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新体制、新业态下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研讨会
新体制、新业态下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研讨会

新体制、新业态下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0-23

主办单位:中国编辑学会

会议文集:新体制、新业态下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出版物质量,是出版物性质、水准的界定.出版物具有可观、可流通、可交换的商品属性,但长期以来出版物更被视为精神产品,这当然是从其内容来自人脑所思,以及其功能主要是对知识的记录、积累,以及对人的教化、培育、怡情等而言的.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出版的兴盛普及,相当部分出版物的物质形态将逐渐消失在比特中,但其内容将更加丰富,传播将更加广泛,精神属性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离不开出版物的滋养;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离不开出版物的催化;对出版社而言,出版物更是立身之本,是当家的核心资产.在世事流变、价值多元、文化强国的今天,对出版物质量的追问和坚守,尤显重要.出版物质量一般认为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等.内容是出版物的主体、核心和灵魂,是出版物衡量的主要方面.本文侧重对内容质量的探讨.
  • 摘要:近年,出版产业化发展和出版融合等新局面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出版社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出版新技术的应用、数字化的转型等新情况也极大地影响着传统的出版组织形态和业务流程.一方面技术革新为图书质量保障提供了高效手段,另一方面片面追求业务扩张和经济利益也带来了整体质量管控不力等现象.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年抓编校质量检查对提升出版界整体图书编校质量取得了很大成效,各出版单位对质量的自检与管理意识正逐步加强,但就出版市场的现状看,出版物的质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质量管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现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探讨一些从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保障图书整体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 摘要:商务印书馆(以下有时简称"商务"或"老商务")是近现代中国出版企业的杰出代表,关于它的馆史、人物、经营管理、文化及教育贡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而关于其制度的研究则并不多见.一个行业的先进既体现为技术的先进,也体现为制度的先进,而"制度"是制约包括出版业在内的众多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编辑制度是出版企业的核心制度之一,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导致不同的出版格局、书刊品质、经营绩效和传播效果,晚清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能够成功的一个要素就是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编辑制度在内的管理制度等).当代编辑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既要借鉴国外出版企业的先进经验,同时数典未敢忘中华,还需要借助中国近现代出版历史这面"后视镜",以更好地把握方向,提升质量,确保两个效益.这是本文的缘起和目标所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在编辑制度方面经历了从草创到逐步完善,再到成为行业表率的过程,下文从编译所的设立、编辑培训与发展制度、编辑规范制度等方面梳理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探寻其规律。
  • 摘要:新体制、新业态下要保证出版物质量,首先要保证出版物的政治质量.这就要求出版社的各个工作岗位,特别是编辑部门的各个工作岗位要把保证出版物的政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切切实实地把好政治质量关.言论有自由,出版有纪律.编辑人员要把政治纪律放在心上,严格把关,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出版物在政治思想方面合格,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出政治性问题.
  • 摘要:出版业一直强调社会效益,强调健康、积极和正确的导向。在实务中,对健康与不健康、积极与不积极的评定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社会效益需要靠优质的出版内容作为保障。出版企业保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议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理念体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估中,融入到出版内容中,提升到企业文化当中,贯彻到人才管理政策中,深入到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 摘要:高校出版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成是其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保证高校出版社始终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担当,同时帮助高校出版社寻找经营差距及其产生原因,引导和规范高校出版社的经营行为,对提高高校出版社运行效率、优化其资源配置、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建设知名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这是中国编辑学副会长科技分会主任郭德征先生给作者出的题目.要求在当今中国"出版业转企改制"和"互联网+出版"背景下,着眼于出版业态的改革创新和媒介交互业态条件下多媒体传播的文化科学内容的质量问题,采取课题(13AXW007)研究中的一节,修改成文.提请大家讨论.由于编辑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编辑活动的最终成果,是编审定稿交付出版发行的图文样板或母本。其内容的质量,当然由编审者签字的齐、清、定的稿本来保证。传统的“三审”定稿制度与承担编审职责的“编导”(影视界编审职称用语),无疑是媒介传播信息的质量保证。那么新的影视网络屏幕手机荧屏上的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内容质量怎么保证呢?本文的观点是:应当在网络站点设置适应于与新媒体配套的编审制度和编审职务责任制,来保证网络传播内容的质量和符号的精准。
  • 摘要:各个出版单位对于图书质量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于加强图书出版质量的管理,提高图书整体质量水平,切实有效地贯彻国务院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一系列有关规定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对出版单位的图书质量进行监督,从而促进全行业图书质量的稳步提升。建议管理体系集团化,质量检查制度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教育培训职业化。
  • 摘要:出版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因此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一般的商品出现了质量问题,损失的可能仅仅是物质产品的经济利益,而出版物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产生的负面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编辑是出版物质量的"把关者".编辑的素质对于图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提升编辑的素质是出版社当今出版精品图书需要重视的关键环节.
  • 摘要:质量赢信誉,信誉得效益.对于出版社而言,出版物质量就是根基,就是品牌,就是生命.因此,上至国家广电总局,下至出版社的一个部门,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出版物质量的重要.然而,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速度至上的时代,出版物的出版速度、内容、形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版节奏加快、内容含量急剧膨胀、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问题都冲击着出版物原以为傲的质量优势,针对出版物质量的下滑,国家广电总局三令五申,加强管理,本出版社也是在质量管理上狠下功夫.出版社的重要组成部门——编辑室,则是出版物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如何根据编辑室的情况,抓住质量管理关键点,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是需要编辑室管理人员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
  • 摘要:科技出版物是科学技术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成果体现,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体现一个国家当前科技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研究水平.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没有了质量作为保证,出版机构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证出版物的科技文化内容质量,不仅是促进中国出版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更是推动科技进步、激励自主科技创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将从作者的学术素养、编辑的科技文化素养、出版物的编校质量三个方面论述如何保证出版物的科技文化内容质量.
  • 摘要:如何避免书稿中存在常识性差错?抛开认真仔细、提升知识储备等根本方式不谈,推荐以下几个笔者自己总结的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包括只要遇到数值,就停一停、想一想、算一算,留意不合常规的字词,从已知知识进行推导,无十足依据,不修改作者原文,对照上下文。
  • 摘要: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对出版工作者在新体制、新业态下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编辑是出版物的生产者、加工者和把关者,是整个出版流程的中心环节,编辑的素质对出版物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 摘要:在阐述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前,先来思考一下何为社会效益,何为经济效益,他们的主体都是哪些方面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社会效益是这样解释的"各种经济活动及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等在社会上产生的非经济性效果和利益"根据概念来说对于出版企业而言社会效益的主体可以说是社会,包括国家、政府、人民群众等等.对经济效益的解释是"经济活动中劳动和物质耗费同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反映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对人力、物理、财力的利用效果"根据概念可以将出版的经济效益主体理解为通过出版、发行出版物获得经济利益的,即出版企业,相关人员等.正确处理出版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就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在出版的选题立项、稿件取舍上始终坚持社会效益排第一,经济效益排第二,经济负效益的出版物,不是不可以出版,但是社会负效益的是坚决不能出版。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除了需要政府出版导向的正确引导,还要靠出版人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提升出版修养,同时也需要建立健全良好的出版机制来配合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结合,相统一。
  • 摘要:近年来,出版物质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看到,在新品种不断涌现的同时,出版物中的差错似乎也有增加的趋势.随手翻开一本书,或多或少会发现一些瑕疵.不可否认,当下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受急于求成等心理支配催生的急就章由于缺乏必要的打磨,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面对此种现状,出版社果真无能为力?其实不然.编辑在作者交稿后把好审读加工之前的审稿关,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差错,使出版物质量有所提高.基于此,本文从出版流程中的审稿环节入手,结合若干实例,探讨提高出版物质量所需的编辑素质,并提出应对之策.
  • 摘要:编辑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既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而编辑素养则是出版物质量的根本所在.什么是编辑素质?1999年,刘杲在叶圣陶编辑思想研讨会开幕式的发言中指出:"编辑素质不外两个方面:思想的素养和专业的素养.前者比后者居于更加重要的地位."编辑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编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出版物质量的好坏。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沟通能力、经营能力、学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策划能力、写作能力等,不断提高自己,多策划深受读者喜爱的好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 摘要: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出版物的质量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质量不仅是出版业的问题,也是广大读者所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千千万万读者的权益,而且关系到中国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出版物的质量应当受到高度重视,编辑人员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提高出版物的质量.编辑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 摘要:在社会转型变化剧烈、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网络文化迅速崛起的新形势下,作为承担着文化积累、传承和创新使命的编辑人员,面临着与过去不同的工作环境,需要不断提升素养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新形势下编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编辑与出版素养、信息与技术素养、时间管理素养。
  • 摘要:在新体制新业态下,终究内容为王,这是个根本,内容质量才是当前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关键。内容+技术+服务,内容是产品,技术是保障,服务是支持和互动。好的内容才是真正抓住读者的关键,要发展个性化产品和多元化产品。出版要发展,打造精品图书,内容质量是关键。迭代思维要快,深度出版物开发,融合,整合,内容定制化,电子书促进纸质图书发行,人人都是媒体人,看口碑,创造口碑,内容,版式,印刷,互动化,故事化,娱乐化,事件化,关注推广环节。个性化推广,满足读者个性需求。精准营销,定制化出版C2B。挑战即是创造机会,把科技转化成产品,更快造福社会。出版物要代表国家学术研究和出版水平,必须把握好学术导向和文化导向。创新是出版的源泉和生命,而创新不是拍脑袋,突发奇想。
  • 摘要: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出版物是出版活动的物质体现,也是其精神文化的载体.所以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实也就是指出版物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版物作为出版活动的成果,具有可复制、可向公众传播的特点.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出版物是指是指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作为物质产品,出版物具有商品属性,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出版物承载了出版活动的精神文化内容,伴随着其复制传播,出版物满足了读者求知和学习的需求、精神和情感的需求、娱乐和消遣的需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出版物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出版社作为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过分关注经济效益,一切向“钱”看,以金钱作为衡量所有出版物的准绳,忽略精神文化价值,就会背离了出版活动的初衷与目的。而只关注精神文化价值,专注出版高深的科技专著等曲高和寡的作品,忽略其经济效益,出版单位也无法长久的生存、发展。正是这样的矛盾,精神文化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引起人们的关注。
  • 摘要:在中国现有情况下,出版业具有双重属性,包括意识形态方面和产业方面.意识形态方面的属性决定了出版生产经营必须遵循政策导向,产业方面的属性决定了出版生产经营必须遵循市场导向,不但要追求社会效益,还要追求经济效益.出版业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对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的传播上.通过对文化的传播,引导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健康、有益、积极向上,从而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进步.出版业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出版物发行中对利益有一定的追求,要求讲究经济核算,要完成一定的经济指标.关于出版两种效益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有争论和探讨.一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属性是出版物的基本属性,故而社会效益应该放在首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出版社已被推向市场,经济效益应该占据首位.中国《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从事出版活动,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由此看来,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前提,而经济效益则为社会效益的基础.论述如下.
  • 摘要:本文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在出版行业深入开展马克思新闻出版观培训的意见》为基础,从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要求;打牢思想根底、增强把关能力的有效途径;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抵御错误思想观点侵蚀,解决当前出版导向问题的重要举措共3个方面浅谈了加强编辑人员马列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的必要性。总之,只有加强编辑人员的马列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才能办好报、办好刊、出精品图书,真正的壮大主流舆论,唱响主旋律,让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 摘要:对于图书出版物而言,取得好的销售业绩和读者口碑,做到"大而强",关键是要保证质量.出版物质量无疑是出版物的生命和灵魂,除了内容准确、排版和印刷等周期外,在影响出版物质量的多种因素中,编辑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态度、工作意识和管理水平等是直接影响出版物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编辑,就没有高质量的出版物.作为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的素养决定着出版物质量.一方面,编辑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帮助作者修缮稿件,另一方面,编辑负责书稿出版的整体协调,一本书的出版无不经过编辑的精心策划、加工.所以,出版物质量依赖并反映了编辑的素质,出版物质量的优劣与编辑的素质密不可分.这对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当前中国的出版体制改革正处于逐步深化过程中,有些出版社已由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单位,对出版社而言,加快和完善体制改革以应对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是未来生存的重中之重.因此,也对出版社主体的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 摘要:出版行业肩负着教化育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使命,而图书出版更是传播知识、技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中国的出版行业秉承"传播科学知识、弘扬先进文化"重要理念,努力实现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随着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版行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出版行业,以及每一个出版人心中的理念.要做好新形势下出版行业的工作,就是不断提高出版物的质量.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因素,编辑的素质对出版物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坚持党性原则,保证出版物思想的先进性,提高编辑技术水平,保证出版物内容的高质量性,加强编辑的职业素养,转变编辑职业为编辑事业,培养编辑的人际沟通能力,保证稿件沟通环节的顺畅。
  • 摘要:近几年来,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质量水平并没有随之得到大幅度提升.低水平重复品种较多,高质量精品图书所占比例较小,编校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数量居高不下等问题仍然存在.出版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关键因素.编辑工作是出版的中心环节,编辑素质是决定出版物质量的关键因素.没有高素质的编辑,就没有高质量的出版物.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对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编辑是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必须具备适应企业发展的基本素质与核心能力,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出版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
  • 摘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首次将"互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对于出版业而言,"互联网+"带来了资源的融合与优化配置,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科技类出版社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转型升级,而图书编辑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出版工作的融合发展.
  • 摘要:图书质量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管是相关管理部门、业内还是普通读者,对图书质量现状的认识倾向于负面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针对图书质量的检查与处罚力度持续加强,并连续开展出版物(图书)质量管理与质量检查培训活动.一些学术机构和业界同仁也广泛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出各种解决之道.笔者认为,其中图书质量下降是国民整体写作水平下降的反映、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修订滞后,差错计算尺度宜放宽、一些标准难理解、难执行以下几个问题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 摘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的当下,不断成长、壮大、飞速发展的出版事业成为中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在新体制、新业态下,出版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书籍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某些出版社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忽视了对质量的把控,由此导致一些出版物质量每况愈下,选题"撞车"现象日趋严重,这种行为不仅对整个出版行业的社会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而且降低了出版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使广大读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浪费了社会资源.笔者认为,在新体制、新业态的当下,加强出版单位的书籍质量管理,建立科学、长效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刻不容缓。
  • 摘要:本文中"面向初学者学习的科技图书"特指机械加工行业面向初学者的技能图书,例如数控编程与操作、车削、铣削加工等选题方面的图书.该类选题的图书不是各类院校的规划教材,主要读者对象是各项技能的初学者和自学者,该书可作为工科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从事该类图书选题策划工作已有6年,此次借研讨会机会与各位老师交流和分享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
  • 摘要:几年来,埋首于《生物学大辞典》的编辑工作,深感科技辞书编写之难,虽然作者均为学术界的权威学者、词条释义内容丰富,但经常由于作者缺乏辞书编写知识和经验而出现许多差错。本文试对未达到辞书编写要求、未严格贯彻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未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等差错进行分析,并对差错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从而提高科技辞书内容质量做一些思考。
  • 摘要:图书的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图书的质量高,出版社的生命力就旺盛、顽强.图书的质量低劣,出版社的生命力必然赢弱,甚至枯萎、凋亡.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高质量的图书为出版社带来的益处.首先,高质量的图书,读者满意.读者口口相传,销售量的增加,利润的递增,影响力的增强是不言而喻的.大社、名社,往往就是其一部或几部经典著作造就的!其次,高质量的图书,作者满意.这能够进一步凝聚作者资源,打造高水平的作者队伍.这也是出版社扩张、增强的基础与潜在力量,甚至是挤垮对手的有力手段(这与足球界中的拜仁狠挖多特蒙德的明星球员,道理相似).最后,高质量的图书,主管单位满意.出版社不但不担心出版资质会被吊销,会被停业整顿,而且各类获奖的机会增多,会获得更大力度、更广泛的支持,包括项目、荣誉、资金等多个方面.提高书稿质量需选择高水平的作者、加强来稿之前的中耕、提高编辑的能力、提高编辑的思想意识、加强新技术的使用、优化出版机制。
  • 摘要:科技图书通常以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主题涉及不到政治问题,但科技图书编辑过程中会不时出现需要大家重视的政治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很明确,有些很模糊,或者有些也许还不应称之为政治问题,但它们确实可能对读者产生不良影响,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处理.在中国亟待加强文化自信的今天,科技编辑的专业工作目光不能仅仅聚焦在理论、公式、数据的准确性,国际单位、图表的规范性上,还应该在文化自强和国家利益维护上多用点心.现将科技图书编辑过程中遇到政治问题总结如下,以便交流.
  • 摘要:随着本世纪初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在校学生规模大幅提高,生命科学类教材的出版也迎来了一个高峰.出版品种数,印数都有较大规模的提升.经过近十余年的沉淀,出版品种数量趋于稳定,市场趋于饱和,如何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以及移动互联网推动的技术变革中继续做好出版工作,是每一位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教材的策划理念、形式变革、营销策略等基础上对目前高等教育生命科学类教材进行分析.
  • 摘要:三审制是中国出版行业一项基本的审稿制度.《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三审制的实施办法和基本原则作出了全面的规定.简单地说,三审制就是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从三审的要求来看,初审、复审、终审都要严把政治关,对书稿中的观点、举例、配图等仔细审读,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就审读重点来讲,严把政治关是终审环节最主要的任务.
  • 摘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产品能否占领市场、获得消费者认可的首要条件,因此,质量问题是一个永远的话题.而作为内容产业的出版,质量更是全体出版人日谈日新的话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日谈日新的永远话题,在新技术时代却成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笔者曾经在多年前,连续针对质量问题发表过《老调还须重谈——也论现代编辑的必备素质》《编辑职责"后移"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等文字,着重针对编辑责任意识的淡薄提出了批评,呼吁编辑人应该强化责任意识、把关意识,把提高质量作为永远追求的目标,为社会、为时代、为人民贡献更多的精品.而在强调责任意识、把关意识的同时,质量问题的另一保障,就是必须努力增强编辑的基本功,在新技术时代,基本功的问题已经成了出版物提高质量的一道重要的坎,必须重视.
  • 摘要:"倘若一个国家是航行在汪洋大海中的一艘轮船,那么新闻出版单位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敏锐观察,审视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告."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新闻出版单位的责任与荣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进行,新闻出版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有的甚至只顾经济效益而罔顾社会效益,使得有偿新闻、虚假报道、广告欺诈、低俗之风屡屡出现,社会强烈反感,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对乱花迷眼的社会现象,新闻出版单位要始终牢记,新闻出版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编辑记者而言,"笔下千钧重,肩头万斤担",传播政策、记录时代、推进步、守望正义是其始终不变的天职.
  • 摘要:如何在多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出版物思想导向的正确性,确保出版物政治质量,是摆在出版从业人员和出版管理部门面前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严把出版物政治质量关编辑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退出机制,注重编辑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 摘要:2012年,《时代》杂志首次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给予深度报道,预示着MOOC将会为传统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笔者于2015-2016年在MOOC平台选修了四门在线教育课程,其开课学校、学科类型、多媒体呈现方式、考核方法各异。在实际学习的同时,通过授课平台的使用,以及与教师、助教及同学间的交流,对MOOC的教育特征及授课质量有了更为直观真切的认识;从用户的角度,以《网络课程评价规范》为参考,结合出版物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对MOOC的质量要素及评价方法进行初探。
  • 摘要:试论出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一个大题,有一些概念不得不从头梳理.何为出版?出版物的性质为何?出版物的发行主体,即出版机构的性质为何?何为社会效益?何为经济效益?厘清上述概念,才有可能在中国、当下,这一具体语境下,对出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一相伴而生的关系管窥一二.
  • 摘要:编辑是人类精神食粮的生产者,研究市场、策划内容、寻找作者、监控质量、协助推广,并对每部作品的质量和销量负责.编辑每年都同时做着几十个产品的产品经理,它们都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编辑或做宏观的设计,或做细节的处理,或寻求合作的机会,或争取同事的协助.因此,编辑是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各出版单位对入职员工的基础素质要求都很高.例如,要求应届毕业生是名校硕士,专业背景符合职位发展需求,应聘者还要经过层层笔试和面试才能正式被聘用,引进的人才也要求能力强,背后有需要的资源支持.在策划能力的培养方面,各出版单位对新入职员工大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做法,把成熟编辑的经验传递给新编辑.但是,新编辑成长速度慢、成才率低、初期流失率高已经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在"知识产业"中,"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本文着力探讨出版单位如何快速提高编辑的独立策划能力.
  • 摘要: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线,而编辑工作作为出版的中心环节,编辑人员是出版物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出版物质量保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在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互联网+"背景下,对出版物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伴随出版业的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出版物质量也呈现出诸多新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从新体制、新业态下编辑素质对出版物质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 摘要:产品和服务在质量方面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出版社的质量管理必须以CS为导向不断变革,避免关起门谈质量的“内循环”,以满足读者不断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才能在文化内容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社会环境.国有文化企业紧跟形势,求真务实,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出版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做出更大贡献,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出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极重要的一环.
  • 摘要:科技的进步,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阅读这一人类科技文明的传载方式也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了多种可能性,电脑、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纷至沓来,各种资讯、各种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单一的阅读方式.图书,作为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是不是还能继续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途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科技进步到今天,阅读,依旧是文明之灯的唯一传承手段,只要人类还无法在大脑植入芯片获取知识,还是要依靠阅读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那么图书依旧是获取知识的最佳媒介.保障互联网时代的图书质量需建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出版流程,精心遴选内容和作者,保证书稿质量,优秀编辑的养成,保证书稿的完善与提高。
  • 摘要:出版社应该针对质量管理建立严格的保障制度.应定期对图书的内容质量和选题质量进行自查自纠;建立并严格执行内容质量保障制度,如三审责任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稿件及质量资料归档制度、样书检查制度以及样本缴送制度等;强化选题开发和论证制度创新.本文首先阐述提升内容质量的时代背景,然后详细地介绍了科学出版社的制度创新——"内容质量全面提升工程",希望给予业界同行启发和借鉴.
  • 摘要:2015年,中国共出版图书47.6万种,从品种数量上来看,中国无疑是世界出版第一大国,但中国出版物在世界出版市场上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从出版物质量,尤其是内容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官方一直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中国出版物质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继2014年"出版物质量专项年"后,2015年被确定为"出版物质量提升年",2016年2月又下发《关于开展出版物"质量管理2016"专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出版物"质量管理2016"专项工作,将重点围绕辞书、教材教辅、地图、少儿、养生保健类出版物以及重大选题备案有关出版物开展质量检查,推动出版物质量全流程管理,促进出版单位更加自觉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出版物质量,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次由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新体制、新业态下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正是积极响应总局的专项工作,为提升科技出版物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也给科技编辑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思考、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 摘要: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来科技的发展,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作为科技分享普及和传播积累的重要载体,科技出版物在整个科技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人通过科技出版物的阅读,学习前人已经积累完成的科技成果,进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挖掘出新的科技成果,从而不断促进科技的发展进步.同时,科技出版物的科技文化内容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因此,确保科技出版物的科技文化内容质量对推动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乃至提升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稿源质量、编辑专业素质、审稿专家队伍、出版机构发展方式、政府监督处罚力度五个方面对如何保证出版物科技文化内容质量进行了探讨分析。
  • 摘要:随着众多新兴媒体出版方式的涌现与发展,传统出版单位迎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进行跨媒体出版.在转型时期,由于出版物的多样性(如:音乐、影视、文学、游戏、软件等)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如:网站,第三方应用程序,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服务),为市场监管增加了难度.片面追求出版经济效益,无视社会效益的现象时有出现.因此,对于文化企业来说,为了在转型的大浪潮中不迷失方向,更加需要谨守本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 摘要:关于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讨论由来已久,认识各有不同.二者孰轻孰重、地位几何,似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出版体制息息相关.但笔者认为,不论处于哪个时代、何种语境,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同等重要的事情,社会效益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扩大社会效益的保障.归根结底,追求社会效益、创造经济效益是出版企业责任和价值的体现.二者绝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缺一不可.笔者在科普期刊领域工作整20年,因此,本文就科普出版社为例,对这一观点做简要阐述.
  • 摘要:编辑的日常是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寻找坚守,关于质量的坚守,关于做好书的坚守;也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寻找突破,关于营销模式的突破,关于选题挖掘的突破,关于资源整合的突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摘要:今天笔者讨论的主题是关于编辑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这些素养对编辑的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水平.笔者首先就编辑的素养作整体分析,然后就其中最重要的素养——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做详细论述.
  • 摘要:编辑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出版行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出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在出版物产品生产制作的过程中,编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既是传播、延续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光荣使者,也是将宝贵精神财富转变为现实产品的生产者.在编辑的传统身份与新形势对编辑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出版物的出版质量,编辑应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社会敏感度,应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应具有敏锐的市场洞悉力,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应熟悉和强化运用新技术的手段。
  • 摘要:出版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就如同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升级.出版业不同于其他经济产业,其文化使命对于传承优秀文化、塑造民族性格具有重要使命和特殊意义.出版从业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社会效益的出版物是不可能生产下去的,不管其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出版物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社会效益,因为经济效益不好,意味着出版物的销量及生存周期有限,其社会影响就不大,同时也意味着其社会效益较差。经济效益很差的出版企业必然存在生存危机,最终将被淘汰,所以它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必然是有限的、短命的。因此,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经济效益。相反,要努力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扩大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出版企业正确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把社会效益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把“二为方向”坚持到位。也只有这样,作为从事出版工作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才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 摘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多数国有出版单位已经完成了企业转型,成为了市场经济中的公司制企业.而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具备独立核算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它们通过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来实现营利的目的.在完成这种转企改制后,出版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 摘要:2015年,中国的出书品种已超过47万种,在绝对数量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出版物在世界影响力方面,仍然不能称为出版大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出版物质量,尤其是内容质量.过去提到图书质量,更多地看中其错字率、印刷质量或者装帧质量,但图书作为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载体,其内容质量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对于大众读物,其内容应该是导向正确,语言精美,引人入胜.对于教材而言,应该从教学实用、体系完善、内容无误等方面去提高质量.而对于学术专著,其内容质量更多要求的是创新性、前沿性以及学术规范性.尤其是对于科技出版物,随着出版改革以及数字化的趋势下,更应该重视图书的内容质量,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中严格把关,维护好自己的生命线。
  • 摘要:质量是图书的生命,是图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图书的内在质量是指图书自身内容所体现的政治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概而言之,就是指图书的社会效益.图书的外在质量是指图书的装帧、印制、编校质量.前者是图书的生命与根本,是衡量图书的主要标准.后者又直接影响到前者,即使图书的内在质量如何好,如果装帧差、印制低劣、差错率高,也是一本不合格的图书.因此,只有二者完善地结合,图书质量方臻上乘.编辑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出版物质量的根本,编辑的业务素质和学术修养是出版物质量的保证,编辑要有高超的策划能力。
  • 摘要:多年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轻工社)坚持"为行业科技与教育发展服务"、"为了生活更美好"的办社宗旨,为中国的出版事业和轻工行业提供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及网络出版产品,出版优质生活时尚类书刊成为本社特长.不仅拥有知名的瑞丽品牌,也拥有一支引领时尚、专业精湛、适应市场的书刊编辑队伍.但在新体制、新业态下,如何发挥出版专业优势、采取主动应对措施?如何寻找差异化的新需求,在传统出版市场日益萎缩的形势下开发新的业务增长点?是每一个出版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不但要在新媒体方面进行探索,努力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创新,还需要在发挥品牌影响力和团队特色上不断探索,为传统出版行业寻求新的突破.
  • 摘要:地学书刊具有很强的学科特色.在编辑加工地学书刊稿件时,除了按通常的编辑规范处理问题、完成常规加工工作外,还应针对地学领域特有的、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进行特别处理.笔者在地学稿件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发现一些稿件在文字、地层术语、专有名称等的规范使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地学稿件所特有的常见问题,现总结如下,与作者、编辑共同探讨.
  • 摘要:引进版图书是中国出版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国家引入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文化成果,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引进版图书在资源采集、抢占制高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相关出版社实现出版工作双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机械工业出版社近几年引进图书品种数量稳定在700种左右,多年位居全国单体出版社版权引进前列.加强引进版图书的质量管理,切实提高引进版图书质量,一直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积累了丰富的典型案例,探寻了有效的对策措施,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交流.
  • 摘要:学术专著是作者科研成果的总结.作者从事多年系统研究后,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取得了有重要意义的理论突破或做出了重要发现的实验成果,将这些结果系统梳理、集结成书,向专家同行介绍.学术专著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科研成果、思想的系统化总结和升华,对于传播学术思想、保存重大研究成果、指导科研工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使用科技名词是专著出版质量的基本要求。科技名词数目巨大,它科学研究中描述概念的语言符号,也是信息与交流传播的载体。将科技名词由英文翻译为中文,这个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在面对新概念的引入、新学科与新理论的建立,以及促进国际交流、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乃至产生交叉学科、文献及辞书的编纂出版等方面,至关重要。
  • 摘要:根据《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的数据,2015年全国出版书籍38.5万种,从总量上看,中国已是不折不扣的"出版大国",但大不代表强,中国的图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其数量绝对不成正比.随着出版业的转企改制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版企业越来越遵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生产.但出版产业作为一种内容产业,其具有文化属性,在以收益论英雄的市场中,如何提升出版物的质量是政府和每一家出版企业以及千千万万的读者十分关心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挑战,出版企业要坚持匠心这一核心竞争力,利用创新这一基本手段,将出版市场做大做强.
  • 摘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相关布置,国有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规范进行转企改制,一大批图书出版企业迅速成长,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一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还没有到位,两个效益相统一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现象时有出现……"本文就新体制新业态下高校教材策划编辑应如何做好质量管理以保证图书出版质量,做一些思考与探讨.
  • 摘要:科普期刊的生产过程包括选题、组稿、审稿、编校、排版、印刷出版和发行等环节,本文重点讨论印刷之前的环节,简称编校流程.编校流程的管理是科普期刊社(编辑部)工作的重心,编校流程质量对出版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关于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编校排版质量的研究已经很多,主要集中在学术期刊领域,但是有关科普期刊的相关研究很少见到报道.科普期刊在期刊分类中经常被归入科技期刊,但是与同属于科技期刊的学术期刊和技术类期刊相比,科普期刊在作者、读者、文章内容、版面风格等方面都有自身的鲜明特别,编校流程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深入分析科普期刊的编校流程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对提高科普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和出版质量意义重大.
  • 摘要:科技图书的校对涉及的学科较多,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地理、生物、医学、天文、考古学等,每个学科的出版物都有自己的要求,因此,做好科技图书的校对工作尤为重要.出版物的图书质量,与编校人员对书稿的把控能力及从事编校工作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因此,探讨科技图书中出错的规律,并将差错进行归纳学习,对提高科技图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结合工作实践,就校对工作中科技图书中的常见差错进行分析.
  • 摘要:近年来,国内科普图书的出版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出现了不少原创科普的亮眼之作,但是整体来看,引进版科普图书还是占据大半江山,在科普图书畅销榜上频现身影.究其原因,欧美等国家的科普作品非常善于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引经据典地传播科学探究的思维,趣味性、可读性为科学性增光添彩,很容易吸引读者.那么,如何控制和提高引进版科普图书的出版质量,既保留这些优秀的科普作品原有的风格,又能让翻译作品易于被理解和接纳,且同时保证其科学规范性呢?对于引进版科普图书而言,原著质量、译者水平以及编辑素养都是决定其质量的关键要素.在五年多的引进版科普图书的策划出版过程中,归纳了一些个人的做法和工作习惯,以下简单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 摘要:市场竞争客观上是一场具有某种程度的“马太效应”的持久赛。“强者愈强”的法则在原创科技图书的市场竞争表现中也如是。而精品战略则是使原创科技图书在众多普通图书中脱颖而出,获得自身独特的发展基因和竞争优势的“法宝”“利器”,也是科技类图书出版谋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精品科技图书的出版从纵向、横向而言,是涉及从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开始,到稿件审、编、校,设计、印制、营销宣传、发行的全流程的立体、有机系统,需要在各重要环节和关键流程节点上齐心协力,如此,才有精品科技出版的最终呈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