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刑事诉讼制度

刑事诉讼制度

刑事诉讼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85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69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法学、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一届比较法学与世界共同法国际研讨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1年会、中国刑事法律制度的科学构建及法律适用高层论坛等;刑事诉讼制度的相关文献由57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光中、卞建林、陈卫东等。

刑事诉讼制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7 占比:42.6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59%

专利文献>

论文:769 占比:56.79%

总计:1354篇

刑事诉讼制度—发文趋势图

刑事诉讼制度

-研究学者

  • 陈光中
  • 卞建林
  • 陈卫东
  • 陈国庆
  • 倪爱静
  • 宋英辉
  • 左卫民
  • 应俊
  • 廖子夏
  • 张振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有才; 郭丽
    • 摘要: 2018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15条确立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产生了重大深刻影响。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中,量刑建议权具有程序启动先决作用,直接影响该制度的推进和实施,但司法实务中,量刑建议工作的运行现状离该制度设计、功能实现还有不少差距,亟待研究解决。
    • 卞建林
    • 摘要: (一)侦查手段得以创新,利于侦查模式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极大地创新了侦查手段,为侦查机关履行侦查职能提供了智能支持。一是尖端科技手段的引人有利于及时锁定犯罪嫌疑人。例如,依托智能人脸识别系统与DNA数据库等,通过挖掘与分析相关信息,能够准确地确认与追踪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为侦查提供有力的方向,提升了案件的侦破率。
    • 赵容宇; 周博华
    • 摘要: 在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民营企业家犯罪治理正实现由"差别保护观"到"平等保护观"的价值转向.平等保护观,要求治理民营企业家犯罪时应与国有企业家一视同仁,革除涉民企犯罪重刑化、刑罚化的弊病.除刑事立法的修正外,更应双管齐下:完善刑事诉讼法的司法程序保障,形成企业刑事合规方案,构建民营企业家平等保护机制.同时,需明确界定价值转向之边界,针对民营企业家的独有特点采取平等但有区分、有针对的治理举措,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 刑事诉讼法解释起草小组
    • 摘要: 2018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自2018年10月26日起施行。这是继1996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对中国特色刑事诉讼制度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改革与完善。为正确执行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修改情况,结合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21〕1号,以下简称《解释》),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现就《解释》的起草经过、主要原则和重点内容作一介绍。
    • 李昌林; 缪锌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四十余年的经济建设,国家面貌日益更新,法制化水平不断提升,法治化治理效果不断显现.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刑事冤假错案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刑事冤假错案研究主要历经四个时期:形成期、发展期、壮大期、繁荣期.形成期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如何开展富有成效的平反工作,还清白于无辜的人;如何拨乱反正凸显政治正确,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疏通梗阻、凝聚人心;如何进行实事求是的刑事司法工作,恢复树立司法权威.发展期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除继续围绕刑事冤假错案的界定、危害、司法机关活动原则等问题外,深入到成因、追责、错案赔偿等.壮大期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刑事诉讼证据、辩护权、域外经验借鉴和启示等.繁荣期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刑事冤假错案的综合治理、防范刑事冤假错案的刑事程序建构及刑事证据制度建设等.四十多年来,刑事冤假错案研究促成了我国刑事诉讼价值选择和制度建设朝着"人权保障"和"良法善治"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基本形成了"公正司法"的局面.在司法理念层面,助推了《刑事诉讼法》由注重打击犯罪转向对被追诉人人权的保障;在制度建设层面,助推了"有法"到"良法"的转型,形成了较为齐备良善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层面,助推了人权保障理念的落实,使刑事司法人员不愿、不敢、不能办错案.但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欠缺科学性系统性;研究视角忽视深层次文化因素分析,欠缺实质性和针对性;学界研究个案的实践能力不强.未来刑事冤假错案研究方法需运用多元的研究工具,反馈实践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运用科学的研究思维,保障研究的精确性和融贯性.拓展文化领域研究,深化文化因子挖掘,探索厉行法治可能面临问题的出路.在证实与证伪的过程中,强化学界实务性实践能力,形成策论性研究价值.发挥刑事冤假错案理论研究效用,对于形成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诉讼理论体系,完善和发展刑事诉讼制度及运行机制,不无裨益.
    • 王凯凯
    • 摘要: 在我国近代刑事诉讼制度中,“拘留”最早出现于1906年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逮捕拘留条例》(以下简称《拘留逮捕条例》),明确将拘留作为一种刑事强制措施予以规定。
    • 王莹
    • 摘要: 传统的刑事诉讼制度是对抗式的,由控辩双方进行诉讼对抗,以达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与惩处犯罪之间的平衡。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犯罪行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抗式的刑事诉讼制度无法实现绝对的正义和对案件事实的绝对还原,而技术的发展又对案件侦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认罪认罚制度应运而生。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一个新的制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因为是新兴事物,加之司法界法律职业共同体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在应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犯罪嫌疑人对认罪认罚从宽的幅度不了解,律师介入程度不高,检察院量刑建议不精准,控辩双方对于量刑建议的辩护尚未受到重视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实践出发进行探讨,并结合现行法律规定提出解决途径。
    • 周本珂
    • 摘要: 电子搜查是传统搜查范式的发展与延伸,其法律属性及定位已然成为刑事司法理论与实务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形式与实质解释的框架下,电子数据搜查应当属于搜查的范畴.现有刑事诉讼制度中搜查规制的阻滞,致使电子数据搜查存在理论结构、制度体系、法律规制的漏洞,由此引发了公民个人权利保障与犯罪侦破关系的失衡.鉴于此,应将搜查规范作为认知电子数据搜查的逻辑起点,剖析电子数据搜查存在的规制缺陷,推进搜查相关理论体系、程序规则、国家义务的更新迭代,以适用于电子数据搜查.
    • 陈国庆
    • 摘要: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确立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创新,丰富了刑事司法与犯罪治理的“中国方案”,对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依法及时有效惩罚犯罪、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 李昌林; 缪锌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四十余年的经济建设,国家面貌日益更新,法制化水平不断提升,法治化治理效果不断显现.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刑事冤假错案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刑事冤假错案研究主要历经四个时期:形成期、发展期、壮大期、繁荣期.形成期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如何开展富有成效的平反工作,还清白于无辜的人;如何拨乱反正凸显政治正确,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疏通梗阻、凝聚人心;如何进行实事求是的刑事司法工作,恢复树立司法权威.发展期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除继续围绕刑事冤假错案的界定、危害、司法机关活动原则等问题外,深入到成因、追责、错案赔偿等.壮大期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刑事诉讼证据、辩护权、域外经验借鉴和启示等.繁荣期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刑事冤假错案的综合治理、防范刑事冤假错案的刑事程序建构及刑事证据制度建设等.四十多年来,刑事冤假错案研究促成了我国刑事诉讼价值选择和制度建设朝着"人权保障"和"良法善治"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基本形成了"公正司法"的局面.在司法理念层面,助推了《刑事诉讼法》由注重打击犯罪转向对被追诉人人权的保障;在制度建设层面,助推了"有法"到"良法"的转型,形成了较为齐备良善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层面,助推了人权保障理念的落实,使刑事司法人员不愿、不敢、不能办错案.但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欠缺科学性系统性;研究视角忽视深层次文化因素分析,欠缺实质性和针对性;学界研究个案的实践能力不强.未来刑事冤假错案研究方法需运用多元的研究工具,反馈实践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运用科学的研究思维,保障研究的精确性和融贯性.拓展文化领域研究,深化文化因子挖掘,探索厉行法治可能面临问题的出路.在证实与证伪的过程中,强化学界实务性实践能力,形成策论性研究价值.发挥刑事冤假错案理论研究效用,对于形成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诉讼理论体系,完善和发展刑事诉讼制度及运行机制,不无裨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