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正观

公正观

公正观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519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社会心理科学、宁夏党校学报、法制博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长三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建设研究生学术论坛、2011“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第58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政府转型等;公正观的相关文献由144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天鸣、董欢、刘梦慈等。

公正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3.5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519 占比:96.36%

总计:3652篇

公正观—发文趋势图

公正观

-研究学者

  • 任天鸣
  • 董欢
  • 刘梦慈
  • 吴兴华
  • 孙莹
  • 尹令
  • 张晓飞
  • 曹会龙
  • 朱威
  • 杨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郑航; 秦楠
    • 摘要: 公正观是在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它是一种社会认同过程,表现为经由范畴化、社会比较、认同建构而展开的显性过程和经由群体资格的自主选择、意义阐释而展开的隐性过程相交织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公正观形成的社会认同机制在于,社会场域中的个体,围绕自己在群体生活中的群体资格进行群际比较和群内比较,然后基于平等、正义原则,对客观事物和人的行为结果及其效用、意义进行总体评价。遵循此种机制培育公正观,需要在以关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努力做到:淡化范畴分类,消除群体偏见;激发公正的热认知,增进积极的公正体验;致力于共同体建设,实现通往尊严与承认的公正。
    • 任天鸣
    •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与内在逻辑有针对性、系统化、分层次地融入其中,力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科学的思想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培育为例,课程标准在课程核心素养中融通公正价值,设置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辩证统一的课程目标,并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进行内容安排,科学设计关注学生实际行动的公正观学业质量描述,形成促进公正观发展的评价建议,以发挥价值引领,树立信念,滋养心灵的课程功能。
    • 郭永园
    • 摘要: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以世界价值观量表为基础,研制了大学生公正观调查问卷,包括大学生公正观的基本认知、中国当下社会公正的现状、公正的影响因素以及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公正观的影响四个方面,在全国采用多元多阶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8所院校,发放2400份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公正观整体处于一个健康、安全的阈值范围内,但是在公正的本质、公正的生成、公正的评价以及公正教育等方面的认识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新时代高校培育大学生公正观应当从凸显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方法论意蕴、构建协同育人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以及协同法治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三个维度展开.
    • 陈小娟
    • 摘要: 公平正义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不但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个人行为最根本的标杆和价值尺度,还是全人类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马克思公正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深入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致力于回应无产阶级对公正的现实诉求之背景下诞生的.马克思公正观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处理好社会生产关系,根本目的 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这与马克思公正观的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马克思公正观对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
    • 张艳涛
    • 摘要: 时代观是人们在时代问题上所持的根本观点和对时代趋势、时代逻辑、时代特征、时代精神的总看法,是一个政党和国家确定长期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公正观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生成的,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问题的思考是马克思公正观的逻辑起点。天津师范大学赵振辉的《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阶级规定及新时代表达》一文以马克思时代观为研究对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新时代表达的三个维度:从时代本质之维看,人类仍然处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时代”;从时代变局之维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交汇;从时代发展之维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破解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利器。这有助于我们精准把握“新时代”的科学内涵,进而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长沙行政学院)陈小娟的《马克思公正观及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一文立足马克思公正观,指出马克思公正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命题在于如何处理好社会生产关系,根本目的是通过创生性的实践,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和维护人的尊严。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这与马克思公正观高度契合,因此马克思公正观对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启示意义。本期两篇文章均从基础理论研究中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论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新时代深入研究马克思时代观和公正观,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本质、揭示时代趋势、推进公平正义,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 6. 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公正观培育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郑航; 秦楠
    • 摘要: 公正是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和建设目标.实质上,公正作为个体价值观,是一个人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基于平等、正义原则,对个体或群体的"应得"所进行的理解、判断、评价和选择.法治社会的公正观,以平等为前提,以个人幸福和社会正义为目标,具有超越正义的互利性和超越理想的实践性.个体公正观是在自主内化机制、环境浸润、专业教导三者交织中建构起来的.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公正观培育,需要立足于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社会场域,以对社会场域中"情本体"的超越为前提,采取将群体内置于个体的路径,激活个体的社会认同机制,促进自主建构.
    • 李长泰
    • 摘要: 船山公正范畴的内涵是指秩序中的公正,体现为公正是有伦有序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公正的建构:序以公正、位以公正和差以公正.序有尊卑使人尽其伦形成为人公正,没有适当的伦序不可能达到公正;位有内外使人尽其能形成立业公正,没有站在适当的位置和合理地使用位置,不可能达到公正;才有差分使人尽其才形成用才公正,没有合理地使用和任用人才,则才不得其用,不能为社会发挥效能,不能实现公正.
    • 孙一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提倡建立共享的、公平的、正义的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影响下,中国主张在新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享发展平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我国解决。本文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思想内涵与共享发展理念现实意义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展望了我国实现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希望加快我国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步伐,争取早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享发展国家。
    • 任天鸣
    • 摘要: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要旨,树立正确的公正观,对于青少年个体发展和社会化至关重要。通过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内容的锚定与解读,可以发现其公正观基本理念的融通渗透、公正观价值体系的统整连贯与公正观哲学隐喻的融化引领,由此提出以公正环境浸润学习氛围、以公正故事追求观念理解、以静待沉思引导情绪感知、以哲学课堂激发公正思考、以道德判断塑造价值认同、以真实践行推进行为外化的教学策略,实现为儿童公正观的塑造提供支撑的目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