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组
动力电池组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1690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760187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科技致富向导、机械工程师、机电工程技术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客车行业发展论坛暨2014中国客车学术年会 、第十届长三角电机、电力科技分论坛、2013年全国电气工程博士后学术论坛等;动力电池组的相关文献由3178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兰光、欧阳明高、朱建华等。
动力电池组—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60187篇
占比:99.98%
总计:760331篇
动力电池组
-研究学者
- 卢兰光
- 欧阳明高
- 朱建华
- 汪双凤
- 郑卫鑫
- 刘飞
- 张宝鑫
- 李建秋
- 赵久志
- 吴成加
- 杨亚联
- 杨伟
- 夏顺礼
- 张承慧
- 王军
- 陈顺东
- 李伟善
- 李小平
- 杨世春
- 王震坡
- 任勇
- 宋军
- 文锋
- 邓林旺
- 阳斌
- 陈凯
- 冯天宇
- 刘和平
- 周安健
- 秦大同
- 胡洋
- 邱显焕
- 阮旭松
- 丁传记
- 吕纯
- 孙逢春
- 李建利
- 杨子华
- 林思岐
- 韩雪冰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洪涛
- 吉冈诚
- 唐继国
- 孙立成
- 崔海港
- 崔纳新
- 杜敏
- 杨重科
- 艾群
-
-
黄锡伟;
戴海燕;
胡乐祥;
朱隽隆;
黄晓强;
杨增颖;
李长玉
-
-
摘要:
针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困难的问题,基于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平台,以18650圆柱形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建立动力电池组热模型,并采用不同散热方案进行对比研究。以电池组最高温度及温差值作为参考,通过改变放电倍率来模拟电池组工况,分析对比不同送风方式的自然冷却、不同对流传热系数和入口风速的强制冷却这3种方案下电池组的散热性能。结果表明,电池组处于低放电倍率下采用串行通道结构进行自然冷却优于采用并行通道结构;高放电倍率工作时,对动力电池组应采取强制冷却进行散热;强制冷却下高流速的入口风速能够有效地提高电池组的散热性能。为动力电池组的送风通道结构选择及散热系统入口风速设置提供重要参考。
-
-
周雅夫;
仪坤;
孙雪松
-
-
摘要:
单体电池间的性能差异是影响动力电池组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识别电池组中一致性差的电池,即更容易发生危险的异常电池。文章在常规DBSCAN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针对其对输入参数敏感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分布特性自适应确定MinPts参数和Eps参数的改进DBSCAN算法。将改进DBSCAN算法用于电池一致性分析,并利用电池充放电数据设计相关实验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异常电池识别效果良好。
-
-
李伟娟
-
-
摘要:
出于纯电动汽车里程焦虑困扰,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动力电池的布置效率是各大车企的首要考虑问题。文章对影响电池布置的各个因素进行逐一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各个影响因素下的解决方案,为动力电池组的布置和优化设计方向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
-
康桂文;
王熙;
丁大伟;
张仁浩
-
-
摘要:
为保证新能源电动飞机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对其动力电池组进行振动测试试验,以满足适航要求。采用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总结了所选电池组在电动飞机运行过程中不同工况下、不同特定方向上的振动强弱。其中时域信号加速度峰值和均方根峰值分别为3.38g和1.46g,频域信号功率谱密度在X、Y、Z轴上的峰值分别为19.0e^(-3)g^(2)/Hz、83.8e^(-3)g^(2)/Hz、19.6e^(-3)g^(2)/Hz。根据电池组实际振动环境的测试数据,结合RTCA-DO-311适航标准和RTCADO-160F测试程序振动部分,设计并完成了锐翔电动飞机动力电池组的振动测试,测试结果各项达标,满足修改后的测试规范要求,并且验证了所设计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
-
张凯军
-
-
摘要:
汽车产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产业之一,但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及能源危机的显现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新能源技术纯电动汽车的研究越发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亮点领域.但是,目前在电动汽车技术中对电池技术的开发研究仍然没有在续航里程和充电难上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这也使得纯电动汽车的推广普及受到制约和限制.本文大胆提出了依靠汽车行驶中的惯性动能理论利用安装在车轮上的发电机发电的解决方案,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汽车惯性动能能量的利用率,对于克服解决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组续航里程和充电难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
-
孙洁;
刘梦
-
-
摘要: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Cat.1网络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的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由数据远程传输终端Cat.1 DTU和远程监控中心两部分组成,远程传输终端通过CAN总线通信协议实现与电池管理系统的通信,采集动力电池组的运行状态参数信息并通过串口通信控制Cat.1模块发送处理后的数据到远程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接收的数据包依据J1939协议进行数据解析、显示、分析和存储.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动力电池组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
尹扬俊
-
-
摘要: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发展应用重要组成,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传统能源,同时减少尾气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本文结合动力电池组火灾为核心,详细分析火灾特点,认识到火灾属性与类别,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策略,目的在于提高动力电池组的安全性.
-
-
蔡森林;
魏名山;
宋盼盼;
魏洪革
-
-
摘要:
为了改善某商用车动力电池组的散热能力,降低电池组冷却系统的能耗,提出了一种并联非等长直流道的液冷板结构.以方形锂离子电池组为研究对象,建立液冷式锂离子电池组冷却系统的仿真模型,对液冷板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液冷板在满足电池组散热能力的同时能够较好地控制液冷板压降;结构优化后的液冷板流动阻力最大降低12.5 kPa,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的最大降幅分别为0.26 °C和0.27 °C.调整冷却液流量和温度能够提升电池组散热能力,确保电池组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
-
尹扬俊
-
-
摘要: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发展应用重要组成,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传统能源,同时减少尾气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本文结合动力电池组火灾为核心,详细分析火灾特点,认识到火灾属性与类别,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策略,目的在于提高动力电池组的安全性。
-
-
张清明;
陈兴龙;
李锦英;
温飘;
陈亚菲
-
-
摘要:
由于电池的不一致性,电动汽车、叉车以及其他大功率动力电池组的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至关重要,精确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估计和高效的均衡策略是BMS的技术核心.基于同步双向反激式变压器的均衡电路拓扑,提出一种以电池SOC、电压为均衡变量的分段式主动均衡混合策略.通过搭建BMS电池组实验平台,开展了充放电阶段的均衡实验,结果显示充电阶段均衡后电池组总容量提升了2.3%,单电池电压极差由74 mV减小至9 mV;放电阶段均衡后单体SOC误差不大于0.5%.实验验证了所提主动均衡混合策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能较好地改善电池组的不一致性.
-
-
符恒
- 《中国消防协会火灾原因调查专业委员会2017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动力电池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科研领域,由动力电池引发的火灾事故不少,其原因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笔者通过参与一起锂离子动力电池火灾的调查,从火灾调查的角度,利用爆炸的移位和燃烧的开裂、熔化、烟熏等痕迹,通过现场勘验,解析此起动力电池组火灾事故原因,为相关科研单位提供建议,得到科研单位的认可和充分采纳.
-
-
王剑鹏
- 《2016 Siemens PLM Software 仿真与试验技术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目前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安全和续航里程.动力电池组的安全、使用容量和寿命是决定电动汽车安全性和续航里程的重要原因.锂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受温度的影响很大,本文以某37AH三元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电池的电热模型,试验与计算结果十分吻合,证明模型有效.设计了某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液冷方案,并建立相应仿真模型进行分析,仿真结果显示液冷系统可以将电池组内任意电芯温度差控制在3°C以内.
-
-
李黎丽;
董淑量
- 《2016年度灭火与应急救援技术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为解决电动汽车火灾安全问题,降低火灾事故,本文对动力电池组着火机理进行研究,对锂离子电池内部组分化学反应机理进行系统性分析,采用内外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动力电池组着火的主要因素.鉴于电动汽车火灾特殊性,分别从动力电池组及其管理系统设计、用户使用规范,充电桩设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预防对策,为电动汽车火灾预防提供借鉴.
-
-
- 《第十届长三角电机、电力科技分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模块化充放电系统.该系统基于一种新颖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管理模式,不但可以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过长的问题,还能借助物联网和V2G技术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并可利用动力电池的储能特性支持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实现与电网的互动,是一种符合智能电网核心价值并极具技术优势和商业前景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解决方案.本文首先介绍所述充放电系统的框架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关键技术,然后分析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优势,最后探讨了所提出系统的商业应用前景.
-
-
Long Bo;
龙波;
Li XungBo;
李迅波
- 《2013年全国电气工程博士后学术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针对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组测试系统的特点和性能要求,首先提出了一种具备电池放电能量回收再利用的动力电池组测试系统拓扑,该改进拓扑由一组双向三相电压源型逆变/整流器和一组双向非隔离升降压斩波器串联组成,然后围绕着该组合功率变换主电路分别给出了控制方法.基于该拓扑的动力电池组测试系统,可以在满足高精度、全范围、快速性动力电池组测试要求的同时将放电能量回馈到电网,实现了放电能量的有效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
-
SONG Xianjin;
宋显锦;
LIU Guoqiang;
刘国强;
ZHANG Chao;
张超;
XIA Hui;
夏慧;
ZHANG Ruihua;
张瑞华;
XU Xiaoyu;
徐小宇
-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电动汽车是国家着力推动的新能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车载电池的研究制造及管理系统的开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目前动力电池的充电以有线整充为主.磁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基于谐振耦合现象,利用近场磁场进行非辐射性、中距离输电的新技术,据此一些高校和研究院所也针对电动车提出无线整充的方案.整充方式没有把电池能量管理和电能传输结合起来考虑,而是两个分离的系统单独运行,电池均衡过程造成充电效率不高.文章结合动力电池的电池能量管理特点,充分利用无线传能的特有传输方式,提出动力电池组的分组式无线充电及具体实施方案,探讨了技术实现的关键点,为电池管理设计提供新思路,开拓了无线传能技术的新应用.
-
-
-
-
-
朱聪;
吕江毅;
李兴虎
-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以8 Ah/144 V锂离子电池组的HPPC试验数据为基础,对电池组运行温度为20°C时的PNGV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并据此建立了功率型动力电池组的PNGV模型.根据功率型动力电池组的实际运行特点,基于Arbin台架对电池组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实际输出电压和模型预测电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电池组在稳态条件下运行时PNGV模型的预测精度不高;电池组在动态条件下运行时模型预测电压与电池组实际输出电压吻合得较好,但是随着电池组运行温度的升高,模型预测电压与电池组实际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别持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