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力学刺激

力学刺激

力学刺激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0135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等;力学刺激的相关文献由38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良、蒋兴宇、何凤利等。

力学刺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0135 占比:99.68%

总计:30232篇

力学刺激—发文趋势图

力学刺激

-研究学者

  • 李良
  • 蒋兴宇
  • 何凤利
  • 何进
  • 余鎏
  • 刘永明
  • 刘雅丽
  • 吴耀彬
  • 周仁斌
  • 尹大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可欣; 曾今实; 李佳; 蒋海越; 刘霞
    • 摘要: 背景:基质分泌不均匀、力学强度不足是影响组织工程构建物在体内形成效果的重要因素,力学刺激是促进细胞外基质分泌的有效手段。目的:探索3D生物打印复合支架在力学加压环境下的生物学表现。方法:采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软骨细胞-甲基丙烯酰胺基明胶复合支架,活死染色观察细胞存活情况。将复合支架置于力学加压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加压培养,以6孔板中不加压培养的复合支架为对照,活死染色观察细胞存活情况,组织学染色观察复合支架体外软骨形成情况,qRT-PCR检测成软骨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将加压与不加压复合支架分别植入裸鼠皮下,5周后取材,组织学观察软骨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复合支架外观呈现清晰的网格状结构,体外培养1,4,7 d时,支架形态稳定、结构清晰,细胞存活率均在90%以上;②培养2周后,加压组复合支架中的细胞存活率低于不加压组(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两组复合支架均有明显的软骨陷窝结构,细胞在材料中分布较均匀,加压组复合支架的材料间空隙内有更多新生软骨组织形成;番红O染色显示两组均可见红色软骨基质形成,加压组细胞周基质染色更深;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加压组着色更为明显;加压组弹性蛋白、Ⅱ型胶原的mRNA表达高于不加压组(P<0.05);③植入裸鼠皮下5周后,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加压组软骨组织形成更为均一,软骨细胞大小均匀,陷窝结构明显;④结果表明,虽然体外加压刺激会引发3D生物打印软骨细胞-甲基丙烯酰胺基明胶复合支架中的细胞死亡,但同时会促进存活细胞向支架空隙间长入,提高其软骨基质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成软骨能力。
    • 闵子洋; 穆妮热·艾力; 郑耘昊; 曾幸芷; 边楠雁; 邓双珊; 谢静
    • 摘要: 背景:细胞外基质力学微环境通过调控细胞黏附、迁移、增殖和分化等,在人体器官发育、生理功能维持和疾病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疗法中,基质力学微环境能引导植入细胞的存活、生长、增殖与分化,对调控植入细胞的行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组织再生和干细胞治疗的成功率也起到关键作用.目的:综述细胞外基质微环境的力学信号对细胞行为包括细胞骨架重建、迁移、增殖、分化和细胞间交流的影响,从中阐明现有的分子调控机制,以期为组织工程和干细胞疗法中细胞与其力学微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性转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cytoskeleton,cell spreading,cell migration,cell proliferation,cell differentiation,cell communication,mechanotransduction,stiffness of substrate,surface topography,extracellular matrix,matrix",中文检索词为"细胞骨架,细胞扩展,细胞迁移,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交流,机械传导,基质硬度,表面形貌,细胞外基质,基质",最终纳入161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与结论:细胞外基质各种力学信号,如材料界面硬度、拓扑结构和亲/疏水性等,从力学识别、力学-化学信号转导、信号通路级联、下游蛋白活化、转录启动到蛋白表达来调控细胞的扩展、增殖、迁移、分化、交流和其他各种特殊生理性质,这对组织工程中细胞的定向培养和临床医学中的细胞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机械发光是指材料在摩擦学、力学刺激下的一种发光行为。由于其独特的摩擦学/力学可视化以及力学的空间分辨能力,机械发光为解决目前摩擦学/力学传感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带来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受材料的结构体系、存在形态、力学施加条件等影响,机械发光的具体表现形式各式各样。为准确把握机械发光的各种形式并指导机械发光的设计与开发,亟需从根本上理解其物理过程。
    • 张蕾蕾; 袁强; 范亚楠; 王文胜; 陈献韬; 张颖; 刘又文
    • 摘要: 目的:观察机械振动对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ONFH)模型的骨量、骨微结构、骨强度及力学分子信号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SIONFH的力学机制。方法:选将30只成年雌雄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机械振动组,每组10只,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12 d,机械振动组给予每日2次(0.3 g,3035 Hz)机械振动,每次10 min,中间休息5 min,每周5 d,采用micro-CT进行兴趣区(ROI)结构参数对比,ELISA检测血清与成骨的相关指标,HE染色评估评估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各组的骨组织体积、骨组织面积、骨小梁数目等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结果显示相比空白组,模型组及机械振动组均出现不同程度骨小梁稀疏变细、结构紊乱、骨小梁空骨陷窝或骨小梁内骨细胞核固缩、骨髓细胞坏死、脂肪细胞体积增大。ELISA检测成骨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机械振动组的前列腺素E2(PGE2)、环氧化酶2(COX-2)、碱性磷酸酶(ALP)、骨保护素(OPG)、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机械振动可通过提高骨强度来预防和治疗大鼠SIONFH,并可能通过调控OPG和PGE2这两个靶基因来促进成骨,为临床上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ONFH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提供了证据支持,也为下一深入研究力学及信号通路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 周能; 张实; 李涵; 刘恩秀; 褚衍彪
    • 摘要: 力学信号的传导普遍存在于正常组织发育的生理过程及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而牵拉激活离子通道(SAC)则充当着力学信号转换器。在细胞层面通过感知包括剪切力、牵张力、基质硬度在内的各种力学刺激将力学信号转化为生物信号或电信号,进而引起细胞生物学改变。2021年,Ardem Patapoutian实验室因触觉感受器Piezo1分子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次将SAC带入视野。
    • 冯兴超; 杨毅; 金格勒
    • 摘要: 骨组织是一种完全可再生组织,骨愈合的过程可以认为是骨痂中骨组织在生物力学环境下增殖、适应改建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创伤骨科治疗水平的提高与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新型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明与进步,骨折愈合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不断明确,骨科医生也从早期骨折手术治疗的绝对稳定固定理念转变为符合生物力学理念下的相对稳定固定.而理念的转变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及新型治疗方式的诞生.为此,本文综述力学刺激在骨愈合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治疗方式的转变等内容,旨在提供现有研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最新展望.
    • 骆雄飞; 刘斯文; 李华南; 张玮; 王金贵; 黎波; 王强松
    • 摘要: 目的 观察摩腹力学刺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的干预治疗作用,探讨摩腹力学刺激改善IBS-D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新生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摩腹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摩腹组均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摩腹组大鼠建模后给予摩腹力学刺激干预,每天干预1次,连续14d;模型组大鼠建模后每天被仰卧束缚于实验台上5 min,不予摩腹力学刺激干预,连续14d;空白组大鼠不造模,不予任何干预.通过测定玻璃小球排出时间和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分别评估大鼠的肠动力和内脏敏感性,同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结肠胶质细胞的超显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浆中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摩腹力学刺激能明显延长玻璃小球排出时间[(2.5±0.2) min比(1.6±0.2) min,P<0.05];升高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0.5±0.1)ml比(0.4±0.1) ml,P<0.05];明显改善结肠组织病理状态;减少结肠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数量[(2.64±0.22)个/视野比(5.61±0.12)个/视野,P<0.01];减少结肠胶质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和升高异染色质密度;还能减少促炎症因子IL-6[(189.4±4.7) pg/ml比(224.8±8.6) pg/ml]和IL-1β[(178.4±7.1) pg/ml比(191.4±8.4) pg/ml]的分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摩腹力学刺激能提高IBS-D大鼠的内脏敏感性,调节肠胶质细胞和肥大细胞,并减少促炎症因子的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肠-脑轴有关.
    • 陈泓宇; 韩浩; 陈伟; 张强
    • 摘要: 背景:软骨组织修复是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领域,如何利用工程学技术有效将种子细胞定向分化成软骨细胞是组织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单纯应用各种定向诱导培养试剂很难使其分化为成熟稳定的软骨细胞,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利用ATDC5软骨细胞的特点,除了应用有效的培养液处理外,还采用间歇净水压的压力刺激方法,对其定向诱导分化进行早期研究.目的:了解间歇静水压对ATDC5软骨细胞早期软骨方向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将ATDC5软骨细胞株在单层条件下培养,3d细胞贴壁良好,并形成复层,而后在密封条件下进行间歇静水压(施加强度10 MPa,加压频率1 Hz,4 h/d)培养,设立无间歇静水压且其他条件相同的培养细胞为对照组.在第4,7,11,14,17天,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应用Real-time PCR检测Aggrecan,COL-2,SOX-9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结论:经间歇静水压作用后,ATDC5细胞表现出较明显的斑块样改变和细胞浓聚现象;Aggrecan、CO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SOX-9 mRNA虽然与对照组变化不大,但也出现了先抑后扬的特点.结果 表明,间歇静水压影响ATDC5软骨细胞向软骨方向分化的基因表达,促进软骨特征基质的分泌,利于向软骨细胞分化成熟.
    • 王鹏
    • 摘要: 外界力、电刺激对细胞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细胞的力、电应激特性研究广受关注.使用碳纳米线圈对单个活体细胞定量施加局域力学和电学刺激,探究了细胞的应激特性.研究发现碳纳米线圈的局域力刺激可以引起细胞的整体响应,且受激响应程度与外力的作用形式和大小有关.另外,细胞在碳纳米线圈施加的局域电刺激下会产生显著极性响应,并可在撤掉电刺激后逐渐恢复至初始状态,表明其生理结构和功能未受到破坏.基于碳纳米线圈的非侵入性柔性生物探针具有安全可控、易操作和低成本等优点,在活体细胞对的应激和传导机制研究、细胞行为调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