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2011年(第十九届)新闻理论研讨会 >距离产生'美'——由大众传播心理距离探寻电视新闻节目创新

距离产生'美'——由大众传播心理距离探寻电视新闻节目创新

摘要

媒介环境的变化正在影响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及忠实观众的稳定性,观众碎片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据一家权威媒介研究机构十年的跟踪显示,每天人均使用媒介的总时间呈增加态势,而城市观众日收看电视的时间却从1997年的185分钟下降至2008年的175分钟.因此,不论何种传播方式,都是以受众有效接受为目的,再重要的信息,再出色的节目,只有引起受众注意,被理解并接受,才具有真正意义,只有完成了从节目编码到观众有效解码的完整流程,传播才得以真正地实现。我国传媒研究学者张景云在《大众传播距离论》一书中指出,大众传播心理距离是指在大众传播者与受众在认知、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差异程度。直播-将"新近"发生的新闻变成正在"发生"的新闻,传播者与观众站在同一起点上,共同探知"未知",由此产生了认知距离的贴近;而对信息获知上平等的地位拉近了传受之间的情感距离;共同见证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淡化了传播者"筛选"和"把关"的痕迹,增强了信息的客观性,也易于拉近双方的态度距离。主动受众的一大特点在于,不仅仅满足于信息的被动接受,更重视自己的意见表达权。这就要求传播者培养受众的"对象感",这也是大众传播吸纳入际传播的策略,从而拉近传授双方的心理距离。只要找准了互动定位,采用了恰当的互动形态,放开参与平台,充分尊重观众的意见和话语权,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并赢得观众的参与积极性,营造传受间的双向互动的传播关系。以上四个方面,主要从如何拉近与观众间心理距离的角度,阐释怎样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然而,在贴近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一味拉近。研究表明,心理差距与态度改变之间呈倒U字形曲线关系,即当沟通的信息与观众之间的认知、情感差距太大或太小的时候,几乎都不会产生影响,甚至会起到逆反心理。高高在上的宣传,观众难以接受;但是连猫上树这样的新闻都会有几台摄像机同时对着它时,就弱化了媒体的权威性和舆论引导功能。2001年,正是《南京零距离》凭借着新闻视角下移、街头巷尾内容的加入、平民化的主持风格等一炮走红,进而引发了民生新闻浪潮,然而多年后,也是由于低俗化、琐碎化和负面化的审美疲劳,把它带入了瓶颈阶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