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化学特性

化学特性

化学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3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9篇、会议论文63篇、专利文献142283篇;相关期刊341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云南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2015中国科协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两岸环保高层专家论坛、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第十二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等;化学特性的相关文献由1288位作者贡献,包括莫道、冯耀、慕文龙等。

化学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9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6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42283 占比:99.66%

总计:142775篇

化学特性—发文趋势图

化学特性

-研究学者

  • 莫道
  • 冯耀
  • 慕文龙
  • 栾建泽
  • 王广彬
  • 申浩
  • 谭伟
  • 那景新
  • 高原
  • 亚伦·M·费沃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梦龙
    • 摘要: 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能使有机物显现出不同的性质。官能团的定量关系是高中有机化学的重要内容,可以考查同学们分析、判断等能力。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若干常见官能团在反应中的定量关系,从而帮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 张瑞庆; 王荧
    • 摘要: 目前全国特别是陕西存在大量的空心村,其废弃宅基地可复垦为耕地。针对农村废弃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所表现的土壤质量不高、可耕性差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加入改良材料可对复垦宅基地土壤进行快速培育改良,提高土壤质量。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改良材料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得出有机改良材料、生物改良材料和化学改良材料均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并且对作物的生长以及增产效果显著,但它们的配合施用在废弃宅基地复垦土上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刘黎明; 宋岩松; 钟斌; 房士栋; 许文年; 王一毅; 李明薇
    • 摘要: 生态护坡能有效减少工程建设所带来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作为常用生态护坡技术之一的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应用已趋于成熟。阐述了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理论依据与技术研发历程;从基材配比、物种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介绍了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技术优势;概述了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体系,从生境基材的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研究和护坡植物研究4个方面总结了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的待改进之处,并从施工工艺、养护措施和土壤改良等方面对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 俞玥; 蒋劲松; 郑成煌; 钟镇涛; 泮进明
    • 摘要: 蛋壳是鸡胚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和热量交换的重要媒介,其结构、形态等因素均为影响鸡胚发育的重要因素。单色绿光照射可缩短种蛋孵化时间,促进出雏、提高种蛋孵化率。有鉴于此,该研究针对单色绿光调控孵化过程中的种蛋蛋壳色度、蛋壳结构、色素含量及元素含量等因素进行监测,从种蛋蛋壳特性变化的角度探究单色绿光在种蛋孵化过程中促进雏鸡出雏的机制。结果表明,与传统黑暗孵化环境相比较,孵化过程单色绿光形成的光环境促使蛋壳对孵化环境产生适应性响应,蛋壳表面亮度显著降低(P<0.01),抑制了蛋壳中绿色色素-胆绿素的分解(P<0.01)。且单色绿光有助于鸡胚吸收利用蛋壳中的Ca元素,显著促进孵化过程中蛋壳表面孔隙面积的风化增大(P<0.0001),提高蛋壳的通透性及散热效果,利于出雏期间雏鸡出壳,有助于促进出雏并降低孵化死亡率。该研究阐析了单色绿光孵化过程中种蛋蛋壳特性的变化,为单色绿光促进种蛋出雏及其在孵化产业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程恒堂
    • 摘要: 作为一种极为特殊但又极为重要的消费品,化工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生产、生活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为数不少的化工产品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表现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状态,非专业的物流运输过程中危险性相对较大。这使得其所承载的社会效应及经济价值必须通过安全及时的存储与运输才能实现,从而提高了化工物流运输存储、运输、监管等方面的管理难度。
    • 宿敬龙; 祁娟; 刘艳君; 杨航; 李明
    • 摘要: 为探究施氮方式和氮素水平对老芒麦根际土壤特性的交互作用,为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人工草地建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不同生长年限(4年生和5年生)老芒麦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施氮方式(Y 4:第4年施氮、Y4-5:第4年施氮后第5年追施、Y5:第5年施氮),研究不同氮素水平(0,45,60,75,90和105 kg·hm-2)对老芒麦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Y4施氮方式下,60 kg·hm-2氮素水平时,根际土壤有效钾、速效磷含量以及蔗糖酶活性较对照均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了75.3%,119.2% 和90.5%;Y4-5施氮方式下,75 kg·hm-2氮素水平时,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提高了80.2%;Y5施氮方式下,60 kg·hm-2氮素水平时,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提高了57.3%.施氮方式、氮素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老芒麦根际土壤特性会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施氮可以改善老芒麦根际土壤环境及提高土壤养分,第4年施氮后第5年追施75 kg·hm-2氮素时对根际土壤的改善最佳.
    • 胡支舰; 庾金武; 陈健; 翁昌华; 宋付平; 应叶青
    • 摘要: 为了探究氮沉降对低磷土壤化学性状及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实生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毛竹实生幼苗为材料,设计了4个不同的土壤磷水平P0(2.29 mg·kg-1)、P1(5 mg·kg-1)、P2(7.29 mg·kg-1)、P3(10 mg·kg-1),同时模拟了3个不同的氮沉降水平N0(0 kg·hm-2·a-1)、N1(30 kg·hm-2·a-1)、N2(60 kg·hm-2·a-1),分析氮沉降对低磷土壤的电导率、pH和N、P、K含量,以及毛竹实生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独氮沉降(P0N2)显著提高低磷土壤电导率、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P0.05).上述结果表明,一定量的氮沉降对低磷胁迫下毛竹实生幼苗生长有有利影响.
    • 周洲(摘译)
    • 摘要: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1.110221),来自印度CSIR-喜马拉雅生物资源技术研究所的Yog Raj等人比较分析了喜马拉雅东部和西部栽培的低寒苹果品种的果实成分和植物化学特性。结果表明,喜马拉雅东部地区的富士苹果单果质量明显更高(168.03 g),其次是喜马拉雅西部地区的安娜苹果(154.22 g)。
    • 邵兴华; Richard Dick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农业管理措施(耕作强度、施肥、轮作)对土壤化学特性、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合的、对农业管理措施敏感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5月在霍伊特维尔(OHHO,始于1963年),伍斯特(OHWO,始于1962年),亚当斯(ORAD,始于1992年)3个农业长期试验站分别采集了0-15 cm耕层土壤.在OHHO和OHWO试验站,分别在免耕(NT)、深耕(CT)、浅耕(MT)条件下设轮作(玉米-燕麦-苜蓿)、单作(玉米)处理;在ORAD试验站,分别在为NT、CT条件下,设不施肥、施肥(有、无覆盖物)处理.同年测定了土壤的pH、全氮、全碳、粘粒、砂粒、粉粒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芳基硫酸酯酶、荧光素二乙酸酯活性.[结果]OHWO试验点不同处理间pH无显著差异.OHHO试验点玉米-燕麦-苜蓿轮作处理(COH)或玉米单作处理(CCC)与MT配合pH显著高于其他处理;ORAD试验点豆麦轮作、有覆盖物、施肥(PWY2),豆麦轮作、有覆盖物、不施肥(PWY)与NT配合(PWY2-NT、PWY-NT),及小麦-休闲的WFa-NT与WFa-CT处理pH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耕作强度、作物轮作影响土壤pH,但pH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除PWY2-NT处理外施氮肥降低土壤pH.COH-NT、PWY2-NT、WFa2-NT处理全氮、全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轮作、免耕配合施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碳含量;OHHO、OHWO试验点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ORAD试验点产量的变化表明除了农业管理措施,产量还受病虫害或当季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3个试验点轮作配合免耕β-葡萄糖苷酶、芳基硫酸酯酶、荧光素二乙酸酯活性最高.在OHHO试验点β-葡萄糖苷酶可以区分轮作配合浅耕或深耕(COH-MT、COH-CT),单作配合免耕、浅耕、深耕(CCC-NT、CCC-MT、CCC-CT)处理间的差异;在ORAD试验点可以区分豆麦轮作+覆盖物+施肥或不施肥分别配合免耕2个处理;区分麦-休闲+施肥或不施肥分别配合深耕2个处理间的差异,而全碳不能区分这些处理间的差异.β-葡萄糖苷酶与全氮、全碳、芳基硫酸酯酶相关性达5%或1%水平.[结论]对外来扰动的敏感性表现为β-葡萄糖苷酶活性>全碳>产量,以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判断,免耕配合轮作是较为理想的提高土壤质量的农业管理措施.
    • 张晓曦; 胡嘉伟; 王丽洁; 米皓皓; 回虹燕; 李利平
    • 摘要: 以林龄10、20、33和43 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林地的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无氮沉降和12 g·m-2·a-1氮沉降处理下进行150 d的室内模拟分解试验,测定不同林龄林地凋落物的分解和C、N、P释放对氮沉降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随林龄增加,刺槐林地凋落物的C、N和P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而木质素、多酚和缩合单宁含量以及化学丰富度和化学分异性总体呈降低趋势,C/N比、C/P比和木质素/N比在林龄43 a林地凋落物中最低.表明随林龄增加,林地凋落物的基质质量总体呈优化趋势,而其化学丰富度和分异性则呈降低趋势.氮沉降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抑制林龄10~33 a林龄林地凋落物的全程分解,对林龄43 a林地凋落物的分解无显著影响;并在分解试验中后期抑制林龄33和43 a林地凋落物的C释放、林龄20 a林地凋落物的N释放和林龄43 a林地凋落物的P释放.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分解时间和氮沉降水平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氮沉降水平和林龄的交互作用均对凋落物的C、N和P释放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三者的交互作用仅对凋落物的N和P释放具有极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在12 g·m-2·a-1氮沉降处理下,较低林龄刺槐林地凋落物分解受抑制程度更高,而较高林龄林地凋落物的C和P释放对氮沉降影响的负反馈更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