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
强夯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386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0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39329篇;相关期刊571种,包括西部探矿工程、山西建筑、路基工程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10学术年会、水利水电工程新技术推广研讨会暨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年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等;强夯的相关文献由601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利斌、周波、赵波等。
强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329篇
占比:94.14%
总计:41779篇
强夯
-研究学者
- 李利斌
- 周波
- 赵波
- 尚君辉
- 张俊强
- 包奇
- 吴斌
- 易小刚
- 张作良
- 吴志强
- 李东
- 张中华
- 杨印旺
- 周君
- 安明
- 刘冲
- 王锡良
- 孙铁兵
- 屈福政
- 胡艳华
- 杨崇庆
- 水伟厚
- 金勇君
- 周海涛
- 张洁玙
- 谢勇谋
- 刘洋
- 章伟达
- 刘悦龙
- 何立军
- 方佳泳
- 权哲奎
- 李保华
- 王平
- 章琢
- 罗嗣海
- 姚占勇
- 王伟
- 董炳寅
- 曾新华
- 谢俊平
- 李强
- 王文俊
- 田洪杰
- 郭伟林
- 陆振峰
- 陈虎
- 韩高青
- 周辉
- 曾维健
-
-
陈俊涛;
李玉坤;
褚洪明
-
-
摘要:
以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安置工程吹填粉砂地基强夯施工为例,针对大面积吹填地基平台排水不畅、难以快速完成固结排水的难题,采用强夯联合真空井点降水技术,重点介绍了该技术施工实施方案,加固处理后采用静载、静力触探、标贯等开展检测试验,数据分析验证了技术的有效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
-
胡振联;
张鑫;
陈铁飞;
夏辉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新建市政道路发展迅猛,场地以农村拆迁地居多,道路建设过程中往往遇见由于拆迁遗留的大厚度填土坑,对市政建设极为不利。以西安市西咸新区某新建道路为例,在对近年来国内常用的换填、强夯、孔内强夯、搅拌桩、CFG桩以及注浆等地基处理方法进行综合比较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地基处理市场实际,对常见处理工法的造价、工期及实用性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综合比选认为:选用搅拌桩是最合适的地基处理方式,在经济性、工期、合理性及环保方面能达到较好效果。分析结论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
雷晓标;
张玉明
-
-
摘要:
某换流站站址地形自然高差大,表层为粉砂,下覆中风化及强风化砂岩。填方区采用挖方区的块石和粉砂进行回填,回填粒径控制在30 cm以内,需处理深度为0~10.5 m。根据试夯结果,采取6000 kN·m和2000 kN·m两种主夯夯击能及对应满夯夯击能对场地进行分层强夯,场平结合强夯进行地基处理。通过检测,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和密实度均满足设计要求。实践证明,针对块石回填地基采用强夯地基处理方式,不但能满足设计要求,而且能缩短施工周期,为块石回填地基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提供试验数据。
-
-
王宏权
-
-
摘要:
为研究粤东山区高液限土路堤强夯处理效果,以大(埔)丰(顺)(五)华高速公路丰顺至五华段典型高液限土路堤为依托,基于试验段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强夯后路堤压实度变化情况,总结了点夯和满夯施工后路堤总体沉降规律,通过对比不同夯击能下夯击沉降差与夯击击数关系曲线,得到了不同夯击能下终锤标准的点夯击数,为今后粤东山区类似条件下高速公路路堤强夯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借签和参考。
-
-
王一丁;
于坤;
张冉;
王健;
李景磊;
姚占勇;
王勇
-
-
摘要:
建立高填方粉土路堤强夯ABAQUS有限元分析模型,并以山东地区某高速公路高填方粉土路堤强夯加固试验路为依托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强夯施工设计参数对高填方粉土路堤加固效果的影响。以路堤底部达到90%压实度为有效加固指标,采用1500 kN∙m夯击能、夯点间距3.2 m、夯击10次的设计参数可对4 m高粉土路堤进行有效加固;同时优选7000 kN∙m夯击能开展8 m高粉土路堤强夯加固试验,以达到90%压实度的加固区域作为路堤强夯的有效加固范围,该高度松填粉土路堤的建议强夯设计参数为:夯击能7000 kN∙m、夯间距5.2 m、夯击次数14次。
-
-
左大伟;
刘翰琪;
杨之良;
高振;
罗金佩
-
-
摘要: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研究了强夯法后软粘土地基变形计算的方法。本文提出了针对强夯法加固后形成的硬壳层地基变形计算公式,并根据天津港地区北港池欧亚北侧地块场地的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效前期固结压力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并完善了强夯后地基的变形特性和后期沉降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周边工程的观测结果对本文结论进行了验证。
-
-
蔡德庆
-
-
摘要:
在环境允许、适宜的土体条件下,强夯法加固地基效果明显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性。采用强夯法对广东某粉质粘土回填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通过对比试验,探究不同强夯工艺参数下的加固效果。在室内土工试验、现场动力触探试验、密实度试验、荷载板试验基础上,分析不同强夯工艺参数下粉质粘土填土地基的加固效果。针对本工程中欠固结的稍湿粉质粘土,合理地选择强夯参数可以很好满足工程技术对压缩模量、压实度、承载力特征值的要求,为粉质粘土回填土地基强夯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
-
李晓雷;
唐龙龙
-
-
摘要:
本文采用不同夯击能不同锤型进行高能级的强夯试验,得到试验结果分别进行幂函数拟合、指数函数拟合以及幂指数函数拟合,对各个拟合结果的分析,从而得到高能级强夯振动的衰减传播规律。其中,振动在地表的衰减综合了多种影响因素,传播介质为主要影响因素,本次试验传播介质虽然相同,但是由于夯击的影响导致介质亦发生变化,而本文研究重点主要是各振动方向的传播规律,不同夯击能的振动衰减规律,以及不同锤型下振动衰减规律的而研究。
-
-
吴涵瑶
-
-
摘要:
为研究填海机场的地基处理方法,对某填海机场场区的地址条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地基处理的基本思路进行总结。通过对场道地基处理方法作了对比,讨论了该工程在复杂地基和施工工期紧迫的条件下,场道地基处理的设计思路和总结,以期对同类工程有借鉴作用。
-
-
-
曹永华;
闫伟
- 《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07年
-
摘要:
振冲-强夯综合法综合了复合地基和动力排水归结法的优点,加固效果显著。振冲处理完毕后,采用强夯法对桩间土进一步进行处理,以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碎石桩一方面作为复合地基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荷载;另一方面作为排水通道,提高了地基的透水性,缩短了强夯中排水路径,有利于加速强夯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提高加固效果。以大连某吹填地基处理工程为依托,讨论了振冲-强夯综合法的施工工艺,并对施工中的孔隙水压力等参数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强夯的影响深度在6m左右,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很快,强夯结束7天后孔隙水压力已大部分消散,证明碎石桩起到了较好的排水通道的作用。采用动力触探和静载荷试验和标准贯入法对加固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桩身和桩间土的强度、回弹模量、复合地基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证明了振冲-强夯综合法的有效性。
-
-
-
-
曾庆军;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莫海鸿;
李茂英
- 《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暨2006年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基于强夯法处理软弱地基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对夯后地基承载力作经验统计回归分析,得出强夯后地基容许承载力是单夯击能和点夯击数的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其不仅仅为单夯击能的函数.强夯处理无黏性土地基时,按照拟静力法,首先计算出强夯拟静力、夯坑深度,然后确定夯后相对密实度.按照前人研究的相对密实度和标准贯入值的经验关系来确定标准贯入值,再依据(GB50007-2002)的规定,按标准贯入击数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提出其估算公式.工程实例表明,所获得的公式简单且易应用.强夯后地基承载力的估算可为强夯法处理地基的初步设计和处理方案的比选提供依据.
-
-
崔伯华;
谭祥韶;
颜治平
- 《全国高速公路地基处理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分析了某高速公路试验段路基动力强夯及汽车动荷载下的动土压力测试结果.分析结果表明:①动力强夯下的动土压力,夯坑下部的动响应较大,土体的快速挤密与压缩,是加固效果的体现,而强夯对夯点周围土体动响应影响较小;②路基的动土压力随动荷载的大小成正比变化,且动荷载越大,动响应增量越显著;③动土压力随填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在1.0m填砂高度内,较大的动荷载(10.0~14.0t汽车)比较小的动荷载(2.0~5.5t汽车)产生的动土压力衰减得快,填砂大于1.0m时,两者产生的动土压力衰减速率相似并放缓;④动荷载垂直向动土压力最大,而周围土体也有动响应存在;⑤在行车速度为30km/h的状态下,动土压力影响深度在2.1m左右.本文分析的成果只是初步的,高速公路软基受动荷载下的动响应还有许多需研究的问题,有待于今后工程的进一步实践.
-
-
覃羡安;
马显光
-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
| 2010年
-
摘要:
通过采用钻探、钻孔电视、波速测试和超重型动力触探等多种手段查明了油罐区溶蚀破碎带的工程地质条件,其地基具有溶蚀强烈、岩体破碎和均匀性极差的特点.根据溶蚀破碎带的特点,通过基础方案比选并结合工地现场的施工条件,采用强夯加碎石垫层的方式进行地基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工程经验.
-
-
-
宋景阳;
杨眉;
王升
- 《以电力土建科技创新推进可持续发展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田湾核电站220KV和500KV配电装置位于15m厚的淤泥加7m厚的回填碎石区.GIS设备基础沉降要求倾斜不大于2‰.地基处理采用16m深塑料排水板和超载预压,强夯处理碎石层.施工完成后,淤泥层固结度大于95%,碎石层极限承载力达到400Kpa,变形模量达到27.8Mpa.实测沉降值满足GIS设备基础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