作用明显减弱,下降了17.5%.本文认为,自媒体所以甚嚣尘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公众媒体自身话语的迷失和价值的缺失。公众媒体要继续主导公众舆论,体现其传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就函待实现自我的超越,这种超越既有对自媒体核心精神的认知和融合,更有对公众媒体专业价值的发现和坚守。存在公众媒体和自媒体"两个舆论场",已是既成事实。在公众媒体舆论场中,公众通过信息管控者的议程设置,达到对某一议题的认识和看法。而在自媒体舆论场中,公众则通过信息的自由分享,观点的即时互动,迅速形成并发酵舆论。按理说,公众媒体舆论场应该以其公信力和权威性主导社会舆论,但现实的尴尬在于,很多时候,自媒体舆论场已经跑赢公众媒体舆论场,公众媒体舆论甚至成了自媒体舆论的"跟班",迷失在了自媒体舆论场汹涌的江潮之中。新闻视域,是新闻关注的视野所及,它体现媒体管控者对现实的感知理解及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新闻视域的选择塑造媒体的"拟态环境",而受众正是通过"拟态环境"来提示一系列对现实的判断和行动。议程设置的迷失会直接导致公众媒体舆论引导的失效。只有当公众媒体的议程设置成为公众议程后,才能形成公众媒体舆论场。专业信誉,既有专业能力,也有职业操守,它既是公众媒体公信力的核心,也是公众媒体有别于自媒体的立身之本。著名报人普利策说:"新闻事业的最难之处就是既要保持新鲜报道的生命力,又要使其受到精确和良心的约束,而不是随心所欲。"在美国,即使像丹·拉瑟这样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主播,也会因为"充满不可饶恕的自由主义的偏见",而不得不被CBS辞退,就媒介传播环境而言。自媒体的勃兴增加了公众媒体舆论引导的难度,在信息接收方式上,自媒体的出现让受众和传播者的界限模糊,尤其是受众享有信息发布和分享的渠道后,打破了媒体对新闻信息的建构和垄断。自媒体的勃兴给公众媒体如何在迷失中归位,重塑其媒体公信力和舆论传播力提出了挑战,同时这种挑战也形成了"倒逼",让公众媒体通过话语体系的重建和价值本位的回归,有效提高公众媒体的公信力,在引导主流舆论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 摘要:在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飞速发展并日益强大的形势下,长期以来一直稳居传媒"老大"地位的电视传媒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适应形势、迎难而上,办好电视传媒?本文认为,必须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起电视传媒的新形象.同时大胆作为、开拓进取,发挥电视优势,办好节目,努力抢占网络传媒新市场.在目前的形势下,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电视传媒很有必要考虑借鉴中央级媒体(及港台、省级媒体等)的做法,好好思考、认真研究、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条件和优缺点,更加明确具体的发展策略和目标,迎难而上,有所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采取"台网联动,共同发展"的办法,在一如既往办好电视传媒的同时,以电视传媒为"支撑",不遗余力创办好网络传媒(主要是网站),抢占新兴传媒市场。在实践中,应始终坚持"新闻立台""新闻立网"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落实在办台、兴网的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十个更加注重"。电视传媒就应当改变过去那种"本地媒体只播出地新闻、只关注本地或与本地相关的人和事"的"地方台"做法,而应当以开阔、包容、合作、海纳百川、面向全球的大视野来办好地方电视台。也就是说,立足本地,在当好地方党委政府喉舌、努力办出本地"小电视台"的地方特色、"小网站"的独家风格的同时,留出一定的时段、网页,关注天下时势与大事,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广大人民群众特别关注、特别想了解、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和事。电视传媒应当充分认识自身优势所在,进一步强化"直播意识",尽力办好每一档、每一场现场直播栏目或节目。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办些直播节目,做到能直播的节目一定直播(而不是录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和特长,留住观众,巩固和提高收视率,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并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还要紧抓广告传媒这个途径不放,服务好特殊观众。
  • 摘要:以台内新闻中心为"云",以台外多个移动直播终端为"端",从云到端,呈现多终端的新闻内容获取、前后方互动的新闻生产、新闻现场的鲜活呈现、新闻背景的快速加工、新闻大事件的多渠道深度挖掘,新闻"云生产"模式不是直播单元的简单叠加,而是报道团队通过对多种便捷技术手段的调度、组合、综合运用,为常态直播的多样化和极致化表达增加多种可能性,同时对传统的新闻采制习惯进行解构.技术、理念、技战术必须同时进步,缺一不可.
  • 摘要:竞争压力的增大和栏目时长的增加,要求电视新闻栏目的管理运营更加精细化,而收视数据精确到秒,也为电视新闻栏目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依据.如何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呢?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大型电视新闻栏目频道化管理的新思路,并从内容模块化、编排对象化、组织联邦化、考核精准化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城市电视台新闻栏目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按照我国广电总局的要求,各省级卫视正在回归新闻综合频道定位,增加新闻类节目播出总量,城市电视台新闻栏目无疑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网络媒体大行其道、新闻资源日益同质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电视台新闻栏目必须向规模要收视,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而大型电视新闻栏目的频道化管理,将成为今后电视新闻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摘要:我国城市电视台通过20多年的"评奖"或"评析"精品创优活动,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大量优秀节目内容,同时,在精品的示范影响下,各城市台的节目创作质量也有了普遍的提升.新近做出的统计数据表明:从1990年起,借助于中广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工作委员会的平台,已经组织举行了22届新闻节目评奖(评析)活动,共计评出630件一等奖作品;另从1999年起,举行了13届社教节目评奖(评析)活动,共计评出162件一等奖作品.通过这两项评奖(评析)活动,迄今所产生的一等奖作品总计达到792件.
  • 摘要:作为全国第三大城市的广州市,每天晚上7时至10时的黄金时间,市民在家中可以收看到本地的电视民生类新闻节目就有: 《今日报道》《今日关注》《今日最新闻》《新闻日日睇》《今日一线》《城市特搜》《新闻最前线》等,足有七个之多,还没有包括国内多个省级卫视以及港澳的新闻节目.同一个城市电视新闻竞争如此激烈,观众难免会有雷同感,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但广州电视台的《今日报道》经过十年多的探索,走出了与众不同的第三条道路,取得了良好的收视和社会认同.笔者作为《今日报道》十多年的主要采编人员之一,尝试从它的改革发展历程,论述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行性.一直以来,按新闻内容分类,电视新闻可分为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时政新闻以时事政务报道为主,但内容枯燥、形式固化。民生新闻以反映百姓的生活、疾苦为主,深受市民欢迎,因而近年各家电视台趋之若鹜,广州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因此出现了上述的"百花齐放"的局面。经过几年的摸索,《今日报道》对自己的定位逐渐明晰,版块设置也基本定形。第一版块以好看新闻为主,节目以当地重大新闻和热点话题打头,从平民视角去深度解读,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也会出动直播设备,实时连线外景记者,务求节目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眼球。第二版块以好看的特色小栏目为主,归根到底,《今日报道》十年改革发展所走的第三条道路,核心就是以观众为中心,服务好观众,同时也引导观众。城市电视台民生类新闻节目走第三条道路不但有可行性,而且这条路走的人多了,也必将越走越宽阔,迎来新一轮的春天。
  • 摘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解决电视行业近些年面临的种种困境,中国广电行业纷纷实行了制播分离改革,希望这个洋玩意可以解决咱们的土问题.然而,制播分离的精髓,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制播分离,制播分离这剂洋药,在治病的同时,出现的种种水土不服的症状,又该怎样解决,高效的制播分离,应该做到管理上更加统一,运行上更加灵活。正确认识"管理统一"与"运行灵活"的关系,大权集中,小权下放。该统一的要毫不手软地坚决统一起来,该分的要切实到位地分下去,促使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良性互动,形成既有合力又具活力的发展与竞争格局。当然了,从推进企业化管理入手,提高电台、电视台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深化内部各项改革,增强经营创收能力,经过资金的积累和实力的积聚,适时制播分离组建集团,这是一条循序渐进、顺乎规律的必由之路。但制播分离是一条漫长的路,行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瓶颈,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在推验,去突破和发展。
  •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闻媒体的角色与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扮演好新的历史阶段媒体的特定角色,新闻媒体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无论什么样的社会体制和国家制度,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永远无法回避的.在这个前提下,中国新闻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无条件地贯彻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一贯坚持的党性原则.新闻媒体最本质的功能始终是传播新闻,传递信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新闻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区分影响力高下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对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热点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强大的新闻策划能力-在没有新闻热点的时候通过媒体自己的策划和组织制造舆论热点,在受众群体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力。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闻媒体必须在比以往更加复杂的现代传播环境中扮演好"耳目"的角色,履行好"喉舌"的职能,这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赋予了它们更大的发展机遇。
  • 摘要:新闻立台是广电媒体的立台之本,是党、政府和人民交给我国媒体的政治任务,也是媒体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在社会发展的大势、文化建设的态势、媒体竞争的形势和新闻改革的趋势中,寻找到强化新闻立台的深刻理念和有效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宜昌三峡广播电视总台近几年的发展实践,浅析在"大改革"背景下,广电媒体新闻立台的本质、核心及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广播影视从体制改革到三网融合、从制播分离到新媒体新业态,也进入到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新时期。但是,广电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本质属性没有变,"方向明、立场稳、走正道"的要求不会变。因此,"大改革"背景下,新闻立台的本质在导向。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新闻传播迅速发展、广电改革、传统媒体推陈出新以及三网融合等一系列变革,以新闻为核心的运营战略,已成为当前全球化传播时代对广电传媒运营战略的全新要求。面对来自外界的冲击和业界竞争压力,如何做到"新闻制胜",已经成为在市场中一决高下的各家广电媒体高度关注的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改革"背景下,新闻立台的核心在质量。随着新媒体尤其是微博的兴起,信息发布渠道多元化,信息不再为新闻媒体所垄断,发布新闻己经不再是传媒工作者的"专利"。实施新闻立台,既要充分发挥广电传统媒体作为主流媒体、主要阵地的传播优势,同时在新形势下还必须高度重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互动共进,以提升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传媒格局、受众心理、传播方式、媒介环境和新闻队伍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媒体的生存发展不仅仅是传播形式的出新求变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传播内容的真实、充实和贴近生活,一句话,内容为王.因此,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亲身体验、转变作风与文风无比重要,可以说,基层路线事关新闻工作者的传播理念正确与否与社会责任的担当程度,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线.从传播角度讲,大多数人对传媒信息的诉求绝不是那些猎奇猎艳的奇谈怪闻、明星大腕的绊闻轶事和空洞无物的会议讲话,他们想看到的是身边人、身边事,是大众所思、所想、所虑、所恨、所赞、所求。他们希望媒体不再是走马观花、巡逻走场式的采访,而是能和他们同生活、同呼吸、同感受、同话语的采访作风。他们不需要那种冰冷生硬、教育和训诫式的传播语言,而是亲切、自然、平和、通俗、形象、深入浅出和娓娓道来的文风。传播是一种权力,同时更肩负责任,社会对媒体的要求越来越多,媒体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就如同一个政治学者所说的那样: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如果不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社会就会用人文的、经济的手段对媒体做出惩戒,远离、淡忘乃至抛弃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媒体的生命线。因此,新闻单位一定不要误入泛娱乐化的歧途,要自觉和坚持走基层路线的康庄正道,惟其如此,事业才能发展,社会责任才能完成。在当前全国媒体大力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形势下,要以高度的政治热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入分析社会利益诉求多样化、社会身份复杂化的新局面,深入探索在新形势中走群众路线的新要求、新特点、新规律,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贴心人。
  • 摘要: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近年来,党和政府、群众和社会对于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视.在这里笔者就贵阳电视台进行的舆论监督谈几点思考:舆论监督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舆论监督必须得到领导及各级部门的重视和群众的支持,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做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记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很重要的,另外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提高记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 摘要:纵观现今城市电视节目,民生、情感、娱乐节目铺天盖地,频道定位模糊,特色栏目缺失,风格对于当下的电视是多么的孱弱.漫眼国内的城市电视台,大规模大都市的架构空间已然伫立,此时发现一些属于自我的,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电视节目却悄然逝去,有着地域特点的电视节目却仅在方言中徘徊.结合文化背景的再认识,不断拓展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排他性,应当是本土电视媒体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简言之,合肥电视台的频道定型应该是在建构色彩、声音、环境特点、建筑风格、人物气质等本土风格的特色包装,栏目设置应该与本土历史文化相关联的层面上把握。如三国的点将台旧址在合肥,那么比拼类节目则可以起"点将台"这样有地域特点的名称。的房地产节目包装宣传片可以把徽派建筑风格突显出来,粉墙黛瓦马头墙这是别具一格的与众不同的地域标识等。专业化频道要想获得市场注意力的资源,赢得广告商的青睐,必须强化自己的垄断属性,而本土化无疑会使其垄断更清晰、更精准。总之,城市台要在如海的节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确立自己的名片,要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与本土相关的内容,才能有所表现、才能体现优势、才能绑定受众。
  • 摘要:作为城市电视台大家庭一员的福州电视台在三年多前推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档方言杂志型电视节目《攀讲》,从开播时的"一鸣惊人";到一年后的"不温不火";再到一年半后栏目美誉度的大幅提升和节目收视率的"井喷"都证明了贴近本土、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按照客观规律办节目才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文章最后总结为几点,必须扎根本土文化,接牢城市"地气"。顺应市场的需求,百姓的需要。积极创新发展,勇于竞争。尊重规律。
  • 摘要:2011年6月1日,美国NBA篮球巨星奥尼尔通过网络上的推特(Twitter)公布自己退役的决定.三天后,李娜在法网的夺冠,创下电视直播收视新高,仅在中国就有超过1亿观众观看了本场比赛.随着互联网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带宽的增加,新兴的互联网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一场新的份额大战已经全面展开.在新的形势下,传统媒体行业的老大电视将如何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每一个电视人都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应对互联网媒体展开阐述.互联网的出现,己经改变了整个传媒世界。面对这样的趋势,广电网络应该解放思想,更加开放,将广电的未来定位在互联网,迎接新的挑战。广电网络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光纤网络和用户资源,建立起一张以广电光纤网络为基础、有线无线立体覆盖、以视频直播点播互动交互为目标的泛广电网。发展增值业务,允许优质的数字内容如视频、游戏、应用等在平台上发行,让非广电机构积极参与进来。以形成一个有竞争力、良胜循环的产业链。互联网的到来并不是传统电视媒体的末日,当电视遭遇互联网时也并不是只有竞争这一条路。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顺应时代潮流开辟新服务平台,传统电视媒体一样可以在互联网时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强势媒体。
  • 摘要:民营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对于公有、国有经济来说,却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舆论环境就是其中之一.文章认为,合肥正在努力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需要媒体对民营经济在心理上重视、认识上深化、道德上重建、感情上融入、内涵上扩展和现实中纠偏,做到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并加大关注和宣传报道力度。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大众媒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深入论证了媒介与区域性民营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探讨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模式.文章分析认为,媒介之所以能够对区域性的民营经济产生一种互动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媒介自身的功能、优势,又源于受众对经济生活的实践介入度有限,在这个环境下,区域性媒体成为还原、在线、放大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摘要:电视主持人以其个性化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以其鲜明的个人身份代表节目行使着话语权.话语是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和形式进行的.传播学者和心理学者把这种符号和人际交流的形式分为:语言与非语言的,即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电视是一门视听艺术,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言"与"行"是被观众的听觉、视觉一并接受的,文中就表情、肢体语言、包装等无声语言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了解了非语言符号—无声语言的作用,懂得了表情语、肢体语、包装语的运用准则,对优化节目、完善自我形象、增强传播效果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主持人如何将有声和无声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无声语言的效能,这就有赖于主持人要钻研、提高把握无声和有声语言的能力,以期运用自如,为节目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 摘要:本文着重从媒介融合的大趋势进行解读,剖析当前网络时代我国西部城市电视台面临的受众分流、节目同质化的问题,提出新时期城市电视台应立足于区域与自身优势资源,内向深挖、外向整合,从本土资源和文化入手,着力打造具有城市和地域特质的电视节目,多方获取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做好与新媒体对接,将本土新闻做强做精.重构影视媒体的战略思维与整体思路,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城市电视台发展的坚实基础。
  • 摘要:从2009年开始,央视掀起了电视新闻改革的新风潮,随后开始在全国各级电视媒体中蔓延.改版后的央视新闻时效性更强、内容更丰富、贴近性更明显,这对城市台的新闻报道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本文从央视改版的几大特征入手,探讨在改革环境下,城市台新闻报道如何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自己的发展天空.现代频道栏目包装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从全局性、整体性出发,系统设计全频道栏目以及主持人的风格定位。诚然,地方电视媒体在人力财力上都存在不小的限制,不能像前沿媒体一样,在频道包装上进行大手笔的改革。但在主打栏目设计之初,全局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必须存在。以点带面,以精品栏目带动整体,逐步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新闻大平台。在电视新闻传播技术和传播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电视台所面临的生存挑战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在当下新闻大改革的局面下,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唯有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汲取改革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在传承中积淀,进行批判地吸收,创造性地转化,从而在强手竞争中寻求一线生机,让自身发展产生质的飞跃。
  • 摘要: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凭借贴近优势,通过为市民提供本地的实用新闻信息,曾经坐分本市新闻收视市场.然而数字时代,电视频道极大丰富,自从21世纪初省级电视台大力发展地面频道以来,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一步步受到挤压,基本依靠新闻立台的城市电视台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态势,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能否找到新的提升空间已经成为一大难题.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媒体软实力的特点和作用机理,结合我国的媒体生态环境和电视传播规律,探讨城市电视台通过新闻团队软实力建设巩固市场的可能性和基本规律.
  • 摘要:本文尝试本着近年来中国城市电视台新闻交换的一些新发展新变化,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环境下"新闻立台"的凸显位置,回顾城市台交换网与协作网的并肩发展,论及二网"新闻自选超市"出现的差异性趋向和涉及到应引起足够重视的新闻选送用的导向性,具体到单条选送用的个案,再到月度和年度的比较,从实际操作中关注电视新闻的导向问题及解决办法,媒体承载民意和舆论,而电视主流媒体更担负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目前,的社会急切地期待着媒体尽量不煽情,不迷信,既不极端批判,也不盲目鼓吹,既不刻意粉饰社会太平,也不随意颠覆多元组合。即使在"新闻自选超市"也时常提醒自己用专业态度,冷静思考来汇流舆情,促其升华为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健康力量。
  • 摘要:在"三网融合"的激烈博弈下,在中央、省级卫视、有线网络频道、县级广播电视台的上下挤压夹缝中,城市电视台生存发展举步维艰.怎样面对挑战,突破困局。内江广播电视台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坚持"贴近为本,内容为王".以亲和力、贴近性为标识,以精品战略为方向,通过对节目整合提升,有效增强了竞争实力,实现了目标效益的最大化.
  • 摘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这句话讲的是竞争,一切事物只要适应周围的环境,它就能生存下来.而竞争的实质是培养满足特定需求的能力.无论外来的冲击和压力有多大,成立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城市电视台,源于本土,扎根于自己的城市,凭借"船小好掉头"的自然发展优势,它无论从根本上的改制,还是修修补补的改版,没有那么多的盘根错节,也没那么多的包袱.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哪怕制播分离体制改革将面临频道内部、市场外部,还有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种种困难,但制播分离代表着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因为市场化在中国已经不可逆转,因此本文认为,我国的城市电视台应该通过体制创新和市场力量整合资源,来进行制播分离的探索,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展望未来,制播分离不仅将提升城市电视台自身的频道品牌,还将逐步以规模化、多元化的实力,逐步为更多的媒体平台渠道提供节目,特别是为抢占新媒体(网络、手机等)的制高点,提供新兴产品。这样,锐意创新、科学发展,尤其是作为年轻电视人的,才能充分展现生力军的雄姿,才有机会发展壮大为全国电视的巨人,赢得在央视和省级电视台夹缝中生存的希望。做到真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贴着地皮生存,实现为本土的老百姓服好务的目标。
  • 摘要:在当今全媒体格局下,电视依然是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近年来由于媒介素养缺失而导致的媒体失范行为,从批判的角度提出如何加强行业自律,提升电视媒介素养,坚守好电视这一主流媒体阵地.互联网应用对人类社会的渗透也越深、越广,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者也密切关注着网络动态,期冀捕捉到蛛丝马迹进行深挖。但由于网络法律的不健全,网络准入的门槛低,网民素质良莠不齐,网络也是虚假新闻传播的最大温床,有时传统媒体被裹挟成为虚假新闻的传播者,给整个媒介体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电视媒体要维护其媒介形象,必须规范、理性地对待网络信息。具体而言,电视媒体不得直接转载使用互联网上的信息,防止传播扩散网上非理性情绪和虚假信息,杜绝"跟网""跟风"现象。使用互联网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信息)作为新闻线索,必须查证信息来源,核实内容真伪,遵守著作权法律法规。严禁使用未经核实的微博信息,或以未经核实的微博信息为线索进行报道。正确的积极的舆论可以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而错误的消极的舆论则可能扰乱视听,混淆是非,为社会上某些错误或偏激的情绪推波助澜。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传播者一定要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升个人媒介素养,使电视媒体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 摘要: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 "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简单地说,城市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城市电视台在面对来自上下左右各种形态的媒介竞争中所拥有的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和替代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概括而言,相对于不同层面的竞争对象,城市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同的内涵。相对于中央、省级媒体,城市电视台具有受众贴近性、对新闻事件近距离反映的快捷性、传播的时效性等优势。而相对于本地纸质媒体,拥有声、屏、报、网的城市电视台又具有传播介质的多样性、传播手段的现代性,以及覆盖的广泛性、灵活性等特点。同时,城市电视台作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的宽带入户网,以及作为媒体形象代表的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名主持、名记者等),都是本地其他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无法取得的,因而也是城市电视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战胜竞争对手,搞活经营、加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随着数字电视全面进入千家万户和"三网融合"的逐步实施,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由点对面的传播变为点对点的服务,因而专业频道、视频点播、双向互动等成为受众获取资讯和娱乐的新时尚。而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传播载体的出现,又为城市电视台传播和覆盖带来革命性的创新。毫无疑问,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城市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将得到进一步延展和深化。当然,城市电视台的上述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还只是为其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现阶段,切实培育和提升城市电视台核心竞争力,还必须发挥优势,从组织管理、品牌建设、团队打造、技术武装和文化锤炼等多个方面着力创新。
  •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演播厅,是技术的范畴,但在全媒体时代,尤其是以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体时代,在媒体竞争无比激烈的今天,新闻演播厅(以下简称演播厅)绝对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内容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传播力、影响力的问题,所以,在全媒体时代,演播厅在电视竞争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打造全媒体演播厅,演播厅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本文结合南京电视台的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全媒体演播厅是主持人演播的一个巨大的舞台,但这个舞台不是仅仅供主持人一个人使用的,这个舞台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集纳、一个综合,这座城市的各种公用信息可以在这里汇集和整合。所以,作为城市电视台,一旦全媒体演播厅投入运行,其功能将是强大的,它是城市各种信源的载体和汇集点。如果把信息传输的各种技术手段比作一张网,那么,在这张纷繁交错的网中,有一个个的交错点,这些交错点就是一个个的信息交流结点,如果没有这些信息结点或者这样的结点不能有序有效地运转,那么信息网就是一张杂乱无序的网、一张有很多漏洞的网。全媒体演播厅就承担了信息网中的信息终端任务。一家电视台的全媒体演播厅可以将其周围的各种信息集纳起来,形成一个终端;那么,许多家电视台的全媒体演播厅就可以形成一个个的信息终端,从而使这张巨大的信息网有序运行。全媒体演播厅的区域信息终端作用,是电视台全媒体演播厅的最重要的功能。正因为如此,各家电视台才对全媒体演播厅具有浓厚的兴趣。电视机构是一个播出机构,电视机构的最大作用就是新闻信息的及时输出,也就是电视机构把各种途径收集得到的信息,通过加工发送出去。所以电视机构必须首先考虑怎样才能收集到足够的新闻信息,而全媒体演播厅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全媒体演播厅可以采集到来自互联网上的各路信息,可以采集到全国甚至世界上的各家电视台节目,可以采集到当下和未来数天的气象信息,可以采集到本市的各种交通信息、城市管理信息、街头现场信息甚至出警信息,可以采集到卫星连线信息、3G连线信息、QQ连线信息、手机连线信息,可以采集到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提供的各种声音和图像,如此众多的信源,就为电视节目的批量生产、为电视受众的广泛覆盖、为电视台的未来发展,打开了足够的空间,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展现了多种可能。这里所说的全媒体演播厅的媒介融合,指的是就是在全媒体演播厅中制作的电视节目,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各种传媒手段,让电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最大化、现场震撼感受最大化、节目制作效果最大化、社会影响力最大化。提升传统电视实力,放大电视新闻影响力。
  • 摘要:网络、手机、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新媒体的兴起以其技术、形式、理念的革新,日益成为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获取资讯、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瓜分着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电视媒体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制作出受众满意的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突围。连云港台的做法是: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兼收并蓄,坚持权威性、本土化,打造电视新闻节目品牌,提升电视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总之,面对新媒体来势凶猛的冲击与挑战,传统电视要重新认知,挖掘自身的媒介优势,同时加强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用不懈的创新与追求,才能永葆电视新闻节目的鲜活度与生命力,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 摘要:毋庸置疑,今天处在了一个日趋发达的全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无论是传播媒介的类型,还是信息传播的渠道,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信息传播与更新的速度更是彻底冲垮了时空的界限,人们几乎每天24小时都在感受着庞大数量的最新信息的围堵.同时,人们不必过分关注和依赖某一媒体,就可以获得一切想要了解的信息.一是要强化"声画同步"、现场感强烈的视频优势。在所有的媒体中,大概只有电视能够真正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视频强大的现场感优势,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媒介如何先进,视频将是人们一直需要的。而对视频的采制和编辑能力方面,各级电视台包括城市电视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媒体短时间内无法抗衡的。所以的电视新闻节目要把视频优势发挥到极致。增加新闻直播节目和对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是发挥这一优势的最佳途径。今后,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应该让直播常态化。二是要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地域化特色。一方面在内容上要突出本地新闻的特色,另一方面在节目的形式上要有自己的特点。城市台同中央台和省级台相比,更接地气,更容易挖掘到鲜活的新闻资源。.守住自己的阵地,并把本地的新闻资源充分挖掘、充分利用,是城市台电视节目的立足之本。尤其是在本地的民生新闻的采制上要做活做透,做出影响,做出品牌。其次,就是要实现两个"突破"。一是要突破媒体间的界限,主动与其他媒体和媒介进行交融,吸收他人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新的传播技术和理念催生了新的媒体;新兴媒体的发展客观上又带来了技术和理念上的变革。这些新的技术和理念,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能够为电视媒体吸收和利用的。例如,3G技术的发展让能够通过手机和电脑快捷地传送图像,大大拓宽了电视视频采集和传送的渠道,也促进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强化了现场感。新的信息技术为与观众的实时互动交流,也提供了支撑。这是在技术和理念方面、在节目内容方面,电视与其他媒体间也可以互换和共享。如果说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民生新闻方兴未艾,那么刚刚进入的第二个十年,汇编类电视新闻栏目已经是风生水起了。许多城市电视台已经开设不止一个的汇编类电视新闻栏目,据了解,这些汇编类电视新闻栏目的收视率并不比自办栏目差,说明它们己经成为电视台新的收视增长点。而这些汇编类电视新闻栏目的内容很多就是来自网络、报纸电子版,或手机视频和图片。在全媒体时代,城市电视台已经很难获得独家新闻,主动积极地开展与其他媒体的交流与合作,融入媒体大合唱,充分利用好媒体资源,通过借力发展和壮大自己,才是迎合时代潮流之举。二是要突破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传统理念。节目的创新是老生常谈,但是很多的电视新闻从业者往往止步于形式上的创新,热衷于玩节目花样。栏目虽然经常调整和改版,但总是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要提高一个节目创新理念就必须由注重形式创新向注重内容的挖掘和拓展转变。由注重创新花样向注重创新技巧转变。由选择题材向选择视角转变。由传播信息向传播思想尤其是传播时代理念转变。
  • 摘要:众所周知,政府、媒体和社会一直是一个斥力和引力共存的共同体,而在三者关系中,媒体地位最微妙,它必须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力量才能发挥出来,才能赢得政府和社会(观众)的信任.一方面社会(观众)的信任是媒体力量的源泉,另一方面政府的信任,则使媒体更有力量,媒体如何在政府和社会两者中间,起到穿针引线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作用.本文以宜昌三峡广播电视台为例,介绍了媒体如何从社会关注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群众生活的难点出发,彰显电视媒体应有的责任意识、人文情怀和公益爱心。
  • 摘要:我国多数城市电视台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作为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业务的重要平台。但是,在发展网络电视方面,城市电视台面临着技术研发、网站维护、分发网建设、宽带租用方面投入巨大等瓶颈,同时因难成规模,品牌广告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普遍较低。因此,通过媒体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整体合力已成为城市电视台扬长避短、进军新媒体市场的共识。目前,全国部分城市电视台筹建的"城市新媒体联合体"正致力于组建"城市网络电视台联盟",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传输网络,将各城市电视台的节目通过网络平台传送到全国的电脑、互联网电视、手机、移动电视、便携浏览器等终端用户。由此途径,城市电视台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将内容产品传播至全国,同时将传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延伸到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实现城市电视台内容资源多平台、多网络、多终端分发,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以数字化信息传播为标志的新媒体,正撼动着传统电视传媒的市场格局,并对城市电视台的生存空间构成了挑战.如何积极应对,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是城市台面临的紧迫课题.本文从城市电视台如何拓展新媒体业务运营模式、创造新媒体业务盈利模式两个方面阐述了传统电视媒体在数字化的时代开拓新媒体市场的各种策略.
  • 摘要:新闻竞争的外部环境分析不难发现,似乎一夜之间,大批公共频道变身。新闻专业频率频道兴起,清晰地标明了媒体竞争的下一步主战场,在中国,城市台有限的生存空间变得愈发狭窄。省级新闻频率、频道必然"立足省域,眼睛向内,视角向下",争抢域内资源、区域性话语权,成为它们对抗国家级媒体、守住份额的第一选择。绵延的传媒烽火从影视剧、情感地带,肆虐到选秀、婚恋区域,现今正以加速之势向新闻空间蔓延。城市台的民生节目、方言外壳、小型栏目剧,都是"小米加步枪"式的轻武器,大军压境、黑云压城。宏观政治背景下的媒体建设走向更加明确,"限娱令"引发新一轮卫视节目调整,城市台从中汲取教训也发现了机会。植根本土、发现本土、传播本土,是的不二选择。简略梳理媒体近期的传播行为,不难发现整体走向的一致性-从颂扬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到北京台有口皆碑的"孝子"报道、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反思,再到从上至下的"走转改"统一要求,传播主流价值,倡导民生为本、诚信至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必然、首要的选择。
  • 摘要:随着文化产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网融合"已成定局,"三局合一"已全面展开工作.除了个别地区还在扫尾,大部分地区大局己定.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大改革"面前,摆在电视人面前是巨大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一阶段,由于各类文化机构融合面大量广,机制体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也是电视媒体发展高潮期和矛盾突发期,通过电视新闻舆论监督节目既可以惩腐于后,更可以杜渐于前。通过对有错误行为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可以给人以警示,推动人们进行自我约束,自觉端正思想和行为。批评某一个人,能够教育犯有同类过失的一群人:批评某一个部门或行业,能够在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反响。这样,既可以监督又可以预防,就会在全社会形成反对腐败行为和社会不良行为的舆论氛围,为两个文明建设鸣锣开道。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脱胎换骨,成为"第一媒体".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电视台风雨兼程.当前正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如何适应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应对新媒介技术的竞争,成为急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城市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业的中坚力量,应当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建构和谐社会做贡献;应当解放思想,敢于探索,敢于先行,为推动中国电视发展做贡献.频道竞争的格局,是往上游竞争,过去谈有线无线的时候,中央电视台都在想我的覆盖比你强,从而进入网络取得竞争优势。而现在,有线网络发展覆盖率己达到85%一90,央视、卫视形成多种资源的竞争继续往增加,除了覆盖的资源,还有政府、经济的资源等。而城市电视台能跟收视率直接有关系的只有节目的资源,节目的资源主导了城市电视台的收视率和命运。只有一块蛋糕是电视行业的基本前提,节目再好,内容再多,受众每天的接受量都是基本不变的。城市电视台的过去其实很辉煌,20世纪90年代看的金庸武侠剧、动画片都是来自城市电视台。城市台电视剧资源这个优势已经丧失了,城市台最辉煌的时候是因为省台、中央台受政策的制约,从电视剧上起家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档万人空巷是城市电视台电视剧的辉煌。如今,恰恰是电视剧在城市台这个平台上优势已经不在,导致城市电视台收视率份额的降低。造成城市台生存危机的原因是多元的,频道数量问题和电视剧问题只是城市台在竞争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一个来自自身一个来自外来压力,内外忧患,城市电视台的发展,是合作和自身改革的发展。城市台与城市台、与中央台、与新媒体对合作障碍的不断突破和对自身建设目标的不断超越,是城市电视台的出路。各台应该进行自我修正,加快内部的改革步伐,激发内在的创新活力,成就全媒体环境下的新生存之道。
  • 摘要:最近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一开电脑,就觉得社会黑暗,官员腐败,恶势力横行、民众道德沦丧;一开电视,就觉得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载歌载舞,天下太平.电脑是生活照,电视是婚纱照.这段子内容虽然有失偏颇,客观上却折射出在当下中国,存在着两个舆论场的事实.为何当网上舆情汹涌之时失声呢?稍加分析便能发现,,主流媒体舆论场却相对弱化,甚至集体缺位与这是内外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新媒体发展时代,传统主流媒体要实现舆论引导地位的回归,就必须适应形势的要求,处理好与新媒体的关系,找准强化主流舆论场的途径。新媒体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主流媒体,大风来袭,有人造墙、有人造风车,作为主流媒体,是造墙堵截,还是顺势而为。答案显而易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传统主流媒体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扩大受众范围提供了众多全新的手段、平台和终端,只要顺应信息传播技术的新发展,顺应当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新变化,顺应媒介融合的新趋势,传统主流媒体就能继续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以主流影响力来构建主流舆论场。
  • 摘要:新兴媒体、传播变革、新闻竞争、新闻内容与编排创新.传统媒体如何在转变与创新中寻找出路.潍坊电视台《新闻朝天锅》栏目,怎样以转变为目的拓宽创作渠道.笔者就认为转变与出路是既简单又复杂,而且让纠结的两个词。来看看CNN是怎样寻找转变与出路的。由于海湾战争成就了的CNN,在三个不同时期有三句不同的口号。第一句是:Worldnewsleader(世界新闻领导者);第二句是:Bethefirsttoknow(第一时间知道);第三句是:Gobeyondborders(去打破世界)。这三句不同的口号不难看出CNN在寻找转变与出路的痕迹,如果真的能够打破所有的条条框框,打破所有的羁绊藩篱,甚至有打破世界的勇气和意志,那么没有什么不能转变,出路也只是要学会用感性感知这个世界,以体现新闻的娱乐价值,学会用理性表达这个世界,以体现新闻的社会价值。
  • 摘要:法制节目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起步、鼎盛时期渐渐走向了一个窄胡同,而新闻的长盛不衰与民生节目的异军突起,直逼法制节目正在日益缩小的生存空间.本文将着重分析怎样应对包括网络这样的第四媒体对于电视法制节目的干扰冲击,最后论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出尽管电视法制节目遇到很多困境,但只要社会存在其发展下去是必然。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末下发了《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要求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这无疑让媒体又多了一个接近案件真相的护法。所以法制节目的未来生存空间依然强大,因为它并不完全是受众的必需品,而是社会平衡的必需品。但是,随着人们自我权利意识的觉醒,这样的必需要以何种方式体现,是电视法制节目人应该从现在就开始积极思考的问题。而且来自同行异类节目的冲击,都必须时刻警惕。学习与汲取更多旁类节目的精髓,用到法制节目中来,才能让其骨肉丰满、稳步行进。总之,面对挑战总有机遇,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法律如果没有舆论的支持几乎毫无力量"。因此有理由相信,只要社会有公平正义的需求,电视法制节目的兴旺就会再次轮回。
  • 摘要:民生新闻经过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进入了一个平台期,下一步,民生新闻该向何处去?如实现升级换代实现新的突破?本文认为应该是增加观点和评论,在原始新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以哪种形式增加观点评论,本文也开列出了一些节目形态.发轫于新世纪初的电视民生新闻,至今己走过了近十年。随着这种新闻形态的成熟,如何突破瓶颈,再向前发展已经是每一个从业者面临的课题。笔者以为,当下,民生新闻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只能提供信息,不能提供观点。信息竞争的白热化,导致不少民生新闻过度琐碎、市井,甚至低俗。要走出这种初级竞争形态,增加立场和观点必不可少。如何增加观点,又有哪些节目形态可借鉴,观点节目该注意哪些问题?笔者试着回答。以观点和评论而知名的节目虽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从电视快速发展的近十多年看,大家熟知的中央台《实话实说》《第一时间》之《马斌读报》。江山代有才人出,笔者所供职的昆明广播电视台,从2011年至今也开办了两档完全以观点致胜的节目。一档叫《观点致胜》,一档叫《新闻从新说》,前者由长沙电视台制作,我台政法频道引进播出。后者完全由昆明电视台主打民生节目的春城频道自主制作。《观点致胜》的评论大多此类,天马行空,充满想象甚至书卷气。光看文字,也许觉得有点迂,但经主持人声情并茂演绎后,确实很"正点",让人为之耳目一新。这也就是他收视表现不俗的原因所在。做一个总结的话,那就是电视新闻光有大而全的信息是不够的,及时全面的信息只是基础,打好基础后民生新闻理应有更高的追求,展现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立场。如果在观点类节目上取得突破,民生新闻将会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到达一个新的平台。而对从业者来说,这需要经验、需要借鉴,更需要智慧和创意,谁能面对这个挑战,谁就将获得电视民生新闻的制高点。
  • 摘要:电视传媒在农村的影响巨大,但农业电视节目传播状况不尽如人意,存在节目总量严重不足、内容定位质量不高、传播渠道亟待拓宽、体制机制运行不顺、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等问题,距离国家政府的要求和满足广大农村受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农业电视传播困境的原因主要是话语霸权下的媒介趋势和市场主导下的媒介趋利行为.我国电视媒体的农业电视节目传播要实现困境突围,需要在夯实基础设施、改善收视条件,坚持实用原则、贴近农民群众,契合节目定位、强化主持"农"味,开发娱乐属性、迎合受众心理,借智农业专家、加强政媒合作,在增强市场意识、做好节目经营等方面下工夫.
  • 摘要:茫茫人海中,我凭什么要认识你?茫茫的电视频道中,我又凭什么要选你?这就涉及一个看得见、记得住、坚持看的问题,要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这就是差异化.拥有不易被他人模仿而超越的优势,也就具有了持续发展的空间.世界著名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可采取三种策略:一是低成本、二是差异化、三是集中化.民生新闻频道在横向竞争中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采取差异化策略,从定位、内容、品牌营销、机制创新等多方面塑造差异点,成为具有独特识别性和差异竞争力的频道形象,并为受众所接受,确立电视频道的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一直以来,我国的城市台在节目创新、品牌效应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是当仁不让的老大,但随着省台地面频道"都市化"转型后,凭着覆盖面广和强大的资源优势,攻城略池,使城市台的原有优势逐渐被淡化,省级台通过在民生新闻领域的主动出击还取得了较大的品牌优势。作为覆盖面积最小的一级电视媒体,近年来城市台的发展前景蒙上了浓重的阴影。昆明广播电视台春城频道的改版实例说明民生新闻只有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转变观念,指定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展开多元化竞争手段,才能在市场"鹤立鸡群",越做越大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参与更高端的竞争。差异化是必然的,但差异化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方案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传播的环境改变了,受众也在变化,受众的需求和收视方式、行为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新的会变成旧的,个性会变成共性,差异也会被填平。只有不断创新,以创新去适应受众需求的变化,用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才能使电视民生新闻常变常新、永不落幕。
  • 摘要:"三贴近"原则是新闻媒体生命力的根基.践行"三贴近"原则,挖掘当地丰富的新闻资源,展示身边百姓的生产生活,可以更加突出地缘特色优势,打造本土的品牌节目,提升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市场竞争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战线加强和改进自身工作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也是让新闻报道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看家法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道理,一方水土也可以培育出具有一方特色的新闻产品。无论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还是贴近群众,"贴近"二字都要求地方新闻媒体必须放下身段、躬下身子,深深地在本地泥土中扎下根来,从中不断汲取养分,这样才能结出富有本土化特色的新闻硕果,不断满足信息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 摘要:民生新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后,其平庸化、琐碎化、娱乐化、同质化等问题也日益明显,这些问题已严重困扰着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如何将民生新闻栏目做得有生命力,创出品牌,笔者认为要从内容、形式、包装,乃至节目主持人等方面进行全新改革,加大节目信息量,注重深度报道、提升新闻价值并加强直播等形式的运用.
  • 摘要: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如何发掘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成为各行各业的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作为一名广播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来看待传媒的生产力,本文认为.首先应该认识传媒生产力从何而来.传媒人在产出思想产品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是意识活动的结果.所以,传媒生产力的任务就是生产知识、信息、美感和娱乐对象。传媒生产还具有社会管理的重大价值。从各级政府新闻发布会到社会各部门对新闻媒介信息的追踪,特别是媒体报道的各种最新思想成果,都提供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国家机构借助媒介了解社会动态,协调社会各部分的活动,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国家有效地实施社会管理,认识它该干预什么以及如何干预;社会出现了哪些不平衡,应该如何调整,都由新闻报道提供切实动态。综上所述,传媒生产力具有广阔的可开发空间,它以人的创造性,创新力为基础,不断变换出新的功能和表现方式,值得不断地去挖掘,去实践。
  • 摘要:全媒体环境导致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遭遇严峻挑战,城市电视媒体必须根据城市和城市受众的特性,抛弃固有的优越感,学习借鉴新媒体传播理念,同时进一步在真实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上下工夫,重新塑造社会信任,并利用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成为媒体联动和新闻行动的平台,营造出强有力的主流舆论场,形成舆论引导的合力.全媒体环境给电视媒体的主流地位和引导能力带来了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城市电视新闻的固有影响力,但在城市这个既开放又封闭的社会结构中,电视媒体可以在更新理念的基础上,围绕公众关心的一个个具体事件,与新媒体比拼真实性、公正性、权威性和深刻性,重新吸引城市受众的注意。电视媒体还可以凭借强大的策划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城市中整合引导各媒体舆论,突出城市舆论亮点,形成公众舆论合力。在全媒体环境下,城市电视媒体不仅是新闻采编播的平台,也将成为城市公众信任的寄托。总之,只要坚守和创新,城市电视媒体仍将在"众神狂欢"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媒体环境下的弄潮儿,并引领媒体发展和舆论引导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 摘要:建立节目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是电视媒体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对电视节目进行综合、实时评估,有利于改善电视节目质量、提高传播效果、加强节目品质管理水平和提高节目竞争力.实施综合评估也是激励电视媒体不断创新,提升传播影响力的有效措施.
  • 摘要:中国电视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也阶段性地形成了央视、省台、城市台的各类模式。但是,随着传媒业开放幅度的扩大、全方位竞争程度的加剧,这些一度富有成效的多元模式必然面临挑战,只有创新不止、调整不歇,才能适者生存。本文就结合作者对英国媒体产品制作,经营发展的过程,提出自己对中国城市电视媒体的看法,单位组织去英国培训三周,大致了解其电视发展梗概.从一花独放到二虎相争、三足鼎立,再到当今的百舸争流,时间尚不到百年.期间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本土王牌与外来势力之争,跌宕起伏,发人深省.其实,彼此面对的是同样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充满人性之美与人性之恶的真实世界,但如果缺少发现的眼睛、勤于思考的大脑,被程式化困住手脚,那任何新鲜的事件也会变成干巴乏味的简讯,生动的现场就会被敷衍成常规套路。忽略了情感,忽视了细节,最后忽悠了观众。所以,一批当年创新、曾经先锋的节目样式在时光的慢慢流逝中,失却了鲜艳的色彩,庞大的本土人群正被越来越多地圈进了省台央视的势力范围,难有城市电视台的发挥余地。
  • 摘要:在媒体快速扩张的今天,攻守联盟,主动融合,把控意识形态向度,强调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力争首发,以优质化"电视产品"赢得受众群是城市电视台守好主流媒体阵地的不二法则.在媒体快速发展、融合已然势不可挡、新媒体咄咄逼人的今天,我国城市电视台如何守住主流媒体阵地早已成为媒体人时刻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攻守联动、扩张融合,把控意识形态向度,强调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力争首发,是城市电视台守住阵地的基本前提,用凌厉、快捷、鲜活、温馨、透彻、立交的优质化节目群占据话语权制高点是守住阵地的基本方法。把住新闻资讯的向度是城市电视台守好主流媒体阵地的责任。方向性问题是原则性问题,丝毫马虎不得。方向明确,说话掷地有声,事实上也就掌控着意识形态的声音,掌握着话语主动权。多年来,城市电视台早已在受众心目中确立了比较坚实的根基。然而,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分众化日益严峻的今天,无论什么样的媒体都面临着生存、发展的现实危机。与此同时,受众对应接不暇的资讯有时也有可能缺乏相应的甄别能力,作为传统媒体的城市电视台在对政策的领会,舆论的导向把握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而这些优势正是能够把握好意识形态向度的基本条件。把握住向度后还要有响度,并控制响度,响度要适宜、适度、适量,要恰到好处。这样就能用内容有效引导舆论。城市电视台对意识形态的把控导引的方式方法无非是以优质化节目去吸引受众。
  • 摘要:本文以一个典型的广告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台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提出"担当与生存并不矛盾"这一观点,并缜密剖析了担当背后的生存规则,寻找让二者实现均衡的答案.最终落在"光荣的生存"这一题眼之上,提倡城市台应该拥有独立个性和担当的品质.表面上看,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担当和生存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为了生存引进格调低下甚至虚假不实的广告,或者在节目内容上低俗媚俗庸俗,以此迎合观众的猎奇和窥探心理,媒体的公信力势必大打折扣;如果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摒弃部分广告内容,则会导致收入降低,进而降低生存质量。然而,这种判断仅仅依赖于类似"以物易物"的最为简单的经济学原理。那么,担当和生存是否真的矛盾呢。以沈阳台的新闻栏目为例,目前,沈阳台拥有《直播生活》《沈视晚报》《看今天》等几档新闻栏目,在担当与生存的问题上,这些栏目首先选择的,是担当。明确节目定位、提升节目品质、扩大市场影响,在实际操作中,这几档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不断提升,拥有了自己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几档新闻节目都以担当为自己的核心品质,在这些节目中,既看不到恼人的医疗、药品广告,也看不到耸人听闻、博人眼球的新闻报道,相反,充满温情的人间情感,犀利客观的舆论监督,及时准确的新闻资讯让这几档新闻栏目的魅力迅速提升,影响逐渐扩大。在这一基础上,生存并没有成为这几档栏目的问题,恰恰相反,节目品质的提升带来了栏目收入的增长,优质广告主纷纷入驻这些栏目,一些厂家还以各种活动的模式跟栏目组开展合作,实现了双赢的局面。由此可见,担当和生存并不矛盾,相反,担当是生存的基础,没有担当,生存也只能是暂时的。生存,是必须面对的。一个城市台,几百上千人,人吃马喂不说,还担负着巨大的运营成本,不考虑生存,不现实。优秀电视栏目是城市台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决定着城市台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城市台应该确保优势栏目的"担当地位",避免其受到"污染"。"如果错了,那承认并改正。"这是一个城市台应该秉持的态度。在实际工作中,城市台不可能不犯任何错误,而且,这种错误不可能被受众忽略,换句话说,如果认为错误只有自己知道,那无异于掩耳盗铃。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沈阳世界温泉部落"事件,这一事件在当地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受众对于媒体的信任程度,如果播发了广告的媒体视而不见,岿然不动,显然只能进一步丧失受众的信任和支持。电视节目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需要得到消费者,也就是观众的认可,有了观众的认可这个基础,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广告主的支持。因此,城市台应该始终把目标锁定在提升节目质量上,用付出和品质赢得收益,而不是依靠"歪门邪道"博得"一时之欢担当,是一个媒体品质的核心内容;担当,必须成为始终如一的追求,担当,应该被设定在定位中、目标中、实践中,它犹如一面高悬的镜子,时刻提醒:作为城市台,理应在发布权威信息、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上充分发挥作用,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打造媒体的独立性格--光荣的生存!"。
  • 摘要: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电视台的节目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在与央视和省级电视台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城市电视台的发展应如何突破瓶颈。笔者根据对行业的考察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与上级电视台密切联系,与区域电视台加强合作,与新媒体积极互动,打造复合型节目的发展思路.
  • 摘要: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电脑、手机三种屏幕的联动整合已成为趋势,三屏联动的出现和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技术的变革,更是对传播环境带来了深远影响,促使舆论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国长期以来的舆论格局是:舆论传播带有明显的两极化色彩。传统媒体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心、引导和传播着社会的主流舆论与主流意识。而其他渠道的舆论传播则被视为非正式的草根阶层渠道,其传播面窄、社会影响小。两者楚河汉界,绝不逾越。而网络媒体普及,网络舆论的兴起颠覆性地冲击了传统舆论格局。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对我国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定位。虽然互联网以即时、海量、互动、分众、查询便捷、无地域限制等特点,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平台、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日益成为主流媒体,甚至在影响力方面赶超电视等传统媒体,但仍要看到广播电视媒体仍是当今覆盖面最广的媒介,在权威性方面具备无可取代的优势,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年度20件网络热点事件中,直接由传统媒体最先报道,继而引起网络热议的事件仍然占据多数,如山西疫苗事件和商丘赵作海冤案等。而源于网络的事件中,往往是在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介入以后才上升为社会焦点,如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和方舟子遇袭案等,因此若要在新形势下掌握舆论格局构建的主导权,仍需发挥)一播电视主流媒体的价值作用。广电媒体要在推动媒体融合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传播资源和专业的传播力量,并借助三网融合带来的先进的传播手段,积极拓展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网站等媒体形式,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单一媒体走向多媒体融合、立体传播的格局,在这方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媒介融合之路会给带来些许启示。早在2005年5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上海电视台抢在央视国际之前获得了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张IPTV、手机电视业务牌照。为了发展新媒体,上海文广先后组建了东方宽频、百视通、东方龙等公司,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三家公司定位明确,东方宽屏集中发展PC端的内容,百视通集中发展IPTV业务,而东方龙则集中发展手机电视。三家公司成立之初,处于各自为阵、相对独立的运作状态,很快,上海文广集团意识到这三家新媒体公司各自为战,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于是在2008年就提出了"三屏融合"的新战略,旨在引领新媒体公司之间加强业务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09年7月,上海网络电视台正式上线公测,这也标志着其"三屏融合"战略开始从"概念运作"步入"内容合作"的实质阶段。2010年,为了更好地推行基于"三网融合"基础上的"三屏融合"战略,达成与法国电信在三屏融合技术、内容、投资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完成对分别负责互联网、手机、IPTV业务的东方宽频、东方龙、百视通三家新媒体公司的整合,组建了百视通新媒体公司,在全国开展互联网电视和3G手机电视集成播控、运营与内容服务业务,一举使上海文广新闻集团从原来局限于长江珠三角的地方性媒体一跃成为全国性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媒体,传播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媒体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媒体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正因为如此,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是媒体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共发展的必然选择。阵地决定存亡,舆论左右兴衰。必须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占领网络媒体新阵地,最大限度地延伸主流舆论的宣传触角,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 摘要:在广州地区,新闻媒体竞争的白热化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报业的竞争由来已久.本地的多家报业集团一方面通过不断扩充子报来增加覆盖面,争夺市场;另一方面也不断改版,尝试创新,以求取悦读者.在电视传媒方面,本地多家电视台的新闻部门相继提出二次创业的理念,希望在传统黄金时段外开辟新的战场.多家电视台在晚上的7时及9时等时段,开办了多档不同风格的新闻资讯节目,开始了针对性较强的竞争.两家电视台早晨新闻节目的直播改版,更显示电视媒体的竞争面正逐步扩大.除此之外,一些新锐的媒体,比如网络和手机等,都纷纷加入到新闻竞争中,令战况更加激烈.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会为合作各方带来更多的新闻题材,且跨媒体间共同参与策划和报道,无形中会扩充各自的采访队伍,同时实现人才资源上的互补。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前,双方应该准确评估彼此的市场定位、媒体特点与影响力以及资源状况。其次,跨媒体合作后并不是说所有的新闻采访报道都需要共同去完成的。
  • 摘要:为加强管理,提高"电视产品"质量,兴安电视台从2009年开始,建立了日评稿件工作制度,并制定了具体的评比方案.在日评稿件中,主要针对舆论导向、舆论监督、节目品性、节目质量等几大方面进行把关、监审.通过两年多评稿纠错工作的开展,收到了可喜的成效,杜绝了一些问题稿件的播出,保证了电视节目的准确、优质.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国家广电总局己明文规定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穿着上要抵制低俗、媚俗现象,并避免佩戴带有明显不良含义标识图案的服饰。所谓采访工作作风问题,也就是记者认真负责程度的问题,评稿中发现,有的记者采访简单,不能够举一反三,有时管对方要一些资料就万事大吉了。摄像记者镜头单调,回来一经编辑,镜头不充分,稿子中姓名错误,职务错误,地址错误等。总之,通过编委会两年多日评稿件工作的开展,兴安电视台节目总体质量有了显著提升,确保了每期节目的准确、优质、高效播出,同时也增强了全体采编人员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拉动了采编人员的工作干劲和业务水平,在全台上下"赶、比、超"的良好工作氛围中,兴安电视台的电视节目正在稳步扎实地向前推进。
  • 摘要: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城市参与竞争,面向未来的主导战略.长沙电视台学习借鉴国内外影视剧发展模式,规划湖湘影视剧产业化的发展途径比如深入挖掘历史题材,必须学习借鉴国内外文化艺术活动品牌,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三大文化艺术活动,同时探究国内外热播电视节目的"演变规律",加强长沙台电视节目的研发与创新,最后需要学习借鉴国内外三网融合改革发展经验,清晰定位长沙广电的机遇与挑战。
  • 摘要:新闻是最新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对未知和突发的现象进行策划,似乎有悖常理.然而,强调新闻策划,绝不是策划新闻,要让好新闻多起来,要实现新闻改革有突破,就必须加强每一天的新闻、每一条新闻的策划.从宏观上讲,策划是对有预见性的事件、活动进行事前的谋划,制定采制方法,确定报道的中心和要点,强调对可预见的重大事件、活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使好新闻脱颖而出,强烈的电视现场感,及时准确的事实报道,鲜明的时代特色,亲切感人的细节令人难忘,会让观众感受到电视新闻的分量.电视新闻报道,融入记者们的"策划"与"创造",琢磨"策划"的内涵,并直接导入常态报道中,必然会使电视新闻在创新中向深度和广度开拓。对此,笔者作为一名电视新闻从业者,提出会议报道要寻找可视点;围绕中心工作寻找"卖点";善于"以小见大",此外,加强策划,使电视表现形式与电视报道内容吻合也是重要一环。
  • 摘要:声音、形象、气息、普通话,这是主持人必备的基本功,但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所要具备的却不仅仅是这些基本功.一名合格的主持人,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对节目的掌控能力,要有沟通交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基石主要源于主持人自我心理状态的控制力.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主持环境下认清自我、如何在紧张的环境中自我放松而又表现得不懈怠、如何迅速进入节目的情境之中找准基调、如何做到换位思考与人更好的沟通交流,等等,都依赖于主持人自我心理状态的调控.
  • 摘要:近年来,媒体在各种重大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位现象.为防止灾害性报道中的媒体错位现象,媒体应该明确传播职责,更新观念;应针对国情,实现灾害性新闻报道的再定位,从而更好地发挥媒体在报道灾害性事件时缓解各方矛盾、降低社会恐慌以及减少不良效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灾害性新闻报道历来是传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据调查统计显示:受众对天灾人祸类新闻的关心程度,仅次于国家大事和军事方面的报道。且从新闻价值上看,灾害性新闻也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等。当今灾害性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高、范围之大、影响之广、对公众伤害程度之深,往往让社会陷入恐慌,令民众感到惊恐,更足以让新闻工作者在报道过程中对报道方式与道德准绳的把握进行深思。文章介绍了灾害类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炒作和灾情展览、结果式的隐瞒报道或者新闻媒体的集体失声,比如山西繁峙县金矿矿难,矿主与县主要负责人串通一气,隐瞒事故真相,将遇难矿工尸体转移、掩埋。而新华社山西分社四名记者受到繁峙县政府的盛情款待,在收受矿主贿赂后,对如此严重的矿难竟视而不见、只字未发。而对于其原因则无外乎是新闻价值和民众的强烈关注导致的炒作泛滥,还有传统新闻传播的模式的局限,导致的新闻的公正和及时性受损,对此,媒体应该从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入手解决,并从新闻报道的微观视角和媒体的宏观角度进行灾害类新闻报道的再定位。
  • 摘要:近年来,方言电视节目成为城市电视台收视的增长点,本文以福州电视台方言类节目《攀讲》为例,分析其近年来收视一路走高,成长为福州话区域著名电视节目品牌,并成为福州地面收视冠军的成因.从小众窄播、内容为王、亲民主持、品牌拓展、互动推广等方面对城市台方言类电视节目在实践探索中呈现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做了深入浅出的探讨.总之,城市台方言类电视节目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要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方言电视节目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电视媒体传播中一个有特色的有益组成部分。
  • 摘要:"话语权寻租"遭大众谴责,却又被媒体视为"香馍馍".与以前赤裸裸的有偿新闻不同,眼下盛行的是一种以新闻为载体,以金钱为手段宣传企业、单位、个人信息的手法,并被媒体奉行为行业"潜规则".这种"潜规则"在有失媒体自身形象的同时,客观上也极大伤害了受众的权益.本文从媒体"话语权寻租"的表象、实质、成因、危害、对策等方面进行列证、论述和探讨,以期结合当前新闻界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对行业纠风起到一定警示作用."话语权寻租"是一种见不得阳光的不正之风。针对此现象,笔者提出三点建议:(1)加大新闻报道权监督力度。媒体所谓的"潜规则",其实是经济利益驱动之下对新闻报道权的滥用。(2)新闻与创收"两分离"。新闻单位谋求经济利益是必然的和正当的,问题在于媒体的新闻报道与企业化经营创收之间的关系如何厘清。(3)地方党政应善待媒体。
  • 摘要: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山人在上海》已告一段落,这是中山广播电视台与上海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一个大型人文项目.节目播出后,各方反应良好,收视尚佳.2010年2月到6月份,笔者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包括前期策划、拍摄、采访到后期撰稿、制作、播出等各个环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个中体会亦深,此文主要谈谈《中山人在上海》的创作特点,其采用了统一的采编流程,利用故事化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场景,并利用电子技术手段还原当时的历史,随着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演递,以真实为蓝本的纪实手法己经形成一种美学风格。它不是真实,却与真实关联;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真实"的条条框框,强调记录行为空间的原始面貌,编导可以通过对客体的刻画实现与电视受众的交流,这就是《中山人在上海》以真实感再现给呈现的纪实魅力,也是产品遭遇作品、生产遭遇创作理念的力量,或者也是其作为一个产品乃至商品必须附着的简单、有效以及迎合观众的市场特征。
  • 摘要:在刚刚过去不久的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7·23事故)中,微博首次以其反应速度快、关注参与面广的"自媒体"形象,全程主导参与了事件的传播与报道,为事故救援、原因调查、善后处理等环节提供了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平台,也给新闻传播业界带来一场不小的震撼.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的电新闻媒体将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本文将以7·23事件中微博传播的视角,运用传播学理论,尝试对"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做一番探究.随着微博的走红,电视新闻媒体也先后开通了媒体微博,部分专业记者也开通了带"V"字的微博,一时间,平民是记者、记者亦平民的格局,使微博在虚拟的网络上形成了一个覆盖面更广的"大媒体"。在7"23事件发生后期,电视媒体以其毋庸置疑的官方角色"后发制人"仍然占据着深度挖掘、权威发布、细致分析、犀利点评的绝对优势。虽然错过了第一时间发动救援的信息传播,但专业的报道、权威的信息依然很快将公众关注的视线,从微博上拉回到电视机前。庄严肃穆的画面,充满现场感的连线,层层解开谜团的采访,以及天灾人祸之后公布的遇难者和失踪者名单,电视媒体的官方信息发布,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体的重大公众事件传播中,不可逾越的官方色彩和绝对优势。那么在全民网络时代的传统媒体,微博的出现,确实对电视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其实这种挑战早在网络迅速兴起之时就已经存在,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挑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巨大的冲击面前,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 摘要:与传统媒体独占传播领域的时代不同,当前以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媒体正在逐渐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它融合了原有的各种传播形态和传播渠道,使信息充分流动和自由表达.电视作为拥有受众最多的大众传媒,在将其规模化、公开性的传播特征发挥极至的同时,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下,与其他大众媒体一样其固有的传播内容整齐划一与受众不同个性需求的矛盾日益显现,加上技术和制度等方面原因,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传播效果成为当前业界和学界讨论的热点.作为电视媒体的重要特征,主持人对节目以及所在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视主持人的本质作用是为传播而主持。所谓主持传播能力,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以大众媒体为平台,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人格化传播为手段,通过有效恰当调控节目进程而实施的影响电视观众认知、情感、行为的能力。在角色转型实践中,主持人需要不断创新,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艺术、思维能力和人格魅力等策略去建构强化主持传播力:有声语言叙事中提升信息量,评论中彰显独到见解。无声语言展现个性风格,人际传播蕴含职业规范。电视主持传播力不仅蕴藏在主持人的有声语言里,而且也体现在眼神、神态以及各种身体语言中。平民化视角体现亲和贴近,包容和坚守彰显人格魅力。在传播技术日益进步,媒体类型日趋多样,媒介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传播什么"已经很难成为竞争的获胜因素。因此,在继续重视传播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在明确的传播目的之下的"如何传播""怎么说"和"谁在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强化主持传播力,正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提升传播力的重要策略。
  • 摘要:主持人是电视传播的核心,在电视竞争日趋激烈,传播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主持人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职业素养,才能适应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从知识储备、净化心灵、工作热情、挑战自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电视主持人职业素质养成的途径.
  • 摘要: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天,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网络、微博的广泛运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件可以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被全世界的人知晓.如今,一有重大事件发生,人们往往不是看电视,而是上网站,看微博,这对传统电视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冲击面前我们如何应对?文章认为,只有让直播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流.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直播本土化观念,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活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受众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本地,因此城市台必须立足于本土,在新闻信息源上并非局限于本土。做本土新闻,做本土观众关注的新闻。地方台新闻报道的选材要从单纯的本地新闻事件拓展到全国、全世界发生的大事件。新闻事件直播除了本土发生的新闻事件外,本土观众关心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也可以作为直播题材,同样有贴近性,符合新闻规律。在理念更新的基础上,地方台要编织四张信息网,打造全天候直播信息平台网罗各类直播信息。提起新闻直播,大家最担心的就是没有新的线索,没有新鲜内容。其实,除了新闻节目播出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外,各类新闻事件的最新发展,专家评论员的观点,特殊天气状况以及交通路况等都可以成为新闻直播内容。电视新闻的发展离不开电视技术的进步,电视新闻直播更是如此,必须要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连线直播。
  • 摘要: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受众不再被动,面对大量的可选择信息,受众可以自由交流、讨论.更重要的是,受众也可以通过博客、微博、QQ、MSN等生产、制作节目.受众出现的这种变化,对电视节目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媒体如果想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适应移动化、多媒体化以及便携化的发展趋势,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基于此考虑,本文作者利用留学之便,对美国五大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与观众的双向互动进行了考察、研究.通过美国五大电视台新闻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来看,观众已经从过去被动接受媒体提供信息,变为主动去寻找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由单纯接受信息,变为积极参与信息的加工和及时反馈。同时,通过互动,电视新闻也实现"硬"新闻"软"处理,电视节目更加"平民化""故事化""本土化",相比于美国,国内一些电视节目多采用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平台投票、评论节目,利用网络参与并评论节目等,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但这种参与互动更多的是娱乐节目。新闻节目中,观众的参与往往仅限于一期节目中的一个特定话题或者一个指定的稿件,多是一种传播后的参与。形式较为简单、单调。对比与美国五大电视台,国内的电视节目要想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还应该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互动,强化节目和观众的沟通,这种互动不是体现在观众与一个媒体、或者一个栏目,而是观众可以和所有的新闻资源进行互动,对采编播整体过程的参与。这种参与可以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归属感,进而也大大提高观众对于电视媒体的"忠诚度"。
  • 摘要:纪录片市场化的脚步一直都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一样,让人欣喜而又担心.大多数纪录片要么在时间上,要么在财力、人力上的投入都非常大,而相对的产出却总是不尽人意,所以,纪录片往往都出自一些独立制片人之手或者财力、人力旺盛的大型影视媒体集团的倾力打造.中山广播电视台作为一个地级市电视台,无疑以上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但是这几年来却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以中山本土题材为主的电视纪录片,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中山人放眼世界、敢为人先、兼容并包、勤勉务实等文化品格同样也反映在创作中。虽然中山广播电视台是一个地级市电视台,但是希望自己在立足本地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积极向外扩展选题的空间。除了《海外中山人》之外,2009年,中山广播电视台的电视系列片《中山路》也放眼全国,巧妙通过遍布中国主要城市中的同名道路,将历史的必然性和城市发展的偶然因素结合在一起,展开了一幅中国现代城市发展的全景画卷。务实并不意味着保守。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兼容并包、不拘一格地走创新之路,《中山影杰》的每集开篇都用粤剧曲牌演唱中山古诗,而古诗的内容又与每集的人物命运相契合,多种文化元素的加入,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过去几年也曾经尝试题材的多样化,例如:呼唤环境保护的《禾虫归来》;表现民俗文化的《流淌的咸水歌》《寻找醉龙》《龙舟鼓》:反映城市建设的《一个琥珀式美丽传说》《穿越京珠线》;表现革命历史事件的《珠江怒潮》《解放中山》,等等。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行家的认可,但是这仅仅是个积累的开始,未来的还会借助纪录片这个平台,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从而能够跟上中国纪录片创作大部队的步伐。
  • 摘要: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开始走向"调查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一批调查性新闻栏目在各地电视台涌现.探讨调查性报道的创作规律,丰富新闻节目的表现形态也因此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本文试图从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特点和电视的媒介特点出发,探讨悬念理念在这类报道中的作用及其表现的基本规律.悬念理念应为调查性报道的基本理念之一,可以通过利用标题设置悬念、利用导视视窗设里悬念、利用主持人疑问设置悬念,必须立足悬念理念设置兴奋点推进叙事,电视表现手段可以利用镜头语言渲染悬念.利用听觉语言渲染推进悬念、利用蒙太奇渲染悬念。
  • 摘要:媒体要搞好舆论监督需要政府支持,政府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也需要舆论监督推动,因此,在舆论监督中媒体与政府应实行良性互动.在切实解决各自对待舆论监督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媒体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应着力于合作机制的创新.既要创新媒体与党政职能部门间的联合监督机制,又要创新媒体与党政职能部门间的互动机制,更要创新党政职能部门对媒体舆论监督的督办机制.
  • 摘要:"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不仅对中国高铁的技术、运营和管理提出挑战,也使政府和新闻传媒的应急传播工作经受考验.事发迄今,一些媒体对参与这次应急传播工作作了回顾和总结,内容大都是"自诩"式的,少有自我反思.其实,经历过那个难忘的风雨夜,媒体人既要充分总结成功的传播经验,也要深入反思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提出和制定弥补不足的对策,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多发的形势.温州广电传媒是"7· 23"事故发生地的重要传媒,本文对其此次应急传播的成功与不足及其原因和对策作一分析.广电传媒要进一步增强应急传播素养和工作机制。一要认清广电传媒的技术属性和媒介优势在于直播,在于"现在新闻现在报"和"报道与事件同步"。以录播方式组织新闻节目生产和播出,是平面媒体的运作方式在广电传媒的遗存,有违广电传媒的运作规律,削弱了广电传媒作用的发挥。作为地方城市广电媒体,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央视和省级卫视看齐,把新闻节目生产和播出方式回归到"直播态",借此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报道能力。二要完善应急报道工作预案,增强执行力。每一个广电人都要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职业命令,记者在获悉事件信息后(记者往往早于媒体领导获悉事件发生),要立即向上级报告,立刻赶赴事发现场核实情况,采制和播报现场第一消息,并且就是否需要开展现场直播工作提出建议;媒体领导接报后,要迅速甄别,立即部署,组织力量,以最快的速度使播报工作进入应急直播状态,并向有关管理部门汇报和沟通,争取对应急直播工作的支持。三要在采编机制上淘汰"小编辑部"制,推行"大编辑部"制。对于实行频道制管理方式的广电媒体来说,即便一时实现不了一台一个新闻中心的"大编辑部"制(中央电视台在目前广泛推行频道制时,对新闻报道仍实行"中心制"),也应努力实现新闻频道一个新闻中心制,即将该频道所属平行的若干新闻报道部室整合为一个新闻中心,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采编与直播能力。四要将新闻直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报道及其现场直播创造良好条件。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协调和监督单位,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方面处于核心枢纽地位,起着重大作用。要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及其现场直播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纳入到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中去,作出明确规定,有效监督执行。如有的地方参照人大、政协"两会"等重大活动的报道方式,在充分考虑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秩序的前提下,由应急管理办公室向新闻单位发放一定数量的专门用于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特别采访证和车辆通行证等,严格规定其使用范围和权限,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凭证放行记者和车辆,就有益地促进了应急传播工作。
  • 摘要:芜湖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2009年被国家广电总局传媒机构管理司总结为"芜湖模式",在全国城市电视台推广,仅2010年全国就有72家电视台来我台参观学习;研发和探索的1890电视节目产业链生产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电视台普遍看好的新模式,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活力,改变了城市电视台完全依赖电视广告生存的局面,尤其是"1890"系列节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城市特性和服务性,被全国各地城市电视台复制推广.首创的芜湖1890家政便民服务模式,是国内第一家由电视媒体发起运作的城市社区公益服务模式,成为国家财政部、民政部全国首批扶持模式,成为首批享受国家补贴的新闻服务平台;芜湖1890相亲会产业链模式,也成为全国城市电视台纷纷复制的标杆,线上一档电视节目,线下一个产业链条,上游的婚介服务,中间生成电视节目,下游运作购房购车婚庆一条龙服务.探索的观众数据化管理模式"观众护照",建立观众数据库,依据观众在数据库中分类,定点展开定向营销,直接把观众转变成消费者.
  • 摘要:2007年1月,比尔·盖茨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互联网将在5年内颠覆电视的地位.如今5年时间即将过去,互联网虽然没有完全将电视颠覆。但是,目前电视媒体收到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事件性新闻,拿着长枪短炮的正规部队精心制作的电视新闻反而敌不过拿着DV手机这种"小米加步枪"的拍客粗制滥造的短视频。为什么在新媒体正规军会输给草寇,这或许值得身为"正规军"的电视新闻人警觉。从新闻内容来看,以中老年观众为主体受众的传统电视新闻中,时政要闻、民生新闻似乎更有吸引力。而在以年轻人为主力的网民中,情况恰恰相反,呈现出喜"轻薄"厌"厚重"的态势。要把网民从电脑屏幕前吸引到电视荧屏前,首先要做网民喜欢的新闻,再者,保持传统优势,静等网民成熟,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轻薄"的网民也会逐渐成长变得"厚重"起来。这也是电视新闻的一个优势所在。网络信息简单化、碎片化的特点,不能满足公众深入了解事实的需求。而电视新闻队伍正好可以在简单新闻深度挖掘方面发挥长处。即使会因"时效性"输给网络媒体,却仍有可能因为"深度性"而取胜。那些成熟厚重的网民,还是会因不满足网络报道的简单肤浅而转向电视。
  • 摘要: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在新闻强化时效为竞争手段的当下有着最大的优势.但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方式,电视新闻直播仍然在真实性、现场感和人文关怀的体现上有着很多的不足.电视新闻直播是在新闻事件发生、进行的同时,把现场的声音、图像以及主持人或播音员的口头报道或解说等直接同步播出的一种传播方式。这种形式以其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吸引观众,是最能体现电视本质属性的报道方式,也成为人们准确及时了解世界最新动态的最佳渠道。在新闻以努力追求速度、强化时效为竞争手段的今天,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无疑具有最大的优势。然而,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方式,电视新闻直播仍然有着很多的不足,下面从媒介批判的角度进行相关的分析。从新闻学角度而言,绝对的、完全等同于事物本来面貌的"真实"直播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媒介真实不等同于客观真实,直播由于其特殊的传播特点往往会给观众一种直播等同于现场的错觉。所以,直播只能尽可能地接近和展示现场,但不可能等同于现场。被播出的电视画面是对事件现场的真实记录,但这只是局部真实。直播也渗透进个人的主观的因素。电视工作者必须要对多姿多彩的生活原生态进行比较、选择、加工、甚至淘汰。这种新闻真实与现场本质真实之间存在的差距,是一个永远无法真正解决的命题。施拉姆曾说过,受众对离得越远的地方发生的事,就越多地依靠电视。进入新世纪以来,电视新闻直播热潮一度兴起。然而,一直被称为电视新闻传播最高形态的新闻直播,很多时候却是并没有把"人文"的"全面"和"真实"带给电视观众。所以,在电视新闻直播盛行的当下,如何做到相对的"真实"和"现场",如何做到健康人文的直播,或许更需要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学者进行深刻思考。
  • 摘要:今年来,在社会娱乐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在频道制作运作的过程中,纷纷设立了新闻综合、经济生活、文化娱乐等若干个频道.按照专业化频道打造的原则,在分频道运作之初,各频道依据受众需求,按照各自的频道定位,各有特色、互为补充,致力于打造城市电视台分频道运作后的整体媒介形象,宁波电视台也加入了这场变革之中,然而随着近年来电视媒介泛娱乐化的大张旗鼓、收视率考核的指标压力以及各频道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同质化倾向慢慢显现.娱乐至上,几乎成为各频道的实际主打内容,因此,本台就对此提出要让电视台回归本体,让节目本土化、让新闻常态化、让电视台从信息发布者回归“意见领袖”的角色、注重融合新技术新媒体,强调服务功能,重塑形象。
  • 摘要:中国的电视新闻,在经过了新闻联播式的"联播体"、焦点访谈式的"焦点体"、南京零距离式的"民生体"等几大浪潮的冲击之后,新闻题材日渐多样,新闻样式日益丰富,新闻评论日见深刻,新闻理念日趋多元.电视新闻,无论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在理论的建树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作为电视新闻大家庭里重要一员的城市电视台制作的新闻,是中国电视新闻中最活跃的分子,是电视新闻的生力军,是新闻采制的主导力量之一,是新闻链中的重要一环.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城市台电视新闻,历久而弥新.在群雄逐鹿的全媒体时代,城市台电视新闻经过炼狱般的洗礼之后,在新闻取向、争夺焦点、播控要求等新闻运行上,呈现出新的态势.从整体来看,城市台的新闻取向总体上应当更多地体现地域性或地缘性。这是由城市电视台的特质所决定的。因为是城市台,其影响的范围主要是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因为是城市台,其新闻更多的是针对城市的观众进行的;因为是城市台,其主攻方向主要是城市的受众群和广告主。相对于省级卫视而言,城市台的生存空间要小得多。根本的原因是卫视的覆盖范围远远大于城市台的覆盖面。在很多城市台自身看来,覆盖范围的局限是城市台发展规模和发展空间远不及省台的直接原因。正因为如此,很多城市台在新闻的覆盖面上动足了脑筋,也使出了各种招数。直播是电视媒体优越于其他媒体的一个最重要的法宝,正因为如此,从央视到地方台,在可能的情况下都在努力使用直播手段,直播己经越来越常态化。由于可以进行直播的新闻(包括突发事件和预知性新闻),发生地很多是在城市之中或其周边地区,所以直播节目对于城市台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 摘要:人们形容一个转述者表现精到,常用活灵活现来表现.而在大众传播界,电视是最具有这种潜质的媒介.电视表现是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看得见也听得到是电视传播最大的优势.因此,在电视直播中如何用看得见的画面和听得到的声音来展示一些抽象的要素,成为电视直播是否好看的关键所在.沪杭高铁开通直播在这一方面就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正是通过多视窗的分割,用足屏幕空间以另类的角度,将抽象的速度"量化"建设参照系,将抽象的速度"物化",完美地展现了此次报道。对于电视直播而言,技术具有基础性意义。这次高铁直播之所以能够运用多种电视化表现手法和全方位、立体化展示这一中国速度,也源于多项技术创新。首先是多种技术手段的运用。这次直播空间跨度大、对象速度快,再加上航拍等因素,使得技术系统异常庞大。为了让直播信号有效传递,直播使用了光缆、卫星、海事卫星、数字全向微波、定向微波、3G移动传输等几乎在当下可以用到的所有技术传播手段。光缆和卫星保证了重点直播区域的稳定信号,海事卫星有利于沿线选点的灵活机动,而大功率微波的接力嫁接,则帮助航拍直播信号顺利回传。尤其是3G移动传输技术,当时在新闻直播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杭州电视台直播团队"敢为天下先",很早就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技术并结合新闻直播的实践,将这一新技术进行了创造性的开发和应用,成功从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车厢内传输画面,不仅实现了一个电视直播技术的突破,更丰富了直播的视角。而在演播室方面,技术人员创造性地运用了两级切换和多层叠加的方式,不仅实现了视窗整体呈现、动态切换,还有效地避免了切换失误的发生。手段服务于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而沪杭高铁并非一个"快"字就可以概括。"飞火大战"只不过是一个"八卦的入口"。直播中,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展示了沪杭之间100多年的交通演进过程、沪杭高铁的建设过程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等。两个外派的报道小组还赶赴京津沪宁拍摄短片。京津高铁开通后,北京人坐着高铁到天津听相声;沪宁高铁开通后,上海人坐着高铁到丹阳买眼镜。这些事例,细致生动,让观众在"看热闹"之余,更加理性地看待沪杭高铁开通在人类交通发展史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