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阻滞
区域阻滞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7731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今日科苑、中国农村卫生、临床麻醉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中国中医肛肠教育研讨会暨第十二届中日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等;区域阻滞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友宏、欧阳红、严军等。
区域阻滞—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7731篇
占比:99.82%
总计:47816篇
区域阻滞
-研究学者
- 张友宏
- 欧阳红
- 严军
- 冷启菊
- 吴宝林
- 孙迎放
- 孟瑞仙
- 张丽慧
- 张亚平
- 张桂东
- 王丽娟
- 王韶双
- 赵霞
- 丁宝苑(综述)
- 严相默
- 仪福霞(审校)
- 何宗学
- 何景培
- 何林政
- 何治江
- 余立友
- 余腊梅
- 先杰
- 关大鹏
- 冯颖辰
- 刘勇
- 刘友坦
- 刘学胜
- 刘德行
- 刘洪珍
- 刘清仁
- 刘金辉
- 刘韬
- 努尔买买提·阿吉木
- 吕东东
- 吴伟
- 吴剑波
- 吴安石
- 吴晓琳
- 吴玮
- 吴言悟
- 周艳楠
- 周雁
- 唐春林
- 夏荣
- 孙嘉
- 孙祥迎
- 季永
- 宋宝辰
- 屠伟峰
-
-
王成;
杨婷婷;
肖建民;
杨晓玫;
吴剑波
-
-
摘要:
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SNRB)是指在各种影像学设备定位引导下,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对腰段神经根进行穿刺阻滞的微创技术。传统C臂X线和CT引导下SNRB对于腰神经参与支配区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SNRB因其具有准确、安全、有效、实时等优势,逐渐用于下肢手术围术期的麻醉与镇痛,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总之,SNRB为临床麻醉与镇痛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
-
王韶双;
毕阳;
严军;
郑少华;
吴晓琳;
徐贵平
-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元化教学法在麻醉超声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的接受全程培训并参加结业考核的学员,按照教学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8)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部分课时由麻醉科医生使用幻灯片进行授课;观察组(n=47)采用多元混合教学方法,基础部课时分别由解剖教研室老师在标本室讲解并展示神经的解剖走行、分布以及重要结构,由影像科老师分享影像资料的学习历程,结合高分辨率影像资料讲解常见的解剖变异。实践操作的学习形式包括老师演示、小组练习和集体讨论。培训学习的第4天就培训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量化考核。结果两组学员一般资料(两组年龄、性别、学历,医院级别和初始成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考核成绩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学员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参与的多元化教学用于麻醉专业医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
-
高颖;
刘友坦
-
-
摘要:
阿片类药物凭借其强大的镇痛作用,在急慢性疼痛控制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但其不良反应可对患者造成危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手术是许多人首次接触阿片类药物的原因,因此围手术期控制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可减少或避免其不良反应。无阿片类药物麻醉(OFA)在此趋势下应运而生,在某些手术类型中联合使用多种非阿片类药物或区域阻滞技术可为患者提供充分的术中及术后镇痛并改善临床预后,但OFA在临床常规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仍须进一步研究。
-
-
何治江;
张朝贵;
赵玲
-
-
摘要:
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其主要治疗方式,由骨折本身和手术引起的疼痛不容忽视[1],如何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安全有效的疼痛管理是临床一大难题。THA围术期镇痛主要以阿片类药物为主,有研究报道,阿片类药物导致老年患者术后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高达40%[2],因此探索非阿片镇痛方法尤为重要,区域阻滞镇痛是其中重要的一环[3]。髋关节的神经支配复杂,股神经、闭孔神经与股外侧皮神经是支配髋关节的重要神经,这三条靶神经的成功阻滞是实现围术期镇痛的关键。目前,临床上仍在探索最佳的区域阻滞方法以指导THA围术期镇痛。囊周神经阻滞(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block,PNGB)是由Girón-Arango等[4]所提出的一种新兴区域阻滞方法,起初用于髋部骨折早期镇痛,最近也被逐渐应用于THA围术期镇痛,Morrison等[5]报道了PNGB镇痛完善、无运动阻滞的优势。本文对此展开综述,为囊周神经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应用提供参考。
-
-
张峻华(综述);
薛昀(审校)
-
-
摘要: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是目前心内直视手术术后镇痛最常用的方法,然而静脉镇痛药物存在多种不良反应如肠梗阻、呼吸抑制等,可导致患者术后康复延迟,甚至死亡率升高。随着超声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区域阻滞技术开始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的术后镇痛,且已被证明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其副作用。本文就心内直视手术相关区域阻滞镇痛技术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多模式镇痛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加速患者康复。
-
-
辜晓岚;
高蓉
-
-
摘要:
区域阻滞是临床麻醉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超声可视化技术为实施精准麻醉、提高麻醉质量、减少麻醉并发症提供了现实基础与依据,但同样也是麻醉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传统的区域阻滞教学方法和神经刺激仪辅助教学的模式存在解剖结构抽象,操作过程不能实时了解,学员之间个体差异较大等诸多缺点.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在麻醉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使教学过程直观、动态,既增加了学员的学习效率,又提高了学员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文章介绍以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基础教育、模拟教育、实践培训为体系的教学方案,结合PBL教学法,使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可以掌握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满足临床麻醉需求.
-
-
丁宝苑(综述);
纪凡层;
仪福霞(审校)
-
-
摘要:
胸科手术术后患者常伴随疼痛,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目前国内外关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的方法较多,各有优缺点。本文将着重从胸科术后镇痛的必要性、镇痛方法的机制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提供临床参考,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
-
黎铨初;
李其金;
麦耀海
-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胃造瘘术中区域阻滞复合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的应用对麻醉时间、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胃造瘘术患者60例,依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保留自主呼吸全麻,研究组应用区域阻滞复合保留自主呼吸全麻.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点下的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HR水平及MAP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对照组术中瑞芬太尼的平均用量为(1013.1±10.6)μg,研究组术中瑞芬太尼的平均用量为(689.9±4.5)μg,研究组术中的瑞芬太尼的平均用量显著比对照组低(T=16.121,P<0.05).研究组术后不同时间点下的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老年患者胃造瘘术中使用区域阻滞复合保留自主呼吸全麻,可显著延长麻醉时间,缩短苏醒时间,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
-
-
罗欢;
高进
-
-
摘要:
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PTPS)是胸外科常见的并发症,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区域阻滞在防治PTPS中提供了良好的镇痛效果,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降低了PTPS发生率,改善了PTPS患者的预后.本文就区域阻滞在PTPS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PTPS的防治提供参考.
-
-
王韶双;
周艳楠;
阳婷婷;
严军;
董麦娟;
王强
-
-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区域阻滞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对肝癌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择期行肝癌开腹手术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区域阻滞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苏醒即刻和术后24、48 h的数字模拟疼痛评分(NRS评分),镇痛药用量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术后血浆TNF-α、IL-6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术后恢复质量QoR-15评分,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R组患者的苏醒时间较C组显著缩短(P>0.01),苏醒即刻和术后24 h内的NRS评分显著低于C组(均P<0.05);R组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显著低于C组(P<0.01),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C组(P<0.05);R组术后T1、T2时间点上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R组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低于C组(P<0.05),QoR-15评分高于C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 全麻复合以区域阻滞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方案能够完善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并有效抑制炎性因子,改善肝癌开腹手术患者的术后早期镇痛状况,减少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
李娜;
麻伟青
- 《第十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过去几十年,小儿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取得了进步,但仍然有许多患儿遭受着术后疼痛的折磨.尽管麻醉医师已经重视,大量临床证据、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献表明不同年龄阶段患儿镇痛药物剂量及给药方法日趋成熟.目前,国际已经公认患儿应该在全身麻醉情况下使用超声引导进行周围神经阻滞。有一些证据表明实时超声引导可以改善患儿区域阻滞预后,其因为可视的优势使得局麻药可以准确的浸润目的神经。尽管麻醉医师可以预想到超声引导带来的优势,但目前还没有一项儿童大样本前睹性研究表明其与其他阻滞技术相比,可以降低局麻药剂量及副作用。也没用任何理由说明超声引导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经过大量数据及文献分析,小儿区域阻滞呈现高安全性,但要掌握超声引导区域阻滞技术需要进行正规训练,以避免重复错误。迄今为止,小儿围手术期区域阻滞技术无论在临床还是研究中,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
-
-
-
-
王祥瑞;
肖洁
- 《第一届北京协和国际麻醉与镇痛学术峰会》
| 2005年
-
摘要:
区域阻滞有定位准确、麻醉效果确切,对患者全身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等优点,近年在穿刺方法和临床应用方面有较大的改进,本文主要就腰丛、坐骨神经等下肢神经阻滞的应用解剖、临床适应症、麻醉的方法、神经刺激器的使用及术后镇痛等进行全面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