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4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1575篇;相关期刊322种,包括徽州社会科学、江汉论坛、人文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济南·国际扁鹊文化及学术思想研讨会、2008年企业家创新与经济增长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等;先秦两汉的相关文献由431位作者贡献,包括程文文、熊益亮、王群等。

先秦两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3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1575 占比:99.66%

总计:132021篇

先秦两汉—发文趋势图

先秦两汉

-研究学者

  • 程文文
  • 熊益亮
  • 王群
  • 张东杰
  • 陶陶
  • 高畅
  • 张乐为
  • 张烁
  • 段晓华
  • 江忠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薛含丽; 熊益亮; 段晓华
    • 摘要: 通过对已公布的先秦两汉简帛文献中的外科医方进行整理分析,以期展现先秦两汉时期外治法的真实概貌,厘清其精华与糟粕,对这一时期的外治法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为中医外治法溯源与现代外治法研究提供参考。发现其涉及的外治法主要有敷法、熨法、洗浴法、熏法、灸法、手术疗法、摩法、角法、砭石疗法9类,这些外治法的药物制作与治疗手法全面丰富,体现了中医治则理论的雏形,为外治法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但也因其原始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理性看待和进一步考证研究。
    • 薛含丽; 段晓华; 熊益亮
    • 摘要: 先秦两汉简帛医学文献是研究我国早期医学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填补了中国医学史发展的空缺,其中外科疾病的记载最为丰富,现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简帛文献中的外科病名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外科疾病命名以症状、病因、病位等单一要素或多要素组合为主要方式,并总结其具有名实不副,病症混杂;标本合一,权衡标本;观物取象,取象比类;病先于证,辨病为主的主要特点,通过简帛文献中外科病名的研究,以管窥当时人们传统医学思维方式和对中医疾病观认识。
    • 刘小珍
    • 摘要: 先秦两汉隐逸诗赋既有注重感官愉悦的“身闲”活动的描写,也有看重自在心境的“心闲”活动的阐述。先秦两汉时期的隐逸休闲也有着重精神而轻物质、暂时性纾解身心、想象与现实交织等特点。以隐逸诗赋为切入点研究先秦两汉时期的休闲文化,既可以关照士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当时的隐逸文化,又可以更好理解休闲的真正实质,对当代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阴崔雪
    • 摘要: 出土文献中的教育信息是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甲骨文、金文和简帛文字中呈现出丰富的先秦两汉教育史料,这些史料对部分中国教育史料起到补充和改进的作用。但是目前教育史教材对于这些出土文献并未做到科学合理地征引,未能突破20世纪古代教育史研究框架,这需要当代中国教育史学者不断反思,在未来的教育史研究中充分运用出土文献进行中国教育史研究。
    • 邹国力; 李禹阶
    • 摘要: “节”观念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盛行于两汉。其内涵在先秦两汉之间有着重要的转型,具体表现在: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末期的“士节”强调士对当时贵族阶层的个体效忠,至两汉则转变为对国家效忠的“臣节”,进而拓展成为女性效忠丈夫及彰显于社会的“女节”。至此,“节”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而多元的社会伦理范畴,与“忠”“孝”“义”等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模式,并对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秩序起到了强有力的维护作用。
    • 郭润佳
    • 摘要: 本文通过对《诗经》《楚辞》《周礼》《左传》《墨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尸子》《吕氏春秋》《山海经》《竹书纪年》《尔雅》《法言》等文献中有关舞蹈语句的分析,并参考部分出土文物的相关资料,结合中国舞蹈史,论述了举手、跳跃、踏歌、禹步、仿鸟兽、执羽、袖舞等“手舞足蹈”的形式是先秦时期较早形成的舞蹈形式。
    • 张帆
    • 摘要: 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近世”与“大中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地位》,这个题目我是第一次讲。为何讲这个题目呢?要从我参编的普通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说起。《纲要》中国古代史部分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先秦两汉,第二单元是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第三单元是辽宋夏金元,第四单元是明清。
    • 易冬冬
    • 摘要: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是刘成纪教授"十年磨一剑"的力作。作者以其更趋周延的美学和艺术观接引中国传统文化,写出了一部既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又融入了世界美学和艺术体系的大作。可从四个方面系统地理解该作:作者的艺术观、选择先秦两汉的重要性、艺术观念的特质、该作所彰显的"史"的特点。这四个方面相互涵摄,贯穿全书。该作折射出一种政治美学研究路径,符合先秦两汉的历史本相,与中国美学研究的"心性路径"不同。
    • 罗筠筠; 庄谦之
    • 摘要: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关汉字起源的一个重要学说,"仓颉造字"说诞生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在先秦时期有关"仓颉造字"说的讨论中,造字是一门为人称道的技艺,且具备象征自然万物和设立社会法则的"道"与"法"的内涵.到了两汉时期,"仓颉造字"说的叙事在先秦的基础上,增添了与天相感而生以及辅助王政的要素,并最终在许慎的调和与综合中得到了权威性的确定.伴随着"仓颉造字"说的形成,汉字确立了其融体现技艺、象征自然万物、设立社会法则、与天相感而生以及辅助王政为一体的多维度内涵.
    • 张文霞
    • 摘要: 晋东南地区历史悠久,其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先秦两汉时期的古语词.无论从词形还是词义上看,它们多是继承古代词语而来,但也有少数呈现出诸如沿用古义、发展古义、增加新义以及词形变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些古语词有一定的训诂学价值,可以为我们正确理解和阅读先秦两汉文献提供帮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