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温州
  • 出版时间: 2009-11-06

主办单位:浙江省社科联;复旦大学

会议文集: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浙江省嘉善县的砖窑业曾在江南影响十分巨大。当一地某种生产一旦达到顶峰,往往催生出某种文化。干窑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岁月中,干窑因其砖窑业形成了江南水乡韵味独特的砖瓦窑业文化,简称“窑文化”。rn “窑文化”实质上是干窑最有特色的民间文化,本文对窑业生产特有的技艺,如砖窑建筑技艺、瓦当生产技艺、京砖生产技艺、窑乡民间文艺、窑工生活习俗等问题进行考察与研究。。
  • 摘要:本文将利用语言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浙江境内的吴方言为中心,对其区域特征、分布格局及制约其发展的背景因素展开初步的探讨。
  • 摘要:本文以《通济堰规》为例,试图对宋代农田水利规章的内容、结构及其形定过程略作分析,探究其根源,以期进一步明晰传统中国农田水利规章的实质:它究竟是官法,还是民约?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其有效性与权威性或合法性究竟源于何处?
  • 摘要:笔者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展现宋元时代镇江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真实面貌,探讨景观构建的外在特征与主要功能,并探寻在景观体系维护与重建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动力机制问题。
  • 摘要:近年以来,笔者一直坚持在江南的部分乡镇做实地考察,在田野中获得了一些口碑传说,却常常困扰于田野访谈与地方历史文献的“对接”。江南的地方文献多收藏于公藏机构,在田野很难有机会直接获取碑刻、族谱等材料。除非预先熟读乡土文献,否则田野和文献“各自为政”的境况很难得到改善。在经历了诸多尝试之后,渐渐探索出,在田野中阅读乡镇志,或许不失为一个在江南从事历史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突破口。可能采取的路径是:先仔细阅读田野调查点的存世志书和其他历史文献,在不打乱文献自身系统的前提下,对田野点的时空脉络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再进入历史的现场,结合在实地获取的相对鲜活的时空信息,对进入田野之前的“先入之见”加以修正,以尽量减少对文本不必要的曲解。2006年12月,笔者一行三人,采取了在田野中阅读乡镇志的方式,对江苏省常熟市的三个乡镇(何市、白茹、唐市)做了一次田野调查工作。本文只介绍了对唐市镇的考察。
  • 摘要:汕头原是广东省东北角海边的小渔村,历经百年的发展而有今天繁华港市的风貌。汕头港市经贸优势的形成,其中固然有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河道港湾的变化导致交通重心与经贸圈的改变。然而,西风东渐的海洋时代和国际贸易潮流,亦是促使海岸港市兴起的重要背景。汕头港市拜海运之便,经贸范围自韩江流域扩展到中国其他省份与世界各地,相较过去的传统经贸范围与规模,自是不可同日而语。除此之外,清代后期汕头在列强压力下成为广东省第二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这项政治外交上的政策,对于汕头在粤东地区或中国沿海城市的领先地位,自然也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总之,汕头港市的崛起与形成不仅是粤东地区地理环境变动下的结果,更是近代中国在面对西西势力开放过程中的特殊历史待遇。
  • 摘要:隆庆时期(1567-1572年)开启的东南社会经济结构的近代转型,标志着16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有着深厚的国内国外历史背景,突出表现在打破明代“边禁”“海禁”“银禁”的三禁开放。明初推行“边禁”“海禁”和“银禁”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商业与商人资本的发展。隆庆年间,商品货币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影响到国内外税收政策的变化(主要是“银禁”的放开),而且直接推动了“海禁”和“边禁”的进一步放开,内地商人、边镇商人与沿海商人因此活跃起来,推动了中国早期市场经济的出现。
  • 摘要:虽然温州三面环山,在地理环境上有相对孤立的局限性,但是恰恰这样的地理环境使温州可以发展帆船航运,在海上交通方面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利用航海便利发展与台湾的航运关系。温州产米不多,一般情况下从稻作丰富的台湾输人米谷,以补充本地产量的不足。在运输途径上,选择了运输时间短、货物装卸方便的帆船。rn 台湾民众日常饮食结构中猪肉占有一定比例,这些生猪中有较大一部分来自于温州等地,温州瑞安是向台湾输出生猪的主要产地之一。温州与台湾之间的交通和交往,在当时的条件下最适宜的就是利用被称为戎克的帆船。戎克船从温州到台湾北部的港口淡水、基隆,单程只需要一周到10天左右的时间,可以推断戎克船一个月可以在温州和台湾之间往返一次。此外,为了方便和台湾的贸易往来,温州东门外的埠头还设立了温(州)台(湾)航运的专门船行。直到20世纪初期,温州地区凭借帆船贸易的优势一直与台湾保持着较为频繁的海上往来。
  • 摘要:侨乡,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些区域民众的一种独特生存方式。对侨乡的研究,近年来呈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学术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视角,是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研究温州区域文化。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历史地理学的七个原则,多数适用于区域研究。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生产过程和文化现象的影响极大。“空间”和“时间”分别是地理学和历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而区域文化,正是“空间”问题与“时间”问题的结合,所以从方法论的角度,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研究区域文化,不失为一种颇有意义的学术探索。本文试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以温州侨乡为中心,对跨国移民这一区域文化现象的发生和演变作一阐释。
  • 摘要:对于历史地理学而言,“地方”一直是其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对地方的实地考察以及地方文献资料解读的基础上,阐释历史时期的地理问题。在笔者看来,历史地理的研究应当是立体的,就是要对时空有总体的把握和认识,而这必然要求多视角的审视和分析。历史地理学研究强调对实地的田野调查以及对地方文献的梳理,使研究者能够进人古人所处的环境中去解读这些文字形成,了解信息得以流传的动因,站在古人的立场去认知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工作对于达成“了解之同情”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关于如何搜集、解读方志,笔者认为应做到广泛地搜集方志资料,不能忽略方志版本间的差异;在广泛搜集方志的基础上,认真地进行方志的校读是将研究推向深入的必由之路;方志的搜集和使用应当结合地方考察。笔者以浙江泰顺县旧志为例,验证了上述理论。
  • 摘要:现今国内发现最早的南戏《张协状元》剧本及作者“永嘉九山书会”均出现在浙江温州,中国南戏最早出现在温州,这已是我国戏剧史学界公认的史实。然而,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尤其像戏剧这类综合艺术形式的兴起,不能光是停留在“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既无宫调,亦罕节奏”,是“畸农市女顺口可歌”的原始状态,而应从其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探究其历史文化的传承关系以及其相应的“文化圈”。本文试图通过对浙江台州—这个在戏剧史学界鲜为人知,但与温州无论是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均“难分难舍”的浙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俗地理、历史沿革、宗教音乐、戏曲考古等方面的寻考,提出“台州是南戏形成的主源区”的命题。
  • 摘要:本文分省区介绍了中国东南宗族的发展,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宗族是东南地区重要的社会力量。东南各省宗族出现的时期或有不同,如福建兴化的宗族组织化宋代已经出现、安徽徽州、江西吉安的宗族组织化至少出现于元代,而广东宗族组织化明代才开始,但是共同的是东南宗族在明代中后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摘要:浙江民间戏班与道教的关系甚为密切,由于仪式与戏剧结合,戏班与道士班兼职,深为当地斋主与观众所欢迎。同时也可借以免遭当局的禁毁:若禁戏,则说是祭祀仪式,属于民间信仰;若禁淫祀,则说是演戏,属于传统剧目,使执行者一时无从下手。这不仅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亦戏亦道,戏道相容,还从一个侧面说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摘要:本文主要从民间信仰研究成果、民间信仰的历史、民间神祗专题研究以及当代民间信仰的调研等四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浙江省民间信仰研究进行学术史的梳理。由于受到资料不足和撰写时间的限制,本文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希望能够对浙江民间信仰研究有较为全面的介绍。
  • 摘要:通过对瞿振汉案的讨论,笔者认为与其强调杨府君的灵验故事,还不如质问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清朝地方官员会需要与杨府君这样的地方神明合作?为何在事平之后,还把杨府君纳入官方祀典中,同时给予封号,以确保这样的合作关系?这样的做法用意何在?探讨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将有助于勾勒出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列强及其重要的附加物—天主教与基督教进入中国之前,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简单地说,温州杨府君的例子揭示了清王朝试图通过将深得人心的地方神明纳入官方祀典以加强其在地方社会中的权威性的手段。
  • 摘要:胡公信仰作为流行于浙江的一种区域性神祗信仰,已延续数百年之久。在温州,胡公信仰至迟在明代已传人,永嘉县太平岩胡公殿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温州崇祀胡公的建筑有数处,其中规模最大、香火最盛、影响最广的当属位于温州市永嘉县境内楠溪江流域大若岩陶公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温州经济的迅猛崛起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温州的民间信仰日益活跃,引起了社会各方的深切关注和诸多思考,大若岩胡公信仰也不例外。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包括胡公信仰在内的温州民间信仰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温州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民间信仰管理引导工作,是增加温州社会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试以大若岩胡公信仰为例,介绍了大若岩胡公信仰嬗变历史、胡公信仰的经营活动以及大若岩胡公信仰复兴的原因。
  • 摘要:村庙,又称社庙、村社、祠庙。历史学与人类学有关村庙的研究范式,在强调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这一方法论的同时,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主要围绕着社会经济史、地方史展开,而后者则更多地关注与村庙有关的祭祀组织、村落组织、村落间组织以及市场地关系等问题。然而,对于地方仪式专家及其文本在以村庙为中心的社区宗教生活中的具体作用,上述两种研究范式并未深刻揭示。本文试以地方道士的请神簿为中心,结合方志、家谱、科书等地方文献,通过对明清时期浙江省泰顺四都玉溪地区村庙系统的梳理,探讨地方神明系谱与村落空间关系的内在联系。
  • 摘要:崇龙习俗是一种民间信仰习俗,在民间祭祖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今,单独的龙祟拜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更多的是在各种祭祖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龙崇拜遗存,舞龙灯仍是民间祭祖和喜庆场合普遍存在的形式之一,是制造气氛、营造氛围、娱神娱人的群众最喜欢的活动。浦江板凳龙保留了中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以民间信仰中龙崇拜为特点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本文介绍了祭祖活动中的板凳龙仪式的具体形式,重点对仪式中使用的乐器和音乐进行描述与分析,并解释了使用乐器和音乐的文化释义。
  • 摘要:马仙,是闽浙两省盛行民间的信仰人物,与妈祖、陈靖姑并称三大女神之一。马仙信仰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孝德。对马仙其人传说及民间信俗行为进行探讨,并通过柘荣县之十三境“迎仙”仪式的个案,揭示其对社会的深度影响。
  • 摘要:本文尝试以香港新界粉岭围彭氏的太平洪朝、清明和太平清醮为例,一方面探讨周期性节日如何帮助人们理解地域宗族社会的组织,另一方面讨论祖先和子孙的亲和与对立关系。粉岭围是香港新界北部一个单姓宗族乡村集落。粉岭乡民非常强调他们的良好宗教传统。20世纪60年代以后,虽然很多乡民移民外地,但他们在重要的节日仍然风尘仆仆地回来参加祭祀活动。在这样强调传统的单姓宗族社会,尝试解构他们的仪式性节日,从而讨论地域宗族社会面对的生者和死者的两难局面,考察节日如何调和地域宗族中的祖先和子孙之间的协和与敌对关系。
  • 摘要:本文认为清代台湾并非一个同质区域,而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存在。随着各地开发的先后完成,各自依其地域特性,以港口城市为中心形成规模不一的地域经济体系,对外贸易型态也有所不同。19世纪中叶台湾开港,又带来新的面貌与冲击。国际港埠与传统港市的贸易规模和贸易型态差异更大。本文即以此际同时并存的国际港埠和传统港市的双重贸易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凸显19世纪中叶台湾贸易型态的多重性及其所形构的地域经济体系。本文所谓的贸易型态,则主要从商人组织、商品、贸易网络、投资以及资金融通等面向来观察。以下先由港口的发展,呈现19世纪台湾地域经济的多样性。其次,讨论传统港口城市的贸易型态,最后说明开港后条约港的贸易型态。
  • 摘要:为了因应诸如泰顺等两岸边睡、乃至中心地方函待良性发展的建设需求,笔者凭借着长期在台湾城乡实践的经验累积,以及近年来与吴松弟、刘杰等学界硕彦借由泰顺调查营的国际性交流,深觉有必要建立一套“以历史地理为内核的建筑学”,以便深度掌握地域文化的特质,并发挥以“时空知识”中介地域社会魅力发展的积极功效。本文即是对此“历史地理建筑学”(Architectur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所可能架构的知识内涵、操作方法以及实践远景的初步探讨。就此,笔者将先阐述其以“地域性”( locality)为基础、讲究地域意义的时空认识论内涵;并揭露在此前提下,积累了特殊意义的地域性将以“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而展现自身的空间结构(spatialstructure)与空间形式(spatial form),并为人所感知、生活、想象的运作状况;正因如此,笔者将进一步阐述借由空间结构图之类特殊方式把握、认知地域的文化地景,并进行地域文脉修补的必要性,以期待海峡两岸泰顺这类地方的深度经营与魅力振兴。
  • 摘要: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传统建筑系统是以明、清建筑木构架的特点为其主要特征,同时又是综合了江南、福建甚至四川等多种文化影响下的多元化建筑体系。笔者试根据对泰顺地区建筑的多次考察成果,对泰顺木作的特点进行简要论述。介绍了其建筑类型、构架体系、构件形式,并对建筑中各标志部分进行细致讨论。
  • 摘要:地处浙江省温州地区南部的泰顺是一个山区县,境内山高路远,群峰叠翠,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泰顺廊桥和众多遍布于崇山峻岭中的古民居,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而独具特色。研究发现泰顺许多民居的作法融汇了中国南北古代建筑的风格,泰顺应该是南北建筑文化的一个过渡区。这里的古民居有的简洁洗练、不修华饰,有的装饰较精美,显得华丽典雅.据专家考证,许多做法还具有浓厚的川西和闽北建筑风格,但又有区别。其中“悬鱼”装饰构件的使用最为典型。在浙江民居乃至全国民居中都很少见,而在泰顺却被普遍应用。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美观、题材之丰富、雕刻之精细,更是列全国古民居之首。本文介绍了此悬鱼装饰的基本情况,功能,文化渊源,美学特征等问题。笔者认为悬鱼虽然在民居建筑中是一个小小的装饰构件,起了装饰风格的作用,正是有了许多别出心裁、丰富多彩、雕刻精细、构思巧妙的悬鱼装饰,才使泰顺古民居显得亲切而不媚俗,精美而不奢靡,纯朴而不粗鄙,自然而不做作;显示出泰顺人民自然恬静的耕读文化、浓厚的志趣与山水情怀。
  • 摘要:苍坡村是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村落之一,1991年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该村历史悠久,始建于五代后周,现有村落形成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其特色是村庄以“文房四宝”布局,现存古建筑呈宋代风貌。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如何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和活态保护,如何将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社区发展相协调,如何在进行遗产保护的同时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符合他们的生存利益,以及如何加强古村落民众的文化保护自觉意识并使之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 摘要:闽中土堡是一种位于福建省中部山区有别于土楼的另一种独特生土建筑形式,平时可供族人或村民生活居住,战乱时则可封闭御敌。本文首先区分了土堡与土楼的异同,后介绍了土堡的平面格局、空间特色、防卫体系、结构与构造,最后分析了土堡的风水和环境。
  • 摘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民间信仰建筑是类型特征显著,且很广泛的一类。民间信仰建筑常设有戏台酬神。就现有资料看,中国古戏台源自神社戏台。闽赣有丰富的古戏台遗存。所谓“有村必有庙,有庙必有台”,对古村落并非溢美之词。戏台与诸多的民间信仰相关。如福州诸如妈祖、临水夫人、陈文龙、田元帅等杂多的民间信仰,尤其作为民间信仰源头之一的傩神庙及戏台。本文从福州地区和其他民间信仰与戏台的关系入手,试图厘清闽赣古戏台的源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戏台制式的演进。
  • 摘要:江南地区温暖湿润,木构文物建筑不容易长期保存。为了更科学有效地做好文物建筑保护工作,2007年4月,浙江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河南大学计算机中心开始构建文物建筑保护监测系统,希望应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文物建筑及相关各种因素进行检查和监测。rn 通过分析长期积累的监测信息,运用数据建模手段,可以找出影响文物建筑的相关因素,为科学制定文物建筑的维护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必要的数据,即使清除隐患,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保护,做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
  • 摘要:位于浙南深山的泰顺,就是一个“具有商品性较大的特征”的山区。通过2006年、2007年近50个村庄的调查,对泰顺山区的商品经济的基本内容、重要性及其多种表现,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依据考察资料,对这些内容予以论述,以展示山区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
  • 摘要:温州文化其“局”不大,但呈现多样化的面貌,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得以发展,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其共性,也有个性,区域特色鲜明,基本特点是:平民文化,集群运作,俗中尚雅。
  • 摘要:在全国各地的家族组织中,环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区无疑是一个比较特殊而有个性的区域,从六朝时期开始,太湖流域就是江南土著士族与强宗豪族的聚集地,如吴郡(今苏州)的顾陆朱张四大姓,义兴(今宜兴)的周氏、昊兴(今湖州)的沈氏,这些家族世代绵延,直至明清时期仍然属于江南的著姓望族。笔者在考察“江南”作为一个文化区域时也认为,明清时期的“江南”主要还是指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太仓共计六府一州,实质上也就是环太湖地区,以此验证于明清江南家族之空间分布,其范围亦基本符合,因而本文回顾所涉及之明清江南家族主要集中于环太湖之六府一州。
  • 摘要:岩头金氏及其宗族村落文化概述岩头金氏宗族村落位于永嘉岩头镇镇政府所在地,距永嘉县城约20公里。金氏本是仕宦人家,迁到岩头后,凭借其文化优势和经营能力并占据最利于生存和发展地段,岩头很快发展成为楠溪江中游最兴旺、最有文化成就的血缘村落,金氏迅速成为当地的望族。岩头金氏宗族村落以其巧妙的村庄布局、古朴的乡村园林、科学的水利设施和深厚的宗族文化、耕读文化、商贸文化底蕴而闻名。宗族村落文化的传承动力可概括为内部驱动力(简称内驱力)和外部驱动力(简称外驱力)以及内外驱动力的互动三个方面。岩头金氏宗族村落文化得以传承,与其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以及内外驱动力是分不开的。
  • 摘要:笔者在浙江省东阳市北江盆地展开了历时八年、以宗族和宗族村落的发生和展开为主题的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所得与族谱资料的分析,探讨宗族的形成与展开这一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北江盆地的宗族的形成和展开过程,如从时间上来看,可区分为发生期(13~14世纪)、发展期(15~17世纪)和成熟期(18~20世纪)三个阶段;在北江盆地,13世纪之前血缘村落的存在不可否定;浙江省东阳市北江盆地的宗族形成与展开现象,应该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在一个广域的连续面上发生的。
  • 摘要:徽州作为一个颇具同质性的地域社会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完善的良性运作系统。与徽州其他声名显赫的宗族相比,周氏宗族是个典型的以农业收人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宗族,其族内既没有走出达官显宦,也没有产生富商巨贾,但是在其世代繁衍的漫长过程中,却保持着稳健的发展势头,枝蔓一直未曾隔断。通过考察这样一个并不具有多少典型性的宗族的发展形态,也许更能体察到徽州乡村社会的运作过程。周氏宗族高度重视宗族组织建设,注重对宗族内部的伦常秩序、血缘秩序及社会秩序的控制,在血缘秩序方面,主要通过反对异族伪冒、反对和限制异族承继宗桃、积极提倡同族内部宗桃承继等途径,以强化宗族血缘秩序。而通过制定族规家法规劝族人安分守己、和睦宗族,并对族内盗窃行为、凶暴恶行、健讼等进行重点控制。在宗族内部进行了良好的治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
  • 摘要:1987年余英时先生发表了一篇有关招魂仪式的短文,其中引用古代道教经书《太平经》的文字以说明亡魂面对地狱司法体系的情形:为恶不止,与死籍相连,传付土府,藏其形骸,何时复出乎?精魂拘闭,问生时所为,辞语不同,复见掠治,魂神苦极,是谁之过乎? 余先生对于地狱司法体系的分析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促使人们认真思考中国文化中宗教与司法的关系,笔者遂对此一题目产生很大的兴趣。实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地狱信仰的历史与演变,尤其是Stephen Teiser(史太文)的两本专著分别探讨了中元普渡与十王信仰的发展,对于学术界有重大的影响力。不过,或许是因为上述研究把重点摆在中国佛教史这个领域,因而低估了中国本土宗教传统(特别是道教)在地狱信仰发展史中也曾扮演的关键角色。本文以余先生引述《太平经》地狱司法体系作为基础,试图说明道教对于中国法律文化之建构所发挥的影响。rn 本文提出下列假设:(1)在佛教信仰尚未传进来之前,中国本土宗教传统(包括道教)认为地狱是一种类似人间法院(衙门)或监狱的场所;(2)除了地狱司法体系的信仰之外,道教仪式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道教驱邪仪式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类仪式往往把驱逐妖魔鬼怪的过程当作神判仪式来进行,跟阳间真正司法审判有重叠之处;(3)道教驱邪仪式对于程序正义的重视,可以显示出其司法面向,它们特别强调所有鬼怪必须经过完备的法律程序,方能受到惩处;其司法体系甚至也包含对道教的神明与神职人员的约束,构成了“司法性的驱邪典范(judicial exorcistic paradigm)"。
  • 摘要:由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及历史文化传统的交叉影响与模塑作用,浙东南(今温州、台州)一直是民间信仰的繁盛之地。而地处温岭海滨的石塘,其民间信仰更以“自发、自然、自存”为本色,成为浙东南民间信仰的“活化石”。据调查统计,在石塘的56个渔业村中,石塘的民间信仰场所多达118处(其中33处为无名小庙),平均每村2.11处;从地域密度看,平均每0. 23平方公里一所;而按人口计算,平均每480人即有一所。围绕着这118所庙宇,即存在着118个独立、半独立,有形或无形的民间信仰组织。从组织维度考察石塘民间信仰体系,既可使石塘民间信仰研究走向深入,亦可见微知著,管窥浙东南民间信仰的全豹。rn 石塘民间信仰的组织成员,按在组织中的作用程度约可分为三种:组织者、核心成员、外围成员。在石塘,任何民间信仰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信仰对象—神灵。神灵、神灵所在的场所、围绕神灵所进行的信仰活动,成为组织各成员之间相互联结的纽带。综观石塘民间信仰组织,从民间信仰组织的性质来看,呈现出类世俗型、类宗教型两种特质;从结构上看,组织呈松散、零乱的特征;从外延上看,组织呈扩散性和地域性特征;从稳定性看,组织呈规模弹性的特征;从组织的需求来看,组织呈强烈的现实功利性特征;从边界来看,组织呈边界模糊性特征。并且呈现出类宗教化组织领地日益缩小,组织内部的小团体倾向强烈和与基层社会组织进一步契合的趋向。
  • 摘要:通过探讨福建水师在玄天上帝信仰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突出相对于“社会”的“国家”这个范畴的复杂性,说明在使用“国家-社会”这样的分析框架时,必须注意在某些区域,“国家”所可能拥有的在地性,否则将无法充分理解地方宗教信仰与活动背后的权力结构与关系。
  • 摘要:民间宗教作为一种地方性的信仰形式,在当地社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对于当地社会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秩序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传统社会中,这种地方性的民间信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当地社会的正常运作。本文希望通过对于三一教这一特殊形式的民间宗教的研究,解释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进步的今天,当初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民间宗教的状况怎样,它们在当地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们在现代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等问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