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驯化

冷驯化

冷驯化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农作物、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3451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四川动物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等;冷驯化的相关文献由30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政昆、朱万龙、王新超等。

冷驯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3451 占比:99.88%

总计:83553篇

冷驯化—发文趋势图

冷驯化

-研究学者

  • 王政昆
  • 朱万龙
  • 王新超
  • 杨亚军
  • 徐伟江
  • 李凤兰
  • 郝心愿
  • 高述民
  • 李先文
  • 王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晓煜; 冯蕊; 陈仁伟; 杨豫; 丁琦; 李芳红; 王静; 李红英
    • 摘要: 【目的】冷驯化是植物获得抗寒能力的重要生理过程,研究葡萄自然冷驯化对低温的响应过程,对揭示葡萄抗寒力的形成过程及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和北红1年生成熟枝条为试验材料,在2020—2021年,通过测定自然冷驯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响应指标,包括过冷却点SD、结冰点FP、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电导率Con、Ca含量、蔗糖Su含量、ABA含量等,构建了抗寒力指数反映葡萄枝条冷驯化过程,运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葡萄生理生化参数对低温的响应过程,定量评价自然冷驯化过程对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结果】(1)最低气温是冷驯化过程的主导因子;低温引发葡萄枝条含水率降低,Ca含量增加,改善枝条渗透调节能力;随着冷驯化温度降低,葡萄枝条蔗糖含量增加,抗寒性提高。枝条的ABA含量与日照时间(光周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低温关系不显著;降水(灌溉)降低了葡萄枝条抗寒力。(2)北红枝条抗寒力强于赤霞珠,年际间赤霞珠过冷却点SD和电导率Con均存在显著差异,北红过冷却点SD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因子差异不显著。(3)葡萄冷驯化过程是渐进累积的,葡萄抗寒力随着冷驯化气温的降低而增强,葡萄抗寒力指数与低温存在典型的Logistic非线性关系,在气温低于18.0°C时,葡萄启动冷驯化过程,抗寒力随温度降低而增强;在气温低于12.0°C后,葡萄抗寒能力迅速增大;在气温低于3.0°C时,葡萄枝条的抗寒力增大趋缓,至埋土前,葡萄抗寒力趋于最大。【结论】随着夏末日照时间缩短,葡萄枝条ABA含量逐步增加;低温在冷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随着气温降低,葡萄枝条含水率下降,Ca和蔗糖含量增加。随气温降低,葡萄枝条抗寒力呈Logistic非线性渐进累积增大。
    • 罗文彬; 李华伟; 许国春; 林志坚; 纪荣昌; 许泳清; 邱思鑫; 汤浩
    • 摘要: 为鉴定和评价马铃薯新品种闽薯2号的耐寒性,以闽薯2号和费乌瑞它(CK)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导率法和田间自然霜冻法,测定驯化前后离体叶片半致死温度(LT_(50)),霜冻前后植株损伤等级、形态特征和叶片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闽薯2号冷驯化前、后的LT_(50)均显著低于费乌瑞它;低温霜冻后闽薯2号的损伤等级显著低于费乌瑞它;闽薯2号霜冻后叶片组织的微生物变化比费乌瑞它小。综上,闽薯2号比费乌瑞它具有更强的耐寒性,建议在我国马铃薯南方冬作区推广种植。
    • 张续周; 周艳华; 王悦燕; 李波; 王缓; 郑仪倩; 王玉; 郎旭旭; 钱文俊
    • 摘要: 【目的】对茶树Whirly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及表达分析,为进一步探究Whirly基因家族在茶树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茶树品种北茶36、龙井43和大面白的叶片为材料,基于Whirly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特征,从茶树基因组鉴定CsWhys基因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组织特异性和时空表达模式分析。【结果】从舒茶早茶树基因组中鉴定获得2个CsWhy基因,命名为CsWhy1(XP_028085682.1)和CsWhy2(XP_028102803.1)。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sWhy1和CsWhy2蛋白分别与已知的定位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Whirly蛋白聚为一类。CsWhys基因启动子区域富含激素、胁迫和MYB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等顺式作用元件,种类呈多样性。组织表达特性分析显示,CsWhy1在茶树叶片和芽中具有较高的表达丰度;CsWhy2则在茶树不同组织中均具有较高的表达丰度。时空表达模式分析结果发现,CsWhys的表达在不同时间点受低温、干旱、ABA、GA和HO处理诱导上调。冷驯化条件下,CsWhy1在抗寒品种龙井43和不抗寒品种大面白中呈现相反的表达模式,而CsWhy2在2个品种中均下调表达。【结论】茶树基因组中2个CsWhys基因具有Whirly基因家族的典型特征,茶树CsWhys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推测CsWhys基因家族在茶树芽叶生长和抗逆过程中起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
    • 曹昆; 屈文言; 徐洪伟; 周晓馥
    • 摘要: 冷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分布,降低作物产量的重要环境因子.冷驯化是温带植物对抗冷胁迫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具有耐寒能力的高山植物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 Pall.)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冷驯化前后牛皮杜鹃的基因表达和代谢通路的变化.基于转录组数据的测序结果:常温组和驯化组的总reads分别为103951和113093.将获得的unigene在KEGG、GO、KOG、Nr、Nt、Swissprot和Pfam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注释,有78.67%的unigene在Nr数据库中获得了注释,比列最高.比较常温组和冷驯化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为21489,其中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别为11213和10276个.GO功能分类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DNA为模板的转录调控""信号转导""细胞氧化还原稳态""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RNA结合"和"细胞";KEGG路径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132条通路上.显著性最高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光合作用、ABC载体运输、氨基酸代谢和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等.结合差异表达分析,特别地关注了脂肪酸代谢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磷脂酶基因,筛选到了10个和脂肪酸去饱和有关的基因以及12个和磷脂酶相关的基因.研究结果对揭示牛皮杜鹃的耐寒分子机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魏兰波; 董佳慧; 钱稷; 邸葆
    • 摘要: 以南北不同纬度的4种1 a生楸树嫁接苗(滇楸、灰楸、梓楸、金丝楸)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条件下冷驯化期间4种楸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驯化期间随着自然温度的降低,4种楸树叶片光系统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下降,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非光化学猝灭(NPQ)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先下降、后上升,最终值偏低,其中Fv/Fm与抗寒性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可作为楸树叶片抗寒性强弱的鉴定指标。
    • 陈思梦; 贾婷; 朱万龙; 王政昆
    • 摘要: 为探究冷驯化条件下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白色脂肪组织(WAT)和褐色脂肪组织(BAT)的差异代谢物变化,本研究采集对照组和冷驯化28天组中缅树鼩的WAT和BAT,采用非靶向代谢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分析其差异代谢物含量变化.结果 表明,冷驯化组较对照组WAT中有7种差异代谢物显著上调;BAT中有2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3种差异代谢物显著上调,2种差异代谢物显著下调,主要参与三羧酸循环、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等.以上结果说明中缅树鼩通过利用脂肪组织的不同差异代谢物来抵御低温环境,提高生存率.
    • 魏兰波; 董佳慧; 钱稷; 邸葆
    • 摘要: 以南北不同纬度的4种1a生楸树嫁接苗(滇楸、灰楸、梓楸、金丝楸)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条件下冷驯化期间4种楸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驯化期间随着自然温度的降低,4种楸树叶片光系统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下降,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非光化学猝灭(NPQ)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先下降、后上升,最终值偏低,其中Fv/Fm与抗寒性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可作为楸树叶片抗寒性强弱的鉴定指标.
    • 张起恺; 邢振龙; 吴圣勇; 徐瑞瑞; 雷仲仁
    • 摘要: [目的]研究重大入侵害虫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对快速冷驯化和长时冷驯化的响应以及3个地理种群(湖北省武汉市、海南省海口市和安徽省安庆市)的耐寒性,为明确该虫在我国高纬度地区定殖的潜在可能性提供参考.[方法]将海南三叶斑潜蝇种群蛹和成虫在-12、-14、-16、-18、-20、-22和-24°C低温暴露30 min,选择存活率为15%-30%的温度为识别温度.设置5°C为快速冷驯化的驯化温度,12°C为长时冷驯化的驯化温度,将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置于5°C下1-6 h或置于12°C下1-6 d,再置于识别温度下30 min检测存活率,未驯化的蛹和成虫也置于识别温度下30 min作为对照,比较其冷驯化后低温存活率的差异.另外,设置5个靶标温度,分别为0、-5、-10、-15和-20°C,将3个地理种群的三叶斑潜蝇蛹在靶标温度下冷暴露2h,比较其存活率差异.最后,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3个地理种群蛹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进行测定.[结果]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暴露于-20°C下30 min后,其存活率分别为15.0%、19.6%、21.0%(介于15%-30%),因此将-20°C确定为三叶斑潜蝇的冷驯化识别温度.短时间的5°C低温暴露提高了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的耐寒性,成虫对快速冷驯化的响应更加积极.1h和2h的冷驯化效果最好,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其驯化效果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在6d内,不同时长的12°C低温暴露均会提高三叶斑潜蝇蛹和成虫的耐寒性且经历不同时长冷驯化后其耐寒性差异较小.在5、0、-5°C的低温暴露下,海南种群与安徽、湖北种群蛹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在-10、-15、-20°C的低温暴露下,海南种群蛹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安徽和湖北种群.安徽(-22.19°C)和湖北(-22.19°C)种群蛹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海南种群(-21.06°C).[结论]三叶斑潜蝇的耐寒性可以通过快速冷驯化或长时冷驯化获得增强,这可能是三叶斑潜蝇逐步向我国高纬度地区扩散的原因之一.湖北和安徽种群表现出的耐寒性较海南种群强.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三叶斑潜蝇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区域,指导其监测预警及防控.
    • 王彦丁; 钱文俊; 王缓; 李娜娜; 王璐; 郝心愿; 王玉春; 丁长庆; 杨亚军; 王新超
    • 摘要: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H,EC1.1.1.49)是戊糖磷酸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在植物逆境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关G6PDH在茶树中的研究尚处空白.在茶树中克隆到3个CsG6PDHs基因,分别命名为CsG6PDH1(MW025829)、CsG6PDH2(MW025830)、CsG6PDH4(MW025831).聚合进化树结果显示,CsG6PDH1和CsG6PDH4均为质体型蛋白,而CsG6PDH2为胞质型蛋白.表达分析发现,CsG6PDHs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低温或炭疽菌侵染条件下,CsG6PDH1和CsG6PDH4均被抑制表达;冷驯化期间,CsG6PDH2和CsG6PDH4在不同品种中均上调表达;此外,CsG6PDHs在茶芽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均不同程度上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CsG6PDHs在茶树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为后续深入研究G6PDH在茶树中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 陈俊贤; 周娇; 魏洪义; 赵莉蔺
    • 摘要: [目的]在低温环境下,昆虫会启用体内的生理调控机制稳定自身代谢,脂肪代谢在昆虫抵御低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脂肪代谢在低温条件下的变化及其对耐寒性的影响.[方法]将室内25°C下饲养的松墨天牛4龄幼虫分别置于25°C(对照)和4°C(冷驯化)恒温培养箱,7d后解剖幼虫,收集其脂肪体,观察冷驯化后脂滴变化,测定脂肪体内脂肪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检测脂肪体内游离脂肪酸组分及含量;并用RT-qPCR方法检测脂肪体内脂肪酸β-氧化关键酶(CPT1,4KCT,VLCAD,ECH和3HCD-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冷驯化(4°C)7 d后松墨天牛4龄幼虫脂肪体中脂滴较对照变小,密度降低,脂肪含量下降;但其脂肪酸组成种类未变,对照组和冷驯化组主要脂肪酸均为C16∶0,C16∶1,C18∶0,C18∶1和C18∶2,其中C18∶2的相对含量在两组中均最高,由未驯化时的31.83%±8.82%降至冷驯化后的25.16%±2.88%.冷驯化后,松墨天牛4龄幼虫脂肪体中C16∶0,C16∶1和C18∶2脂肪酸含量减少,C18∶0与C18∶1的相对含量上升.在5种主要脂肪酸中,冷驯化后各脂肪酸的相对丰度较对照均有所减少,其中C16∶0,C16∶1及C18∶2的相对丰度则显著下降.但冷驯化后松墨天牛4龄幼虫脂肪体中游离脂肪酸的双键指数较对照上升3.88%.且冷驯化组脂肪体中VLCAD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结论]低温环境中松墨天牛幼虫通过消耗脂肪维持基本代谢,幼虫脂肪体的脂肪酸分解代谢水平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在松墨天牛的耐寒性中起关键作用.脂代谢调控为松墨天牛应对低温的重要生存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