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内脏反位
全内脏反位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专利文献203221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护士进修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
全内脏反位的相关文献由282位作者贡献,包括傅红、吴雪、孙京旭等。
全内脏反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3221篇
占比:99.96%
总计:203309篇
全内脏反位
-研究学者
- 傅红
- 吴雪
- 孙京旭
- 孙倩
- 张成武
- 杨建华
- 沈磊
- 王宁
- 石媛
- 秦新飞
- 郭祥
- 马文凤
- 马芳
- 魏兰义
- 丁仕洲
- 万世琼
- 严孟德
- 严明确
- 乔少谊
- 于鹏杰
- 亚明宏
- 任明
- 任淑敏
- 何国林
- 何涛
- 何磊
- 何祖坤
- 何祥庆
- 余益君
- 余超
- 侯坤
- 侯焱森
- 关长旭
- 冯兴宇
- 冯刚
- 冯剑
- 刘东
- 刘为林
- 刘亿
- 刘伟
- 刘冬良
- 刘凤举
- 刘少军
- 刘常莉
- 刘庆
- 刘建群
- 刘旭丽
- 刘永达
- 刘立刚
- 刘自梅
-
-
王贺贺;
张俊戈;
张伟文;
孙敬武;
孙家强
-
-
摘要:
全内脏反位(situs inversus totalis,SIT)又称“镜面人”或“镜像人”,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发育异常,发病率约为1/25000~1/8000。临床分为部分内脏反位和全内脏反位两种,前者发病率更低,多伴有其他畸形,通常寿命短于正常人;后者即“镜面人”,全部内脏位置呈180°反位,心、肝、肺、胃、脾、肠管等脏器位置与普通人正好左右相反,正如在镜子中的影像一样而得名,头颅五官、四肢体表未见异常[1-2]。本文报道1例全球罕见SIT合并搏动性耳鸣的患者,临床资料如下。
-
-
路瑶;
任明;
阚全香;
吕本浩
-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因“皮肤、巩膜黄染6天”于2020年12月8日入住东营市人民医院。6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上腹隐痛和大便不成形。无恶心、呕吐、发热、寒战。腹软平坦,上腹部深压不适,无明显反跳痛,腹部无明显包块,肝脾未触及,Murrhy征阴性。腹部CT示:内脏转位,胆系扩张,胆囊区高密度影(图1)。MRI示:全内脏反转,胆总管中下段占位并胆管扩张,考虑胆总管中下段胆管癌(图2)。实验室检查结果示:谷丙转氨酶198 U/L,谷草转氨酶237 U/L,总胆红素265.40 umol/L,直接胆红素226.70 umol/L,间接胆红素38.70 umol/L。CEA 5.8 ng/mL,CA19-9604.6 ng/mL,CA12538.4 ng/mL。
-
-
杨赛赛;
吴庆华;
陈心;
史惠蓉;
任淑敏;
焦智慧;
翟仪稳
-
-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一例以双肾及肝脏多发囊肿及全内脏反位等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揭示其遗传发病机制。方法:对该家系先证者行全面检查提示有多发异常,包括双肾及肝脏多发囊肿、全内脏反位、肾功能不全、肾性贫血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相关成员的外周血各2 mL,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筛查出的可疑突变行PCR并Sanger测序。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IFT172基因c.4630C>T(p.R1544C)和c.4120T>C(p.W1374R)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正常临床表型的父母,其弟未携带这两个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c.4120T>C(p.W1374R)判定为疑似致病性变异,包括2个中等证据(PM1+PM3)+3个辅助证据(PP3+PP4+PM2);c.4630C>T(p.R1544C)突变为致病性变异。结合该家系先证者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明确先证者为IFT17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短肋胸廓发育不良伴或不伴多指综合征10型(SRTD10)。结论:SRTD10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临床表现难以确诊,基因诊断可以明确病因。
-
-
金杰波;
李院江;
靳波;
何涛;
何祖坤
-
-
摘要:
完全性胸腹腔脏器反位是指胸腹腔内所有内脏器官的解剖位置与正常人完全相反,像镜子中的影像一样,又被称为“镜面人”,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位置异位并不会导致器官功能缺陷,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发生内脏疾病时,先天性解剖异常必将对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带来显著影响。国外有少量文献 [1,2] 报道“镜面人”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手术,但国内相关报道极少。我科2022年3月成功对1例“镜面人”直肠癌施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现报道如下。
-
-
类成刚;
辛岩;
王静;
张晓
-
-
摘要:
cqvip:内脏反位俗称“镜面人”,是指身体内各内脏器官的解剖位置与正常人左右相反,如镜子中的影像一样。内脏反位在临床上较为罕见,而合并胆囊病变者更为罕见。2019年6月笔者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修期间收治1例全内脏反位患者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总结报道如下。
-
-
王仁芳;
徐珏华
-
-
摘要:
总结1例全内脏反位伴胆总管下段癌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为:强化医护人员反向思维训练,术前正确进行手术标记,做好手术交接;术中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保障患者和手术安全;术后采用个体化护理评估方案结合加速康复理念进行护理,重视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护理,实施延续性护理,全方位评估患者,定期随访关注其病情动态.术后35 d,患者病情平稳顺利出院,并按时完成术后9个疗程的口服化疗,术后1年复查无肿瘤复发.
-
-
王宁;
于鹏杰;
张成武
-
-
摘要:
0引言全内脏反位(situs inversus totalis,SIT)是一种多因素疾病,遗传因素、母体环境因素和发育的随机性被认为是引起SIT的原因,其发病率为1/10000~1/50000^([1-3])。其具体原因目前尚不清楚,Nonaka等^([4])认为这是由于结纤毛的停止运动抑制了胚胎生长过程中胚外液的正常流动所导致的。
-
-
王永军;
王舒颖;
张婷婷;
李晗怡;
李环
-
-
摘要:
全内脏反位在解剖学病例及成人病例中以往多有个案报道,一般无异常临床表现.多数因其他疾病就诊或体检时发现,目前病因不清楚,因缺少典型的临床表现,容易漏诊,儿童病例更加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11月龄全内脏反位儿童以"支气管肺炎"首发症状收住入院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与其他普通患儿治疗过程未见明显区别.该病例对于儿童全内脏反位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一定的参考价值.
-
-
屈伟明;
周红兵;
刘旭丽;
陈维顺
-
-
摘要:
胰腺因位于腹膜后,通常不易取得病理组织学标本,超声胃镜引导细针活检穿刺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胰腺癌术前及化疗前的诊断.此例患者在全内脏反位基础上发现胰腺占位病变,无法明确病理诊断.经超声胃镜引导,通过反位走形的胃腔,在反位胰腺颈部细针活检穿刺成功,证实了胰腺癌诊断,达到了精准治疗的目的.
-
-
冯刚;
王霞;
杨刚;
徐霞;
申舒妮
-
-
摘要:
目的探讨逆行胰胆管造影左侧俯卧位治疗全内脏反位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及2018年9月该院收治的两例全内脏反位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左侧俯卧位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两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取尽胆总管结石。结论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左侧俯卧位治疗全内脏反位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方便术者操作,减少手术操作时间,防止风险发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ERCP诊疗体位,可供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