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酵方式

发酵方式

发酵方式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14538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农产品加工·综合刊、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食品与发酵工业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全国第19届新型肥料技术及新工艺推介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等;发酵方式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孟祥晨、霍贵成、唐民民等。

发酵方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4538 占比:99.92%

总计:114628篇

发酵方式—发文趋势图

发酵方式

-研究学者

  • 孟祥晨
  • 霍贵成
  • 唐民民
  • 冯涛
  • 刘峰
  • 孔刘娟
  • 尹郑
  • 张倩
  • 张煌
  • 张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面包和比萨是常见的烘焙食品,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水、面粉、酵母和盐。这类烘焙食品之所以能让人食欲大动,与其松软香甜的口感是分不开的。而这种特殊的口感又和食物内部的大量充气孔洞密切相关。面包制作的流程包括面团准备、发泡和烘烤。在传统的发泡过程中,酵母作为一种发酵剂,通过反应释放二氧化碳,实现发泡。这种发酵过程通常需要长达数个小时。这种发酵方式除了不方便外,酵母不耐受也是它应用受限的原因之一,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无酵母产品。目前,无酵母产品在消费者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唐燕萍; 张书泰; 赵祎武
    • 摘要: 果醋是一种以水果或其他果品为原料,通过菌种协同作用发酵而成的一种保健饮品,它含有果品本身的多种营养成分,是一种风味独特的酸性饮料。近年来,果醋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果醋的发酵工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论述,为果醋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黄和升; 王海平; 王庆权
    • 摘要: 以新鲜牛蒡为原料研制牛蒡泡菜,对比研究自然干法发酵、自然湿法发酵、纯种干法发酵、纯种湿法发酵对发酵过程中牛蒡泡菜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并对其产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纯种湿法发酵与其它发酵方式相比,牛蒡泡菜的发酵速度较快,优势明显,亚硝酸盐含量在第10天时降到稳定值(0.53 mg/100 g),其它3种发酵方式在第12天时达到稳定值,并且亚硝酸盐含量高于纯种湿法发酵;与其它方式相比,纯种湿法发酵牛蒡泡菜乳酸菌数稍高,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大肠菌群数以及pH值较低;纯种湿法发酵牛蒡泡菜感官评分和脆度均高于其他3种发酵方式,纯种湿法发酵牛蒡泡菜感官评分为92.43,脆度为2005.02 g;自然湿法发酵和纯种湿法发酵牛蒡泡菜产品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较自然干法发酵和纯种干法发酵低。综合比较各项指标,纯种湿法发酵为牛蒡泡菜的最佳发酵方式
    • 冷豆豆; 尚丽; 王洁; 闫鹏; 武忠伟; 张广
    • 摘要: 灵芝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类真菌,具有多种药理功效.基于其显著的生理活性,灵芝酸是评价灵芝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因其含量低的现状限制了灵芝的应用和开发.灵芝酸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全面解析有助于培育和创制高产灵芝酸菌株.主要从影响灵芝酸生物合成的基因、激素、信号途径、环境因素和发酵方式等方面综述了灵芝酸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通过分子育种和代谢调控手段提高灵芝酸含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 王英姿; 毛诗语
    • 摘要: 采用前期室内保温速酿法发酵15d后接入增香菌进行后期低温发酵,或接入传统自然发酵90-100d酱醪进行后期自然发酵,全发酵过程45d左右.通过对比分析4种发酵法产品的主要呈味成分还原糖、氨基酸态氮,风味质量乙醇、总酯与总醛,证明本研究设定的两种发酵工艺酿制的甜面酱风味品质与传统法相当,且生产周期至少缩短4个月.
    • 李林; 郭健; 王晓芳; 邵丽玮; 孟庆斌; 刘怡; 任聪妍; 刘沛杰; 薄玉琨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切碎长度和发酵方式对全株饲用青贮谷子质量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试验设计,切割长度分别为1.5 cm、2.5 cm和3.5 cm,发酵方式分为复合菌剂发酵和乳酸菌发酵两个类型,每处理3个重复.常温发酵40 d后取样,进行感官评定,分析基础养分,测定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随着切碎长度增加,气味评分和总分总体呈降低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呈增加趋势,丁酸含量显著增加;相比乳酸菌发酵组,复合菌剂发酵组整体气味评分和乳酸含量较高,pH值和NDF、ADF含量较低.综上,不同切碎长度和发酵方式对于全株饲用谷子青贮质量均有显著影响.降低切碎长度和使用复合菌剂发酵均有助于促进纤维分解,减少丁酸产量,改善青贮感官评分.
    • 王芮东; 李楠; 卫博慧; 杜文红
    • 摘要: 以萝卜为原料,采用自然、老泡菜水和乳酸菌制剂3种发酵方式制作泡菜,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发酵第0~10 d的7种有机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3种发酵方式的7种有机酸总量和草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乳酸、乙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酒石酸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琥珀酸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柠檬酸含量在自然、乳酸菌制剂发酵中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草酸、乙酸含量在乳酸菌制剂发酵中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制剂发酵的有机酸总量始终高于其他两种发酵方式.
    • 鲜双; 陈安均; 姜林君; 李艳兰; 钟恒艳; 白毅; 颜佳钊; 罗小敏; 鲜小静; 王晰岚
    • 摘要: 为提高哈密瓜幼果的综合利用价值,拓宽泡菜种类,采用5种不同发酵方式制得哈密瓜幼果泡菜,在测定发酵过程中的pH、质构、总酸、亚硝酸盐、盐度和感官品质的基础上,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原料、泡菜发酵中点和终点泡菜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通过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发酵终点时,5种发酵方式发酵的泡菜pH均在3.6以下,总酸质量分数在0.5%左右,盐度最高达到3.3 g/100 g,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5 mg/kg,咀嚼性在23~31 mJ之间,其中卤水发酵泡菜的感官综合得分最高;在各发酵方式制备的哈密瓜幼果泡菜中均检测出了17种氨基酸,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总含量不断降低,但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的值均在0.24~0.32,发酵终点时,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在54~62,超过大豆.表明哈密瓜幼果泡菜营养均衡性较好,营养价值较高.
    • 汪沙; 卢红梅; 陈莉; 牟灿灿; 吴震; 李荣源
    • 摘要: 以贵州开阳县大十桑葚为原料,研究分批发酵、分批补料发酵、分批带渣发酵对桑葚果酒中功能性成分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批带渣发酵桑葚果酒功能性成分含量最高(白藜芦醇0.19 mg/100 mL、多酚(2020.89 mg/L、黄酮310.56 mg/L、总花色苷(97.25 mg/L);利用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SPME/GC-MS)检测分批发酵、分批补料发酵、分批带渣发酵桑葚酒的香气成分,分别有133种,142种,146种.分批带渣发酵桑葚果酒香气成分种类最多,含烷烃类9种(1.43%)、醇类16种(29.70%)、酯类57种(56.20%)、醛酮类27种(4.64%),酸类11种(3.62%),苯环及酚类10种(0.68%),烯类4种(0.70%),其他物质12种(1.35%);20种主要香气成分与桑葚果酒典型性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分批带渣发酵不仅有利于桑葚果酒功能性成分含量的提高,还能增加桑葚酒风味物质的多样性.
    • 黄岩; 鲜双; 杜娟; 刘兴艳; 陈安均
    • 摘要: 在12、18和24°C下分别开展自然发酵、混菌发酵和卤水发酵,测定泡菜发酵过程中pH、总酸、盐度、亚硝酸盐及发酵终点时挥发性风味物质和有机酸含量,结合感官分析,研究发酵温度与发酵方式对哈密瓜幼果泡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2~24°C,温度升高可有效促进泡菜成熟,加快"亚硝峰"出现,提高泡菜中有机酸含量,卤水发酵泡菜成熟时间更早,亚硝酸盐含量偏低,有机酸含量较高,感官评分较好.9种泡菜发酵终点时盐度适宜,均低于5.00 g·kg-1,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20.00 mg·kg-1.其中,18°C卤水发酵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最低(7.16 mg·kg-1)、有机酸含量较高(8.07 g·kg-1)、挥发性风味物质丰富(22种)、感官评分最高(68.62分),在9种泡菜中品质最佳.12~24°C,对于自然发酵和混菌发酵制得的哈密瓜幼果泡菜,升高发酵温度一定程度上提高泡菜品质,而温度对卤水发酵泡菜品质变化影响不明显,其中,卤水发酵为3种发酵方式中最佳发酵方式.研究结果为哈密瓜幼果泡菜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