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IF钢

IF钢

IF钢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85830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4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185352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鞍钢技术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第十六届全国炼钢学术会议、2009年全国冷轧板带生产技术交流会等;IF钢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王伟、李伟等。

IF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4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85352 占比:99.74%

总计:185830篇

IF钢—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慧强
    • 摘要: 介绍了Ti-IF钢的冶炼过程。结合钒钛磁铁矿高炉铁水的特征,以生产高品质IF钢为目标,优化确定了高炉-铁水脱硫-转炉提钒-转炉冶炼-氩气搅拌-LF精炼-RH真空处理-连铸的冶炼工艺流程。通过制定脱硫、脱磷、转炉终点控制、顶渣改质及RH深脱碳等工艺操作方针,所生产的产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为大批量生产高质量低碳钢提供了借鉴。
    • 周钢; 程迪; 赵红旗; 武志杰; 姜丽梅; 韩闯闯
    • 摘要: 为充分释放产能,推进高效化生产,河钢邯钢开展了IF钢尾坯切割长度优化实验。采用硫印检测、氮氧成分分析、大样电解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分析了IF钢尾坯不同位置处的硫印、夹杂、氮氧含量变化等情况。结果表明:当尾坯尺寸≤1.9 m时,铸坯易出现内部疏松、偏析等缺陷;尾坯中夹杂以高SiO_(2)类为主,约占大型夹杂物总数的75%,大部分夹杂中含有Na、K元素,认为主要是由结晶器保护渣卷渣所致。基于实验结果,将IF钢尾坯切割长度由≥2.5 m优化为≥1.9 m后,既保证了铸坯质量又减少了铸坯损失。
    • 赵阳; 李文锦; 孙艳姣; 王鸣
    • 摘要: 采用同步轧制与异步轧制相结合的方法,在无中间退火的条件下,制备了不同厚度的IF钢带材。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试验机对实验钢进行了微观组织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IF钢在冷轧制备极薄带的过程中存在力学性能的尺寸效应,具体表现形式为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着厚度的减小先增加而后降低。轧制过程中位错密度的增加是导致强度升高的原因,而当极薄带的厚度小于临界值时,位错密度随厚度的减小而降低,这导致了强度随着厚度的减小而降低。
    • 吴志杰; 周君; 刘涛; 唐广鹏; 王帅
    • 摘要: 利用EDS能谱分析对河钢唐钢生产的IF钢热轧板夹渣缺陷进行了分析,认为夹渣主要由连铸过程中结晶器卷渣造成。通过稳定结晶器流场、优化保护渣性能、铸坯扒皮与修磨处理、增加浸入式水口更换次数、防止钢水二次氧化,连铸夹渣率由7.0%降至2.8%,IF钢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具备为高端汽车钢生产稳定供货的能力。
    • 龚俊健; 张超杰; 王海川; 蒲春雷
    • 摘要: 为提高合金收得率节约炼钢成本,针对汽车板深冲用IF钢RH精炼过程锰铁和钛铁合金的损失行为展开了研究。探索了锰铁和钛铁合金在上料运输过程的粉化行为,发现锰铁和钛铁上料过程中产生的粒度小于1 mm的粉末比例分别为3.1%和0.17%。计算了粉末合金在加入RH真空室的过程中被向上运动气流带入到真空管道发生损失的临界粒度。探索了RH精炼渣对合金收得率的影响,结合锰铁和钛铁合金加入钢液后的运动轨迹分析,发现大块钛铁加入RH钢水后容易上浮到钢渣界面发生烧损。
    • 闫磊; 孙建华; 孙悦; 于洋; 李硕; 王林
    • 摘要: 针对IF钢经过连退或镀锌热处理,在切边过程中由于切边质量不佳,带钢边部容易产生毛刺等缺陷,进而影响带钢边部质量的问题,通过研究切边后带钢切断面各区域比例以及切边工艺参数对切边后切断面各区域比例的影响,对圆盘剪切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同时通过研究去毛刺辊工作原理以及亮边缺陷产生原因,对去毛刺辊的涂层和底辊辊型进行了优化设计。采取优化措施后,IF钢的切边质量得到了改善,并彻底消除了亮边缺陷。
    • 陈友志; 葛浩; 刘东亚; 崔磊; 张军
    • 摘要: 通过连续退火模拟试验机研究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IF钢产品的组织和性能变化规律,并研究不同光整延伸率对此产品的影响,发现: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屈服强度逐渐降低、延伸率逐渐升高,退火温度每升高10°C,屈服强度减小2-4MPa;随着光整延伸率的增加,样板屈服强度呈上升趋势,光整延伸率每提升0.1%,屈服强度提升3-4MPa。退火温度810-830°C、光整延伸率1.0%-1.2%时,可得到性能良好的产品。
    • 温瀚; 周海忱; 罗衍昭; 黄财德; 赵长亮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RH精炼的冶炼效率,更好与高拉速连铸相匹配,对RH冶炼IF钢过程中加Ti时机和纯循环时间对夹杂物的影响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液中T.O质量分数在加Al 5 min后小于0.0030%;夹杂物的数密度在合金化4~5 min后具有最小值,随后增加纯循环时间,夹杂物的数密度无明显变化。在300 t RH工业生产实践中,Al-Ti间隔时间为2 min、纯循环时间为5 min和Al-Ti间隔3 min、纯循环4 min的处理工艺可以保证钢液中的夹杂物充分上浮去除,夹杂物的数密度为0.7~0.8个/mm^(2),可以实现RH的高效化精炼。在Al-Ti间隔时间大于1 min、纯循环时间大于3 min的操作条件下钢液中未检测到尺寸大于50μm的夹杂物。基于以上工艺优化,IF钢的RH真空处理时间已经降低至20 min。向钢液中加入Al后主要形成Al_(2)O_(3)夹杂物,加入钛铁合金化后钢液中会形成富[Ti]区域,[Ti]将Al_(2)O_(3)还原而生成Al-Ti氧化物。随着[Ti]在钢液内的扩散以及Al-Ti氧化物的生成,钢液中的[Al]将Al-Ti氧化物还原而生成Al_(2)O_(3),最终生成以Al-Ti氧化物为核心、外层由Al_(2)O_(3)包裹的复合夹杂物。
    • 刘东亚; 葛浩; 陈友志; 崔磊; 张军
    • 摘要: 基于工业化生产的连续热镀锌产线,以无间隙原子钢(IF钢)合金化镀层板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ICP)及60°V弯设备,研究了合金化温度对IF钢合金化镀层相结构、镀层Fe含量以及镀层抗粉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合金化温度为485~545°C时,随着温度的增加,镀层中η、ζ相依次消失,δ、Γ相含量逐渐增加,镀层Fe的质量分数由7%增加到12%,粉化宽度由2.45 mm增加到4.23 mm;在合金化温度为515~530°C时,镀层相结构主要为δ相,Fe含量约为10%,粉化宽度<4 mm,镀层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因此,可通过控制合金化温度来控制IF钢合金化镀层的相结构并获得相应的抗粉化对策,为大批量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 贾宁; 宋波
    • 摘要: 以某厂无间隙原子IF钢为研究对象,针对顶渣改质效果,通过研究渣中TFe含量对钢质量影响,渣改质原理、渣改质考虑因素及理论计算,与国内其他钢厂渣改质进行对比,提出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验证,使IF钢顶渣改质效果达到工艺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