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触探
动力触探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6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07314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西部探矿工程、城市勘测、四川建筑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等;动力触探的相关文献由1255位作者贡献,包括蔡国军、许楚鑫、黄飘等。
动力触探—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7314篇
占比:99.89%
总计:207548篇
动力触探
-研究学者
- 蔡国军
- 许楚鑫
- 黄飘
- 付君宜
- 刘慧
- 徐通
- 沈志平
- 温振统
- 谢晓锋
- 郑文贞
- 孙秀东
- 张雅宁
- 李振庆
- 王惠昌
- 王斌
- 许德慧
- 陈华明
- 李伟
- 段伟
- 王奎华
- 王磊
- 董杰聪
- 蔡志超
- 黄凤球
- 余永康
- 侯恩创
- 刘军
- 刘欢
- 刘鹏
- 史建辉
- 姬效萍
- 孙锐
- 左永振
- 张文彬
- 张旭
- 张海东
- 张琦
- 张鉴麒
- 张鹏
- 徐香军
- 李会中
- 李明
- 杨辉
- 林军
- 柳顺雅
- 汪云龙
- 汪士峰
- 潘玉珍
- 王旭
- 王维
-
-
张子祥
-
-
摘要:
动力触探在不同地层组合中有着不同的反映,动力动探击数(N_(63.5))突变点不一定是地层界限分界点,当地层中存在软的薄夹层时,由于受到“超前”和“滞后”的影响,使动探击数(N_(63.5))失真,对校正后的击数是否能真正代表薄夹层的固有击数(N_(63.5))难以判定,存在工程上的不安全因素,所以在击数(N_(63.5))统计时要剔除超前和滞后的触探数据;在确定地层界面深度由硬层进入软层时,界面深度超前0.2~0.8 m,滞后约0.2~0.3 m;由软层进入软硬层时,界面深度超前0.1~0.3 m,滞后0.2~0.5 m。本研究对不同情况做了分析,并提出处理触探统计数据的方法,对于提交可靠的勘察报告具有一定的意义。
-
-
齐信;
黎清华;
焦玉勇;
谭飞
-
-
摘要:
本文选择华南地区巨厚层花岗岩风化壳分布区的梧州市为研究区,旨在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标准。在野外区域调查、钻探、原位试验、室内试验、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定性与定量复合判定的指标体系,对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进行了垂直分带以及工程地质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粒度分析法可以作为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的方法之一,划分结果与原位试验划分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残积土带、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含量占比最大的土体分别是黏粒土、粉粒土、砂粒土。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粒径相对较大的砾粒和砂粒含量占比逐渐增大,粒径相对较小的粉粒和黏粒含量占比逐渐减小。粒径0.05 mm为残积土带、全风化带、强风化带曲线交叉的分界处,该处土体含量百分比近似相等,揭示粒径0.05 mm值是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3)随着钻进深度的增加,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同时增加,修正后的标准贯入击数N和圆锥动力触探击数N;呈多项式相关性。本文建立了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划分标准,给出了花岗岩风化壳土体地基承载力建议值,对花岗岩分布区的重大工程建设与工程地质特征参数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参照意义。
-
-
罗涛;
孔秋平;
罗承浩;
郭琼玲
-
-
摘要:
海上勘探平台是近海工程勘察作业的基础平台,原位测试及深岩取样都要在平台上进行作业,平台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作业的质量。基于高稳定性的海上塔式勘探平台技术的研发,为解决原位测试、土样采取成本高、质量低等难题提供了有力保障,稳定性的提高降低了海况复杂对勘探精度的影响,同时结构上降低了使用成本,提升了我国海洋工程勘察走向世界的能力,为今后我国建设工程跨向远海、深海技术开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
-
罗国伦
-
-
摘要:
本文综合分析集装箱码头项目工程地基处理的具体情况,对强夯法处理和振冲法地基处理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分析了加固后地基静载、动探、静探、压实度等检测结果,通过对强夯法和振冲法全面比较确定经济有效的施工方案。
-
-
邓少权
-
-
摘要:
通过各种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检测方法的分析对比研究,阐述了勘察设计前期或基础施工前期特征值的取值过程.根据不同检测方法的试验要点、影响因素和土层性质,讨论了各方法的适用范围,归纳了不同土层与检测方法的匹配性,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特征值取值思路,为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等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
-
王梓旭
-
-
摘要:
基于提高强夯地基检测水平的目的,围绕动刚度与动力触探的应用,采取实例分析的方法,做简单的论述,总结检测技术的运用要点,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借鉴.地基检测实践中,动刚度与动力触探技术的联合运用,凭借自身的高效准确优势,被积极推广应用.若想实现技术的价值,要做好全过程的质量把控.
-
-
张正雨;
陈锐;
黄锋;
徐世红;
应杰;
陈宇波;
沈治宇;
陆松
-
-
摘要:
在盾构隧道穿越深厚回填土区时,超前注浆技术是确保管片质量、控制地层沉降和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目前国内对注浆效果的评价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且不同地质特点和不同工程对注浆效果的要求也有所差别,因此紧密结合地质特点和工程需要对注浆效果的检测与评价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依托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北延伸段中-椿区间隧道,应用钻孔取芯观察法、洞内动力触探法和超声波测试法对袖阀管超前注浆效果进行评价,通过3种检测手段和评价结果互为印证、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深厚回填土区的注浆效果综合评价体系:要求注浆后地基承载力满足最小值≥150 kPa,平均孔壁波速≥2 km/s,以钻孔取芯照片为参考验证了动力触探和超声波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
-
罗明亮;
范少峰;
杜广印;
王宇虓
-
-
摘要:
结合深圳机场扩建工程,对软弱土进行改良,分别进行了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分析了水泥掺量和碎石对改良土的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碎石的质量分数提高10%,动力触探击数约增加25%;水泥掺量10%,碎石掺量20%,该配比的反应模量最大,可达171.1 MPa/m;水泥的质量分数每增加2%,2.5 mm时的CBR大约增加6.3%.
-
-
潘北斗;
朱林
-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城市地面塌陷事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了很大的威胁.该文以地质雷达探测结果为基础,对城市浅层地下地质结构进行推测及对地下塌陷隐患区进行定位,并通过管道潜望镜(QV)检测,结合动力触探试验验证,最终实现精准判断,从而提前预测地面塌陷隐患.
-
-
-
Zuo Yongzhen;
左永振;
Zhao Na;
赵娜
- 《中国水利学会2017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动力触探试验是地质勘察测试中非常重要的现场测试手段,影响锤击数的因素包括人为因素、设备因素、上覆压力、触探深度、地下水等.针对上覆压力和触探深度2个关键影响因素,在室内进行了不同杆长的重型动力触探模型试验,最大杆长达到83m.研究认为上覆压力对锤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但触探深度对锤击数的影响是显著的,杆长83m的锤击数是杆长2m锤击数的2倍多.通过与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的对比,给出了推荐的重型动力触探的锤击数修正系数.地下水对锤击数的影响,《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条文说明中认为地下水位对击数和土的力学性质没有影响,但对击数与土的物理性质(砂土孔隙比)的关系有影响,因此试验中应记录水位埋深。
-
-
-
李海波;
张顺斌;
李灿
- 《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重庆地区多山,岩石埋深浅,故各类建筑物多采用桩基,以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在重庆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中,专门针对填土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重庆某场地内的压实填土,进行了动力触探测试及静载试验,并将试验结果结合重庆地区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
-
-
解磊;
温华兴;
王宇阳
- 《2014年辽宁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动力触探是岩土工程勘察常用的原位测试方法之一.动力触探试验不受地下水影响,对地层适应性好,对各类土层尤其是硬砾填充土层进行试验,与其他试验手段相比有独特优点.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影响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的因素多而复杂,要对锤击数进行修正,而现行的很多规范只给出部分修正系数,对于钻孔深度较深、杆长较长情况下,关于锤击数的修正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数值.对于修正系数的确定,目前仍存在很多争议。从文献可知,采用有效上覆自重压力进行修正是最新的考虑因素,但也有很多学者对此质疑。现阶段,找到一个合理而又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尤为关键。笔者个人观点认为,采用波动理论和有效应力原理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重型动力触探将更为科学。
-
-
-
彭功勋;
李承海;
陶华飞
- 《广东省首届地球科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填土属特殊性岩土,未经有效压实处理的深厚填土可产生较大的沉降,合较高比例块石的粘性填土则更为复杂.本文从一个工程实例出发,阐述了此类填土的特性,从而指出:对于这类填土,恰当的原位测试手段是动力触探,不是标准贯入试验;主要控制指标是沉降变形,不是承载力.同时认为,工程建设是环环相扣的系统过程,应当重视前期工作,且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都要对整个系统有基本的认识,才能避免无谓的损失.
-
-
-
CHENG Zhan-lin;
程展林;
PAN Jia-jun;
潘家军;
ZUO Yong-zhen;
左永振;
HU Sheng-gang;
胡胜刚;
Jiang Jiwei;
江洎洧
- 《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正在或即将建设的高土石坝工程中,很多都涉及深厚覆盖层.在深厚覆盖层上建高土石坝,覆盖层坝基变形受力状态对坝体安全起重要作用.针对深厚砂砾石覆盖层取样困难而无法准确合理确定其天然密度,进而影响室内力学和渗透试验的开展,提出了利用旁压或动探试验间接推求天然砂砾石覆盖层密度的新方法,成功应用于双江口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研究,获得了覆盖层天然密度,较好的解决了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测试难题.同时,针对新方法中存在的两个技术难题,基于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动力触探杆长修正系数的演化规律符合牛顿弹性碰撞理论,研制了一种的新型旁压仪的探头,实现了深厚覆盖层中旁压试验全过程测量.上述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升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坝基变形预测与设计水平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