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沉默权

沉默权

沉默权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1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764篇;相关期刊690种,包括湖北警官学院学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一届刑事法前沿论坛暨死刑改革路径与方案研讨会、第三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1年会等;沉默权的相关文献由1536位作者贡献,包括易延友、刘根菊、谌东华等。

沉默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7 占比:21.0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764 占比:78.90%

总计:7305篇

沉默权—发文趋势图

沉默权

-研究学者

  • 易延友
  • 刘根菊
  • 谌东华
  • 何家弘
  • 刘元璋
  • 秦宗文
  • 程宗璋
  • 陈闻高
  • 朱国平
  • 白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宏耀; 常思怡
    • 摘要: 在现代法治国家,沉默权是一项普遍承认的刑事诉讼制度。但是,在理论层面,围绕为什么应当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的争论从未停歇。为避免价值论证引发的不必要纷争,美国学者赛德曼教授(Daniel J.Seidmann)和斯坦教授(Alex Stein)从博弈论的视角论证了沉默权的正当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反混同”理论:该研究认为,沉默权具有区分有罪者与无辜者并以此防止错判无辜的制度功能。本文将对沉默权制度的博弈论分析及“反混同”理论进行讨论,并进一步介绍西方学者对该理论的质疑以及斯坦教授针对质疑的理论回应,以期全面了解沉默权制度博弈论分析的理论贡献及其可能存在的不足。
    • 王贵松
    • 摘要: 安全事故的行政调查对于事故处理和事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事故调查的直接目的是查明原因,根据其用途的不同,可分为事故责任调查和事故预防调查。在事故责任调查中,事故处理机关也是事故调查机关,并可能设立专门的事故调查组负责调查事务。在追究法律责任的限度内调查事故,其调查的结论也服务于法律责任的追究。在事故预防调查中,事故调查机关相对独立于事故处理机关,其调查较为广泛,调查结论服务于防止事故再次发生。为了防止调查的功能冲突,我国应当在具有公共性的特定领域建立专门的事故预防调查制度。事故调查如果涉及犯罪信息,在调查时应当注意遵守正当程序的要求,保护被调查者的沉默权等合法权益。
    • 苗家媛
    • 摘要: 随着现代法庭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以往围绕着获取口供而展开的刑事诉讼活动,出现了更为多样的证据种类和更为科学的取证方式,"零口供"审判完结的案件也已屡见不鲜,在这些案件中,即使没有口供这种传统证据也不会影响到证据链条的完整性。由此看来,口供的证据之王地位显然已被动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可以完全抛弃口供的存在,"零口供"规则在司法实践中也并非如我们设想得那样完美无瑕。
    • 杨茂艺; 陈苏琳
    • 摘要: 早在2000年8月,随着《主诉检察官办案零口供规则》的出台,零口供作为刑事案件审查起诉的新领域诞生了.但是对于零口供,当时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是.由于传统历史原因以及现行刑诉法赋予口供的地位、我国司法人员紧缺和刑侦技术尚不成熟的现状、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基于国情未制定配套措施保障检察机关零口供的实施等原因,因此,零口供在实际运用中适用案件类型少,且适用效果微弱,从而,司法实践中运用零口供定罪量刑的案件占比小.但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零口供由于其自身具备保障人权、兼顾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等优点,是将来司法体制改革一大趋势.因此,本文拟通过以现阶段适用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的顺序对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经过浅析,本文认为,至今,零口供尚未时机成熟,仍需进一步创造发展环境.
    • 刘宇萌
    • 摘要: 沉默权制度身为国外诉讼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获得了较大范围的认可与运用,其在司法实践和法理研究及中外法制史中有不可低估的价值.随着我国法治与人权保护的进步,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
    • 王昱蕴
    • 摘要: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起源于欧美大陆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现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渐确立为一项通用的刑事诉讼原则.直至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也正式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定加入相关条文,并区别于沉默权和如实供述义务.结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我国对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已有一系列"本土化"进程.进一步规定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明确违反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法律制裁,将有助于谋划和完善该原则在我国的未来和出路.
    • 苗家媛
    • 摘要: 随着现代法庭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以往围绕着获取口供而展开的刑事诉讼活动,出现了更为多样的证据种类和更为科学的取证方式,“零口供”审判完结的案件也已屡见不鲜,在这些案件中,即使没有口供这种传统证据也不会影响到证据链条的完整性.由此看来,口供的证据之王地位显然已被动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可以完全抛弃口供的存在,“零口供”规则在司法实践中也并非如我们设想得那样完美无瑕.
    • 李雪
    • 摘要: 沉默权作为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内容之一,能平衡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刑事诉讼法》规定不得自证其罪,但实践中仍有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以获得供述的情况.为此,应当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设立明示沉默权告知规则,规范对在押人员的审讯程序,拓宽合法收集证据的渠道,科以违反义务的法律责任.
    • 郎仙意
    • 摘要: 无罪推定原则是指:只有法院的判决或者裁定明确被告人有罪时,才能将该被告人视为罪犯,对于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需要做到收集的过程合法,还需要做到收集到的证据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才能用其证明案件事实,否则,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被视为无罪的公民.该原则的重要作用就是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能仅因为其有可能构成犯罪,而在判决宣告前将其视为罪犯,这也是保障人权的一种方式.我国的法律规定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的精神,但具体的制度还存在一定不足,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不利于贯彻落实无罪推定原则的精神.本文的研究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意义进行思考,对我国无罪推定原则适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思考如何完善该原则的适用.
    • 佀化强
    • 摘要: 由于文化排异和认知不足,我国误将常识和中国传统观念作为构建普通程序的基准,落入"中国化陷阱",导致"繁者不繁",进一步引发认罪认罚从宽程序的一系列病变和风险.而在构建认罪认罚从宽程序时却抛弃最为适宜的中国传统转向西方正当程序的框架和话语体系,误入"西方化陷阱",导致"简者不简",制度设计叠床架屋引发恶性循环.要走出双重陷阱,关键在于厘清西方文化所孕育的普通程序与中国文化所应代表的认罪认罚制度在事实认定、价值定位等方面的巨大悬殊,从而做到二者界分清晰,各得其所.同时,在认罪认罚制度中引入"密室交流"和"律师背书"制度取代司法证明,引入律师主导的"认罪领刑"制度以简化侦查程序,省略审查起诉、公诉程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