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位错密度

位错密度

位错密度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374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晶体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118373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2017全国电磁冶金技术交流会、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固态相变、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等;位错密度的相关文献由120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现刚、杨祥龙、胡小波等。

位错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67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18373 占比:99.73%

总计:118693篇

位错密度—发文趋势图

位错密度

-研究学者

  • 徐现刚
  • 杨祥龙
  • 胡小波
  • 陈秀芳
  • 彭燕
  • 张聪
  • 汪宏斌
  • 谢自力
  • 顾书林
  • 何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小丽; 冯晓伟; 申勇峰
    • 摘要: 通过轧制-热处理工艺能够使D6A钢的强度显著提高。为了探究其强韧化机理,本实验采用热轧及两相区温轧退火工艺,获得微米级D6A合金钢样品,微观组织为铁素体基体及粒状渗碳体。通过室温拉伸实验、SEM、X射线衍射、EBSD等手段对实验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晶粒尺寸由4.5μm细化为1.5μm,渗碳体的含量逐渐增加,小角度晶界的比例升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不断增加,伸长率略有降低,说明轧制过程使亚晶粒的尺寸不断降低,晶界面积增加,位错滑移受到的阻力增大。同时,本研究对不同轧制变形量实验钢的位错密度进行计算,当轧制变形量为88%时,位错密度最高,此时加工硬化的程度最高。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第二相强化和晶粒细化引起的强度增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位错强化引起的强度增量先升高后降低,D6A钢的主要强化方式为第二相强化、细晶强化及位错强化。
    • 张法碧; 杨倩倩; 梁智文; 王琦
    • 摘要: 为了研究用MOCVD在蓝宝石衬底上制备的AlGaN/GaN异质结的性能,分别在成核温度为580°C和600°C的非故意掺杂GaN模板上制备了Al_(0.30)Ga_(0.70)N/GaN异质结构,并用光学显微镜和HRXRD等测试设备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580°C的成核温度相比,在成核温度为600°C的非故意掺杂GaN模板上制备的Al_(0.30)Ga_(0.70)N/GaN异质结构的性能较好,其样品表面形貌较佳,GaN外延层的原位监测反射率曲线的振幅更均匀;HRXRD测试结果表明,其(002)面和(102)面的半高宽较小,分别为178、214rad·s^(-1),位错密度处于较低水平(螺型位错密度为6.24×10^(7)cm^(-2),刃型位错密度为4.1×10^(8)cm^(-2))。为进一步改善Al_(0.30)Ga_(0.70)N/GaN异质结构性能,研究了Al N插入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带有Al N插入层的Al_(0.30)Ga_(0.70)N/AlN/GaN异质结构的2DEG面密度增加明显且处于较高水平,为3.014×10^(13)cm^(-2),带有AlN插入层的Al_(0.30)Ga_(0.70)N/AlN/GaN异质结构的平均方块电阻值为277.0Ω,明显低于无AlN插入层的Al_(0.30)Ga_(0.70)N/GaN的平均方块电阻值331.9Ω。以上结果表明,优化成核层温度和引入插入层能提高Al_(0.30)Ga_(0.70)N/GaN异质结构性能。
    • 张瑞; 孟亦圆; 陈军; 车枫; 林莉; 罗忠兵
    • 摘要: 针对热轧工业纯铁退火过程的微观组织和磁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和磁滞分析法分别研究位错密度、最大磁导率、矫顽力和剩磁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退火前后工业纯铁的近等轴晶组织没有明显变化,晶粒度约为3.70级;随着650°C退火时间延长至5 h,位错密度从初始热轧态1.80×10^(14)m^(-2)逐渐降低至1.16×10^(14)m^(-2),降幅约35%,同时衍射峰在退火初期发生一定程度左移,并在后期明显右移,表明微观存在压应力及后续释放过程。随退火时间延长,最大磁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矫顽力和剩磁存在突变点,磁滞回线形状较窄、变化不大,分析认为主要与位错密度、内应力和含碳量相关。退火处理可以改善工业纯铁的磁性能,进一步考虑成分进行一体化调控将提升工业纯铁磁性能并拓展其电磁应用空间。
    • 韩艳彬; 蒋少松; 李阳
    • 摘要: 目的在微观尺度上研究Mg-5.4Gd-1.8Y-1.5Zn合金的应变调节机制。方法将拉伸试样变形至应变为6%,采用基于互相关分析的高分辨EBSD技术测量材料内部的刚体转动张量以及几何必需位错密度。结果Mg-Gd-Y-Zn合金主要由基面位错以及锥面位错调节应变,即使在软取向晶粒内,锥面位错也会大量出现。当发生基面-基面位错的滑移转移与基面-锥面位错的滑移转移时,相邻两晶粒滑移系之间的Luster-Morris因子很高(>0.78)。结论随着不同滑移系施密特因子的升高,晶粒内的位错密度逐渐降低。这一反常现象可以归因于硬取向晶粒变形需消耗更多的应变能,而这部分应变能以位错密度的形式储存在晶粒内。
    • 赵阳; 李文锦; 孙艳姣; 王鸣
    • 摘要: 采用同步轧制与异步轧制相结合的方法,在无中间退火的条件下,制备了不同厚度的IF钢带材。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试验机对实验钢进行了微观组织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IF钢在冷轧制备极薄带的过程中存在力学性能的尺寸效应,具体表现形式为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着厚度的减小先增加而后降低。轧制过程中位错密度的增加是导致强度升高的原因,而当极薄带的厚度小于临界值时,位错密度随厚度的减小而降低,这导致了强度随着厚度的减小而降低。
    • 吴飞飞; 姜锋; 路丽英; 蒋靖宇; 范福送; 龙梦君
    • 摘要: 通过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EBS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中温变形对5B70铝合金锻环不同位置显微组织和位错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锻环的显微组织从内至外呈现梯度变化,晶粒尺寸逐渐减小,晶界处出现大量亚晶粒,锻环内层的动态回复效果比外层的更充分。纳米级的次生Al_(3)(Sc,Zr)粒子与位错交互作用失去共格效应。通过核内平均取向差(KAM)图看出,从锻环的内层至外层,亚结构数量明显增加。利用KAM数据计算位错密度,位错密度变化趋势与亚结构变化趋势一致。
    • 支卫军; 姚赞; 姜周华
    • 摘要: 实验表征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厂商钢丝的精细组织.结果表明:国产钢丝在夹杂物尺寸分布、镀锌层厚度、索氏体片层间距、渗碳体形态、位错密度等方面均与进口钢丝存在一定差距,即进口钢丝中当量直径<5μm的夹杂物所占比例高达90.6%,而国产仅分别为85.4%和88.0%;国产钢丝镀锌层中Zn-Fe合金层更厚,镀层更疏松;国产钢丝的索氏体片层间距更大,分布更分散.渗碳体溶解更加严重,颗粒状、短棒状的渗碳体颗粒数量和分布明显增多;国产钢丝的位错密度是进口钢丝位错密度的10倍.上述在微观组织上的差异导致国产钢丝的性能较差、质量不稳定.
    • 胡广; 赵英杰; 马胜国; 张团卫; 赵聃; 王志华
    • 摘要: 结合实验和晶体塑性有限元方法研究准静态加载NiCoCrFe高熵合金有限变形过程中的宏观和微观力学响应、损伤行为以及微观结构演化。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拉伸实验变形前后NiCoCrFe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通过修改强化模型和流动准则分别在CPFEM模型中引入位错密度内部状态变量和连续介质损伤因子,并结合拉伸实验应力-应变曲线确定NiCoCrFe相关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考虑位错密度和损伤的CPFEM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NiCoCrFe宏观和微观力学响应。CPFEM模型合理预测NiCoCrFe颈缩区域的变形形状和尺寸,其中实验获得的颈缩区域长度比预测结果小7%,CPFEM预测的颈缩区域宽度比实验结果大23%。CPFEM模型预测NiCoCrFe拉伸变形后的织构演化同EBSD表征结果大致相同,均表现为弱的(100)∥RD以及强的(111)∥RD纤维织构。在三维微观结构损伤分析中,CPFEM模型预测的损伤在应力集中以及位错密度集中的晶界处萌生,表现为晶间损伤机制,并且随着变形的增加损伤逐渐向晶粒内部扩展。
    • 施可琢; 帅三三; 雷力明; 王江; 任忠鸣
    • 摘要: 施加磁场能改善固态金属的力学性能,但性能改善的机制还不清楚。为研究交变磁场和静磁场对固态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将单晶铝在施加和不施加交变磁场的条件下于250和325°C加热6 h随后空冷。检测了单晶铝的力学性能和位错密度,并在静磁场中测定了硬度。结果表明:与未施加交变磁场在250°C加热的单晶铝相比,施加0.1 T交变磁场在相同温度加热的单晶铝屈服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分别提高了49.3%和24.7%,这是位错密度提高引起的位错强化和磁致塑性所致;当静磁场强度从0增加到0.6 T时,单晶铝的位错蚀坑数量增加了33%,硬度从28.0 HV0.1降低到了24.6 HV0.1。静磁场和交变磁场均影响单晶铝的力学性能,这与位错密度的变化有关,而自由基对中电子自旋状态的改变是位错密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 余新平; 潘光永; 黄庆华; 潘巧玉
    • 摘要: 使用Gleeble-3500型热模拟试验机对轧制态TC21合金在α+β两相区进行压缩变形试验,研究了合金在不同热变形温度(870~960°C)、不同应变速率(0.001~1s^(-1))条件下的组织和流变应力曲线,建立了流变应力本构方程和动态再结晶位错密度模型,并进行了显微组织模拟及验证。结果表明:合金的流变应力曲线呈现的软化机制以动态再结晶为主;应变速率一定时,变形后组织中α相含量随变形温度升高不断减少,α相尺寸先增大后减小;变形温度为870,900°C时,α相尺寸随应变速率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变形温度升至930°C靠近相变点时,α相含量急剧减少,随应变速率增大,β相晶粒发生动态再结晶,晶粒细化;建立的应力计算模型用于峰值应力的预测,其结果较为准确,平均相对误差为6.274%;基于流变应力本构方程和位错密度模型进行的动态再结晶组织演变模拟结果与试验得到的显微组织基本相符,计算模型较为准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