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善
公共善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65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政治理论、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专利文献17195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哲学分析、伦理学研究、学理论等;
公共善的相关文献由73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军、刘富胜、晏辉等。
公共善—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195篇
占比:99.62%
总计:17260篇
公共善
-研究学者
- 史军
- 刘富胜
- 晏辉
- 石勇
- 郦平
- 陈亮
- 万斌
- 严学钧
- 于建东
- 伍胜蓝
- 刘晶
- 刘果
- 叶方兴
- 吕林海
- 吴威威
- 周国文
- 周枫
- 周青龙
- 唐燕
- 喻文德
- 孟芳
- 宋琦
- 尹金凤
- 应星
- 张洪新1
- 张涛甫
- 张红霞
- 张莹莹
- 张金莲
- 彭斌
- 徐国超
- 曾新华
- 本刊编辑部
- 朱祥海
- 李伟
- 李勇
- 李勇1
- 李明
- 杜维明
- 杨芳
- 樊瑞科
- 殷有敢
- 沈一擎
- 潘静
- 熊晓琼
- 王子君
- 王珏
- 王硕
- 王籍慧
- 王结发
-
-
王贤德
-
-
摘要:
学校公共生活是指发生在准公共领域内的有限公民间的准公共交往,或称为准公共生活。准公共生活通过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知识结构、突破纯“知识教育”,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方法路径、突破纯“灌输教育”,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价值理想、突破纯“理想教育”来发挥作用。因而,学校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需重点构建准公共生活:以公共善为理念引领,以学生共同体为组织依托,以民主、平等、协商的活动方式为动力支持,建立准公共生活的制度保障。
-
-
晏辉
-
-
摘要:
诠释的现象学考察旨在呈现诠释的原始发生,诠释者何以有意愿和能力对"不再是"的文本和"正在是"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证明;而诠释的伦理学批判则追问诠释行为的正当性基础、追问诠释文本行为的真实动机.对"不再是"的文本进行诠释目的在于基于本义、中介转义以开出新义,其后果只对诠释者有效,并不影响和决定他者的思考与行动;对"正在是"的行为进行诠释,可有当事者诠释和旁观者诠释两种,前者旨在辩护和证明,后者旨在反思和批判.实质上,作为旁观者的诠释已是公共舆论,是对公共善的追求,并以此对背离或解构公共善之"显失公正"行为展开反思与批判.实现从技艺诠释学向实践诠释学的转向,不仅仅是理论的旨归,更是一种强烈的价值诉求.
-
-
潘静;
周青龙
-
-
摘要:
美国著名学者比尔·麦克基本(Bill Mckibben)在《自然的终结》这一著作中竭力主张原初状态的自然已经终结,认为"荒野"对于人类生存有着重要的伦理价值.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再次面临伦理拷问.走出以技术为主导的自然生态危机的封闭循环是建构生态伦理良善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探求后疫情时代生态伦理的新进路,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双循环"发展共同体,以有效化生态安全为基本向度、普遍化生态正义为根本原则、最大化环境公共善为实践旨归.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本卷以“慈善文化”为主题,继上一卷马昕女士提出慈善的道德价值和文化基础命题后,本卷收录了五篇关于慈善文化的主题文章。其中本刊副主编马剑银副教授从慈善话语的角度系统梳理了中西方慈善的文化源流,从两希文明、基督教传统到英美百年现代慈善,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墨二家到近代的慈善转型和当代慈善与现代性的融合,作者精炼而清晰地呈现了慈善文化的发展谱系;史迈、安姗姗两位作者则基于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慈善样态的观察及背后慈善文化的理解,提出了一个超越市民社会、第三部门等西方理论基础的国别慈善样态描述框架,这一尝试对于文明互动中的去西方中心化和反观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的文化基础非常有意义;王宁博士则着重分析了中国慈善文化中非常重要且非常有特色的“公共善”和爱国思想;武幺、赵瑞芳、隋胜杰三位侧重探讨了我国儒商慈善观的发展脉络,这在我国企业家财富快速积累、财富传承成为重要议题的当下尤其具有启发意义;最后郭素博士以洛克菲勒基金会为例,管窥了美国家族慈善的文化基础与发展脉络。过去一两年来,慈善文化成为国内学界乃至行业讨论的热门话题,这反映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文化和理论自觉,我们相信相关讨论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