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周期
发酵周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6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9882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技术与市场、农家女、发酵科技通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化工年会等;发酵周期的相关文献由43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雪松、李宁、管玉霞等。
发酵周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9882篇
占比:99.85%
总计:100030篇
发酵周期
-研究学者
- 张雪松
- 李宁
- 管玉霞
- 何松贵
- 何桂强
- 何继平
- 余增亮
- 傅亮
- 冯容保
- 刘幼强
- 刘新宇
- 刘达玉
- 吴树平
- 吴生文
- 吴艳
- 吴跃进
- 吴重德
- 周荣清
- 周达中
- 唐家林
- 唐春晖
- 夏媛媛
- 寇明钰
- 常杰
- 张亮
- 张加林
- 张宿义
- 张衡
- 张锦雯
- 徐岩
- 戴亚
- 方军
- 曹荣冰
- 曾代龙
- 李军
- 李慧君
- 杨倩
- 杨平
- 杨海泉
- 林培
- 果丁
- 梁一晨
- 汤井立
- 汤斌
- 汪长国
- 沈微
- 涂荣坤
- 王志强
- 王诚武
- 聂骊锟
-
-
黄小晖;
李武杰;
储昭溱
-
-
摘要:
在特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生产原料,延长发酵周期,研究特香型陈酿调味酒的生产工艺。通过理化分析和感官品评结果可以看出,用高粱生产的陈酿调味酒和普通基酒在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上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陈酿调味酒总酸和总酯远高于普通窖,其中总酸是半年窖最高,总酯是一年窖最高。如果追求调味酒的入口柔和,可以选择半年发酵周期的高粱窖;如果要求调味酒的酒体更加醇厚丰满,可以选择一年发酵周期的高粱窖。
-
-
梁浩;
赵明杰;
闫飞;
李辉;
郭宪峰;
张雪立;
曹哲统
-
-
摘要:
堆肥系统的设计及设备配置关乎产品品质,系统地研究鸡粪堆肥,特别是适用于工厂化的规模堆肥,要综合考虑各个要素,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针对性地设计一套堆肥系统,生产出满足商品有机肥料标准的合格产品。
-
-
曹亚龙;
杨生智;
程祥;
范荣盛;
刘恒碧;
王能笔
-
-
摘要:
提取活性成分后的芡实药渣含有丰富的淀粉,将其作为原料按照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流程进行酿造生产,通过开展有关生产试验,得知芡实药渣生产酿造时使用Y249混合曲,单班投料量为1700 kg,发酵周期为12 d时,其出酒率和酒质色谱关键指标较佳,实现了芡实药渣的再利用。
-
-
王英姿;
毛诗语
-
-
摘要:
采用前期室内保温速酿法发酵15d后接入增香菌进行后期低温发酵,或接入传统自然发酵90-100d酱醪进行后期自然发酵,全发酵过程45d左右.通过对比分析4种发酵法产品的主要呈味成分还原糖、氨基酸态氮,风味质量乙醇、总酯与总醛,证明本研究设定的两种发酵工艺酿制的甜面酱风味品质与传统法相当,且生产周期至少缩短4个月.
-
-
王明成;
王冶;
徐锦;
王雪飞
-
-
摘要:
研究以水、高粱、豌豆、小麦、大枣、稻米和板栗为原料,以低温大曲和酵母菌为菌种,经“清蒸二 排清”工艺酿造纯粮清香型白酒。为检验120d发酵周期的纯粮白酒部分生化指标是否满足国家食品安全要求, 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发酵时期清香型白酒中特征指标含量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与30d发酵周期的纯粮白酒相 比,120d发酵周期的纯粮白酒部分生化指标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仲丁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
-
-
张亚萌;
王金晶;
钮成拓;
郑飞云;
刘春凤;
李崎
-
-
摘要:
高浓酿造是采用高浓麦汁发酵,之后进行稀释的啤酒酿造技术,该方法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被广泛应用于啤酒生产中.虽然高浓酿造技术基本发展成熟,但仍存在发酵周期长以及后稀释造成风味不平衡的问题.由于高浓麦汁的特性,会导致发酵不彻底、发酵缓慢以至于延长发酵周期.该文分别从原料、发酵条件、菌株质量方面对高浓酿造啤酒发酵周期影响因素作了综合阐述,并对解决发酵周期长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提供可行思路.
-
-
吴文林
-
-
摘要:
锥形罐发酵法与传统发酵法相比,具有发酵周期短、发酵速度快的特点。但在啤酒实际生产过程中,锥形罐发酵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本人结合生产实际,谈谈个人看法。
-
-
黄潇;
董文艺;
赵福祥;
冯洋洋;
王宏杰
-
-
摘要:
初沉污泥发酵产酸是作为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工艺补充碳源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探讨最佳的发酵周期,考察了不同发酵周期化学需氧量(COD)、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s)的影响,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手段解析不同发酵周期初沉污泥发酵产酸的微生物机制.结果 表明:最佳的发酵周期为8d;随着发酵周期的增加,COD和TVFAs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第8天质量浓度分别为4088和3444 mg/L;此时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的质量浓度为516,116 mg/L(以COD计);最大的氮、磷释放出现在发酵周期10和6d.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发酵周期的延长降低了微生物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在发酵周期为8d时,发酵产酸相关菌群在该时期的丰度较高,进而促进底泥中有机物的水解和转化挥发性脂肪酸(VFA).当随着发酵周期的增加,VFA积累抑制了产酸菌,并促进了产甲烷优势菌群的增加.
-
-
林俊岳;
曾建忠;
李洋;
李盈盈
-
-
摘要:
探索利用高盐有机废水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可行性,实验表明,菌H6在酸性条件下可利用高盐合成废水生长微生物絮凝剂,在36 h时发酵液对高岭土的絮凝活性达到99.2%,但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的絮凝能力下降.对照6%硫酸钠与6%氯化钠培养基条件下发酵情况,发现阴离子对菌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周期有影响.
-
-
-
Zhang Jian;
张建;
Feng Zhibin;
冯志彬
- 《2016氨基酸产业技术应用与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为提高天冬氨酸的转化效率,在发酵罐上对供氧条件及发酵周期进行了优化,并讨论了温度、pH对天冬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及超声波破碎法对大肠杆菌的细胞膜透性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最适温度为45°C,pH为8.5,发酵过程中维持25%的溶氧、发酵周期8h天冬氨酸酶活性最高,发酵4h添加0.2%的吐温-60可以破坏菌体细胞膜的完整性,发酵结束后用0.5%的甲苯处理大肠杆菌发酵液转化液1h最有利于强化细胞膜的透性,在此条件下10%转化液体积的发酵液转化20%浓度的富马酸底物,转化周期在6h以内,底物转化效率大于99%.
-
-
-
-
季青春;
牛欢青;
夏军;
何冰芳
- 《第五届全国化工年会》
| 2008年
-
摘要:
Bacillus licheniformis YP1是一株新型的高强度耐有机溶剂蛋白酶产生菌。单因素实验表明菌株能利用大部分的碳源,葡萄糖是最佳碳源,廉价的复合氮源大豆粉和玉米浆产酶较好。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出培养基中影响产酶的三个主要成分的二次回归模型,方差分析表明三个因素以及交互作用对产酶影响显著,决定系数R2=0.963以及实验验证预测的最大酶活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三个因素水平分别为:葡萄糖12.5g/L,玉米浆9.5mL/L,大豆粉15g/L。较优发酵工艺为:初始pH 8.5,接种量1.5%(v/v),培养温度33°C。在最优条件下最高酶活达到1363.5U/mL比优化前458.4U/mL提高了2倍,而且最高酶活从原来的60h左右提前到40h左右,缩短了发酵周期。为进一步发酵制备Bacillus licheniformis YP1来源的耐有机溶剂蛋白酶及进行后期的有机相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
-
-
张克旭;
陈宁;
王东洋
-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酵工程研究会第十五次年会》
| 2002年
-
摘要:
采用温度敏感型菌株强制发酵谷氨酸,不需要控制生物素亚适量,仅需通过物理方式(变换温度)就可完成谷氨酸生产菌由生长型细胞向产酸型细胞的转变,从而避免了因原料的影响而造成产酸不稳定的现象,发酵稳定且粗放,发酵周期短,设备利用率高.另外,由于在采用温度敏感型菌株强制发酵过程中不存在生物素亚适量问题,生物素可以大过量,从而可强化体内CO2固定反应,提高谷氨酸对糖的转化率,达到高产酸、高转化率的目的.本文对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CN1021的6m3发酵罐规模的发酵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确立了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敏感突变株CN1021在味精行业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