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承认

承认

承认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2篇;相关期刊804种,包括现代哲学、国际展望、法制博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7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2003中国农药发展年会(第五届)、2001年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等;承认的相关文献由1199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任祥伟、宁乐锋等。

承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1 占比:98.3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73%

专利文献>

论文:12 占比:0.97%

总计:1232篇

承认—发文趋势图

承认

-研究学者

  • 佚名
  • 任祥伟
  • 宁乐锋
  • 李和佳
  • 李泉
  • 杜敏
  • 陈良斌
  • 刘宗棠
  • 韩升
  • 马晓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汪民安
    • 摘要: 对爱的关系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视角。第一种是从相互承认的角度来理解爱的关系。对黑格尔来说,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永恒的争斗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克服手段之一就是爱。爱意味着爱的双方彼此都要自我否定从而达成和对方的同一,只有这样完全的同一,才能彼此相互承认从而消除战斗。对拉康来说,爱的实质是自爱,爱对方从根本上是要操控对方,不是要承认对方,而是要让对方承认自己。爱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对方的主人。爱在这个意义上还是对主奴关系的确认。与拉康截然相反,列维纳斯认为,爱是绝对地爱对方,就是要承认对方,在最大限度上让对方成为自己的主人,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被动之爱。相互承认、让对方承认自己而不承认对方、自己承认对方而不求对方承认自己,这就是爱和承认的三种关系。
    • 张康之
    • 摘要: 强权似乎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无法消除的现象,不仅在农业社会等级制条件下存在着强权,而且在工业社会的人权理念下,特别是在人们基于平等和自由的原则而进行了社会建构后也一直没有消除强权。事实上,在工业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强权,强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在国际社会世界治理中,强权暴露出其野蛮的性质。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历史性社会转型过程中,强权的终结存在某种希望。就人类已经陷入了风险社会看,任何形式的强权及其在任何地点的存在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风险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用承认与包容置换强权。承认与包容是合作行动的前提,而合作行动是人的共生共在成为现实的唯一出路。
    • 马俊峰
    • 摘要: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理论和实践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从理论研究和宣传的角度看,需要着重抓住现代民主治理、善治、国情这三个方面。而从实践方面看,则需要抓住承认、信任、公正这三个关键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有序、稳定地进行改革,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 余露
    • 摘要: 如何包容文化差异,寻求共同价值,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是所有多民族国家在推进政治认同时必须面对的问题。查尔斯·泰勒立足于加拿大的政治实践,敏感于认同与承认的关系,剖析了平等承认的政治的两条进路及其政治认同危机,进而在完整刻画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回答了"国家是为了什么/为了谁"的问题,确立了他独特的政治认同理论:一方面,国家被视为一种集体能动性,其成员把它认同为自由得以辩护和实现、共同的文化认同及共同善得以表达的地方;另一方面,与之相应,成员既达成自由共识(国家容许"第一层次的多样性"),又以多元的归属方式获得政治身份(国家容许"第二层次或深度的多样性")——或直接作为个人权利的载体或作为民族共同体的成员而成为加拿大人。泰勒的政治认同理论为我国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 刘钊
    • 摘要: 分配正义是政治哲学的热门议题,弱势群体现象折射了分配正义的重要性,绝对平均的正义观、效益主义正义观、差别原则正义观、权利正义观、社群主义分配正义观等都关注弱势群体问题,其建设性因素值得我们借鉴。管窥新时代中国弱势群体的状况,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为指导、扬弃西方主流的分配正义理论;强化人们的道德精神、增强弱势群体分配正义信心;从“承认”到“支持”探寻解决弱势群体分配正义的通幽之路。
    • 郑航; 秦楠
    • 摘要: 公正观是在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它是一种社会认同过程,表现为经由范畴化、社会比较、认同建构而展开的显性过程和经由群体资格的自主选择、意义阐释而展开的隐性过程相交织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公正观形成的社会认同机制在于,社会场域中的个体,围绕自己在群体生活中的群体资格进行群际比较和群内比较,然后基于平等、正义原则,对客观事物和人的行为结果及其效用、意义进行总体评价。遵循此种机制培育公正观,需要在以关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努力做到:淡化范畴分类,消除群体偏见;激发公正的热认知,增进积极的公正体验;致力于共同体建设,实现通往尊严与承认的公正。
    • 徐广垠
    • 摘要: 针对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以希普和霍耐特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了具有明显规范论取向和主体间性特征的解读进路。而如果从黑格尔哲学的“整体性”和“无预设性”的固有立场出发分析“自我意识”概念,我们会发现“自我意识”概念的本真结构:“类—个体”辩证关系。基于此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类—个体”复合结构内在于“自我意识”之中,是“承认”概念的本体论基础,而规范论的“原子式”耦合结构不足以描述以“绝对精神”为指向的自我意识的本体论结构,因为它既预设了条件又忽视了黑格尔实践哲学的整体论特质;另一方面,“承认”理论的认识论基础不是主观的“假相—本质”反思结构,而是客观的“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辩证结构。
    • 邓雪征
    • 摘要: 霍耐特认为当代政治哲学的最大困境在于规范原则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为解决这一困境,霍耐特回到了黑格尔。霍耐特将黑格尔的“承认”思想阐发为“为承认而斗争”的社会冲突模式,并借助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对其进行自然主义改造,霍耐特通过将这一模式界定为社会发展的道德根源,而为重构社会规范理论开辟了道路。在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的解读中,霍耐特依托“承认”理论,指出法哲学的目的在于将现实化了的交往体系重构为社会伦理的规范原则。借助“规范性重构”这一方法,霍耐特把黑格尔的正义理论建构路径与康德主义传统的建构路径区别开来,并在此方法程序下建构起自身的正义理论。这一作为社会分析的正义理论以主体间的承认为基础、以社会自由为核心,激发出黑格尔政治哲学现实化的潜能。
    • 王刚; 李文慧; 刘珂
    • 摘要: 承认自我意识源于黑格尔精神哲学对精神实体即主体意识的自我否定,注重对主奴关系中欲望自我意识进行扬弃与发展,体现“主人—物(欲望对象及其满足)—奴隶”三元并存结构的矛盾属性,内蕴国家、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斗争冲突的实践逻辑。黑格尔承认自我意识的精髓彰显注重实现自我内部的和解、注重走上真正自由的认同的历史意义,为当代中国引领构建国与国和平共处、人与人平等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现实借鉴。
    • 汪民安
    • 摘要: 对爱的关系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视角。第一种是从相互承认的角度来理解爱的关系。对黑格尔来说,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永恒的争斗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克服手段之一就是爱。爱意味着爱的双方彼此都要自我否定从而达成和对方的同一,只有这样完全的同一,才能彼此相互承认从而消除战斗。对拉康来说,爱的实质是自爱,爱对方从根本上是要操控对方,不是要承认对方,而是要让对方承认自己。爱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对方的主人。爱在这个意义上还是对主奴关系的确认。与拉康截然相反,列维纳斯认为,爱是绝对地爱对方,就是要承认对方,在最大限度上让对方成为自己的主人,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被动之爱。相互承认、让对方承认自己而不承认对方、自己承认对方而不求对方承认自己,这就是爱和承认的三种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