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功率流

功率流

功率流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39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机械、仪表工业、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9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258091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振动工程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机械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四川省力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2013 CCAMMS)等;功率流的相关文献由1198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孔杰、孙玲玲、牛军川等。

功率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9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58091 占比:99.80%

总计:258612篇

功率流—发文趋势图

功率流

-研究学者

  • 宋孔杰
  • 孙玲玲
  • 牛军川
  • 盛美萍
  • 段钦华
  • 朱石坚
  • 张蔚波
  • 王敏庆
  • 霍睿
  • 杨实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向胜; 林文琦; 韩璇璇; 袁毓雯; 宋文锦
    • 摘要: 传动系统作为无人机的核心系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无人机的性能。针对传统传动系统设计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图论的传动系统构型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传动系统图论表示、网络流、最小费用网络流等图论相关理论;其次,提出一种针对无人机传动系统的功率流建模方法,建立数字化模型,通过计算机自动化传动比分配,进行功率流分析,得到最优的传动系统构型方案;最后,以单发动机双旋翼传动系统为例,利用本文提出的最小费用网络流分析方法对传动系统进行构型分析,从而检验所提出方法的合理性和采用约束条件的正确性,为后续无人机传动系统的计算机自动化设计建立基础。
    • 刘海平; 黄志锋; 边新孝
    • 摘要: 考虑不同形式负刚度动力吸振器对有限长弹性简支梁动态响应的影响,提出并建立"弹性梁-负刚度动力吸振器"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模态叠加法,推导得到各阶模态对应幅频响应解析表达式。以弹性梁第1阶振动模态作为振动抑制目标,结合固定点理论和最大值最小化优化准则得到各类型动力吸振器的最优设计参数。以功率流作为振动控制效果的评价指标,建立"弹性梁-动力吸振器"耦合系统的导纳功率流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安装动力吸振器前后弹性梁的总功率流和净功率流,以及动力吸振器消耗的功率流,研究不同形式动力吸振器的振动抑制效果。最后,选择振动控制效果最显著的动力吸振器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部分主要设计参数展开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目标控制模态频率附近,负刚度动力吸振器对弹性梁动态响应的控制效果较好,且多个振动模态响应均被有效控制;当阻尼元件和负刚度元件同时接地对弹性梁动态响应的控制效果最佳;众多设计参数均存在最优值。
    • 鲍岳; 刘献栋; 梁浩鸣; 单颖春; 何田
    • 摘要: 建立了内嵌单个声学黑洞板结构与阻尼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功率流和波数域法分析了板内弯曲波的全频带能量分布特性,并进一步研究了板内嵌有声学黑洞阵列结构的能量汇聚效应,探究了不同激励频率下声学黑洞阵列与阻尼的耦合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薄板,带有阻尼的声学黑洞阵列结构能够显著改善结构振动及向外的辐射噪声,声辐射降低量最大可以达到10 d B,在结构的减振降噪与轻量化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 刘林芽; 李辉; 秦佳良; 左志远; 孟宪金
    • 摘要: 通过对扣件进行定频变温试验,结合温频等效原理与高阶分数导数FVMP模型建立扣件的温频变动态力学模型,并在车-轨-桥耦合系统中采用新建模型模拟扣件,基于功率流法系统地分析与评价扣件温频变动态力学性能对车轨桥耦合系统振动能量分布与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扣件动参数频变会使中高频段内的轨道结构振动能量增大,对低频段的轨道结构振动能量影响较小,且对钢轨传递给轨道板的振动能量影响较大,但对桥梁的振动能量传递影响较小;温度的降低会导致轨道结构的振动能量增大,且会增大61 Hz后中高频段内钢轨传递给轨道板的振动能量,但对桥梁的振动能量传递影响较小;扣件温频变对轨道结构振动能量的分布有较大影响,但对于轨下结构的能量传递影响较小。因此,在轨道桥梁耦合求解振动能量时必须要考虑扣件温频变特性,否则将难以精准预测轨道结构振动能量分布特性。
    • 程明; 许利通; 曹政; 魏新迟; 宁新福
    • 摘要: 该文主要研究了级联式无刷双馈电机的矢量控制以及功率流。首先建立了其动态和稳态模型,对网侧变换器使用电网电压定向矢量控制,对机侧变换器使用定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以实现无刷双馈电机的变速恒频运行以及有功与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同时背靠背变换器的矢量控制可实现功率的双向流动。然后进行了功率流分析,探究了其有功功率分配和不同转速下功率绕组和控制绕组的功率状态,揭示了考虑铜耗下控制侧功率流的变化趋势。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矢量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功率流分析的正确性。
    • 姜秀杰; 刘艳; 李秋彤; 刘欢; 袁贤浦
    • 摘要: 近年来,城市高架轨道列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已成为严重的问题。为研究高架轨道振动能量的传递特性,基于单层隔振系统和多层隔振系统功率流理论,分析振动能量的传递和耗散过程。通过建立高架轨道系统有限元模型,并以实测加速度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合有限元模型和功率流理论,分析能量在轨道结构中的分布与传递规律。结果表明:振动能量在轨道结构的固有频率处达到峰值;由于扣件和轨道板支承对振动能量的衰减作用,全频段(1~1000 Hz)范围内,振动能量在从上往下的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小;扣件系统可显著消耗钢轨高频(100~1000 Hz)振动能量,轨道板支承可显著消耗轨道板的低频(1~100 Hz)振动能量;功率流指标能直观反映振动能量在结构中的分布、传递和耗散特性;可通过设计扣件和轨道板支承的刚度和阻尼,获得最优的减振效果。
    • 彭杉
    • 摘要: 在推进轴系中,轴系横向振动通过轴承传递至壳体结构并诱导其产生声辐射。为降低壳体声辐射,采用主动作动器抑制轴系横向振动传递。不失一般性,基于哈密顿原理建立轴-板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该系统进行功率流分析,识别振动传递主要路径。通过数值仿真,计算该系统的干扰通道和控制通道频响函数,研究该控制方案可行性。采用自适应控制算法,计算主动作动器对板振动抑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后轴通过轴承向板流入的功率减小,轴-板耦合系统中的功率流方向改变,并且板振动通过主动控制被有效抑制。
    • 崔洪宇; 朱海涛
    • 摘要: 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对浮筏隔振系统的筏架结构进行了减重优化设计,运用功率流方法对浮筏系统的振动传递特性进行了研究.针对优化的筏架结构,采用空气弹簧隔振器搭建了浮筏隔振系统实验模型,采用振级落差对浮筏系统的隔振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笔者优化的筏架结构在重量大幅度减轻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好的隔振性能.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空气弹簧的隔振效果与其刚度有着紧密的联系,浮筏隔振系统具有较好的隔振性能.
    • 赵晓君; 张纯江; 柴秀慧; 郭小强; 汪龙
    • 摘要: 电能路由器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设备,是下一代智能电网的重要标志.受拓扑架构限制,传统区域电能路由器存在带载能力有限和无功功率无法柔性运行的缺点.为此,该文拟构建一种串并联架构新型区域电能路由器,通过增加一条并联能量流动通道,突破传统路由器100%能量传输和无功功率刚性运行的双重界限.对串并联架构路由器的功率流柔性运行机理进行分析,给出其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功率流的计算方法,以揭示路由器系统的运行规律.为实现对能量的主动控制,提出一种双自由度功率流柔性控制策略,分别控制交流电网输入电流幅值和输出交流母线电压相位角的自由度,从而灵活配比交流电网与直流母线之间的有功功率以及串、并联变换器之间的无功功率.在不增加系统容量和交流输入配电网的情况下,可实现有功功率最大允许量为200% 及无功功率最大允许量为120% 的传输目标,为路由器实现大功率能量柔性传输提供了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
    • 李春明; 吴维; 郭智蔷; 苑士华; 陈思
    • 摘要: 越野工况履带车辆动力学是车辆越野行驶能力预测的理论基础.考虑高机动履带车辆越野行驶纵向运动和垂向运动耦合效应,提出履带车辆纵向与垂向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建立车辆耦合动力学模型,对车辆在典型路面上的行驶性能进行仿真,并进行实车测试验证,进而量化分析履带车辆系统的功率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表征车辆在不同类型路面上行驶的动力学响应特性;在越野工况下,车体垂向、俯仰等运动将消耗部分功率,对车辆行驶速度提升有一定影响;在越野路面上行驶的履带车辆瞬时非纵向运动功率数值波动范围大,随着路面条件变差以及速度提高,非纵向运动功率占总输入功率比例增加,对总功率的需求也越大,限制了驱动功率的有效利用.研究结果可用于高机动履带车辆动力学模型构建以及车辆功率流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