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地利用

农地利用

农地利用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95172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2010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2010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等;农地利用的相关文献由21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成武、李秀彬、黄利民等。

农地利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5172 占比:99.96%

总计:295282篇

农地利用—发文趋势图

农地利用

-研究学者

  • 刘成武
  • 李秀彬
  • 黄利民
  • 李波
  • 冯华
  • 叶琪
  • 吴林海
  • 周虎
  • 张俊飚
  • 张安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云; 吴九兴
    • 摘要: 利用2006—2018年农地利用数据,从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两方面分析合肥都市圈农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和投入产出变化,并选取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农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2006—2018年合肥都市圈农用地数量呈递减趋势,农用地面积共减少861.73 km^(2),占合肥都市圈总面积的1.5%。各地级市间农地利用变化差异明显,合肥市与淮南市农地面积有所增加,六安市农地面积明显减少。(2)人均GDP、粮食播种面积单产与农用地面积呈正相关,城镇化率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农地面积呈负相关。由此提出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力度,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地利用率,加强都市圈内地级市间的分工合作等对策建议。
    • 刘芳
    • 摘要: 基于系数法对新疆农地利用的碳效应进行估算,并运用Kernel密度函数分析了碳效应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农地利用碳排量增速远超过碳汇量增速,碳排强度大于碳汇强度;建设用地增加而林地、草地面积减少的结构性变化导致碳排效应增加;新疆各地州农地利用碳效应差距逐年扩大,且演变为两级分化。减施化肥农药、增施生物型肥药;加强农膜回收利用和畜禽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有利于实现碳减排;加强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建设,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合理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优化农地利用结构有利于实现碳增汇。
    • 曾广; 扶晗洋; 李春华
    • 摘要: 2019年开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农林土地利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因此讨论其对农林土地利用的影响路径以及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土地影响的相关理论构建疫情影响农地的基本分析框架;其次,从疫情影响路径和土地利用主体行为响应两个方面,运用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来探究疫情对农地利用的影响途径;最后,针对疫情对其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研究发现,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程度影响着农地的利用,主要包括生产力、生产资料、运输条件、生产技术、粮食安全、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另一方面,虽然疫情对农地利用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在政府、相关部门和人们的有效配合下,通过合理的农地利用决策、调整播种面积、采取可持续土地利用措施、转变种植模式、实行数字赋能农业技术等措施可以解决疫情对农地利用的负面影响。
    • 薛信阳; 韩一军; 高颖
    • 摘要: 文章分析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影响农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理论机制,并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机社会化服务在粮食作物方面的高供给率与农户的高劳动力替代需求相匹配,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趋粮化”。第二,相比于非兼业农户,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兼业农户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促进作用更大,兼业农户通过使用农机社会化服务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将有限的劳动力资源转移到非农领域,实现工资性收入基础上的家庭收益最大化。第三,相较于东、中部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对西部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效果更显著,表明优化西部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供给,更能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第四,农机社会化服务显著增加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减少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此外,还通过显著降低农户弃耕地面积,促进了农户耕地利用的“趋粮化”。最后,论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政策启示。
    • 邓楚雄; 卢涛; 李忠武; 李科
    • 摘要: 在估算长沙市2007—2016年各类农地利用净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KC经典函数模型、Kaya恒等式与LMDI方法,检验农地利用净碳排放与农业产值之间的耦合关系,识别农地利用净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农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先增后降总体略有下降,耕地利用净碳排放量与农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现相同变化趋势,净碳排放量占到了农地利用净碳排放总量的80%,耕地利用主导着农地利用净碳排放变化.(2)耕地、林地和园地利用净碳排放量与对应的产值存在"倒U型"EKC关系,三者的净碳排放量已越过拐点处于下降阶段,草地和水域利用净碳排放量与对应的产值呈线性增长关系,净碳排放量还会随着产值的增加而增长.(3)单位能耗净碳排放是促进耕地、林地、园地和水域利用净碳排放的主要原因,单位产量产值是促进草地利用净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单位产量产值是抑制耕地、林地和水域利用净碳排放的主要原因,单位产值能耗、单位能耗净碳排放分别是抑制园地和草地利用净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 徐玉婷; 黄贤金; 於冉; 周艳; 徐国良
    • 摘要: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表现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背景,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17个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从农地利用方式、农地投入配置和农地生产率3个方面分析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行为,探讨其行为特征与逻辑.结果表明,从农地利用方式上来看,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显著扩张,且存在非粮化的趋势;从农地投入来看,生产资料、雇工工资和土地租金已经成了各经营主体最重要的三大成本;从农地产出来看,土地生产率最高的是种田大户、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资本农场,而资本生产率最高的是传统农户.三权分置下各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逻辑是传统农户将土地作为生计保障,获得一些安全的农产品供自家消费并实现自我价值;种田大户利用耕作技术、地方性知识不断提高劳动质量,以此提高产出和每个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家庭农场主从追求土地生产率向劳动生产率转变,通过合理利用劳动力达到最佳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取得更多收入;资本农场使生产要素聚集产生规模效应以获取更多利润,向生产的上游科技化、下游品牌化方向延伸.因此,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应该是依靠广泛的农业技术进步,适度扩大农场规模,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张爱平; 张姣姣; 张永勋
    • 摘要: 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的耦合是理解遗产地农户生计发展与遗产保护传承协调关系的关键路径.文章基于云南省哈尼梯田的实证调查,采用耦合协调度、LOWESS拟合等方法,对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的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旅游发展环境下农户生计分化成5种主要类型,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及其结构存在差异,非农化发展农户的生计资本总量更高,以旅游为主导的农户资本结构相较于其他类型农户明显不同,在营建旅游经营条件过程中金融资本向物质资本大量转化.第二,不同生计模式对农地保护与利用造成差异化的负面影响,农户对农地利用现状、利用态度存在分异,本地化兼业活动、旅游从业对农地的负面影响弱于异地非农化,农户为最大化发挥劳动力价值兼顾传统农业生产.第三,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的协调度排序为旅游参与型>旅游主导型>经营兼业型>务工主导型>务农主导型,非农发展形势下生计旅游化转型有利于弥合生计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但以旅游为主导的生计发展带来了农地利用的进一步分化,须警惕过度旅游化转型对遗产保护的影响.构建旅游对农业生产的反哺机制,提升农业生产附加收益,降低务农相对成本,保持农户有效兼业,仍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