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化学诱变

化学诱变

化学诱变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7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04373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激光生物学报、生物技术通报、种子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2011年国际氨基酸产业创新与联盟发展高峰论坛、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等;化学诱变的相关文献由1076位作者贡献,包括崔广荣、张从宇、张子学等。

化学诱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7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4373 占比:99.74%

总计:104649篇

化学诱变—发文趋势图

化学诱变

-研究学者

  • 崔广荣
  • 张从宇
  • 张子学
  • 李杰勤
  • 杜连恩
  • 胡能兵
  • 于秀普
  • 隋益虎
  • 魏玉昌
  • 孙宇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蔺豆豆; 赵桂琴; 柴继宽; 宫文龙; 苏玮娟; 张丽睿
    • 摘要: 为明确叠氮化钠(NaN_(3))处理后燕麦(Avena sativa)M1代植株主要性状的变化,本研究以两个燕麦品种‘爱沃’(‘Everleaf’)和‘青永久709’(‘Qingyongjiu 709’)种子为材料,设置不同叠氮化钠浓度(0,5,10,15,20 mM)和不同处理时间(1,2,3 h),将处理后的种子播到田间,观察M1代植株的农艺性状,并对主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NaN_(3)处理后燕麦M1代的生育期较对照推迟2~5 d,株高和主穗粒数明显下降且‘青永久709’的降幅更大,在15 mM/3 h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其株高和主穗粒数分别下降了24.06%和76.69%。另外,两品种燕麦M1代旗叶长也低于对照,但旗叶宽却高于对照,从而对旗叶面积造成影响。其中‘青永久709’的M1代旗叶面积总体大于对照,但‘爱沃’平均减小了7.23%。NaN_(3)处理后燕麦M1代各指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有效分蘖数和主穗粒重的变化最大。‘爱沃’和‘青永久709’的M1代主穗粒重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87.92%和90.80%。主成分分析表明,两品种被清晰地划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类群,不同品种的诱变群体也分属不同的亚群,且‘青永久709’的M1代各指标的变化幅度总体大于‘爱沃’。
    • 刘正杰; 张全; 林春; 袁程; 董玉梅; 何丽
    • 摘要: 通过不同浓度EMS(0.5%、1.0%、1.5%、2.0%、2.5%、3.0%)对4个藜麦品系进行不同时长(4 h、6 h、8 h、10 h、12 h)诱变处理,构建了5000株白藜麦突变群体。研究表明,随着EMS浓度从0.5%增至3.0%,发芽率从90%降至50%,成苗率降至10%以下。随着诱变剂EMS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藜麦种子的发芽势和成苗率均呈现下降趋势,抑制作用明显;EMS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小于幼苗。获得EMS处理藜麦种子的最适处理浓度为1.5%,处理时间为6 h,种子萌发率为80%,成苗率下降到50%。本试验最终筛选出4株穗型变异的突变体植株。
    • 周辉明; 林辉锋; 莫智龙; 陈昌铭; 曹奕鸯; 熊君
    • 摘要: 白掌又名白鹤芋,原产于美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为天南星科白鹤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观花观叶盆栽植物,当前市场主栽品种基本源于国外,多为人工杂交产生的后代。利用人工诱变技术对植物体细胞染色体组进行加倍的多倍体育种方法已应用于观赏花卉新品种的选育,多倍体植株具有叶片增大、叶色加深、花朵变大、花色艳丽等优良性状,与二倍体比较,目标性状的观赏价值更高。利用化学诱变产生多倍体是目前人工多倍体育种中常用的诱导方法,其具有操作简易、突变率高、专一性强和适用性广等特点。秋水仙素是目前主要采用的多倍体化学诱变剂,其诱导的效果与诱导时间、使用的浓度、处理的植物种类和器官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以白掌‘美酒’的组培苗愈伤组织为材料,优化四倍体白掌诱导方法,经秋水仙素浸泡处理后,开展试管苗形态学初筛、田间种植优选及株系比较试验,同时进行染色体计数、气孔大小和基因组大小比较、四倍体白掌新品种选育。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四倍体白掌的方式为0.10%秋水仙素浸泡处理7 d,其四倍体诱导率最高;选育出的四倍体白掌新品种‘绿萌’在设施大棚种植时自然花期为4-6月,与对照‘美酒’相比,叶片长和宽、叶柄长和直径、叶鞘长、佛焰苞苞片长和宽、花梗长和直径、肉穗花序长和直径、气孔长度和宽度、气孔密度均差异极显著,根尖染色体数为2n=4X=60,是对照(2n=2X=30)的2倍。流式细胞仪测定DNA显示,‘绿萌’基因组大小为10.87 Gb,对照‘美酒’基因组大小为5.73 Gb,鉴定为四倍体白掌新品种。本研究利用人工化学诱变方法选育的四倍体白掌新品种‘绿萌’,具有叶片增厚、叶色加深、茎杆变粗、叶柄变粗、花梗变粗、肉穗花序变粗等特点,大大提高了白掌的观赏价值。
    • 张希太; 肖磊; 董策; 路其祥
    • 摘要: 为了研究博来霉素对小麦的诱变效应,进行了连续15 d的不同质量浓度(0 mg/mL、1 mg/mL、5 mg/mL、10 mg/mL、25 mg/mL、50 mg/mL、100 mg/mL)博来霉素溶液中的“济麦22”种子萌发生长试验、诱变零代(M_(0))麦苗的大田移栽与生长情况调查试验及诱变一代(M_(1))种子的大田播种与性状变异类型及变异频率的调查试验.通过不同质量浓度博来霉素溶液中的“济麦22”种子萌发生长试验,发现随着博来霉素质量浓度的提高对“济麦22”种子萌发与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通过诱变零代(M_(0))麦苗的大田移栽与生长情况调查,发现随着博来霉素质量浓度的提高对M_(0)代麦苗的生理损伤加重,生长异常植株率也提高;通过M_(1)种子的大田播种与性状变异类型及变异频率的调查,发现1 mg/mL~50 mg/mL的博来霉素溶液诱变处理“济麦22”种子,M_(1)代均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随着博来霉素质量浓度提高性状变异类型丰富,变异频率提高,其中在25 mg/mL的博来霉素溶液中“济麦22”种子的最高发芽率为53.33%,接近半致死剂量.因此,试验可得博来霉素对小麦具有诱变效应,小麦种子在博来霉素溶液中萌发生长的诱变方法切实可行,宜采用的博来霉素质量浓度为25 mg/mL.
    • 张晓洋; 霍颖怡; 张泉; 蒋榕; 彭文仙; 何思; 何也君; 邢虎成
    • 摘要: 为了解秋水仙素处理对苎麻腋芽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湘饲纤兼用苎1号腋芽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不同的时间,结果显示:用1.8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48 h,苎麻株高、茎粗和分株力状况较好;用1.5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72 h,苎麻的原麻产量较高;用5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24 h,苎麻的纤维强度较好;用10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72 h,苎麻的纤维支数最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茎粗、纤维强度和分株力呈显著性正相关;纤维支数与株高、茎粗和纤维强度极显著负相关。接近半致死剂量的处理组合为10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腋芽72 h,其致死率达到43.33%,秋水仙素诱变当代的农艺性状出现差异。
    • 田代科
    • 摘要: 荷花是我国十大传统花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花卉,还是印度、马拉维和越南等国的国花。荷花品种很多,除文献记载的品种外,还有企业和个人非正式发表的品种,目前全球荷花品种估计超过4500个。关于荷花育种荷花育种方法多样,包括直接选育、自然杂交、人工杂交、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和分子育种等,但主要以自然杂交和人工杂交为主,特别是人工杂交,其基于育种目标选择亲本,不仅效率高,而且培育出来的品种更有利于科学研究。
    • 孙利娜; 吴林巧; 李冰; 李进华; 孙开道; 张照远; 林茂
    • 摘要: 为获得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新种质,设置不同秋水仙素浓度(0、0.5、1、3、5和10 mg/mL)和浸泡时间(12、24、36和48 h)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桃金娘种子发芽率、幼苗移栽成活率及变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 mg/mL浓度浸泡24 h,种子发芽率最高(82.33%),幼苗移栽成活率和变异率也较高;浓度为1 mg/mL时,4个浸泡时间处理的幼苗移栽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与其他处理均差异显著,其中浸泡36 h的成活率最高(96.06%);有16个处理产生变异,共获得112株表型变异株,其中浓度为1 mg/mL、浸泡时间为48 h处理的变异率最高(8.50%)。本研究获得大量表型变异株,可为创制桃金娘新种质提供有效途径,同时获得了一种提高桃金娘种子萌发率的方法。
    • 刘文林; 张宏纪; 孙岩; 唐婧泉; 杨淑萍; 王翔宇; 张宝辉
    • 摘要: 为提高化学诱变剂的诱变效果,本研究采用叶鞘注入和颖壳注入的处理方法将浓度分别为20,40和80μg·mL-1的平阳霉素注入2个小麦品种的叶鞘和颖壳内,使其直接作用于小麦雌雄配子,调查平阳霉素诱变小麦后代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活体诱变处理的龙辐06K508和龙06-6798的M1出苗率都随着平阳霉素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小穗颖壳注入法在两个品种间半致死剂量存在差异,而叶鞘注入法没有达到半致死剂量.两种处理方式在M1、M2的株高、生育期和芒型等性状上均发生了变异.经数据分析显示,叶鞘注入法M1代株高、穗长、分蘖数、小穗数和主穗粒重与CK相比变化不显著,而小穗颖壳注入法株高、穗长和小穗数与CK相比变化显著,叶鞘注入法M2代穗长小穗数与CK相比变化显著,而小穗颖壳注入法株高和小穗数与CK相比变化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说明小颖壳注入法直接作用于雌雄配子,保湿效果好,药效时间长,在诱变后代中能产生丰富的变异,可以在诱变育种中加以利用.
    • 李子勇; 李云飞; 曾晓宁; 梁景乐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莫能菌素发酵产量,本项目以M17042号菌株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照射、化学试剂诱变双重复合作用,再用琼脂块法和摇瓶筛选对诱变后的菌株进行选育,得到生产能力较强的突变菌株3株,平均生产能力提高了37.6%,经过冷藏、传代验证,生产能力保持稳定传递,运用到发酵车间生产后,大大提高了发酵生产效率.
    • 姚丽莉; 许齐纯; 刘晓萌; 李鸿鑫; 高鑫誉; 徐梧皓; 吕常江; 曹宏伟
    • 摘要: 辅酶Q10(CoQ10)是天然存在的抗氧化剂和细胞代谢激活剂,具有消除自由基、维持细胞膜通透性、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理作用.选育CoQ10高产菌株并通过发酵法实现该功能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具有重要价值.作者从污水处理厂的淤泥中分离纯化获得了 一株CoQ10高产菌株YLL-13,通过形态观察、生化特性分析及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为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命名为 R.sphaeroides YLL-13.随后,以 R.sphaeroides YLL-13为出发菌株,以维生素K3和4-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pHBA)为复合筛选标记,通过亚硝基胍化学诱变,筛选高产突变菌株,并初步研究了其生产CoQ10特性.结果显示,经诱变选育获取了一株遗传稳定的CoQ10高产突变株R.sphaeroidesYLL-13-T,其具有相对低类胡萝 卜素合成、高生长速率和高CoQ10积累特性.在所考察的发酵体系中,发酵120 h后突变菌株YLL-13-T的生物量、CoQ10产量和CoQ10 产率达到83.5、1.04 g/L和12.46 mg/g,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 12.3%、42.5%和23.6%,展现出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